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160097
 BRAD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電影《大法官》正義與親情的交鋒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電影《我的鋼鐵老爸》勇敢逐夢去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英語聖詩之父-以撒華滋
作者: BRADY 日期: 2014.10.26  天氣:  心情:
如果說達秘(John Nelson Darby)是教會歷史上最俊美的型男的話,以撒華滋(Isaac Watts 1674-1748)可能是其中最其貌不揚的角色了...

肖像中的以撒華滋,總是穿戴寬大的長袍披風,好像畫家非常體貼地,試圖遮掩他柔弱嬌小的身體,讓他那不成比例的大頭不致顯得特別突兀。

長到成人的以撒華滋僅有5呎高(152公分);突兀的五官,女性化的嗓音,使得他在生活中處處受挫。

20歲出頭時,他曾向一位有教養的上流社會女子求婚,對方卻委婉的回答:『我雖然喜愛珠寶(以撒華滋的頭腦),卻無法接受包裝珠寶的盒子(他的長相、外貌)』。

然而,「要緊的不是人怎樣看;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16:7),神賜給了以撒華滋一個極為美麗的的音樂心靈,讓他用詩歌帶動了整個時代的屬靈復甦。
雖然相貌大異其趣,達秘與以撒華滋的一個有趣的共通點是二人皆終身未婚

教會歷史背景

英國的道德與信仰已經敗壞到「任何基督教國家從來未曾見過的程度」-哲學家柏克萊主教(George Berkeley, 1683~1753)

宗教改革以後,新教徒形成三大勢力:路德在德國,喀爾文在瑞士,英國國教在英國。其中英國國教(又稱聖公會-Anglican,建立於1531年)保留了許多天主教的傳統儀式與教義,因為國教建立的主因,是英王亨利八世為了擺脫羅馬天主教的束縛,企圖掌控政教合一的大權。

面對骨子裡仍是天主教的英國國教,清教徒(Puritan)在16世紀漸漸興起;他們反對階級制度與偶像崇拜,主張淨化(Purify)天主教殘留不純淨的事物。在信仰和聚會實行上,清教徒傾向喀爾文教派,盼望建立一個本於聖經純潔的教會。以撒華滋就是生在這樣一個熱愛自由、過著簡樸,卻蓬勃富有朝氣的清教徒家庭中。

以撒華滋的父親則是教會中活躍的執事,,曾被政府入獄2次,是英國國教的眼中釘-「不同意者」(Dissenters)。直到以撒華滋15歲的時候(1688年),清教徒發動光榮革命,才終於取得和英國國教平等的地位。

然而,無論英國國教或清教徒,到了17、18世紀交接的英國,教會光景都逐漸荒涼,基督徒對於屬靈的事失去興趣,眾人在聚會中吃喝、喧嘩、睡覺,牧師也無動於衷,一週又一週講著無關緊要的信息。

與以撒華滋同時代的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直率的形容這個漠視信仰的時代:

「英國這個國家現在的特色是什麼?就是不敬畏神…不敬畏神是我們普遍的、不變的、獨有的特徵。」

不敬畏神是17世紀末英國普遍的、不變的、獨有的特徵。

教會音樂背景

年輕的以撒華滋對「與生命攸關的信仰在人的心中和生活上的衰落」同樣深感難過,而他發現,改變教會死沉風氣最快的路,就是從音樂開始著手。

當時的清教徒教會裡只使用喀爾文的詩歌,因為喀爾文樸實的詩歌型態和清教徒的生活習慣不謀而合。喀爾文和馬丁路德的音樂觀點差異很大,他相當提防音樂對人生活的影響力,他最害怕的,就是音樂分散了基督徒的目光,使他們偏離聖經。

喀爾文認為,詩歌是向著神唱的,所以應該莊重樸素;詩歌也是為了普及眾人,所以應該平易簡單。因此,他禁止使用樂器伴奏,只允許聖徒們齊聲清唱。

不僅如此,喀爾文對詩歌的歌詞規定非常嚴格,他相信舊約的《詩篇》已提供了足夠的文字素材,限制聖徒只能在聚會中唱《詩篇》的歌詞。他將原本沒有押韻的《詩篇》重新翻譯成具有詩歌形式的韻文,使之讀起來流暢、富有節奏、方便記憶,稱為「韻文詩篇」(Metrical Psalm);讓聖徒存著謙卑的心,在一字一句的吟詠中熟記聖經內容。

對一無所有的人而言,能抓住一點什麼都是一種奢侈。所以韻文詩篇這套方法起初是行得通的(因為天主教根本不准人們歌唱),當時的人們描述:

你有時可看見6,000個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在一起唱歌,讚美神,這使得神父及撒但非常苦惱,因為從歌唱中,會眾更明白講道的意義,也由於唱歌使得神父及撒但的力量都更薄弱了。
然而對於100多年後的17世紀,韻文詩篇對當代的教會就顯得笨重、陳舊、呆板了。

青年以撒華滋所面對的,就是這種新舊交替的年代。他不顧眾人的爭議,堅信詩歌歌詞不該像喀爾文所主張的,被限制在聖經的經文裡。以撒華滋一生共創作了600多首全新的詩歌,成為推動英語新詩歌復興運動最重要的角色。

