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658665
 天風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勞工臥軌:失落在善意與惡意之間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用網路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作者: 天風 日期: 2013.04.23  天氣:  心情:
作者: 朱邦復

孔子說:「五十而學易」,老夫子厲害!一語道破! 《易經》是宇宙的至理!是中華文化輝煌的燈塔!它只是個「公式」,卻蘊含了時間、空間、物質、精神各種變化的準則。把公式展開,填入若干已知數,就可以求出任何未知。簡單得人人能學、能用,然欲究其理,卻又玄奧無比,須莫大智慧才能參透!

正是這種特質,使得「易」對人生道途坎坷之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但若文化深度不足,「易經」恰供「投機取巧」,唬人矇己!我如果早二十年步入迷途,未卜可知,今天這個世界上肯定會多一個「鐵嘴」,少了一個為文化效命的鬥士!

更不幸,很多「現代知識分子」,在陷入了西式的「科技窠臼」後,吃了物質文明的「特效藥」,渾忘了人類還有「精神使命」!他們揚棄傳統,盲目批判中華文化落後,硬說宇宙規律只是「物理」,易理的「天命」是一種「迷信」。

十六世紀時,馬雅人在中美洲建立了龐大的金字塔文明,他們有極為精確的天文、地理、農業、灌溉、礦冶、建築知識,他們也有強大的武力,以及統一的政經宗教制度。只是基於宇宙中一種必然的規律,大樹衰老時,生機本不夠靈活,驟然一陣霹靂,樹倒根斷,枝葉零散,就此埋藏在荒煙蔓草之間。 西班牙人消滅了馬雅文明,三百年後的今天,舉世的考古學家都承認一個事實,就是西班牙當年的文化水平,在很多方面,尚遠遠不及他們所消滅的馬雅人。

根據西班牙人的說法,馬雅人是一種落後的民族,非常「迷信」。諷刺的是,馬雅人相信地球繞著太陽轉,而當年的西班牙人,卻堅信托勒密的天動說。是誰「迷信呢」?歐洲人直到十八世紀才知道「地動」是真理,還夠資格說別人迷信嗎?

今天與當年又有多少分別?說別人迷信的人,難道就能肯定宇宙的起源嗎?難道說得出時空運行的規律嗎?如果不知道,自己所知的又是什麼?連人生是什麼都說不出來,怎麼夠資格批評什麼叫做「迷信」?

人間最可怕的一種現象,叫做「百犬吠聲」!每隻狗都跟著別的狗叫,一隻叫了,另一隻「迷信」有什麼動靜,眾犬吠成一團,迷信與不迷信有何區別?

天命是什麼?人生又是如何?對狗而言,只要聽到吠聲,喉嚨一癢,自然要大叫一番。可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多了幾磅重的大腦,是不是該虛心一點,用理性來探討一番。至少,人總與狗有別,不是叫叫就能證明什麼!


總之,「天」是宇宙(時空),「命」指生存其間的人類責任。在「天命」的立場,時間、空間只是兩個「參數」,所謂「掐指一算」,就是求出時空的關係值,用以認知人在環境變化中的流程。如果宇宙規律井然,時空亙古常在(至少對人而言),環境變化就是恒定的流程。(風註:無常)

說穿了,流程只是規律演變的闡述,利用感官對「時空」的認知,設計成為「參數」,再用參數去運算。然而人太相信眼睛了,而眼睛「看」不見「時間參數」,於是人就喪失了「認識」時間真相的能力。

在西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首先提出時間、空間是不可分割的,故稱「四度空時」。時間一度與三度空間是能量變化的四個向量,人類對空間所認定的狀態,對時間同樣有效。如果我們認為空間是靜止的,那麼時間也是靜止的,反之亦然。

古人曾提出一則辯論的課題,叫「飛矢勿動」。那是說,當一隻箭射出去,在到達目標以前,一定要先經過其全程的一半,而到達這一半之前,又得經過其前一半,如此一半一半地分下去,永無止境,所以那隻箭矢應該永遠停在空中不動。

當然這與事實不符,大家都認為是一種「詭辯」,可是為什麼聽起來又那麼合情合理呢?難道我們以推理方式來思考是不正確的?或者是天下事不盡有理可循?

這種錯誤的發生,其實是因為在這個陳述中,時間與空間分成了兩個不相干的向量。

「飛矢」的定義應為:「箭在一定時間內飛過了一定的距離」,是時間與空間為一體的明証。上述的辯題僅提到空間,而忽視了「一定的時間」,所以不確。

真正的問題是:在真實的人生中,又有幾個人認識空間與時間的關係呢?

如果只看事件的表象,不去深究,一切都只是「莫明其妙」。然而,在理性的前提下,再奇妙的事也都應該有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只看人有沒有這種分析和歸納的能力。如果得到一個答案,可以印証到一系列的事件上,這就增進了一分認識。認識多了,歸納出一些規律和模式,舉一反三,世事的奇妙盡在料中,那才真是妙不可言!
人還有一個錯覺,即看到青山屹立,亙古不變,就以為那代表了靜止的空間。其實,山石叢林朝變夕易,只是人沒有仔細觀察而已。人們又認為時間是恆動的,每一剎那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過去走了,未來沒看到,我們只有現在!

為什麼人只能感知到現在呢?是時間在動嗎?假定一個有經驗且負責的工程師設計了某建築工程的工作進度表;再假定沒有意外發生(或者已列入進度中),工作都能嚴格按照進度進行。那麼,對這個工程師或者看得懂進度表的人而言,他不必去工地,只要看看時間流程表,就知道在什麼時間工程會達到什麼進度。

工地(可以看做人生)的工作人員隨時面對著工作,所見到的永遠只是在進行的那個「現在」!如果不能升任為設計工程師,他就必須每天面對工作。他會說:「你看,工程是在時間流動下,一分鐘一分鐘完成的!」 然而,坐在冷氣房的工程師卻可以順手一指牆上掛著的「參數」進度表,說:「第二十四天,三樓的鋼筋結紮完工!」

在這句話中,「二十四天」是時間參數;「三樓的鋼筋」是兩種性質的空間參數;「結紮完工」又是時間參數。設計師的工作是設計參數,工程師則是控制參數,只有這些參數能供理性溝通。一般人看不懂流程,他們只看得見「鋼筋紮好了」。

相對論又說,時空的狀態是動還是靜,完全要看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相對座標關係而定。再以人與火車為例,動與靜是相對的,當我看到火車在動時,是指火車相對於我為動。這時很可能火車沒有動,是我動了。也可能是火車動,而我沒動。

人生是什麼呢?與造物者所設計的工程有什麼分別呢?只不過每一個人都是工作者,眼前只是具體的建築,他們掙扎於辛辛苦苦的工作,浮沉在人世的喜怒哀樂之間,不思進取。但人有理性,能逐代地累積經驗,增進靈智。透過一定的法則,人絕對有可能看到工程的藍圖與進度,瞭解時間的流程。

在人類文明中,很多的民族都曾在幾千年前,觀察日月星辰的進度,歸納出了時間流程的曆法。以天體之極垠,日月之大小,四時之交替,草木之榮枯都依循著「一定的規律」。難道有什麼例外?人類滋生其間,不正如飛矢一般?

