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 老師主講
我在台南講課的過程當中,有一位朋友他拿了一封信給我,他說因為在課堂當中講到,從小做家事勞動的重要性。因為他有個同學有個實際的例子,跟這個觀念很相應,所以他就把這封信交給我,希望我能夠把這個事例在課堂當中講出來。因為他的同學從小念書都很優秀,都是名列前茅,而且下課的時候也不會出去玩,都在那裡看書。後來考上大學,是前五個志願,很優秀,師大英文系。讀完大學,第一年實習就嫁給一個醫生,諸位同修,這樣的人生好不好?相信她在出嫁的時候,父母可能非常高興。
後來,因為在家裡很少做家事,她的先生也默默把一些她沒有做好的事做了。但是日子久了以後,先生內心的不滿開始出來了。因為從小只知道讀書,跟人也不會溝通,所以跟婆婆之間,跟這些親人之間,慢慢出現一些磨擦。到最 後她的 先生跟法院聲請離婚,結果勝訴,她先生勝訴,就離婚了。在這一段婚姻的掙扎期當中,她的父母很無奈,常常打電話勸他的女兒,但是他的女兒都不聽。她的母親就提到,她說從小她在上學的時候,都是她父親每天中午帶飯去給她吃,晚上都是她父親親自開車去把她接回來;從小到大,也沒有讓她拖過一次地。「我們對她這麼樣的照顧」,她的父親還掉著眼淚說:我對她還不夠好嗎?她怎麼會這樣子對待我們?
問題就在對她太好了,才會造成這個結果。雖然她有學業上的成就,但是人生絕對不是單一方面的努力而已,人生應該是全面的學習,全面的圓滿。這些應該學的做人做事,孩子沒有學,他人生的旅途當中,還會出現相當多的瓶頸。所以,我們對於孩子的人生,應該要有長遠的規畫。人生假如像一盤棋一樣,假如我們走一步看一步,常常都會舉棋不定。但是我們在下棋的過程當中,能夠先看到三十步,能夠先看到五十步,這樣的人生才會走得從容不迫。
所以當我們了解到,讓孩子能夠具備這些正確的態度,那他往後成就一定會很不錯。我們回想一下,之前提到救失的問題,孩子自私、孩子懶惰的這些問題。事實上只要孩子有孝心,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他有孝心,會不會自私?不會,他會為父母著想。當他會為父母著想,他又知道別人的父母也很辛苦,他也會為別人的父母著想。所以,孝是一個人仁慈之心的原點,從這個原點出發,會擴展到對一切人的愛敬。所以《孝經》裡面有提到,「教以孝(你教他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你教他尊敬長輩,「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他也會敬一切人的長輩;「教以臣」,你教他為人部屬的態度,他就會「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所以一個人正確的對人態度,都是從家庭裡面培養出來。所以,孟夫子才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從親愛父母、親愛家人,延伸到對一切人能夠設身處地;他對人能夠有仁慈之心,進一步會對天地萬物都會珍惜。好,這是一個人德行的次第,我們應該要掌握。
孝道以外,勤儉,當他對父母有孝心,他從小懂得幫忙,他會勤勞。當他了解父母工作辛勞,他會不會很奢侈?不會,他也會節儉。我們父親那一代都能感受到生活貧困,父母賺錢辛勞,所以長輩們都很節儉,吃東西一定都要吃的乾乾淨淨。
再來,尊師。尊師也要透過父母的教導,這個很重要,因為一個孩子的德行根本,就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所以,為人父母要教孩子尊敬老師,而老師很重要的職責,要教學生孝順父母。現在孩子懂不懂得尊師?懂不懂?問題出在哪裡?父母有沒有教?現在還有情況是,孩子在學校老師批評他幾句話,回去跟父母講,父母隔天帶著律師去找校長。這個態度做了以後,誰得到最不好的影響?小孩子!他這一生對老師沒有恭敬心,對老師一沒有恭敬心,有沒有可能學業會有成就?不可能!我們小時候,假如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了,回到家裡敢不敢講?不敢講!但是因為父母跟我們很親,一看我們的臉色不大對勁,就追根究柢。之後了 解被 老師處罰,父母會怎樣?再罵一頓,再打一頓,隔天還會拿著禮物去學校感 謝 老師, 謝謝 老師對我的孩子嚴加管教。當父母跟老師是這樣的配合,孩子在學校、在學習絕對不敢造次。父母對老師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小孩,所以父母對老師的一言一行,不可不慎。
再來「尊敬長輩」,這也是要從小讓他養成跟長輩行禮、問好,甚至於在生活當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當他養成習慣了,在他落實這些教誨的過程當中,他也會慢慢內化。所以諸位同修不要小看,讓孩子鞠這個躬,雖然是外在的行為,這個躬鞠久了,內化以後,恭敬心時時會放在心上。好,我們這節課先講到這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