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春節,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元宵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有了,並且制定了元宵節點燈的習俗。所以,元宵節也叫燈節。元宵節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看燈會、猜謎語、吃元宵,成為世代相傳的生活習俗。 舊社會,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都要點起各式各樣的燈。現代社會生活大大提高了。各地張燈結綵熱鬧地辦理燈會慶元宵系列活動,包含台灣燈會、平溪天燈、台東炸寒單、台南鹽水蜂炮及台北燈會 ... 燈會實際上就是燈展。各行各業的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靈巧的雙手,製作出各種各樣的燈。例如五光十色的台灣水牛燈; 栩栩如生的牛郎織女鵲橋會燈,七仙女花燈; 可愛逗趣和樂模樣的貓熊嬉春燈、寰宇風采世界特色花燈; 富有時代創新的牛角七號花燈等。 猜燈謎,來源於民間口頭謎語。後來經過文人加工,就成了包括燈謎在內的謎語。由平常猜的謎語變為寫在燈籠上的謎語,這裡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相傳很早以前有個胡財主,見了達官貴人就低頭哈腰,見了窮苦百姓就橫眉冷眼。一年元宵節,胡財主家不遠的窮人王少,紮了一個大燈籠,燈罩上寫了個燈謎:「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服不認人。」胡財主看了,明知是在挖苦自己,但又不好發作,因為燈謎的謎底是個「針」。 吃元宵這一風俗,是從宋代開始的。元宵也叫「圓宵」,意在一家人團圓和睦。在一些民俗地方,還有「上燈元宵落燈面」的說法,意思是燈會時吃元宵,燈會結束吃「長壽面」。元宵一般用江米面製作,裡麵包裹上各種餡料,做成各種風味的元宵。現在,元宵已不單在元宵節食用,而是成了人們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嘗到的風味食品。 元宵節到了!在這一聲聲鑼鼓、一陣陣沸騰、一幕幕煙火和一盞盞彩燈喜慶佳節裏,我來把祝福送:嘗嘗我親手給大家做的湯圓,用「快樂」活面, 「開心」做餡,在「健康」的水裡煮熟,用「幸福」的小碗盛到你面前。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天天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