人生有兩個世界,一是主觀的虛幻,一是客觀的真實。主觀的世界繁複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稱之為「虛幻」,就是經個人利害的抉擇後,「瞬間」產生了行為。行為現象是客觀的,人人「有目可睹」,有其適應的環境,有其固定的模式。如果以人的社會行為來觀察,人生之所作所為,也無一不有跡象可循。

主觀世界是動態的,人「生存」在「過去」的經驗中,只能藉自己的感官刺激而得到認知。只接受主觀人生的人,由過去到現在,在其立場上必然堅信時間是動態的。而客觀世界則是「共有」的,一種事態的規律,無關「過去」,只有「現在」。換句話說,客觀與主觀是相對的,主觀時間既然是動,客觀時間必然為靜,反之亦然。

是否能用一種方法,找出人生的規律,並根據此規律,看到「人生工程」的流程進度呢?這種觀念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曾有系統地加以研究,而且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這就是占卜,由占卜而得到「易」,由易而有了「宿命論」。

站在真理探索的立場,我唯理是問,畢生努力不懈。等到自己知道了真相,看到人生的時空流程,我又畏縮了。緣因無知無能的人,很容易依附一棵大樹,而成為宿命論的奴隸。這種人比比皆是,若一舉一動都要訴諸命運,則又是一種災難。 然而,既然真的有人生的時空流程,造物者一定有妥善的安排,也毌庸杞人憂天。人生奧妙之處就在於有主觀也有客觀,有心也有物。有人有緣看到宇宙的時空流程,就有人緣慳一面,難窺廬山真面目!

不過山有高低,人有智愚,智者看到的是山,愚者不論在哪裡,永遠只看到自己。規律就是規律!山聳立眼前,時空流程不能改變!但愚者為了私利,沒看到已急不迫待,看到了更是趨利避害,唯恐吃了一點虧!

如果有人說:「感謝美國人民友好的協助,給我們帶來了民主、自由、科技和財富,得以躋身於現代國家之林。」

說這話的人照理應該是美國的印地安人,或許是阿帕契族的酋長「瘋馬」,也可能是蘇族的「飛鷹」。但是瘋馬並沒有瘋,印地安人有他們的尊嚴,雖然白骨化成了飛灰,大峽谷也變了顏色,在保留區內苟延殘喘的印地安子孫們,並沒有卑顏屈膝到這個地步。

反倒是不該說這種話的炎黃子孫,除了感到有些肉麻之外,大家竟然心有戚戚焉。如果這不是事實,當作笑話來談,倒也無傷大雅。萬一是真的呢?萬一人人認為奇跡式的經濟盛況,真是美國主子所賜予的呢?

人民追求生活的改善,滿足於既得的成果,本是無可厚非的現實。但這對一個家道中落的士子而言,得失之間,就大有商酌的餘地了。 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例子,先父雖非耆宿,卻也是個道地的讀書人。我由初識西方(從電影、小說和一些的世俗的報導上)起,因不滿而反叛,由反叛而追求,大學畢業就浪遊西土。只緣我成長在一個「傳統式」中國家庭,習慣於「剋己為公」的價值觀。當我發現西方人人只顧一己的利害,長此以往,人類必將敗亡,才驀然甦醒過來。

待我迷途知返,回到中國,這才知道自從「五四運動」以後,西風東移,中華文化早已消逝殆盡了。文化敗亡還不說,人心盡蝕,知識份子以傳統文化為恥,年輕學子無不心向西洋,恨不得插翅西土,就地成「洋佛」!

人說我是怪胎,當然是,一個道地的中國人,居住在自己的國土上,卻享受不到自己文化思維的陽光!我按照中國傳統讀書人的氣節行事,卻是事事不通,處處遭人白眼!為什麼說的是相同的語言,卻有著南轅北轍的觀點呢?難道我錯了嗎?難道人就該活得如同豬狗一般,搖尾乞憐,混個溫飽,然後一窩風對衣食主子歌功頌德? 我沒有隨俗,我又發現除了風風光光、搖擺在舞台上的新貴之外,大部分默默無聞的國人,也仍然保存著樸實的本來面目。為什麼呢?返觀歷史,我才發現這種勢利的現象,匪自今日始。但是中華之為中華,在人心的深處,有著一種土根的力量,不是可口可樂與麥當勞就能夠征服的。

舉例說吧!有哪個達官貴人不相信風水?有哪個專家博士不在車上掛個廟裡求來的平安符?有哪一間觀堂寺廟不是人潮洶湧?有哪一次清明時節,道上不是車水馬龍?這又為了什麼呢?是不是人人神經不正常,事事倒行逆施?

中國人早就知道了,在社會上生存之道有二,一是黑白之道,一是生死之道。對黑白兩道而言,成者為王敗為寇,大家爭的是力量,奪的是分配享受的權利。而生死之道,則圖個活著時心裡平安,無憂無慮,死後上昇天堂,不要墮入地獄。

這「兩種道」互不相涉,一管肉體,一司精神。換句話說,一者為陰,一者屬陽。如能在白道活得心安理得,自是福壽全歸,倘若落入黑道,也有漂白的機會。但是精神上則不然,一旦所行不正,則休咎之外,諸事凶忌。中國人從小就薰陶在這種觀念中,因為歷史上有聖有賢、有仙有佛,耳目渲染之餘,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價值標準。如果要當官發財,就要拼命讀書,再不然從戎或從商,不論做什麼,他們骨子裡總還忘不了「行善」。中國人更知道,個人的得失,都是環境的一部份,命中注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絲毫勉強不來。

這種觀念的源流到底來自何處?為什麼百年以來,西洋的船堅砲利也摧毀不了呢?我一再追究這個問題,最後終於發現了,原來是蘊藏在《易經》中的力量。中國傳統的讀書人以經史子集為教材,《易經》為群經之首,帝王之學當然是必修。

文人讀了易,即使不通,也多多少少受到了觀念的薰陶。而民間則靠民俗與戲曲的傳衍,民俗包括了敬畏天地、尊老重德、慎終追遠、樂天知命等觀念。戲曲則將道德思維形象化,無論忠孝節義、親情倫理都成為好壞是非的行為規範。

時到今天,西化的學校教育培育了一批批的工匠,將國家變成了工廠。而人民在大量入侵的娛樂工具影響下,傳統的戲曲褪色了,華盛頓取代了秦始皇,白雪公主打倒了白蛇娘娘。新一代的青年,飆著機車、敞著喇叭、搖著屁股大唱麥可來愛我。人民富足,國家強盛之餘,人成了工作消費的機器,人心麻木惶惑,早已是非不明。

可是,如果有人提到有某人算命很靈,保証身邊的人都高高把耳朵豎起! 西化的學者群起而攻之,這是迷信!政府更不後人,嚴禁傳播迷信!為什麼這些自命不凡的人不想一想,江湖騙子固然不少,難道學界沒有不學無術之輩?政府中沒有尸位素餐的敗類?至於是不是迷信,何妨就學理、實驗、調查來討論一番?為什麼外國的霹靂論、創世論、摩西分紅海就不是迷信?

