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代溝!父親與兒子有個父親和青春期的兒子一起看CNN的報導,練習英文聽力,電視上突然出現一個「老人家」照片,兒子自然而然的問爸爸:「他是誰?為什麼大家要關心他的老人癡呆症?」爸爸嚇了一大跳,瞪大眼睛看著兒子,心想自己這麼努力的陪兒子成長,兒子竟然這麼沒「常識」,連鼎鼎大名的前前總統雷根都不知道?簡直太離譜了。兒子對他的反應更驚訝,理直氣壯的說:「我識字的時候,他已經不當總統了,誰知道他是誰呢?」父子兩人像兩座冰雕一般杵在客廳裡默默無言。「可是他曾是美國總統啊……」在父親的年代裡,不知道誰是雷根總統的,必然是智商有問題。他眼中不屑的眼神像火星一樣噴濺在兒子身上,看完新聞之後,兒子把轉台器轉到娛樂新聞,指著螢幕上一個唱歌的小女孩對爸爸說:「你知道她是誰嗎?」老爸當然不知道。他對日本女歌星的印象還停留在山口百惠的階段,兒子不甘示弱的以驕傲的口氣反擊:「她是宇多田光!你不知道,太遜了!」過兩天,他在兒子左手臂上發現刺青圖案。老爸質問兒子是否加入黑社會?兒子說,每個同學身上都有啊?幹嘛大驚小怪?母親與女兒有個母親在六十歲生日那年,收到小女兒送的音響,其中的VCD,DVD設備,她顯然都用不著,也不想用,只會用錄音帶。老伴體貼,弄來兩張唱片公司重出的三十年代上海歌星之歌,這位母親就不停的聽著聽著……直到有天她偷聽到女兒在電話裡對男朋友說:「天哪,我真後悔送我媽那玩意兒,我每天不斷聽到非常怪腔怪調的女人捏著鼻子矯揉做作的唱歌,快要瘋了!」母親忍不住對女兒說,那是我小時候的偶像白光和周璇啊。當時紅遍大江南北,可沒有人敢說她們的歌聲難聽的!母親還拿珍藏的老照片給女兒看,這些歌姬從前有多麼美豔。學社會學的女兒將老照片打量了半晌:「喏,當初是不是因為社會保守,沒有女人敢出來拋頭露面,所以只要有人出來拍片,就可以當女主角?敢出來唱歌,大家就覺得很好聽?」母親深感不被了解的悲哀,所幸女兒比其他人家的孩子都善體人意,不會一交男朋友就忘了還有爹娘在,願意陪母親娛樂休閒。有一回陪母親看買回來的錄影帶︽北非諜影︾,女兒覺得情節對白好荒謬,邊看邊笑,一回頭,竟發現母親淚眼汪汪、傷心欲絕的模樣。婆婆與媳婦的代溝婆婆和媳婦關係向來融洽,因而婆婆赴歐洲旅遊,心想應該買點禮物回來給媳婦才對。年輕的媳婦是個應對向來得體的上班族,在外商公司工作,她一臉興奮的在婆婆面前打開禮物,匆匆一瞥之後,非常努力的擺平自己快要皺成一團的臉。「好不好看?」婆婆興致勃勃的問。「好好好……好好看!」「這可不便宜,我花了台幣近八千塊買的……你明天上班就可以穿!」婆婆說。看著手上那一套只有阿爾卑斯山牧羊的小姑娘才適合穿的繡花上衣和蓬蓬裙,媳婦哭笑不得。心想,明天上班時,該怎麼樣出門,才不會讓婆婆失望,又不會讓「天下人」恥笑呢。忙也會製造心靈代溝在廣播節目中訪問一位政要,他說,聽說我是個作家,他來上我的節目很高興,主動提及知識是精神的食糧,他也很喜歡看書。我心想,太好了,我們終於有話題可以聊,我不經意的問他,您有沒有什麼最近看完的書想推薦大家呢?他的眼珠子僵硬的往上翻,好像在蛛網塵封的洞穴中尋找傳說中的寶藏般努力思索,我迅速明白自己問錯了問題。但由於是現場節目,我可不能收回問題說:「剛剛那個問題你不要回答好了!」也不能說:「您大概太忙了,連自己剛看完的書都忘了。」那樣不但不能幫他解圍,反而顯得像蓄意諷刺。終於,他露出得意的微笑:「我推薦大家看︽汪洋中的一條船︾,我在百忙之中,把它看完了……」那的確是一本名著,但已出版了二十餘年。