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大誘惑 你怎麽不聽我說話? 你花錢太大手大腳了! 爲什麽你總是不想和我親熱? 你總是忙于工作應酬,對家裏不管不顧! 你對孩子太嚴厲了,這樣不行! 你太嬌慣孩子了! 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特別耳熟,你們家是不是隔三差五就會出現這一幕:你們兩口子,作爲唯二的演員,不斷重播這些“經典對白”,時而小聲抱怨,時而大聲指責,雖然大多數時候你們根本沒有觀衆(如果有,就是你們可憐的孩子),可每次你們都入戲太深,最終搞得自己疲憊不堪。 作爲一個從業多年的婚姻顧問,我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你們——你們並不孤單。工作中,我碰到過各種類型的夫妻:新婚燕爾、老夫老妻、從一而終的、屢敗屢戰的、沒孩子的、正計劃要孩子的、收養孩子的、有錢的、沒錢的……總之,背景各異,卻不約而同地上演著類似的情景劇——抱怨、指責、爭吵。內容無外乎金錢、性愛、孩子,偶爾還會有些新花樣——家庭內部的領地大戰,即控制權之爭。 如果你已經厭倦了這種演出,厭倦了每天神經緊張、眉頭緊鎖、聲嘶力竭,但是卻停不下來,到底該怎麽辦呢?也許這本書能幫助你。 婚姻三大雷區:金錢、性、孩子 生活中有些事,特別容易讓人沖動,喪失理性。那些前來咨詢的夫妻,常常在咨詢過程中就不知不覺地吵起來。我讓他們暫停一下,先看看彼此的表情,他們會發現自己就像兩個在吵架的小孩子,氣急敗壞、不知所雲。金錢、性、孩子,這就像是三大雷區,不慎進入,就會引發一連串的爆炸。實際上,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在這三方面受到成長環境影響都是最深的,因而也最容易在這些問題上感情用事。下面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金錢 在現代社會,一提到錢,人們就會想到權力、魅力,甚至還會有一些更誇張的。比如,出身低微的人,潛意識裏覺得有錢人個個都是卑鄙的壞蛋。 多蘿西和比爾,婚齡5年。兩人身上頗多共同點:都是大學畢業,30歲不到,事業有成。多蘿西是家大公司的人事經理,比爾則在一家軟件公司做銷售經理。二人的成長環境也很相似:都來自低收入家庭,父母爲生計奔波勞碌。 28歲的多蘿西漂亮又能幹。她說:我父母沒多少錢,可對孩子盡心盡力。我父親心地善良、爲人正直。去教堂時,他總是攙扶老太太上台階。他是我見過最值得尊敬的人。可是那些有錢人卻瞧不起他,有錢人在教堂裏,從來不和窮人坐在一起,表情冷漠傲慢。我覺得他們真討厭。可是現在,我老公居然要買一輛昂貴的新車,就是爲了擺闊。我當然不答應。 但是,有人對錢的看法截然相反。他們覺得財富代表了名望、成功、幸福。多蘿西的老公比爾就是其中一員,比爾說: 一個人要想事業成功,先要看起來像個成功人士:開好車,穿名牌,戴勞力士,用黑莓手機。別人瞧我有實力,才會信任我,跟我簽單。 多蘿西和比爾,在對待金錢的觀念上如此不同,自然就少不了會爲花錢的事兒吵架。我們會在第二章中談到如何化解這類矛盾。此外,其他和金錢有關的矛盾還包括: 誰花的錢,買了什麽東西? 誰記賬、誰付賬、誰管錢? 錢該花在哪兒?爲什麽一定要花這筆錢? 一個人想省錢,另一個想花錢。 如何做出重大財務決定。 也許你們夫妻根本不能討論財務問題。一提錢,就翻臉。或者你們覺得談錢太俗,會破壞浪漫情調。你們一直想逃避這個問題。可是終有一天你們仍需面對。此時分歧仍在,爭吵在所難免。 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婚姻很多時候更像一門小本生意,有收入有支出,還可能有盈余。