就像攀登九華山的懸崖一樣,愈高之處,人跡愈少。能看到這裏的讀者,大家都是有緣。對有緣的人,我要求就會多些。本章我專談《易經》,不管讀者有沒有興趣,既然來了何妨安之,對《易經》增加一分瞭解,絕對會有益於人生。攀登絕巖時,最應注意的是方向正不正確,千萬不要辛辛苦苦爬了半天,到得頭來才發覺方向不對,再回頭已晚了。既已決定了方向,就要小心謹慎,步步為營,斷不能夢想一蹴可及。每次換步移形,要察看立足處實不實在,危巖不是康莊大道,不要指望摔了一跤再爬起來。最後,切記不論得到什麼,最好多用心審視一下,山中的果子泰半都是酸澀有毒的,切勿見獵心喜。

讀易正是如此,首先要確定一點,真打算學易嗎?如果只是好奇,想增加一點常識,最好儘快將後文略讀一遍,千萬不要多想。如果已經對《易經》有了些許認識,則宜字字酌量,句句分析。因為其中有很多精要,如果前面瞭解不透,後面就會頭大了。

《易經》就是真理,這正是本文要一點一點詳細說明的。古人是先信而後學,有其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長驅直入,立可奪關斬將;缺點則是一切視為當然,就算得到了真理,卻未必能瞭解究竟。

今人學易剛剛相反,民間以易為算命工具,他們不需要懂易理,用熟了易術就立見成效。學院中教習《易經》,只是當作一種文化知識,教之聊備一格。學子們學易不過為了幾個學分,只要考試通過,懂與不懂關係不大。

那麼還有誰在傳習《易經》呢?唐人賈島說是: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我卻認為柳宗元說得更好: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學通了,就像蘇軾說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孤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實話實說,易理代代有傳人,但是來來往往,真知者不多。金字塔項必尖,知易者必少,因為真正知道《易經》至理者,知易之為易,有變易有不易,以不易為變易,唯變易為不易。故真知者有所不為,且知之愈多,為之愈少。一個不為而為之人,外表上看來與一般人無二,是以人不能識、不能知。

《道德經》第十四章云:「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認為人對事物的認知全靠辨識,然而事物之極細微處超過了感官的極限而無法辨認,這時人就無所知、無所識了。這是說一般人對真與假是很難判定的,於是真知與假知很可能就充斥在你我身邊。沒有辨識能力的人,如何能驗証所知為真呢?這其實就是人間最真確的本來面目,「無」為宇宙本體,人生於無,由無到有。既然為「有」,必有其來處,妙的是人「憑什麼」瞭解「無盡的宇宙」呢?。在眾多的「有」中,真真假假,大氣變幻不止,化為風,潤成雨。人生在風風雨雨之中,唯有真知真識屹立不移,卻又混雜在風雨之中,滋潤人生,得以長存。

這就是《道德經》第一章最後一句的注腳:「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人生之妙,就在於人人有權自以為知,因為人人自以為知,所以有變易之始。在一代代大德不斷地探索下,經過了長時間的考驗,真知得以在文化的長河中滋生孕育。因此,後人能「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成為真知者。

能在古道中印証者,始自知其為真知,真知之人必具有智慧。人有了智慧,自是無所不知,以一己之知印証於「今日之有」,就可謂自知。一個人有自知之明,即使知道自己「無知」,也還有由無知到有知的機會。若人自以為知,而所知者不過是些酬應於一時的知識,待其價值喪失之日,人生也隨之而逝了。

人生最真實的,必然是人最需要的。前面一再說到人有肉體及精神兩種生命,肉體隨時日而腐朽,這種知識的價值不過及於一身,人若追之逐之,最多可以保持到死。精神則為宇宙的時間支柱,得入精神境界,自與宇宙同壽。

《易經》就是追求與宇宙同壽的人所留傳的知識!歷經五千多年(如果不計早期的卜筮,僅以《周易》為起點,則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無數智慧絕頂的聖賢鑽研下,成為獨步天下的知識系統!

易之功能,影響中國文化甚鉅,在《四庫全書提要》中有云: 「易學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易經》之所以有如此長遠的影響,即因易理是以人為中心點,對事物的分類法則。茲列其概要如下:


一、思想:象徵,思維,邏輯,倫理等。

象徵是以符號代表人所認知的系列事物,文字即象徵符號之一。有人說中國文字係從伏羲氏所發明之八卦演變而來,其實八卦所代表之象徵性,遠超過文字概念所涵蓋的範圍,但又難以溶入生活的範疇。 隨著知識的進步,人對生存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八卦的象徵性衍生了「易理」,同時也影響了「形意分類」。於是,先民指現象為徵兆,從徵得意,以意成形。經過千百年不斷演繹,待至「約定俗成」,最後才有流通的文字。

思維是人最重要的活動,經由思維,人才能瞭解事物的各種現象,進而能利用事物,以圖利於人類的生存。《易經》是抽象思維的鼻祖,將事物的變化分析成基本因素,再利用基因排列組合的象徵,得到了由表象到實象的雙向認知。尤其是陰陽和合的正中有負、負中有正的相對觀念,從而發揮到見一知萬,見萬得一的統一思想。中國人曾是最富於思想的民族,直到清末以前,一直領先世界,實皆拜讀易之助。

一般人所認知的三大古典邏輯為: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古印度的「因明邏輯」以及中國先秦的墨子「辯証邏輯」。而《周易》則為獨立於前述三大之外的另一種邏輯形式,我稱之為「易理邏輯」。

★★★★

易理邏輯是以相對的二分法為象徵的符號基礎,以統計之經驗認知為分類定義,再以天地人三才結構與相對的變化現象,來判斷事物變化的真假、吉凶。這種邏輯的先決條件是,必須符合宇宙變化的規律,否則便毫無意義。

以下先討論「易理」的「二分法」:

已知當前人類實驗之極限為能量(Energy),故可假設:

宇宙變化之規律,在人類立場,即為能量變化規律。

又知:人類對能量的認知,完全建立在感覺器官的作用上。而感官所得訊息,只有「前級刺激」與「後級刺激」之比較關係,而無絕對值。

推論:以「量」而論,「前級、後級」之比較,只有「大於、等於、小於」三種狀況。其中「等於」相當於「不變」,可稱「靜態」,「大於、小於」則為「動態」。

結論:以「動、靜」二元符號,象徵「能量變化」,符合人類認知的宇宙規律。

其次分析「三才結構」:

「天、地、人」為象徵符號,分別代表平面展開的各座標向量。「天」相當於「Y座標」,由下向上展開;「地」相當於「X座標」,由左向右展開;「人」等於是「X、Y」的投影值,當X、Y不斷變化時,即形成一定的軌跡。

再若設定「天」象徵「時間變化」,「地」象徵「空間變化」,「人」就是「時空流程的軌跡」。

最後,綜合說明「二分、三才」的意義:

已知「動靜二分法」符合「人類認知的宇宙規律」,可以說:「宇宙中一切變化,無不介於動、靜之間」。而動靜間有著「無限」的「排列組合」,將這些組合展開,就可以代表無限的宇宙(時空)變化。

此外,所謂「動」,是指空間狀況隨著時間而改變者;而「靜」則指空間沒有改變(絕對)、或者是人類無法察知的狀況(相對)。 因此,「三才結構」可以說是人類認知宇宙變化的座標參考圖。

於是,我們可以定義「易理邏輯」如次:以一分為二、二為四……「連續微分」以代表宇宙事象,並以「結構形式」,可以判斷事物變化者。

有人會問,怎麼可能用這麼簡單的法則,判斷複雜無比的宇宙事件呢?

首先,「連續微分」者,其數可達「無窮大」,絕不簡單!其次,宇宙萬物,都建立在簡明的「原子」結構上,也不複雜。 以一個原子為例,有正負兩種極性,符合二分法則;又有電子、質子、中子三種基本粒子,又是三才結構。原子以其基本的形式,可組成各種變化,不簡單也不複雜。

以時間為例,日出日落,春去秋來,任何一段都是整體規律的一部份;再看當今科技,用羊細胞培養而得的「桃莉羊」,長得和原羊一模一樣。為什麼不能截取「易理邏輯」中「連續微分」中的一部份,據之以查得其「積分」的結果呢?

