這是一段決定以色列民在進入應許之地前的關鍵時刻,因十位探子的反對而致以色列人晚了近四十年才進入應許之地。
這其中有諸多可以想到的問題。
一.以多數決,現在開會決議時都是以多數決,十二個人進入看到同樣的人事地物,而做出了判斷,十個人認為當時不適宜,且危險大付出巨大,只有二個人認為可以勝過挑戰是值得投入的,當然這二個人的意見並没獲得人民的支持,多數決完全成功,只是此一多數決是否是對的群眾就不介意,因而迎來了承擔自己決策的後果,進不了應許之地。
二.戰爭緦會有犧牲,當以色列人從剛剛倉皇之間逃離埃及,雖有六十萬男丁,卻還没整合起來能進行團體戰爭的自覺,總覺得自己還是以前在埃及為奴隸時的軟弱與聽命就好了,去爭取與戰鬥一事還是算了吧,好啦,曠野給了以色列人的生聚教訓,他們被訓練將老一輩不敢爭不敢進取的全消耗了,新一代的青壯被訓練了去爭取自己應得的應許之地。
三.真的不知道若十二個探子全投了讚成票,是否出埃及記就改寫了,但依當然一出埃及就抱怨連連的以色列人而言,戰鬥力真的很不足,對神的信仰也很不足下,是否還有如耶利哥城那種奇蹟式的戰績,是否有貫徹清除原住民所有事物的決心,一心一意的跟隨神,真的有很大的存疑。
四.反對的多數全死在瘟疫下,讚成的少數存活且成了未來的主要領軍人物,說明了所謂民主只能在與次要事件上與無關生死存活的事上可以"玩玩",當碰上生死存亡的事上時卻只能有惟一的聲音,否則迎來的絶對是先被消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