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96300
 莫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相思映月ܤ三月星紀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情矜ܤ三月星紀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若即。若離ܤ三月星紀事】
作者: 莫非 日期: 2013.02.04  天氣:  心情:












*

.
.
.


濕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濕婆)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本文介紹的是印度教信仰中的神明。關於佛教信仰,詳見「大自在天」。




濕婆



在班加羅爾的巨大神像雕塑濕婆冥想的神韻


梵文名稱
शिव


體系
三相神


住所
岡仁波齊


法器
三叉戟Trishula


配偶
雪山神女


坐騎
白公牛南迪



此網頁中使用了婆羅米系文字。若您的系統不支援,您會看到母音重音標示的位置不正確以及缺乏正確的連結詞。



濕婆(梵文:शिव,Śiva),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是毀滅之神,也擔當創造(轉化)的職能,是印度民眾最為敬畏的神,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
其教派(濕婆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佛教文獻稱其為大自在天(Maheśvara,摩醯首羅),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後來成為密教護法神之中的大黑天(Mahākāla,摩訶迦羅)。在印度教中,濕婆被視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後,成為居住在色究竟天(Akanistha,阿迦膩吒天)的聖者,在大乘佛教中,更被視為是位居法雲地的聖者。





目錄


1 濕婆的神話傳說
2 濕婆的家族
3 濕婆射殺愛神伽摩
4 濕婆的武器
5 濕婆吞毒汁





濕婆的神話傳說
他的故事散見於各種印度文獻中。在《梵書》、《奧義書》兩大史詩及往世書中都有他的神話。
濕婆為印度教主神之一,與梵天、毗濕奴齊名。據說他有極大的力量,曾在眾神的幫助下用一枝箭毀滅了金、銀、鐵三個惡魔建造的都市,即三都的破壞,因此濕婆也有三魔城毀滅者之稱。
傳說,其妻雪山神女從後面用雙手摀住濕婆雙目,頓時,從濕婆額頭出現第三隻眼。額上的第三隻眼能噴毀滅一切的神火,在宇宙週期性的毀滅之際,他會用這隻眼睛殺死所有神和其他生物,他也曾用這隻眼將作惡多端的三座惡魔城和引誘他脫離苦行的愛神燒成灰燼。
另外,他還有一柄稱作「比那卡」的三叉戟, 是閃電的象徵,標誌著濕婆是風暴之神;有一口劍;一張稱作「阿賈伽瓦」的弓和一根稱作「卡特萬伽」棍棒。此外,還有3條蛇纏在他身上,能飛快地衝向敵人: 一條蛇纏在他束起的頭髮中,在他的頭上揚起頭兜;一條蛇纏在他的肩上或頸上;另一條蛇構成他的聖線。除了這些武器之外,濕婆的大部分狀貌特徵都強調此神凶 暴的方面,他正是因此而廣為人知。
相傳諸天神提婆和阿修羅攪乳海時浮出一種能毀滅整個世界的毒藥,他吞下這種毒藥,頸部被燒成青黑色,故有「青頸」之稱。
印度教認為「毀滅」有「再生」的含義,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器林伽是他創造力的象徵,受到性力派和濕婆派教徒的崇拜。
有一天毗濕奴與梵天起了爭論,看誰更值得被崇敬。就在他們爭論不休時,在他們的面前出現了一根火柱,熊熊火焰好似要燒燬宇宙。兩位大神見狀大驚失 色,都決定應當去尋找火柱的來源。於是毗濕奴變成一頭巨大的野豬,順著柱子向下探尋了一千年;梵天變成一隻迅飛的天鵝,順著柱子向上亦尋了一千年。但他們 都沒有到達柱子的盡頭,於是疲憊不堪地回到原地。當他們回到出發地相見時,濕婆出現在他們面前;此刻他們才發現這根柱子原來是濕婆的「林伽」。於是兩位大 神把濕婆奉為最偉大最值得崇敬的神。因此,印度教的濕婆派信徒把濕婆奉為宇宙最高的神,而毗濕奴與梵天兩位大神都在他之下。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有一段「恆河的起源」,這故事說,印度教大神濕婆和烏瑪交媾,一次就達100年之久,中間從不間斷,眾神對濕婆的生殖能力感到驚慌,就央求濕婆把他的精液傾瀉到恆河之中,這就是恆河之水從天而來的原因。
濕婆是苦行之神,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卡拉薩山修煉苦行,即是西藏普蘭縣的岡仁波齊峰,通過最嚴格的苦行和最徹底的沉思獲得最深奧的知識和神奇力量。
他還是舞蹈之神,在歡樂和悲傷時喜歡跳舞,創造剛柔兩種舞蹈,被譽為舞王。舞蹈象徵著濕婆的榮耀和宇宙的永恆運動,運動是為了使宇宙不朽。但是在一 個時代結束時,他通過跳坦達瓦之舞完成世界的毀滅並使之合併到世界精神之中。舞蹈姿態的濕婆被稱為Nataraja,是流傳至今的古印度濕婆像中最多的一 種