在過去科學知識尚不發達的時代,《易經》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基於社會結構的「倫理觀」(《易經明道錄》中有詳盡的說明,茲不贅)。其理是尊萬而從一,萬為人,一為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分至無限。從基本看,八卦分三才,天上地下人居中,各代表一結構單位。

對個體,「天」代表觀念,「地」為物質,「人」則是行為;在人生,最基本的單位為「家」,「天」代表家中長者,「地」為子孫,「人」則為一家之主;如果把「家」視為「國」,則「天」為律法,「地」為組織,「人」是元首。

社會是「家」與「環境」的結合,需要以兩個卦來表示,內卦在下,代表最接近自己的「家」(或社會單位);外卦在上,代表整體的「環境」(或國)。自己服膺於環境、忠於上卦之「主」(外卦第二爻),便是一種倫理觀。這種倫理是大自然的本相,也曾是中國人認定為天經地義的觀念,近百年來雖被西方思潮所摧殘,然而大局仍在未定之天,蓋棺論斷為之尚早也。

★★★★


二、科學:天文,曆法,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等。

八卦之發明即源於伏羲的觀天察地,是以古之善易者,無不善觀天文。後來天文學獨立發展,成為易之一支。中國古天文之記載,是人類文明之珍產,極具研究價值。唯因古人泥於為君王服務,未能將天文學獨立成為一種學術,實為大憾。

漢代太學有《周易》博士,將易廣用於各種學術上,鄭玄創爻辰說,將十二地支和天文星座的二十八宿與八卦交錯排列。中國曆法因農業上的需要,起源甚早,曆法在初與天文並無直接關連,後人瞭解愈多,愈發現兩者關係密切。後採用以太陰循環週期為主的陰曆,即為了滿足農耕的季節性因素。

至於易卜採用陰曆,則是為了便於利用二數系與三數系的交集之故。

最早記載中國地理的是《山海經》,但其內容受到當時知識所限,內容多荒誕不可解。到了秦漢時代,由於易理及五行觀念盛行,舉凡國家定都,宮殿營建等,都要分辨吉凶。是以堪輿(俗稱地理)盛行,皆一一反映在地理上。

易之數學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體系,其中有二進位、三進位兩種體系交雜,且又運用或然率的觀念,取「大衍之數」以供客觀取卦。二進位人已盡知,三進位則多被忽略,蓋天地人三才在八卦中作上下兩卦,實為兩個三進位之數系。如果連續將各卦展開,上下兩卦分別代表兩種關係,即可窺見三進位之痕跡了。正因為有三進位之因子,京房始得將十二支加入在「納甲」中,與時間因子融成一個系統。

大衍之數是很神奇的觀念,歷代討論極多,我認為是基於經驗,在十進位數系中,截取或然率的有效方法。後人穿鑿附會,創造了龍馬河圖以及天地之數,不過示其奇而已。

實際上對任何偶數數系而言,都有這種性質:

假設此數系=n,奇數=天,偶數=地,則本數系中天數之和 = (n/2)(n/2)

地數之和 = (n/2)(n/2)+(n/2)。 天地之和 = 2(n/2)(n/2)+(n/2)

在此數中,天、地數減1 ,都會產生偏離數系之共性(即大衍之數減一)。

這種性質是數系的變化基礎,古人捨數學運算不用,卻以其變化基礎為象徵。今人反其道而行,僅知數學運算之作用,忽略了結構上的「象徵數學」。

邵雍是象徵數學之宗師,由於我的數學欠通,一直不敢下功夫去學習。大致上說,他以元會運世四種單位來代表時間,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百六十運,一運有四千三百二十世,這種算法能將八卦很規則地分配在「元會運世」的系統中。

十二,三百六十等數究有什麼意義呢?說穿了,就是二進位與三進位數系(有關「數系」的詳情,請見《智慧之旅》「寒冬」第三章)交集。多種不同進位的數系,結合在一起應用,其意義後文將做說明。

易理本為先人研究自然所得的知識,但因過去科學不發達,即令有所成就,也相當有限。反倒是在現代科學如物理、化學、生物等,易理之觀念卻大放光芒。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閱張其成先生主編的《易經應用大百科》一書。


三、政治:管理,策略,軍事。

政治首重管理,管理則要求上下有序。易理即以六爻的位置、兩個三才的結構,分別代表大環境與小環境。再以陰、陽之爻德視為本分,以各爻之變化組織成卦,各卦分別賦與社會價值及觀念,形成一個極為嚴謹的體系。在此體系之中,六十四卦獨尊「謙卦」,實因該卦各爻得位,為管理的上乘境界。

策略是一種通變達變的手段,以此求得最大利益。茲假定易爻之爻位為吉凶之定義,各卦即可視為吉凶變化之可能組合。當人應用卦象與變化的事實作比較時,可以遵循一定的邏輯思維過程,一覽無遺地檢視吉凶。是以懂易之人,特別精於策略的應用。中國軍事學早為舉世所推重,而皆源自動靜相生,剛柔互濟之原理,這些正是《易經》之根本。《周易》中有一卦名為「師」,更明白地指出了行軍作戰之道。後人更以八卦之方位觀發展出陣法等作戰的策略,如諸葛孔明的八陣圖等。


四、藝術:美術,音律,文學,器物。

黃帝時,中國之音律採用十二律制,與德國巴哈的十二平均律相當接近。因受易的影響,十二律分成陰陽兩類。六陽稱六律,六陰稱六呂,合稱律呂。由於十二律正好在一組共振的高低音之間,如何分配此十二律,真是煞費古人週章。易學家利用象數觀念,取「三分損益」之法則,此法簡易明瞭,卻因不夠精密,與聽覺略有出入,妨害了音律的發展。到了西周,因三分損益的結果,最接近宮、商、角、徵、羽之五音律,後沿用迄今。 至於文學、器物、美術等,多涉及人民的生活,《易經》既為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一員,以上三者當然就免不了與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五、醫學:針灸,經絡,氣功。

《易經》是中醫的理論基礎,古人對身體的認知不夠,經常把生病當成一種災害,要占卜問卦一番。而易來自於卜,所以我們可以說醫、易同源。世上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是《黃帝內經》,而其所陳述的理論,完全建立在易理之上。尤其是陰陽關係、取象運數的方法以及數比模式等,無不與《易經》息息相扣。 經絡說也源自於易,十二經脈即為陰陽兩經,每經有三陰三陽的結構。若僅僅用以命名,或者在發展期間,取材於一種思維方法,是不足為訓的。可是如果十二經脈的理論真的是有實際功效的醫術,那就神奇得令人難以置信了。由於有太多不可思議的巧合,以致在易理未能昌明之前,經脈理論很難令人接受。譬如說,經脈的數量與八卦合;其內外兩卦的天地人結構與事實相合;在治療的程序上與爻位的變化相合;十二消息卦的時間因素也與經脈的循環系統相同;人身的穴道數,也與一年的週天數略同。若云巧合,巧到如此地步,也就不能不深思了。

根據中醫之理論,在身體結構上有五臟六腑,各各與八卦相通。在人體的物質中,氣、血、津液是主要的成分,又與陰陽消長有關。人體本為一個完整的平衡小環境,一旦陰陽失衡,即生疾病,五臟六腑就得忙於調整。其治療處方也採用陰陽調和之法,選用具有五味五氣的藥物,以資平衡。

