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人埋怨說, 拜了月下老人連一次也沒見靈驗過, 我卻認為此言差矣! 沒遇到真心如意的異性, 卻怪月老不保祐, 這恐怕對月老有點過於苛責吧
在下認為, 月老真的只不過是讓兩人相遇而已, 沒說要負責到底讓雙方終成眷屬吧?
能不能有情人終成眷屬, 那是看雙方相遇後的互動如何吧? 這關月老甚麼事?
若樣樣都要靠月老, 當事人只要有事沒事上個網, 除此外啥也不用努力付出, 就自然會有真命天子天女自動上門投懷送抱, 天下哪有這樣輕鬆的事? 若真如此, 豈不成了 "光躺著"也會成眷屬了嗎?
說到世間男女, 想找對象 總是可遇不可求, 到哪裡找呢? 我想不外乎下列幾項吧?
1) 現實生活中 的同事 朋友 或親友的介紹
2) 參加相親聯誼
3) 網路交友
然而無論上述任何一項, 如果完全沒有走入對方的真實生活裡, 就不會有交集吧! (只在網路上交會而從不見面, 就不算是走入對方的真實生活裡吧?) 而且就算走入對方生活裡, 若彼此不投緣 (投不投緣 看第一眼就知道) 也不會有進展吧?
就算投緣有愛, 若生活中連一項共同的嗜好也沒有, 那麼這愛還是無法落實到現實生活中並持續下去吧?
那, 到最後所謂的愛, 若在婚後, 頂多也只會變成責任和習慣而已, 不過這樣的愛, 有另一個名字, 叫做"親情"! 不是這樣嗎?
情場和戰場一樣, 上場前要先穿戴防護衣, 才不會為情所傷, 好的EQ就是最好的防護衣, 就像武俠小說裡的金鐘罩和鐵布衫一樣.
引用心理諮商專家 張璇說的話如下:
"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擇偶偏好,婚姻本身就是人生最大的風險活動,想在婚前就把它完全看個清楚透徹似乎不太可能。但社會心理學家倒是提出不少擇偶理論可供參考,比較有名的是同質論、互補論和交換論。
同質理論強調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價值觀、消費習慣和興趣要相近;互補論則強調伴侶最好在角色上要調和,個性、需要上要互補。
個人覺得比較理想的組合通常是價值觀和興趣相近,但角色需要上和個性上又有些互補。但最近交換論的說法也很流行,強調關係的發展和回報有關,所以除了思考對方可以給我們什麼,也要考慮妳可以給對方什麼?就跟投資一樣,大家都想找低風險高獲利的標的,問題是,「行情好」或「一見鍾情」的對象通常都風險較高。"
若這一生終究是找不到伴來渡餘生的話,似乎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人生。其實,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獨自來這世間走一趟, 並沒有旁人的陪伴, 等到離開人世時, 仍然也是獨自往生, 不曾有旁人一路相隨到底, 所以學會在生命的某個階段中, 好好面對孤獨寂寞, 應是人人必修的功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