美國紐約市大都會博物館裡的濕婆像


他是妖魔鬼怪的統帥。他的形象被描繪成5頭3眼4手,手中分執三股叉、水罐、神螺、鼓等;身著獸皮衣,渾身塗灰,頭上有一彎新月作為裝飾,頭髮盤成犄角形,上有恆河的象徵物。坐騎是一頭大白牛。
濕婆有「吉祥」的意味,在梨俱吠陀經中是暴風神樓陀羅的別稱。一方面他是以豪雨、雷等破壞的神,另一面他是治療疾病的治癒神。
濕婆的善行之一是分佈了七條聖河。恆河環繞著喜馬拉雅山中梅盧山上的梵天之城,從山上洶湧奔瀉而下。為了緩衝激流使之不至於釀成災禍,濕婆站在河水下面,河水蜿蜒流經他束起的頭髮之後分成了7股,這7股河水便成了印度的7條聖河。
濕婆的家族
濕婆的第一任妻子是薩蒂,薩蒂因為不滿其父達剎對濕婆的侮辱而投火自盡,濕婆得悉自己的妻子為了達剎羞辱他而自殺,就心如刀割,傷痛欲絕的濕婆於是殺死其丈人達剎,將之斬首,並縱火焚燒天界,於火中跳舞,打算毀滅世界。毗溼奴為了保護世界,於是施展法術與濕婆鬥法,並將薩蒂的遺體切割成五十塊,散落於三界之中,此時梵天亦出面為之講和,濕婆覺得心灰意冷,決定入喜瑪拉雅山中隱居,與世隔絕。
薩蒂死後轉生成喜瑪拉雅山之女雪山神女(有一種傳說認為,濕婆的正妻是三女神組合中的提毗,而薩蒂(Sati)與雪山神女(Parvati)是提毗的四種化身中的兩個。另兩個化身份別是難近母和時母)。
雪山神女付出無數的努力,終於讓因失去前妻薩蒂而心灰意冷的濕婆回心轉意與她再婚。過了百年之久,而雪山神女在這漫長的期間內替濕婆生下了一個兒子群主,另一個兒子是室建陀。
濕婆射殺愛神伽摩
濕婆與雪山神女早在幾萬年前已經結下了一段情緣。當時的雪山神女是大梵天之 子達剎的女兒薩蒂,薩蒂與濕婆的生活本來是安穩無憂的,但後來,卻發生了一件事打破了他們美好的生活。話說薩蒂的父親-達剎有一次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筵席, 差不多整個宇宙的神祇都被邀請過來,但唯獨是不邀請濕婆,薩蒂對此很不滿,她親自到場與其父親理論,可是招來眾神祇對濕婆的侮辱。薩蒂對此感到傷心欲絕, 她十分自責,認為是自己令濕婆蒙羞,所以就投入火堆中自焚。濕婆得悉自己的妻子為了他而自殺,就心如刀割,決定於喜瑪拉雅山中隱修,與世隔絕。時過一萬 年,死去的薩蒂轉世成雪山神女,由於上世因緣,所以今世的雪山神女還依然深愛著濕婆,可是濕婆卻已成為一個無慾無求的苦行者,對於雪山神女的愛無動於衷。
雪山神女在無計可施之下只好向愛神伽摩求救。一天,深愛著濕婆的雪山神女依例到喜瑪拉雅山上 禮敬他,這時愛神伽摩手持甘蔗,蜜蜂和蝴蝶做的弓,搭上用鮮花做簇的箭枝,向濕婆的心臟射出,中箭後的濕婆對於面前的雪山神女頓時心起愛慕之感,正當大功 告成的時候,濕婆發現原來是愛神伽摩在搞事,想令他擺脫苦行,重墮愛慾之中,就大發雷霆。額頭上第三隻眼睛突然張開,發出可以毀滅宇宙間一切的神火,把愛神伽摩燒成灰燼,可是愛神伽摩卻未因此而死亡,只是他以後都要做一個無形無貌的神祇,故此,愛神伽摩被印度人稱為「無形」。
濕婆的武器
濕婆最強大的武器,就是在額頭上的第三隻眼睛。這一隻眼睛能發出消滅宇宙間所有東西的神火,在古印度的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記載,濕婆曾經用由第三隻眼睛發出的神火毀滅三座在太空中的巨型城堡。在每一個宇宙期之末,濕婆就會張開祂第三隻眼睛,宇宙中所有天神和人畜都會被祂的神火毀滅。除了能夠發出神火的眼睛之外,濕婆還有其他類型的武器,那就是一柄叫「比那卡」的三叉戟和一把叫「阿賈伽瓦」的弓。關於後兩者的記載並不多,通常只知道「比那卡」是閃電的象徵,意味著濕婆是風暴之神。
濕婆吞毒汁
在印度神話中,神祇的壽命雖比凡人長久,但終究也有生老病死。諸神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不休,後來更與阿修羅有激烈的爭執,梵天為了調停這場爭執,就與阿修羅和諸神一起相議,決定同心協力去攪拌大海,就可以令大海出現長生不老的靈藥——蘇摩,後來諸神和阿修羅都成功令乳海(因大海已被攪拌成乳海)出現蘇摩,但在接近尾聲的時候,負責綑綁著宇宙最高山峰——須彌山去攪拌大海的巨蛇婆蘇吉卻 忍受不了劇痛,口中噴出有如海量的毒汁,毒汁濺到地上匯聚成江河,流入大海,毒害三界眾生。諸神在無計可施之下就決定找大神濕婆幫忙,濕婆不忍讓眾生受 苦,只好硬生生地將毒汁吞進口中,毒性劇烈的汁液流經濕婆的咽喉,把濕婆的脖子燒成青黑色,因此,濕婆又被印度人稱為「尼拉坎陀」,意即青頸。