最奇妙的是,中醫真有其獨特的療效,最有名的如明代的張景岳,其《傷寒論》就完全建立在《易經》上,今由事實証明其療效強過抗生素。另一個証明是針灸,目前世界各國皆已承認針灸的醫療效果,但因《易經》之理不彰,故中醫的科學性一直受到懷疑!醫與易相通,氣功與醫又密不可分,尤以《黃帝內經》中五運行大論中,對運氣與時辰及消息卦之關係,闡述甚明。


六、宗教:道教,佛教,民俗,仙術等。

宗教源自於人類對萬物萬象的追求認知,生存安危是最迫切需要的一種認知。易源於筮,自然與宗教脫離不了關係。然而與一般宗教不同的是,易本身並未朝向宗教發展,也沒有變成哲學或知識。易就是易,一直保持了原始的面貌,永遠只有象徵、結構,容許任何人不斷創新,甚至可以另立門戶。

道教源自黃老思想,又承襲了易學的讖緯理論,同時也採納了《周易參同契》的丹道,成為頗具玄理的一種本土宗教。及至漢朝佛教傳入,佛、道兩教在《易經》的影響下,三者合一。在學術上產生了宋明的理學,在宗教上產生了禪宗,在民間則形成了中國人特殊的人生觀。

要真正分析中國人,我們可以說中國人的思想認知極為複雜。在同一社會上,彼此深淺相去懸殊。而在生存態度上,是絕對現實的民族。有人說中國人的缺點是不重理論,其實這種說法完全錯了,中國人自有了易理後,懂與不懂是雲泥之隔,各行各業幾千年下來,還沒有能消化完畢,致令其他的理論變成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根據易理,中國人看到了一個陰陽消長的均衡宇宙,萬事剝極而復,否極泰來。同時中國人又看到了天地人三元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千百萬年前,人一無所知,到了三皇五帝,就已人才輩出。

為什麼呢?是不是因為爻位的變化,以九五之尊更上層樓呢?再說懂《易經》即有預知能力,何謂預知--一種人世間所缺乏的、最具影響的能力。如果人能預知,人就不可能是人。人生受到時空的限制,太不自由,而不自由的主因,在於人不能自制。為什麼不能自制呢?那是因為有了私心,人能不能把私心去掉呢?

於是有人起而行,到深山去修煉,同時細參《易經》的微妙。終於,有人發現了:人受限的不是時空,而是私欲。去掉私欲,就不再有時空!

人去除了私欲,就如老子所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人生之樂樂無盡。這種人何以名之?有謂得道者,有謂真人,有謂神仙,此道即為仙道。

在人間修煉著實不易,因為紅塵萬丈,正是陷溺人心之地。所以初煉的人,必須到深山大澤、荒無人跡之處。而那些地方蟲蛇出沒,生存堪虞。可是,若勘不破生存,就不必追求那些虛無飄渺、未必存在的幻想。須得先豁出去,才能闖得進來。

豺狼虎豹是無理可講的,人要生存,便要與之搏鬥。於是「山術」應運而生,其中的強身之術流傳下來,經過不斷的改進,成為中國功夫。

人有境界的高低,仙有神通的大小。修煉失敗的人,多半葬身草莽,成功的業已物我兩忘。以致不論或成或敗,對於重名尚利的人間而言,此道當然不屬「正道」。但是有人在得道之餘,為了傳道濟世、指點迷津,也有回來傳達訊息的。

如何接引沉迷在功名利祿慾海中的眾生呢?不外隨緣種因,趁勢渡化。其中最容易為大眾所接受的,就是洞天福地的描述,以及長生不死的象徵了。所謂的洞天福地,是指心平氣和,而長生不死,則是精神境界能與宇宙共存。

這些道理口說無憑,有道之士遂以易理的預言為証據,使人略窺天機,得知人生不外陰陽互易,不過一種流程消息。話雖如此,世人在功利心理的驅使下,對人生哲理興趣不大,卻對自身的禍福休咎關切不已。於是易道最實用的方向,便是預測術。而在長時期的發展下,中國社會因預測術的可信度甚高,而形成民眾樂天知命,平和順從的特質。

預測術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從古到今,由於易理微妙,易用難明。讀書人難以放下身段,有信有疑,不得不敬而遠之。而民間大眾知識不興,遇事難決,不得不借助於預測以求心安。於是一種極為矛盾的社會現象產生了,口頭上,人人斥之為迷信,心底下卻又對這些信而有徵的迷信,寧可信其有。 對於這些,我不認為有多加介紹解釋的必要,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矛盾的過程,待得矛盾統一了,人生也就喪失了價值。

對於各種枝枝節節的預測術,僅略舉大綱如次:

筮法有:三易筮法,即以《連山》、《歸藏》、《周易》之原始占筮法占卜。

六錢筮法,相傳是戰國時鬼谷子所創,以六枚金錢代蓍。

其他尚有簡易法,擲骰法,抽籤法,形象法,定碼法等不一而足。不論是哪一種筮法,最重要的原則即在取卦時避免受到意識的左右,務須做到隨機得卦。

占法有:

陰符經-傳黃帝所著,為奇門遁甲之本。
奇門遁甲-傳姜太公定奇門七十二局,以時定局,以判吉凶。
周公占-傳為周公所著《戈法》,每卦定一頌詞,以解吉凶。
馬前課-傳諸葛亮著《馬前課》,以日月時起課辭,以解吉凶。
諸葛數-傳諸葛亮著《諸葛神數》,以數取辭,以解吉凶。
靈棋占-西漢東方朔著《靈棋經》,以棋子為占卜工具。
易林占-西漢焦延壽著《易林》,各卦配辭,以辭斷吉凶。
太玄占-西漢揚雄著《太玄經》,以陰陽爻之關係定吉凶。
納甲占法-漢京房氏所創,又稱六爻占法,或稱文王課。其法又分:
黃金策-傳明劉伯溫著。筮正宗-清王洪緒著。易冒-清程良玉著。增刪卜易-清野鶴老人著。
六壬課-唐袁天罡著《九天玄女六壬課》,以時取課,以地支五行判事。
太乙式-唐僧一行著《天乙太乙經》,以時間推天乙太乙之算法。
潛虛占-北宋司馬光著《潛虛》,與太玄占近似。
神數占-傳宋邵雍著《鐵板神數》,有近萬條明確的定義,但用法不明。
易數占-傳邵雍著《易數一撮金》,各爻附一占辭,以解吉凶。
梅花易-邵雍著《梅花易數》,以易卦占吉凶。
皇極經世-邵雍著,以時間代表序數,宣示歷史大事。

命理有:
紫微斗數-傳唐呂純陽著,以生辰定命盤,以說明人之命運。
子平四柱-宋徐子平著《淵海子平》,以生辰八字定人之命運。

相法有
神相全編-傳戰國鬼谷子著,以手相為主。
麻衣相法-元人陳希夷著,以人之面相解說命運。
火珠林-傳陳希夷著,以人面相為主。(火珠林 又有六搖課之稱屬卜筮,帶考察)
人倫風鑑-元人楊維德著,以人之面相解說命運。
柳莊相法-明人袁珙著,亦以人之面相解說命運。

堪輿:(風水)
有《風水探源》、《水龍經》、《黃帝宅經》、《陽宅十書》、《魯班經》、《地理五訣》、《青囊海角經》、《八宅明鏡》等。

以上僅擇其重要者,若究其餘,實書不勝書也。談及預測術,在過去科學觀念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判斷事物完全根據實用價值之有無,如若預測不準確,不可能流傳至今。而其中只要有一種預測術正確,就可以証明宇宙中時空流程的存在。

西方的預言概以基督教的聖經末世預言為主,數量不多,而且沒有系統理論。此外還有吉普賽民族的傳統水晶球、紙牌預測術以及一些少數民族的巫術等。如果作系統研究,就會發現西方的預言並沒有形成一種獨特的體系,也沒有共同的基礎。

中國所有的預言都建立在《易經》的結構上,與其說是穿鑿附會,毌寧說是其中自有道理。從前面各種預言類別來看,先民們投下的心力之多,涉及範圍之廣,顯然絕非文士們娛樂消遣的遊戲。尤其是深入其中後,當會發現各種預言設計的精巧,絕非泛泛之輩所能為。這麼多的才智之士,終生致力於易的研究,形成了一種僅見的知識體系。時值世代興衰交替,然國家實力的落後,與思想文化未必有絕對的關係。我們炎黃子孫怎能盲目地追求時髦而數典忘祖,隨意把文化的精華視為糟粕、說成迷信?

