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維生素A:脂溶性維生素的一種,這種維他命是細胞分化所需要的物質,也是眼睛、毛髮、皮膚、牙齒、黏膜發育所不可或缺,懷孕婦女的維他命A建議的攝取量是5000單位。不過若是攝取過多,指超過1萬單位,嬰兒可能會出現脣顎裂、先天性心臟病等缺陷。一般成人綜合維他命的維他命A含量過高,孕婦並不適合,準媽媽若要服用綜合維他命,最好還是購買孕婦專用的維他命較佳。
食物來源:植物製品,如:菠菜、甘藍菜類、紅蘿蔔、番茄、南瓜等。
動物製品,如:動物性內臟、魚油、蛋黃、乳酪等。
b. 葉酸:懷孕初期是胎兒大腦、神經管形成的重要時期,若在這個期間缺乏葉酸,將影響胎兒腦部和脊柱的發育,造成脊柱裂、腦澎出等畸形兒。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都建議,非神經管缺損高危險群婦女(一般懷孕婦女),每日應補充0.4mg的葉酸﹔神經管缺損高危險群,則應每日補充4mg的葉酸,而且最好從懷孕前一個月,持續補充至懷孕後三個月。不過要從食物中獲取足量的葉酸並不容易,建議可以補充葉酸錠劑。
食物來源:深綠色蔬菜、牛奶、柳橙汁、肝臟、雞蛋、鮭魚、鮪魚、酵母和全穀麥類、蘆筍、菠菜、蠶豆、扁豆等。
c. 維他命C:負責結締組織及血管系統的形成,可以增強免疫力,並且有助蛋白質發揮功效,也能促進鐵質吸收、血紅素的形成,及預防貧血、減輕靜脈曲張的症狀。每天至少吃一個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如要喝果汁,建議不要濾渣,連同纖維一起喝。
食物來源:番石榴、番茄、草莓、奇異果、柚子、花椰菜、柑橘類食物、綠色蔬菜。
5. 礦物質
a. 鐵:懷孕婦女的血液會增加30~50%,紅血球的數量應該會增加35%,這是為了提供母體及胎兒血紅素所需,及產婦生產時可能流失大量的血。若是懷孕時母體貧血,將會造成胎兒含氧量不足,抑制胎兒成長,所以懷孕婦女應該在中、後期攝取足夠的鐵質,多吃富含鐵質的食物,才不會造成日後新生兒體內鐵質存量過少,影響未來的生長發育(新生兒6個月內不會製造鐵質,是利用來自母體內儲存的鐵質)。配合維他命C的攝取,可增加鐵質的吸收。
食物來源:動物的內臟、深紅的瘦肉類(羊肉及牛肉)、蛋黃、貝類、乾果、深綠色蔬菜、葡萄乾等。
b. 鈣:可以幫助胎兒骨骼、牙齒發育,若是母體攝取的鈣質含量不夠,胎兒會優先利用;避免產婦日後發生骨質疏鬆的問題,哺乳期想增加乳汁,最好也能多吃鈣質豐富的食物。建議30歲的育齡女性,每天攝取800毫克的鈣質,而準媽媽需要再增加300毫克。
食物來源:小魚乾、蝦米、黃豆製品、蘿蔔、花椰菜、鮭魚、牡蠣、牛奶、蛋、蘿蔔、甘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