隱藏▲
檢 · 論 · 編
印度教及印度神話



 


教義

梵 · 我 · 業 · 輪迴 · 解脫 · 達摩 · 吠檀多 · 性力 · 素食主義 · 瓦爾那






 


體系

提婆 · 仙人 · 阿修羅 · 羅剎 · 乾闥婆 · 夜叉 · 迦樓羅 · 那伽 · 畢舍遮 · 緊那羅 · 三相神 · 方位護法 · 蘇摩



 


男神

梵天 · 毗濕奴 · 濕婆 · 因陀羅 · 阿耆尼 · 伐樓拿 · 雙馬童 · 密多羅 · 伐由 · 閻摩 · 毗首竭磨 · 俱毗羅 · 蘇利耶 · 樓陀羅 · 象頭神 · 室建陀 · 黑天 · 陀濕多 · 生主 · 祭主仙人 · 特尤斯 · 哈奴曼



 


女神

辯才天女 · 吉祥天女 · 雪山神女 · 難近母 · 時母 · 恆河女神 · 舍脂 · 廣延天女 · 伐樓尼 · 缽哩提毗 · 烏莎斯 · 提毗



 


經典

吠陀 · 梵書 · 森林書 · 奧義書 · 吠陀支 · 往世書 · 羅摩衍那 · 摩訶婆羅多













查看本頁評分
給本文評分
這是什麼?


可信度




客觀性




完整性




可讀性





我非常了解與本主題相關的知識(可選)






3個分類:

破壞神
印度教神祇
梵語詞彙

 
 
 
 