要想生意興隆,首先要把好財務關,婚姻也是如此。我會在後面的章節中告訴你不用爭吵也能處理好財務問題的方法。 性 性引起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多久親密一次才合適? 哪一方應該主動? 性需求隨時間發生了變化, 不適應這種變化。 忠誠和背叛。 彼此喪失“性”趣。 這些問題只是表象,深藏其中的,其實只有一句話:你到底愛不愛我?人們總是會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求得答案。誤解埋怨因此而起。而一涉及性,情況就更加複雜了。電視、雜志以及各路媒體合力爲性設立了無人能及的完美標准:男人必須高大英俊、肌肉發達,女人則應該是天使面孔,魔鬼身材;他們永遠青春不老,性生活總是激情澎湃。面對這樣的標准,丈夫妻子無不自慚形穢,自尊心也變得格外脆弱。如果想和另一半親熱,卻遭到拒絕,本能的反應會是“我不夠好,他/她不愛我了”,自尊心因而遭到重創。于是像受傷的小動物一樣,迅速逃回自己的世界裏,緊閉大門,再也不敢輕易出來。 簡和榮高中時期就是戀人,至今已結婚15年了,有2個孩子,13歲的小榮,和11歲的朱莉。簡是助教,榮是建築承包商,兩人平時非常忙碌。結婚頭幾年還算幸福,可是後來就開始拌嘴,之後他們的性生活幾乎停止了。他們能否重新找回之前的美好感覺呢? 榮說:“我們剛談戀愛那會兒,總是如膠似漆。可現在,幾乎沒有什麽性生活。每當我想親熱時,她總說沒興趣,然後我們就大吵一架。” 簡說:“榮下班很晚,回來後疲憊不堪、煩躁易怒。我們一起吃晚飯,看電視,中間兩人說不上幾句話。然後就到睡覺時間了,這時他卻提出要親熱。我完全沒情緒,表示拒絕。他不滿意,接下來就會大吵,最後連覺也睡不成了。” 性生活也是一種交流,不同的是這種交流是通過肢體而非語言。這種特別的交流方式,同樣也可以通過學習得到改善。你會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了解到具體的建議和練習,也會看到簡和榮如何走出了性生活的困境。 爲人父母 養育孩子不僅會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還會産生空前的壓力。以前的時代,夫妻結婚後並不會搬遷。雙方父母都會爭相過來幫忙帶孩子。現在的夫妻則很少有那樣的福氣。因爲工作原因,人們往往和父母親戚遠隔千裏,于是一切辛苦都得自己承擔。這無疑也會影響到夫妻之間的關系。 每家都有一套教育子女的方法。夫妻二人來自不同家庭,對此看法不同當屬情理之中。當雙方爲了孩子的教育問題而激烈爭辯時,可以隱約看到雙方父母“高大”身影。實際上,兩個人爭論的核心是:我父母的教育方法才是無比正確的,你父母的方法則大錯特錯。尋找方法最後變成了對錯之爭,毫無意義。這些年來,隨著離婚再婚率的上升,重組家庭越來越普遍。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到底該誰管教繼子女,是不是一視同仁,新家庭的教育方式與前一個家庭不同,該怎麽辦?等等。 以下這些就是圍繞著孩子的指責: 你把孩子都扔給了我,什麽都不管。 你對你的孩子比對我的孩子好。 你不愛我的孩子。 甚至沒有孩子的時候,也會有爭論:我們是不是該要個孩子了?我們該不該領養一個孩子?人工輔助生育技術會帶來新的煩惱:屢次受孕失敗,性生活失調等等。 有時,分歧在于誰來管教孩子: 邁克38歲,戴西35歲,他們在大學時相戀,雙方父母都很滿意,畢業後就舉行了盛大婚禮。至今已經一起生活了13年。兩人感情甚笃,對生活的期望值都很高。他們有三個孩子,都在上學。畢業後,戴西當了幾年老師,後來爲了孩子,做了全職主婦。