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100A超級軍刀式照相偵察機是美軍第一種超音速偵察機,以Slick Chick計畫((纖體美人)為代號,要求北美(North American)飛機公司修改6架F-100A(53-1545、53-1546、53-1547、53-1548、53-1551及53-1554)成為搭載5具相機的RF-100A,作為攝影繪製地圖的3具K-17裝設在一個三鏡頭托架,以及兩具K-38在一個可以水平安裝相機分開的垂直托架,經由一面45度角的鏡子拍攝以降低機體震動的影響 。所有的機砲武裝移除並將相機裝在機砲與彈藥艙修改的機身下凸起的整流罩。
被選中的飛行員在加州愛德華空軍基地與喬治空軍基地訓練F-100A,然後在棕櫚谷(Palmdale)接受實際的RF-100A訓練。RF-100A在試圖投放四具機外油箱的飛行測試中發現缺乏定向與縱向穩定,需要小心處理與密切注意拋棄副油箱的速度限制。
1955年4月飛行員一完成訓練,三架飛機就部署到德國比特柏(Bitburg)空軍基地,飛到阿拉巴馬州摩比爾(Mobile)的布魯克利(Brookley)空軍基地,繭封、裝載上航空母艦、運送到貝爾法斯特(Belfast)席德納姆的蕭特兄弟公司進行組裝/準備飛行。在比特柏它們分配到第7407支援中隊的第一分遣隊並開始進行在高高度(超過5萬呎)飛越東方鐵幕國家上空的行動以獲得軍事目標的情報。攔截這些飛機的許多嘗試都無濟於事,有些戰鬥機機場照片清楚顯示有飛機爬升試圖攔截。
在1955年中期至1956年中期,當洛克希德的U-2接手成為高滲透偵察資產時,歐洲分遣隊可能只完成六次任務。 3架RF-100A(分別是53-4546、53-4547、53-4548)也部署在日本橫田基地的第6021偵察中隊,但是行動細節不可得知。兩架 RF-100A分別在1955年6月(53-1548)、1956年10月(53-1551)飛行意外中損失,一架可能因為超速造成其中一個副油箱分離而導致完全失控,另一架則是發動機熄火。 1958年中,四架尚存的RF-100A全部歸還美國,後來提供給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空軍。
1958年台海衝突之後,美方同意提供中華民國空軍RF-100A超級軍刀式偵察機,以取代老舊的RF-86F軍刀式偵察機
第6大隊大隊長周石麟於1958年底率第4中隊劉序、陳懷、何建彝、曾祥華、李正武與傅振華前往嘉義水上基地接受第4大隊F-100的換裝訓練。
我國接收的4架RF-100A其中3架(5645/53-1545、5647/53-1547與5648/53-1554)由美軍駕駛於1959年元旦飛抵桃園,13日這3架飛機又飛送至嘉義基地,提供在當地接受換裝訓練的第4中隊隊員。另一架序號53-1546(即我軍序號5646)由於過境日本期間發生故障在當地維修,遲至3月18日才抵達台灣!
這4架RF-100A由於已經是美軍汰除機種,零件撥補不易,再加上故障率高,且經由反射鏡進入相機成像,照像品質較為不理想,因此第4中隊從未將RF-100A使用在本島以外的偵照任務。
由於RF-100A無實際使用價值,因此空軍總部於1960年12月1日正式下令將RF-100A送交屏東一區部拆解除役。
關於53-1454號RF-100A單機歷史:
1955年4月15日移交給美國空軍;
1955年5月交付駐西德威斯巴登(Weisbaden)的第7499 支援大隊;
1956年2月交付駐西德比特柏的第7407 支援中隊;
1958年6月到法國Chateaur第3131維修聯隊;
1958年9月交付北美飛機公司(North American Aviation);
1958年12月交給中華民國空軍第5聯隊第6大隊第4中隊,編號5645,
1960年12月汰除解體
RF-100A前機身底部特寫:
我從有限的幾張照片推斷鼻輪艙兩側"腫包"上相機窗口大概就是矩形框框的位置,
跟RF-86F一樣,由於怕起降階段鼻輪揚起的異物損壞相機鏡頭,
窗口護蓋跟起落架連動,當起落架收起時,護蓋才會打開
(事實上大概只要照像窗口在鼻輪後方都會這樣裝置連動護蓋),
因此平常停於地面時,看不到內部的相機鏡頭結構!
尾管特寫:先用各種金屬色系模型漆噴上尾管模擬鈦合金尾管因高溫產生的顏色漸變效果,再用油畫顏料加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