傳統的讀書人,懷抱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無私境界,豈是今日西方學者所可比擬?為什麼同樣是人,同樣是人生知識或真相的追求者,在境界上卻有這麼大的區別呢?那不正是「迷信」於某一種「迷信」的原因嗎?

人之哀莫大於心死,中國之哀則在於百年來知識份子媚外無知,口口聲聲弘揚文化,卻視《易經》為迷信,反而把從西方學來的渣滓奉為經典!來談談真理吧!請看看西方的知識份子瞭解人生嗎?瞭解人性嗎?瞭解宗教嗎?如果不瞭解,卻又信之不疑,那算是實信還是迷信?

再看科學吧!如果說科學是追求真理的方法及態度,我舉雙手贊成。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用科學方法及態度,來研究分析《易經》呢?如果只因為不懂,或者只因為西方沒有,就認定那是落伍的迷信,這種態度難道夠資格稱為「科學」嗎?不過,以一個知易的人自居,我還談這些做什麼呢?一個時代的後果,正是前人所肇的前因所致。我已隱居山林,不求聞達,不問世事。只緣心中尚有一念,若有人迷途知返,再若有緣看到本書,我就有責任說明,其實不過略盡綿力罷了。

我們先給「真理」下一個定義吧!既是真理,必然是一種規律,要能適用於天理、地物及人情,要放之四海而皆準,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不損。

牛頓的力學三大定律不是真理,因為它僅能適用於地球的環境,一進入高能領域就失去了正確性。「廣義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也都有待時間的考驗,但是,這並不妨害我們秉持著科學精神,繼續追求,繼續研究。

「創世紀」理論不是真理,事實上在科學興起的第一天,就是神學殞滅的開始。再若人性神秘的面紗被揭起後,宗教式的真理就有必要重新定義了。倫理道德不是真理,社會的發展已經証明,那只是群居一處之人一種相處模式,隨時因應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政治制度不是真理,那只是社會倫理的另一種形式。就如老子所言,當道德淪喪後,繼之以仁義,再若仁義不存,則須用禮法約束人民,禮法就是政治。回過頭來,我們不妨用科學方法,在此求証一下《易經》究竟是不是真理?

就內容看,《易經》符合天理、地物與人情,可以說已經放之四海皆準了,在時間上也已經歷了數千年之久。進一步,如果我們能証明,在五千年前發明的八卦、三千年前書就的《易經》,其基本原理能符合我們今天瞭解的事物現象。至少,我們可以說:「到今天為止,《易經》符合真理的定義。」 如果沒有比上述更為理想的定義,在今天,我們就不得不承認《易經》是真理。

這種推論其實毫無意義,易理如果是真理,還有必要加以証明嗎?兼以《易經》涉及知與不知的因緣與時機,對於已知為真的人來說,不知道的人本來就不該知道,該知道的人,到了時候必然會知道。為什麼要証明?要証明什麼?

我一再考慮這個問題,也一再地反反又覆覆,拿不定主意。這件事似乎比我該不該發展人工智能技術還要難以拿捏。直到本書寫到這裏,剛好有了一章的空間,於是順手寫來,偏偏又回到這個難題上來。

萬事皆緣,我有沒有機會認知瞭解是緣,有沒有能力從事這項挑戰是緣,能不能達到目的是緣,是不是真有預期的效果也是緣。在在是緣,我唯有本著不為己利的立場,管它自己懂多少?無所為而為,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其實真正要証明的,應該只是《易經》的預測術。僅以前面所述的各種預測方法來看,已經浩瀚若海,能透悉一二已屬不易,當然沒有必要一一加以証明。此外,這些預測都是以人世間的事件為對象,每一事件都有主觀與客觀的認知差異,也不足以為証。

當初我學習野鶴老人的占卜時,曾以為用電腦拿卦就是客觀証據。時到如今,兩年的時間,共計得天氣卦七百多個,球類競賽約三百多個,全部已有千餘卦。原則上正確性超過百分之八十,但這又能証明什麼?誰相信這些卦不是我事後假造的呢?

有一次,藉著技術轉移的機會,我曾當著NEC 公司的工程師面前,預測當天下午兩點有雨,結果完全正確。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不是我測得很準,而是他們見到下雨時,只是彼此望了一眼,似乎覺得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這個現象傳達了什麼訊息呢?可能是不關心,也可能認為只是巧合而已,畢竟下雨不下雨,各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

待我經驗多了,又看到了預測的另一種後果。當人對占卜有了信念以後,遇事無分巨細,隨時隨地都希望請人占卜一番。人性本有貪逸惡勞的特徵,如果有了依靠,不論是為了生存或生活,保証大腦一動不動,只是緊緊抓住靠山不放。既然如此,我又為什麼一定要証明預測的科學性?怕真理蒙塵?怕我的能力沒有被他人肯定?還是怕人們的依賴性沒有發揚光大?我相信過去那些得道的真人,也正是不便多說,所以不如不說。今天輪到我,究竟是該說,還是推背去歸休呢?

我認為即使要說,也該說些別人不知道的觀點。今天八成以上的國人都相信有命運,但不到一半的人願意承認。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不承認的人認為相信命運就是迷信,而迷信便是無知,有誰願意被人視為無知呢? 所以,我只能藉著這個篇幅,來談一談最「高層」的知識,也讓大家睜開眼睛,看看什麼才是「無知」、「迷信」。

在本書第五章我討論過「信念」,人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本來就是從環境中學習而得,在短短的一生中,很難有絕對的正確與否。然而,經過一代代有心人不斷地探討驗証,終於也得到了一些客觀的知識。

有些知識是可以相信的,那是一些常識認知,即使有錯,影響也不大。有些知識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有所不同,這多半是些應用技術,技術是用的,不是給人信的。

人對常識雖然矇然無知,卻因目迷五色,對眼睛看到的外表深信不疑。尤其是空有大腦不用的人,不信眼睛看到、手摸到的,還能相信什麼?
於是人們競相崇效金玉外表,而不顧敗絮其中;只要求立竿見影的實效,而不知有長遠的大利。在一個社會中,上上下下只顧近利,短視媚行,還有什麼大是大非呢?沒有了是非,哪裏還談得上可信不可信?