孩子上學後,她又回到學校教書,邁克在一家企業工作,兩人合力養家,生活富裕。 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挺幸福的,唯一的矛盾是教育孩子。戴西常對老公抱怨:你總是唱“紅臉”,讓我唱“白臉”,邁克則說:“我整天都在上班,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我根本不在,讓我一回家就扮演‘嚴厲’的老爸,不分青紅皂白教訓孩子,這不合理。” 有時分歧在于,孩子犯了錯,到底該如何處罰。 邁克覺得戴西對孩子過于苛刻。戴西批評孩子時,他很不配合。兩人爲此常常口角。 爲了孩子爭吵,原因五花八門,也許在孩子降生前,你們的夫妻關系就不甚穩固;或者是有孩子之後,生活發生巨變,你們難以適應。又或者再婚前,你們已經各自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們無法接受新的父親/母親。解決以上的問題,其關鍵就是夫妻二人如何團結一心,共擔責任。本書後面會講到具體實踐的技巧。我就是用這些方法幫助戴西和邁克的。 其他矛盾 除了以上這三大類,夫妻之間還會有其他矛盾。下面我會逐一講到最常見的幾種。 領地問題 你可能注意到了,小區裏的寵物們時刻不忘劃地盤、標領地。其實,人類同樣也是一種領地意識很強的動物。人類捍衛的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空間,還有心理空間。如果你和自己的另一半在爭吵中說過下面這類話,你們就是在“爭地盤”。 對家居環境的要求(比如:“我這麽好幹淨,你卻很邋遢”;什麽樣的裝修風格才符合我的品味;該誰負責打掃衛生?什麽地方該清潔?衛生標准誰制定?)。 對時間的態度(一方是遲到大王,另一方和手表一樣准時)。 業余活動(一方喜歡和朋友聚會聊天,另一方熱衷于體育鍛煉:或者一方想待在家裏看電視,另一方希望出去逛。什麽事該兩人一起做,什麽事可以分頭做)。 如何劃分地盤?“你東西亂丟,已經堆到我這兒來了”;“我想一個人待會兒,你幹嗎非要黏在一起”;“我想換個城市發展,你願意爲了我搬家嗎?” 隱私也是一種“領地”。是否可以看對方的郵件?是否可以接聽打給對方的電話?是否該無話不談,還是該保留些小秘密? 只要涉及以上話題,你們兩人的領地意識就會本能地顯露,相互對抗。 我們對生活細節的要求和習慣形成于童年時代。那時,我們還懵懵懂懂,缺乏判斷能力。父母長輩教給我們的東西都被當成了唯一真理,完全吸收。但它們也像是偏見,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如果夫妻二人成長環境迥異,“家庭大戰”就會在所難免。兩人都要捍衛各自認定的“真理”。爭吵的目的不是爲了找到最合理的方法,只是爲了證明自己絕對正確。 第三方問題 第三方包括雙方父母、親戚、朋友,也就是俗稱的“外人”。別小看了外人的力量,他們也是夫妻矛盾的一大來源。你們會爭論:朋友能不能來我們家?誰有資格來?什麽時候來合適?該和誰的父母一起過節?能否和婚前朋友繼續來往?我們的朋友是否必須是已婚的,能和單身異性保持交往嗎?雙方父母也不甘寂寞,時不時爲夫妻大戰輸送彈藥,他們要抓住所有機會證明自己比親家強。此外還有,好攀比的親戚、熱情地貢獻馊主意的親戚等等,這一切加起來,夠可憐的夫婦們頭痛一陣的。 弦外之音 有時爲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你們兩人就大動肝火,不停嚷嚷直到筋疲力盡。其實平靜下來,回頭再看,兩個人都會覺得莫名其妙。此時的情況極有可能是,一方口中所說並非心中所想,而另一方又未能聽出他的弦外之音。比如:他抱怨自己掙錢不容易,可能心底是期望你肯定他工作努力;你責怪他不幫著教育孩子,可能是想讓他知道自己帶孩子多麽辛苦,希望獲得他的贊美和鼓勵。