雪山神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雪山神女


雪山神女(梵語:पार्वती Pārvatī,字面意思是山的女兒;音譯為帕爾瓦蒂)印度教女神,主神濕婆的妻子。





目錄


1 簡介
2 神話學
3 注釋
4 資料來源





簡介
雪山神女為雪山神(喜馬拉雅山的人格化)的女兒,妹妹是恆河女神。按某些往世書的說法,她的前世是濕婆的第一個妻子娑提。娑提是生主之一的達剎的女兒,因其父反對其與濕婆結合而投火自焚(寡婦殉夫一詞即來自娑提的名字)。另一位大神毗濕奴將娑提的屍體切碎投向世界各地,後來轉生為雪山神女。[1]梵轉往世書說娑提曾親自對濕婆顯靈,告知後者她將以雪山神的女兒之形態復活。[2]
雪山神女轉世後仍然熱戀濕婆,並為了引起後者的注意而遷居到其修行地吉娑羅山(即岡仁波齊峰)上。但濕婆一心修行,對她不理不睬。其實這一結合還有更重要的實際目的,那就是希望濕婆能生出剷除妖魔的孩子,以消滅強大的阿修羅多羅伽。多羅伽虔敬地崇拜梵天,因此被梵天授予了無敵的力量(按濕婆往世書,梵天賜福給多羅伽,許諾他只能被濕婆的兒子打敗,而濕婆並沒有兒子)。甚至連大神毗濕奴都沒拿他辦法,毗濕奴曾與多羅伽大戰了兩萬年,也無法將之消滅。[3]眾神只好希望雪山神女能為濕婆生一個兒子,於是派愛神伽摩去撮合他們。結果濕婆因修行被打擾而發怒,從額頭上的第三隻眼中噴出神火把愛神燒成了灰。後來經愛神的妻子哀求,濕婆才將愛神復活。[4]
愛神的行動失敗後,為感動濕婆,雪山神女立志進行艱苦的修行。濕婆得知此事便變成一個婆羅門前去試探雪山神女,在她面前拚命詆毀自己的本尊。但雪山神女全部駁斥了這些謊言。濕婆終於被打動了,於是與雪山神女結婚,不久生下了戰神室建陀(即鳩摩羅,後來被與泰米爾人的神祇牟樓干混同)和象頭神群主。室建陀率領天兵天將消滅了多羅伽。象頭神則因在出生喜宴時忘了邀請土星神娑尼而被後者燒掉了頭顱。梵天許諾說,雪山神女在林中看到的第一個動物的腦袋將長到她兒子脖子上。雪山神女看到了大象,於是兒子就長了一個象頭。其它說法則認為切掉兒子頭顱的是濕婆,後來他又為了不讓雪山神女傷心而讓兒子長出了一個象頭。
雪山神女與濕婆的愛情故事出現於許多往世書中,並且是古印度大詩人迦梨陀娑的長詩《鳩摩羅出世》的主題。《鳩摩羅出世》是最早將這個故事寫全的(在往世書之前)。在此之前,兩部大史詩已經提到了室建陀的出生,但沒有包括其父母戀愛的細節;佛教詩人馬鳴的長詩《佛所行贊》里敘述了雪山神女與濕婆的戀愛,但在他的版本里,似乎愛神的計劃成功了。現在通行的故事情節是迦梨陀娑創造的。[5]
神話學
雪山神女在印度宗教體系中出現得很晚。最早的吠陀文獻完全沒有提到她。梵書與產生年代較早的奧義書中也沒有她的名字。雖然由誰奧義書中曾提到一個女神,其名字後來被認為是濕婆前妻娑提的一個別名,但沒有證據表明奧義書的作者認為她與娑提-雪山神女是同一個人。看來,由誰奧義書中提到的那個女神的名字可能是後來被附會為娑提的別名的。[6]比較肯定的是,在兩部大史詩作成的時代(約前400年~400年),雪山神女的基本形象已經產生了。[7]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中都認為雪山神女是濕婆的妻子。不過,具體的細節要到迦梨陀娑的戲劇(按不同估計,可能作於4世紀至6世紀)和更晚的往世書時代(4世紀~13世紀)才發展完全。事實上,與濕婆有關的神話大多是產生於史詩時代,而在往世書時代發展完善,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主要崇拜因陀羅等自然神。
在傳統說法裏,雪山神女有兩個重要的兇相化身時母和難近母。這兩個化身,都是非雅利安起源的部落神祇,後來被與雪山神女混同。[8]神話學家戴維·金斯利認為雪山神女也是非雅利安起源的。[9]另外一些神話學家認為雪山神女是吠陀、梵書和早期奧義書提到的許多不同神祇的合併產物,如同濕婆本身一樣(濕婆是從梨俱吠陀中的樓陀羅發展而來,並吸收了阿耆尼等其他一些吠陀神的特性,在史詩和往世書時代才基本定型)。[10]
與時母和難近母一樣,雪山神女是性力派的重要崇拜對象。性力派是受了非雅利安的母神崇拜影響的一個印度教強大派別,該派認為濕婆之妻提毗的「性力」(沙克提)是宇宙的本源(梵)。提毗本身是吠陀以來各種聖典中提到的許多女神的合併體,包括阿底提、尼利提、烏莎斯等。[11]雪山神女、時母和難近母都是提毗的不同化身,其中雪山神女主要代表了善良和母性的一面。
注釋

^ 《林伽往世書》,《薄伽梵往世書》
^ 《Hindu Mythology,Vedic and Puranic》,William J. Wilkins,242頁
^ 《林伽往世書》
^ 《濕婆往世書》,第5章
^ 《梵語文學史》,290頁
^ Kinsley書,36~37頁
^ 前引書,37頁
^ 《梵語文學史》,205頁
^ 前引書,41頁
^ 《Weber in Hindu Mythology,Vedic and Purbnic》,William J. Wilkins,239頁
^ 《世界神話辭典》,885頁

資料來源

《世界神話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ISBN 7-205-00960-X/I·77
Hindu Goddesses: Vision of the Divine Feminine in the Hindu Religious Traditions,David Kinsley,ISBN 81-208-0379-5
《梵語文學史》,金克木著,江西教育出版社,ISBN 7539231505/I351·092








隱藏▲
檢 · 論 · 編
印度教及印度神話



 


教義

梵 · 我 · 業 · 輪迴 · 解脫 · 達摩 · 吠檀多 · 性力 · 素食主義 · 瓦爾那






 


體系

提婆 · 仙人 · 阿修羅 · 羅剎 · 乾闥婆 · 夜叉 · 迦樓羅 · 那伽 · 畢舍遮 · 緊那羅 · 三相神 · 方位護法 · 蘇摩



 


男神

梵天 · 毗濕奴 · 濕婆 · 因陀羅 · 阿耆尼 · 伐樓拿 · 雙馬童 · 密多羅 · 伐由 · 閻摩 · 毗首竭磨 · 俱毗羅 · 蘇利耶 · 樓陀羅 · 象頭神 · 室建陀 · 黑天 · 陀濕多 · 生主 · 祭主仙人 · 特尤斯 · 哈奴曼



 


女神

辯才天女 · 吉祥天女 · 雪山神女 · 難近母 · 時母 · 恆河女神 · 舍脂 · 廣延天女 · 伐樓尼 · 缽哩提毗 · 烏莎斯 · 提毗



 


經典

吠陀 · 梵書 · 森林書 · 奧義書 · 吠陀支 · 往世書 · 羅摩衍那 · 摩訶婆羅多












查看本頁評分
給本文評分
這是什麼?