以撒華滋相信,聖經的文字該被仿效,而不是全數抄襲;如果禱告可以出於人的感動,能有自發性的發表,為什麼詩歌不能?他沒有丟棄經文,反之,他的寫得最好的幾首詩歌,就是深入挖掘聖經內在涵意的結晶。
禁不起父親的刺激,以撒華滋意外發現他的詩歌創作天才,一生共創作了600多首詩歌

禁不起刺激的詩歌天才

在家中,以撒華滋是八個兄弟姊妹中的老大,母親因身為清教徒被羅馬天主教逼迫,從歐洲大陸逃難到英國,父親則在他的童年時期屢屢入獄,家中過著飄泊無定的生活。但艱難的遭遇只幫助他更為早熟,使他專注在讀書上,也找到他一生的熱情所在-創作。

若你是以撒華滋的小學同學,他絕對是你在班上最不想遇見的那一種學生,同時也是你最想遇見的那一種,見到他你的心情只有一個:又愛又恨。

恨他,是因為你永遠書讀不過他,他是那種總是上台領獎的資優生。你在文科的歷史、哲學、文學和語言課程上拼不過他(4歲學拉丁文、9歲希臘文、11歲法文、13歲希伯來文)、你在理科的數學和邏輯學也被他遠拋在腦後,在課業上你永遠只能仰望著他拉得曳長的背影。

愛他-其實是愛逗弄、霸凌他-是因為他身材矮小、相貌醜陋、面色常因虛弱的身體顯得蒼白、聲音則像女孩子般尖細,他總是是被同學欺負、消遣作樂的對象。

終於有一天,他的運氣來了,有人賞賜以撒華滋的資質,願意援助他就讀牛津大學,培養他成為國家頂尖的牧師,但前提是他願意服贗英國國教。但他怎麼忘得了父親在獄中被逼迫,血淚斑斑的遭遇呢?他還是選擇了過著樸實、簡約的清教徒生活。

18歲的以撒華滋,心中總是藏著狂想與不羈;他描述當在教堂中聽到喀爾文的詩歌時,他覺得耳邊響起了工匠試圖磨利鏽蝕的鋸子的尖銳噪音。

一天星期日下午,他終於受不了了,他告訴父親,他無法再容忍詩歌中的不和協感,與人們對詩歌拙劣的品味,他父親不耐的回答:『年輕人,那你寫出更高明的詩歌給我們唱啊。』年輕人做到了!當天傍晚,以撒華滋寫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首詩歌,在當晚的聚會中立刻發表:「看哪榮耀的羔羊」(Behold the Glories of the Lamb)。

從那晚之後的100多個主日裡,以撒華滋每週都交出一首全新的詩歌,轉換了整個時代的屬靈空氣。
雖然一生從未生養育孩子,以撒華滋非常喜愛小孩,出版了史上第一本兒童詩歌輯

神對以撒華滋更美好的計畫

24歲時,以撒華滋在倫敦的一個大教會中傳講了第一篇信息。儘管相貌不佳,聲音細弱,他一開口,聽眾都被震動,因為他的話語中蘊含著新鮮的啟示,讓長久荒涼的心靈得到澆灌。

然而一年又一年,他的健康快速惡化,直到有一天熱病擊垮了他,讓他一生都無法痊癒。

眾人對他的期望是成為教會偉大的領袖,但這不是神的期望,祂對以撒華滋有更美好的計劃。

熱病發作後,朋友建議他到鄉下的別墅休息一週,等到病養好了再回倫敦。誰知道這一去,他就再也沒有回過倫敦,一晃眼就是36年,直到他離世見主的日子。

終身未婚的以撒華滋,在鄉下36年的生活雖孤單卻自由,他沒有病重到被主接走,也沒有康復到能自由出入。他可以自在的寫作、看望、在健康情形稍微恢復時,偶爾還能上台傳講信息。
以撒華滋除了寫詩歌讓一般聚會使用,他也熱衷寫詩歌給小孩子。雖然一生從未養育孩子,他對孩童的心靈有深刻的洞察力,寫出一首又一首輕巧、動人的兒童詩歌,甚至還出版了史上第一本兒童詩歌輯(The Divine Songs, 1715),暢銷了100年,連續再版了95次。

除了寫詩以外,他也是當代最優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寫作多元廣博,著書內容涵蓋歷史、邏輯、哲學、教育書籍,也在英國文學中最偉大的詩人中留名。

75歲時,以撒華滋的「快樂日」(他用來形容他離世之日的詞彙)終於平靜的來到,在最後的幾年裡,人形容他是一位...

「衰弱、矮小老人,性情羞怯但妙語如珠。無論走到哪裡,人們的眼神中總是投以尊敬與愛戴,因為這位長者的心靈富含智慧,他的心腸柔細慈憐」。

文章來源:http://1000hymns.blogspot.com/2012/06/441.html
標籤:
瀏覽次數:49    人氣指數:49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電影《大法官》正義與親情的交鋒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電影《我的鋼鐵老爸》勇敢逐夢去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