夫妻雙方在交流時,應當盡量避免“捉迷藏”,期望凡事都心有靈犀,或者覺得對方既然愛我,就該領會我的弦外之音,這都是不切實際的要求,只會導致一連串誤解,引發不必要的爭吵。另一方面,夫妻雙方也要努力去傾聽對方內心的那個聲音,了解他/她的真實想法。他總是不願做家務,是因爲懶惰,還是因爲他覺得男人做家務會遭人恥笑,或者因爲他對灰塵過敏,打掃房間會讓自己不停打噴嚏。聽不出對話中的潛台詞,就會誤解連連,爭吵不斷。 那麽如何才能判斷對方是否有弦外之音呢?首先要分辨出吵架的真正原因。你會從本書中學到一套相應的方法。比如,在心裏做這樣一套“自測題”: 爲什麽他/她非得堅持自己的辦法? 他/她想要的結果是什麽? 我到底希望他/她如何反應? 每個人行爲背後都有自己的邏輯。矛盾發生時,你要做的不是馬上“自衛反擊”,而是先找出彼此的邏輯,確定分歧所在。這個自我詢問的過程,常會有出人意料的發現讓自己大吃一驚。確定了爭吵的真正原因之後,可以繼續做“自測題”:我堅持自己的方式,有必要嗎?是因爲這樣更方便、更省錢,更符合我的個性?還是因爲這是父母教給我的唯一方式?或者正相反,對方的語氣,讓你想起了嚴厲固執的父親,而你最討厭那一套,本能就要回嘴反抗。本書准備了“方案”和“練習”兩部分內容,幫助讀者充分理解各種新概念。 方案是一些總的建議,幫讀者理清自己的思想和行爲模式。練習則是一些可供實踐的方法,是我在多年工作基礎上設計出來的,簡便易行。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嘗試,從而逐步走出固有習慣的束縛,形成夫妻之間相處的新模式。偏見、誤解和不切實際的期望都是導致夫妻失和的罪魁禍首。下面就是專爲此設計的練習。 練習:變換取景角度 專業攝影師在按下快門前,會變換不同角度來觀察拍攝對象,選擇其中最完美的一種表現方式。這在心理學上稱爲“換框法”,常用于打破人們的思維局限、矯正偏見。心理學家證明:面對任何難題,人們都能想出至少五種解決方法,否則,只能說明思路還沒有徹底打開,角度變換不夠。 第一步:幽默 著名醫療培訓師丹頓·羅伯茨說,要是你們夫妻鬧別扭了,我教你5招:大吵一架、外出偷情、花天酒地、自動解決,或者自動遺忘。他當然是在開玩笑,不過他提醒了我們別忘記“幽默”的作用。 假設你們夫妻又起爭執,像兩個互不服氣的武功高手,摩拳擦掌,准備惡鬥一場。大戰一觸即發,當此緊要關頭,你大喊一聲,“停,冤家宜解不宜結,武鬥不如文鬥,咱們先各想5種方案,今日無須動手。如若不行,再鬥不遲”,那又會是怎樣的一番光景。這5種方法當然不必一本正經,完全可以無厘頭,惡搞。 比如你說: 要不我去報名當宇航員吧,遠離這個腦人的地球。 我已“萬念俱灰”,不如去當和尚,雲遊四海。 我要火速撥通“老媽救援熱線”,讓她來救我。 我願做一只愛情的鴕鳥,蒙起大被,一躲了之。 容我先吃幾片百憂解,我怕一會兒精神崩潰,抑郁發作。 事實上,一個玩笑能迅速緩解氣氛,剛才兩人還劍拔弩張,大笑過後,怒氣已無蹤影。 第二步:換位思考有時,對方說的話確實激怒了你。在你看來,對方是故意要刺傷你。你准備奮起還擊。這時,對自己說:“暫停一下!先讓我想想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想出5種就行。” 比如,你會想: 他也許不是故意的,只不過是笨嘴拙舌,詞不達意。 她是在爲孩子的事心煩,不是針對我。 他聽到了個壞消息,怕我擔心,埋在自己心裏,所以很煩躁。 她開玩笑有點兒過分,其實並無惡意。 我之前的話傷了他的自尊,他情緒失控,一時口不擇言。 花時間多想幾種可能性,你就可能避免做出沖動反應而激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