可信度




客觀性




完整性




可讀性





我非常了解與本主題相關的知識(可選)






3個分類:

印度教神祇
山神
女神

 
 
 
 
娑提 (習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薩蒂 (習俗))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印度寡婦殉夫(開始前的安排),取自《中國與印度歷史畫冊》,1851年










殉夫婦投火的一刻,作於1820年










一個久德浦的大王逝世後他的所有妻妾進行娑提儀式,圖中是為讚美她們殉身行為所作的聖壇,掌印是這種紀念碑常見的樣式






娑提,原為印度教司婚姻幸福的女神達剎約尼的別名之一,因為傳說的關係成為了忠貞的代名詞。神話中的娑提為向侮辱其戀人濕婆的父親達剎表達不滿而投火自盡,她的靈魂轉世為雪山神女並與濕婆再度結婚。這段戀愛故事在印度的民間地區演變成婦女在丈夫剛過身後要立即跟隨接受火葬以表達自己對先夫的忠貞。印度寡婦進行「娑提」的儀式一般都是自願的,但亦有文獻記錄或作畫顯示有的婦女是受到社會壓力,甚至是被他人強迫執行儀式的。[1]





目錄


1 概觀
2 印度教經典觀點
3 取締
4 參看
5 引用資料





概觀
根據印度政府1987年制定的防止娑提法案1章2(c)節,對娑提習俗的定義為:

(i) 活著的寡婦與其已故的丈夫、其他親屬或與先人有聯繫的文獻、物品共同接受火葬或埋葬;或者 (ii) 不論殉身者自願與否,任何活著的女性與其親屬的屍體共同接受火葬或埋葬[2]

儀式會以婚禮的形式在公開場合受人圍觀下進行,寡婦不是穿壽衣而是穿婚袍以映射神話中女方死亡、轉生、與先夫重逢再度結合。婦女焚身的方式可以是躺在丈夫的遺體旁同時被燒,另一種是當火葬的火焰燒得熊熊時妻子投進火堆中,寡婦反抗拒絕接受儀式的場合下多為前者,並且會被捆綁防止逃走。[1] 殉夫的寡婦會獲樹立「娑提墓石」或聖壇以表揚她們的行為。[3] 根據記載,娑提習俗在笈多王朝建立前,大約公元400年已經出現,笈多王朝約於公元500年衰落後此儀式更為盛行。[3]
印度教經典觀點
印度教經典對婦女追隨先夫殉葬的態度並不統一‎,娑提本身亦非因為丈夫(濕婆)之死而自盡。《阿闥婆吠陀》13.3.1提議寡婦為先夫服喪及尋找其他男子再婚。《摩訶婆羅多》的記載中一個自焚的女人瑪得里,與丈夫般度交歡而導致其身上致死的毒咒發作,瑪得里因為自責而尋死。《羅摩衍那》的多羅因為丈夫瓦里的死而決定進行娑提儀式,但成功被羅摩和哈奴曼阻止下來。(不過羅摩衍那中還有另一段婦女自焚的橋段,就是悉多為了讓丈夫羅摩相信自己仍是清白之身而投火自焚,以無傷證明未被羅波那玷污。)《往世書》則相反,例如《迦樓羅往世書》1.107.29記述了「妻子陪伴丈夫死去會長久地同住天堂。」另外維護娑提的人士經常引用梨俱吠陀10.18.7 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對於原文的翻譯存在多個解讀,但大意都是指寡婦不要帶著苦惱踏進先夫的墓,然而就算這句中對寡婦在喪禮中的舉動有何種建議,下一節 10.18.8就會將殉葬‎的解讀駁回:「起身吧,來到(充滿)生命的世界,女人啊,汝身旁的夫君已經無生命力了。你的丈夫提著你的手發誓成為你的戀人、 你的一部分。」
取締
開始步入文明社會時代後,印度的執政者就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呼籲社會抵制娑提習俗,莫臥兒帝國時代的官員被國王賦予延緩寡婦跟隨先夫接受火葬的職權,希望以此緩和寡婦的情緒而放棄自殺[4],另外有孩子的寡婦絕不可以被允許執行儀式。此後政府還通過向試圖自焚的婦女提供金錢及禮品,勸導她們珍惜生命。18世紀末印度在歐洲列強入侵時,各國政府都發出了對娑提的禁令,不過其中葡萄牙政府的禁令被認為效果不大。[5][6] 英國及丹麥在19世紀前仍然不反對娑提,但以英國為本部的福音教會就以自己的力量,由克理及威爾伯福斯領隊,帶著部分傳教的目的到印度進行反娑提習俗的運動。曾經親眼目睹親人進行娑提的孟加拉改革者羅姆摩罕羅易參考了福音會的運動親自到加爾各答對當地寡婦進行遊說,並組織了監察團體。1829年孟加拉管轄區由總督威廉·斑迪克正式立法取締娑提,法案之後受到鄰接地區的跟隨。到了1987年印度拉賈斯坦邦一村莊發生了一宗轟動一時的娑提案[7],事件引來全境人民的強烈抗議,促使印度政府進一步立法保護婦女,並取締製作娑提墓石的行為。現在,不論寡婦自願與否,教唆、強迫、執行、協助、旁觀或歌頌娑提儀式都屬違法,最高刑罰可以是死刑或終生監禁。[2]
參看