還好他背對著音控室,否則他一定會發現,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出頭的執行製作忍住不笑的怪異表情。百年代溝許多百年前的暢銷書,在出版商「不必付版權費」的考量下,也紛紛出爐,我剛看完一本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女權運動者法藍西絲‧魏勒所寫的《從縫紉機到腳踏車》,據說,百年前這本書是超級暢銷書,整本書寫的是什麼呢?竟然是她學習腳踏車的心得。腳踏車?不是我們從小一跨上,沒多久就會玩「托孤輪」的玩意兒嗎?哪裡值得為它慎重其事的寫一本書?然而她寫自己在五十三歲時學腳踏車的過程,可比一位打完越戰的美國大兵回首過往的態度更嚴肅。當時女人學腳踏車,可比現在的女人學開戰鬥機引人注意哦。有人說她冒險學腳踏車是「自毀前程」,而她也詳細的細寫她「屢遭挫敗」的經歷,還悟出了一番人生的哲理:「游泳選手必須懂得破浪前行,而腳踏車手也得學會控制內心的恐懼,那感覺就像是在一輛急駛的乾草貨車前,迎面突然跑出一頭快速衝撞而來的黑牛,剛開始一隻小狗的叫聲可能都會讓你驚惶失措,但等你經驗漸長之後,就算大馬車經過也能處變不驚。」她還有個「最後結論」呢,她說:「一切的失敗都出自意志不堅,而不是腳踏車真有那麼困難。我們唯有先克服自己的障礙,才有辦法征服宇宙。」由於騎腳踏車這件事在一百年後的今天,已經變得連三歲小孩都可輕鬆征服的玩具。我看了這本書的第一個感覺是,如果寫騎腳踏車也可以變暢銷書,那麼任何一個家庭主婦必也可以將如何對付廚房蟑螂的經驗寫成膾炙人口的作品。想想,我和百年前的人們是有嚴重的代溝的。魏勒女士在百年前以半百之齡學腳踏車的意義,應和三十年前阿姆斯壯在月球上踏出第一個腳印意義差不多。腳踏車的盛行使女人逐漸擺脫過長的裙襬、過緊的束腹,意味著女性的解放。當時還有人努力阻止女人騎腳踏車,說它會毀損女性的「婚姻器官」——處女膜。腳踏車帶動女性燈籠褲的流行,而一八九五年,燈籠褲還遭到芝加哥警方抵制,穿燈籠褲的女人,會被視為妓女而逮捕……低胸禮服被視為禮儀,但燈籠褲竟被視為暴露。 是不是匪夷所思?一百年,不知不覺的過了,有多少當時的傳統,如今只是荒謬的歷史鏡頭?一百年前的中國母親,還狠心的將女兒的腳綁成三寸金蓮呢!我們真不知當時的人怎麼會理所當然的接受這種流行?分辨愛和控制欲時代不斷改變,不同時代背景出生的人,沒有代溝才怪呢。然而,很少人能接受代溝存在的事實。不管怎麼努力,認知未必能夠消弭代溝,理性未必能搭成跨海大橋,使車流在在暢行無阻。但總可以不要你死我活,劍拔弩張的嚴陣以待,如果有愛。我聽見許多青少年說,他感到自己承受著不被全世界了解的孤單。也聽過許多成人投訴,他的孩子不聽話,他該怎麼才能稱心如意?其實每一代的成人,也曾是不被了解的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都面臨上一代的反對聲浪與糾察隊的凌厲眼光。換個角度想,我們也不了解上一代人的孤寂。代溝沒什麼大不了,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不過是:在行使否定權前,先傾聽對方的聲音。就算不能接受對方想法,也不必嫉惡如仇的消滅它,說不定,他會在未來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還要分辨什麼是愛,什麼是控制欲。不要因為控制不了他,就恨起他來。是他太離經叛道,還是我讓自己的思考方式陷於膠著?時代不斷的改變著,我們都是不得不移動的旅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