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雅典奧運,中華台北代表團靠著跆拳道、射箭等項目拿下2金2銀1銅的成績,尤其跆拳好手奪取雙金後,朱木炎在賽後記者會高喊「我來自台灣」,陳詩欣在國旗歌響起時激動得喜極而泣,一幕幕歷歷在目,令人難忘。
而堪稱夢幻陣容的中華成棒代表隊,雖然一面獎牌也沒摘下,競賽過程倒令人激賞。關係著中華隊能否晉級四強的中日大戰,陳金鋒從上原浩治手中轟出振奮人心的三分砲,打破雙方掛零僵局,中華健兒難纏的程度也讓日本隊陷入苦戰。
雖然最後被日本追平,進入延長賽後,小笠原道大的再見高飛犧牲打,一棒敲碎台灣的四強夢,球員淚灑球場、球迷難過不已的畫面,至今仍深深烙印在國人腦海中,但中華隊的奮戰精神讓人感動,無不寄望2008年再討回來!
然而,台灣選手能否參加北京奧運,卻因為聖火傳遞路線的風波,以及政府的態度埋下諸多變數。拒絕聖火來台已釀成政治與國際事件,國際奧會雖扮演和事佬角色向兩岸喊話,希望中國和台灣能就聖火路線引起的爭議達成協議。
但我方堅持,唯有聖火走「國際路線」、中國以「中華台北」稱呼台灣,才能接受聖火來台;而從北京奧委會的回應看來,更改路線的空間似乎不大。一般評估,台灣拒絕聖火入境最糟的狀況就是被國際奧會開除會籍,眼見兩岸僵持,若政治角力效應擴大,確實可能壓縮到台灣體育的國際空間。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在立法院備詢時也表示,若中國稱我方為「中國台北」,就是把台灣矮化為地方政府,「只要被矮化就不參加奧運」。或許台灣確實不該承受這種委屈,但聽在許多以奧運為目標、長年訓練的運動員耳裡,可能有些無奈。
一圓奧運夢,是多數運動選手的願望,以雅典奧運中華成棒隊為例,徵召旅外國手的過程並不順利,但每位旅外好手都希望排除萬難為國效力,如旅美投手王建民,最初洋基只同意他出賽一場,但他為了多爭取一次出賽機會,還主動寫信向球團反映心聲。
其實,台灣最大問題在於跳脫不了島國思考,若以消極角度去想,既然認定自己是主權獨立國家,應有信心,別在意中國的認知與解讀;或者多點積極作為,好比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葛林建議,應把握聖火入境的機會,設法讓北京和台灣政府對話;甚至可以透過隨之來台的各國媒體,大方表達對中國的抗議,盡情宣揚台灣的立場和理念,讓國際更注意兩岸問題。
與小島國聖露西亞建交,政府視為外交上的重大突破,而拒絕奧運聖火進入台灣,則被批為「鎖國」政策,兩者形成強烈對比。有人質疑,綠營高舉捍衛主權旗幟,意在鞏固深綠選票,跟著葬送的恐怕不只台灣體育,還有國家形象和國際外交,也讓「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這句話顯得格外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