殉葬
阿耆尼(印度教火的神格化)

引用資料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娑提 (習俗)





^ 1.0 1.1 娑提塑像:四個18世紀的蝕刻畫,Baltazard Solvyns作 Robert L. Hardgrave, Jr.著。文中使用了"likely"(很可能)來形容寡婦被其他人喂吃鴉片而服從進行儀式。
^ 2.0 2.1 Commission of Sati (Prevention) Act, 1987(1987年防止娑提法案)印度政府國家婦女資源中心(NRCW)。
^ 3.0 3.1 Shakuntala Rao Shastri, 「神聖的法律下的婦女」 -- The later law books (1960).
^ Central Sati Act - An analysis(中央娑提法案 - 分析),Maja Daruwala著,1988年在德里最高法院為娑提習俗進行辯護的律師。
^ 葡萄牙人:果阿歷史,馬諾哈爾·馬爾貢卡著作的《果阿內部》
^ 珍愛與分享:果阿基督教遺產,多倫多大學1991年。
^ INDIA SEIZES FOUR AFTER IMMOLATION (印度逮捕4名自焚案疑犯),紐約時報







查看本頁評分
給本文評分
這是什麼?


可信度




客觀性




完整性




可讀性





我非常了解與本主題相關的知識(可選)






4個分類:

宗教儀式
自殺
謀殺
印度文化

 
 
 
 
伽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本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2012年6月30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添加來自可靠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伽摩(Kamadeva),印度神話中表愛欲之神。意譯「欲」。相當於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丘比特。伽摩面貌俊秀,天女圍繞,以鸚鵡為座騎,手持弓矢,弓以甘蔗造,弦以蜂絲作,矢以執心為羽,以希望為鏃,並以花裝飾。
在顯教中,未有相當之神名,密教中則有愛染明王與之相當,蓋二者皆以弓箭為持物,二者在思想上似有關連,然未詳其所據。《梨俱吠陀》謂其於原始唯一物中,以心芽而始生。《阿達婆吠陀》則謂其生於最初。諸天、仙及人間無可與之比擬者。
依《往事書》所述,伽摩系濕婆神與巴爾瓦濟妃所生之子;濕婆修苦行時,妃誘以愛情,濕婆大怒,乃以額上眼火化伽摩為灰燼。及解怒後,復令伽摩為黑天 與摩耶之子而再生,名曰普拉雲那。此外,《正法念處經》卷十七記有伽摩餓鬼,並注云(大正17.97c):「伽摩兩盧波,魏言欲色。」此餓鬼或為美丈夫, 或為美婦,若有起欲者,則與之交會。




查看本頁評分
給本文評分
這是什麼?


可信度




客觀性




完整性




可讀性





我非常了解與本主題相關的知識(可選)






2個分類:

印度教神祇
梵語詞彙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2/17977.html
 
.
.
.
 
三十六種鬼是否實有,姑且不論,僅就其作為業因而說的三十六種人來看,在現實社會中恐怕還是大有其人吧。

佛經中所說常來佛前聽說法的“天龍八部”中的乾闼婆、緊那羅、夜、羅剎、摩呼羅伽,及四大天王所統之毗捨阇、鸠槃荼、富單那等,亦包括在鬼道中,多屬多財 鬼。乾闼婆(Gandharva),意譯“香陰神”,擅長音樂,為天帝釋樂神,在雪山右有其城阙宮殿,受樂如天,據稱天帝釋以女嫁乾闼婆王。緊那羅 (Kinnara),意譯“非人”、“歌人”,亦為樂神,形貌似人,而頭上有一角,無手足,故名非人。住須彌山北大黑山中,居七寶宮殿,壽命甚長。因前世 懷恨斷人手足,但又行善布施,故受此報。佛經說有緊那羅王名頭婁摩,鼓琴歌唱贊佛,須彌山及諸樹林悉皆震動,迦葉大阿羅漢亦不能自安,五百飛行仙人聞聲狂 醉,失其神通,一時墮地。摩呼(睺)羅伽(Mahoraga),意譯“大蟒神”、“非人”,人身蛇首,據說亦屬樂神。鸠槃荼(Kumbhanda),意譯 “甕形鬼”、“冬瓜鬼”,以其形如甕,或說其陰囊大如冬瓜,一說名厭媚鬼、食人精氣鬼,即三十六鬼中之食人精氣鬼,為南方多聞天王所統。