比如說,人人都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廣告的商品,成本一定高,人們卻寧願買貴貨,越貴賣得越好,原因只為了顯示自己有錢。顯示有錢的原因,乃是因為錢看得到、摸得到,錢能買到的東西,別人也都看得到,摸得到!有誰不希望受人尊重呢?受人尊重表示有著更多的自由,自由多了,相對的壓力就減少。在任何一種環境中,壓力總是變化的根源,人性怕變,變化代表了新的適應過程。而
人類社會就在人們的相互傾軋擠壓下,能量大的凌越了能量小的,最大的且爬上了頂端。於是一個金字塔形成了,最下層的人承受了所有的壓力,所擁有的自由度最小。因此,人的信念經常成為交換自由的籌碼,為了爭取更多的自由,最容易建立的信念,就是最接近權與利的知識(學易是唯一的例外,因為易的真理就是「世間沒有自由」,接近真理的人,自然就是服膺人間沒有自由的人)。

對於得權當道的「自由人」,他們反對任何有損其利益的信念,將之貶為「迷信」。在歷史上,神權曾經統治了人心達數千年之久,對他們而言,不信神便是迷信。而今唯物的信徒登上了金字塔頂,唯我獨尊之餘,反對唯物又成了迷信。

到底什麼叫做「迷信」呢?就定義而言,舉凡未經瞭解就全盤接受的,不論所相信的對象和內容真假如何,都是「迷信」!就算是科學吧,就算是博士專家,就算獲得當代人人尊崇的名人,如果他對自己所知所信的事物,說不出所以然來,再不然動輒引用別人的意見,或者以另一些權威做擋箭牌,那不是迷信又是什麼?

例如有人抱著《聖經》不放,如果他只能用《聖經》証明《聖經》,那是迷信。再若有人深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說不出相對論的道理何在,當然也是一種迷信。

要知道,迷信是導向實信的必經之途,世人能有實信的不多。但是稍有理性之人,在排斥他人迷信之餘,應該先問問自己,自己的迷信,是不是比他人少一點!否則何妨謙虛地三思?

囿於我們主觀的認知,對事物又能認識到什麼境地呢?其實要真知也不難,因為所有的事物除了表象外,無一不建築在變化的因果上。人是透過感官來辨識外界變化的,所以,只要能認識到刺激的本質,也就夠了。

在第六章我曾經簡單地討論過人的「認識」,這裏我再提供一點更精深的課題,那就是宇宙能量變化的結構。這將是下一個時代的技術主流,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多下點功夫,保証在未來能多佔一點先機。

要徹底瞭解這種新觀念,最好能具備一些電腦資料結構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懂一點易理,起碼也該知道《易經》的分類。如果沒有,則難免得先「暫時迷信」一下,我力求不用專門術語,希望人人都能明白,等到真有興趣了,再學不遲。

未來的各種技術都將離不開電腦,尤其是基本科學的研究,都需要大量資料的統計應証。如果我們把知識的進化史分為三個時代,前期是史前時期,是由無生有的探索時代,第二期則是分類發展時期,現在正好到達第三期,是知識的綜合時代。

在知識分類時期,各行各業分道揚鑣,各自獨立,互不干涉。這種狀況是導致當今物質文明環境急劇惡化,知識倫理迅速凋零的主因。環境惡化的結果,人類面臨了空前的存亡威脅。而知識倫理凋零之後,各種知識皆淪為雕蟲小技,趨向末流。 所幸資訊時代繼之而來,人類得以將各種知識匯聚於一體,正是重整介面,開創一個新時代的契機。然而事實並非如理想一樣簡單,因為知識倫理的凋蔽,舉世已經沒有一個能夠放眼天下的大師級人物。不論在哪一個行業之中,都各有其既得利益之集團,劃地自畛,極端排外,嚴重地妨害了時代潮流的進行。

人若要掌控知識,就必須讓知識成為一種統一的體系。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先打破目前的條條框框,重新建立一種人人可知、可用的系統。

這種系統要有極大的記憶空間,極高的處理速度,極為完備的資料內容。有人認為只要將文字貯存在電腦中,成為知識庫,就可以達到統一應用的目的了。事實大謬不然,圖書館裡什麼資料都有,是否建入電腦就能滿足這種需要呢?



《宇宙浪子》第二集:
(此段解釋六爻應用的關係,以及判斷的法則。)

胡妁卻問他:「你對易經有興趣嗎?」
文祥見她支吾其詞,知道其中必有隱情,也樂得岔開:「當然,最近老聽人提起,偏偏我對易經一點概念都沒有。」
「我有個朋友很通易理,有空我帶你去和他聊聊。」
「你先說說看,易經到底是什麼寶貝?」
「易經是一本古代中國讀書人必讀的經典,其實我那位朋友說,易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說,宇宙的本體是太極,『太極』是最極端、無邊無際的意思。太極生兩儀,『兩儀』就是指在太極中,兩種相對的極端現象,比如陰陽、大小、黑白、對錯、冷熱等等各種相
對的現象。」
「這有什麼稀奇呢?這是常識呀!」
「別以為常識是理所當然的,在上個世紀,我這樣說會被人認為迷信!」
「怎麼會有這麼愚昧的人呢?」
「應該說怎麼人會這樣愚昧!總之,我們學歷史的,把那個時代稱為愚昧時期。」
「愚昧時期?不是叫黑暗時期嗎?」
「不!黑暗時期是指中世紀,歐洲大陸被宗教統治的時期。愚昧時期則指近世紀,整個人類文明都被人的無知、貪慾主宰的時期。」
「那現在應該稱為夢幻時期了。」
「在以往,我們稱之為幻滅時期,自從學了易經,我改稱為未濟時期。」
「未既?」
「未是未來的『未』,濟是救濟的『濟』,是第六十四卦,代表一個時代的過去,下一個時代的來臨,永遠循環不止。」
「我聽說易經是本預言的書。」
「不盡然,易經是讓人知道宇宙中有天理,而不是教人預言的書。因為人生始於蒙,昧於知,必須一點一點地從學習中理解。如果宇宙本來就沒有準則、規律,人生也毫無意義,生生死死,或不生不死,不過耳耳。反過來說,如果有一個不變的規律,人生當然有意義,只是先決條件是,人不能改變這個規律,否則等於沒有規律。同意吧?」
「我舉雙手贊成!」
「因此,人生就是一種歷練,是體認這種規律的獨木橋……」
「為什麼是獨木橋?應該是康莊大道呀!」
「是康莊大道嗎?那怎麼連你我都沒有走通呢?但是千百年來,很多人成功地走了過去,有人可憐我們這些自知愚昧,而又沒有方向感的人,便設計了易經,讓我們知道個大概。當然,依循這種規律,是可以略知未來。可是一些自以為是,或者腐木而食的蛀蟲,卻抓住這個機會,利用易經的預知牟取私利。」
「那怎麼辦呢?」
「這就是易經的智慧所在了,總之,在愚昧時代,人人唯利是圖,由於西方物質文明發達,人類社會就變成了工廠,唯一的目標是生產。當燃料缺乏時,工廠就由懂燃料的人管理;缺少螺絲釘時,便由管螺絲釘的人負責;下水道不通時,在下水道裡幹活的人,便搖身一變,成為大大的紅人。
「這一來,誰製造的問題最多,誰的風頭就最健,誰笨得把問題解決了,便只好去坐冷板凳。誰把話說得清楚,讓人人都懂,就代表這人沒有學問。而被公認為有學問的人,經常是不知所云,把事情說得既玄又神。於是第一流的科學家都相信什麼『萬有引力』!說在物質中心有種引力,互相吸引!他們的神話可多了,說宇宙的開始是一個大爆炸,最後又是一個大收縮,於是宇宙便像一個小孩手中的大汽球,一下子吹得老大,一下子又收了回去!事實上知識倒是大爆炸了,人的常識也來了個大收縮,妙的是人人愚昧不堪,又都自命不凡,胡作非為!」
「那個時代人智未開,荒唐事太多了!」文祥也有同感。
………
………