富單那(Putana),又譯“布怛那”等,意譯“臭餓鬼”,雖身形臭穢,而為餓鬼中之最有福報者,為西方廣目天王所統。毗捨阇(Pisaca),顛狂鬼 或啖精鬼,為東方持國天王所統。《大智度論》卷十二說鸠槃荼等多財鬼的業因是:宰官剝削人民以取財布施,墮鳩鸠槃荼鬼中,能作種種變化,五欲自娛;多嗔狠 戾、嗜酒肉而能布施,墮地行夜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剛愎強梁而能施車馬,墮飛行夜中,有神通力,所至風;嫉妒好诤論而能以房捨、臥具、衣服、 飲食布施,生宮觀飛行夜中,有種種娛樂便身之物。此外,如《楞嚴經》卷九所言附坐禅人而令其入魔的鬼神,還有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天地大力山精、海精、 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龍魅、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等精靈,各種精,蓋即屬該經所說遇物成形的“怪鬼”(俗言妖怪之類)。

鬼類的身形,如《五道經》所描述,極大者身長一由旬,頭如泰山,極小者如有知小兒,乃至僅長三寸。《大法炬陀羅尼經》說:“亦有多餓鬼全無名字,於一彈指頃轉變身體,作種種形。”真是千奇百怪,形類多端。

鬼類的壽命,一般皆說比人長。《長阿含經》卷二十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成月歲,後壽五百年。”合人間一萬五千年之久。該經又說:“餓鬼壽十萬 歲,多出少減。”《正法念處經》說三十六種鬼的壽命,多為鬼壽五百歲,以人間十年為一晝夜,其壽命達人間一百八十萬歲。

鬼類的住處,《正法念處經》說有人中及餓鬼界兩大處所。《婆沙論》分正住、邊住二類,正住即主要住處,名餓鬼世界,在我人所居閻浮提下五百由旬,長三萬六 千由旬,由閻羅王統轄。邊住,即次要住處,其中有威德者住山谷、空中、海邊、忉利天、四王天等處,無威德者住在人間草木、冢墓、廁所、空捨、曠野等處。 《長阿含經》卷二十載佛告比丘言:“一切人民所居捨宅,皆有鬼神,無空過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井及丘冢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凡諸鬼神,皆隨所 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無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 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

還說作十惡的惡人,若百若千,才有一鬼神守護,如群牛群羊,一人放牧;善人則一人有百千神護。由是之故,世人有被鬼神觸撓、附著而得病遇禍者,有不受鬼神 觸擾者。又說人宅地的好壞,與封於該處的鬼神之大小相應,大神所封宅居之安樂熾盛,小神所封宅為下人所居,經載佛一日以天眼見無量鬼神在德裡(時為曠野) 分宅分地,預言不久後其地將興盛,後來果然被建成印度第一大城。


三十六種鬼,出《正法念處經·餓鬼品》:

1.镬身鬼(迦婆離),身高為人的兩倍,無面目,手足穿孔,有如镬足,熱火滿中,焚燒其身。前世受人雇用,作殺生之業,及貪占別人寄存的物品者,死後受此惡報。

2.針口鬼(蘇支目佉)。咽喉細如針尖,腹大如山,滴水難進,常受饑渴,並受寒熱、蚊叮、熱病等苦。生前雇人殺生,及婦人诳夫惜財而不布施者,死後受此惡報,報盡生為遮吒迦鳥,唯食雨水,常不得飽。其後生於人中,亦常饑渴貧困。

3.食吐鬼(槃多婆)。常求人嘔吐物為食,而多時不得,常被饑火焚燒,於曠野中四處奔走。女人诳騙其夫,憎惡其子,美味獨享,不與丈夫子女者,死後受此惡報、報盡受畜生身,亦常食嘔吐穢物,後生人中,多為乞丐之流。

4.食糞鬼(毗師他)。以人糞為食,求之不得。生前悭貪不施,或以不淨食物施僧道,得受此報。報盡生於人中,貧窮多病,身體臭穢,受人輕。

5.無食鬼(阿婆)。饑渴火燃,悲啼奔跑,才見泉池,水即枯竭,或見守水惡鬼毆打而不得飲。為人悭嫉妄語,誣陷好人,令其身陷囹圄,饑渴而死,由此惡業生為無食鬼,報盡生人,多難保胎,即令出生,也多短命多難、餓死獄中。