「什麼真的假的呢?過去發生的事,只是一些變化的現象,不是向這邊變,就是向那邊變,然後人才能得到經驗。」
「是啊!一切都是相對的。」
「既然事事都是相對的,易理就以動靜來解釋宇宙萬事萬物。」
「只用動靜?那怎麼夠?」
「電腦是二進位的,不就是動與靜嗎?在電腦中,哪件事不是用動靜來解釋的?」
「有道理,只是資料很長,人怎麼記得住?」
「這就是中國人聰明之處了,我們先不講什麼理論,就算閒聊天吧!我來試試,看能不能猜一猜即將發生在你身上的事。」
「你會預言?」
「不!我沒那種本事,如果有,我早就達到圓融境界,出入青冥了。我只是略知一二罷了,起碼還能讓你知道是怎麼回事。這樣吧,我問你幾個問題,你只要回答我一個字,如果你認為答案屬於動的、強的、大的、好的,反正是正面的,你就說『陽』。如果是靜的、弱的、小的、壞的,你就說『陰』,這樣我就可以解釋易經了。」
「但是我怎能確定我的判斷一定正確呢?」
「不必管那些,我只是想告訴你,易理基本的規律只是建立在兩儀與三才的結構上。當然,你判斷的正確性越高,預測的結果就越準!」
「真的?好,妳問吧!」文祥興奮極了,他挺了挺腰,準備接受詢問。
「你先想好要問的事,當我問你時,只要說是陰或陽就好了。」
「好,妳快問吧!」文祥想的是,今天見不見得到衣紅。
「我先問內卦,內卦相當於與自己最親近的環境,一共有三個問題,第一個與自己有關,問題是,對你重不重要?」
「重要!」文祥不假思索,衣紅當然重要。
「好的,重要代表『陽』。第二個問題是,以你而言,能不能控制這個情況?」
這個就麻煩了,文祥當然不願意承認他不能控制。可是再想想,他能控制什麼?連想不想她都不能自主,他歎了一口氣,說:「不能!」
「那就是『陰』,第三個問題是,這件事有沒有希望呢?」
希望?誰知道!看來是有的,有嗎?文祥想了一會,無可奈何地說:「實在說,我沒有把握,我不知道。」
「不知道,那就是『陰』,當然可變為『陽』,必要時可作變卦看。現在再問外卦,
你要用大環境的立場來想,千萬不要用剛才的立場,否則就沒有分別了。好,我問你,這件事對整體環境重要不重要?」
整體環境?指的是什麼呢?假定是這次的任務吧!當然重要:「陽!」
「好,再看大環境能不能決定呢?」
這就難回答了,大環境能不能決定?決定什麼?自己問的是能不能見到她,那當然是大環境所決定的:「陽!」
「最後一個問題,這事符不符合大環境的希望?」
大環境的希望?自己想和衣紅見面,大環境當然可以算上電腦一份。電腦希望自己與衣紅見面嗎?為了查明那個龍符,答案是陽。如果只為了自己想見她,那麼在當前還有其他任務的情況下,答案則是陰。到底該選哪一個呢?文祥天人交戰了片刻,自己也覺得好笑,這不過是個遊戲,有什麼好認真的?就算自己有私心,硬把陰說成陽,那又怎樣?
「陽!」
「好極了,我剛才問了六個問題,各為一爻,總共是六爻。實際上這六爻是由兩個三才結構所組成,爻由下往上長,就是生機。但我們讀爻時卻是由上而下,依順序來看,上卦的三才是陽陽陽,對八卦而言,是乾卦。下卦的三才是陰陰陽,稱為震卦。上下卦合用,八八六十四,共有六十四個複合卦,再查易經,乾震為『妄卦』。」
「你是說無望?」文祥大失所望。
「不,你聽錯了,是妄之災的妄,不是毫無指望的無望。」
「啊!有災難?是誰的災難?」文祥急了。
「別那麼認真好不好?由於人沒有先見之明,易理最大的弔詭就是不論準不準,都有好處與壞處。如果預測得太準了,人會喪失主見,落入迷信。如果預測的都不準,人便會遁入虛無,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那麼你預言吧!」
「你要先告訴我問的是什麼,否則我無從回答。」
「我問的是,今天會不會見到一個人?」文祥說時臉都紅了。
「嗯,是位女性。」胡妁在她的電腦上撥了幾下,看著顯示器說:「根據易經的解釋,只要你順天而行,沒有私心就好,否則有災。」
文祥心中一動,如果沒有私心,他最後應該選陰,選陽當然是私心作祟。這下子他真急了,問道:「有什麼災?嚴不嚴重?」
「妄之災嘛,嚴重是不嚴重的,但各人的定義不一樣。」
「能不能說詳細一點?」
「我說過,我只是介紹一下怎樣預言,你不能太相信。」
「是,我不相信,妳說吧!」文祥急切之情,已形之於色。
「好吧,理論是這樣的,易經六十四卦只是大類,內外卦相互影響。剛才的解釋,相傳是周文王所著,是古人遵循的一種做人做事的道理。當一個社會上,人人都遵守同一種規律時,自然就成為一種可以判斷的方法。
「然而易理之微妙,卻在於它真正符合宇宙的規律。這規律有四個:第一,我們知道能量與距離成反比,所以爻與爻越接近的,必大於爻與爻較遠的。第二,爻有陰陽之分,陽動陰靜,動強於靜,所以陽強於陰。第三,既然有位置,就有位能,六爻的位能以單數為陽,雙數為陰。設一、三、五位屬陽地,二、四、六是陰位。俗謂『強龍難壓地頭蛇』
,所以如果在陽得陽位、陰得陰位時,能量要加倍,否則減少。
「最後是現實問題,強者欺負弱者,弱者依賴強者。總而言之,共有位、應、比、中爻等判斷條件(詳見拙著《易經明道錄》「本書範例」章),統一研判,即可預言。」
「別談理論,告訴我結果吧!」
「綜合判斷的結果,以今天來說,應以下卦為主。陰爻代表陰性,分據二三爻,二爻得位,表示是現場的我。三爻陰據陽位,只能算是過客,應該就是你想問的對象了。再說此陰在陰之上,是『乘陰』,陰乘陰無力,表示你最多只能看到。而『扶陽』在上,表示不可能得到……以本卦而論,你的對象可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那是說今天見不到?」
「很難說,大概如此,前面說過,易經不是給我們應用的。」
「為什麼第二爻不是她?」
「我能力不足,只能說我知道的。如果第二爻的陰爻代表你想見的對象,第一是與現實不符,因為一、二兩爻目前相距最近,第三爻還未出現。其次,如果她乘你之上而得六二正位,對你將更不利……」
文祥聽了,心中頗感不快。他原本只是好奇,胡妁也一再言明,預言未必正確。但是人的心理很奧妙,真假是一回事,心中的需求卻是再現實不過的。
文祥只好敷衍道:「哪有這麼巧的事?世界上有多少人?每秒鐘發生多少事?憑這六爻又能代表什麼?」
胡妁也同意:「是呀!所以並不是人人都相信易經呀!還有個變卦是第三爻陰變陽,乾離『同人』卦……」
標籤:
瀏覽次數:64    人氣指數:264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勞工臥軌:失落在善意與惡意之間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用網路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