6.食氣鬼(犍陀)。唯得人祭神祭天的供品氣味為食,常不能多。生前獨食美味,不給妻子兒女,故受此報。報盡生於人中,亦貧窮多病。

7.食法鬼(達摩婆)。尖發蓬亂,身毛甚長,身體贏瘦,唯皮包骨,爪甲長利,淚流如雨,常被饑渴所苦,唯於僧寺聽人說法及贊歎說法,得以活命。生前為活命求財而說法,心不敬重,所說不符佛法,得財悭吝不施,故受此報。報盡生人,多為天祠神廟的看管者,常乞食活命。

8.食水鬼(婆利蘭)。形如焦木,常受饑渴,只能渡河人足下遺落之余水活命,若自己取水,守水鬼便以杖撾打。生前賣酒,摻水以騙人,不修福德,而得此報。報盡生人,亦貧窮困厄,生在干旱之地,常受渴乏。

9.希望鬼(阿(貝+奈)迦)。面包皺黑,雙淚常流,頭發覆面,手足破裂,身色如黑雲,常受饑渴,唯能得世人祭祀亡靈之供品而食之。生前貪惡,買賣常欺诳人,故受此報。報盡生人,為下僮僕。

l0.食唾鬼((口+企)吒)。常受饑渴,唯能食人唾沫以自活。生前以不淨食物說為淨食,施出家人,或以非所可食之物施持淨戒人,因得此報,報盡生人,貧窮下,多病消瘦,作除糞事,或於僧寺乞殘食活命。

11.食鬘鬼(摩羅婆)。生於寺廟中,有神通,能示祈神者以惡夢,唯能得人所祭供的花鬘為食。生前偷佛像前及師長的花鬘,故得此報。報盡生人,多守園種花,賣花活命。

12.食血鬼(啰訖吒)。即羅剎鬼,世人或名夜神,以血塗泥而祭供,即以此血為食,能恐嚇信奉祈禱之人。生前嗜食血肉,殺生血食,不給妻子兒女,死受此報。報盡若人生中,為民之類,啖食人肉。

13.食肉鬼(菩娑婆)。夜之一,生於巷陌寺廟,形狀丑惡,有神通,食肉。生前屠宰賣肉,斗秤不平,以為貴,而能以肉設宴待客,故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為邊鄙之地蠻夷之屬,喜食人肉。

14.食香煙鬼(蘇犍陀)。夜之一。身塗眾香,樂自娛,並有神通,以世人所供香煙為食。生前以賣香為業,以劣為貴,而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家世貧寒,而身有香氣。

15. 疾行鬼(阿毗遮多)。夜之一。於不淨處啖食不淨,“其行迅疾,一念能至百千由旬”,能擾惱行不淨(淫穢等事)之人,現身恐嚇,或示惡夢,可用惡咒召來,作 害人之事,被世間迷信者奉事供養。生前出家而破戒,游走鄉鎮,欺诳求財,故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生巫觋家,守鬼神廟。

16.伺便鬼(蚩陀邏)。遍身毛孔自出火焰燒炙其身,常奔走悲號,求索飲食,唯能入逆塔而行、敬拜天神廟及淫穢人身中,食其精氣。常伺人之此類過錯,故名。生前诳騙取財,或伺人之隙勒索劫奪財物,受此惡報。若報盡生人,多遭厄難災禍。

17.地下鬼(波多羅)。身長二十裡,頭發蓬亂,身體贏瘦,風寒噤戰,常受饑渴,在地下黑暗之處受諸劇苦。生前枉法取財,誣陷人使坐黑牢,而得此報。報盡縱得生人,多目盲,常處幽暗,貧窮下賤。

18.大力神通鬼(牟利提)。生於深山海渚,神力自在,常受諸樂,只是有無量苦惱餓鬼圍繞左右。生前非法取財,為圖私利,以不淨心布施(賄賂等),故受此報。若報盡生人,於饑荒之世為國王大臣。

19.熾燃鬼(阇婆利)。火從身出,號叫奔走。生前诳騙、搶劫他人財物,破人城郭,殺戮人民,掠得財寶,貢與國王大臣豪貴以求尊榮,死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常被人害,財物常被王、賊劫奪,登高顛墜而傷身失命。

20.伺嬰兒便鬼(蚩陀羅)。夜之一,神力自在,常念宿世怨家,嗔恨含毒,見婦女生兒,便伺求其過失(如門中大小便等),殺害嬰兒,若不得便,則懷恨命終。生前因人殺其嬰兒而發惡誓報復,故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猶常懷怨恨。

21.欲色鬼(迦摩)。俗稱如意夜。能隨心變形,欲美則美,欲丑則丑,能入人家盜食,化作婦女與男人交合。生前賣淫得財,施與凡人,死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多為戲子女。

22.海渚鬼(牟陀羅提波)。生於海渚中,常受暑熱,瘦得皮包骨,不得水飲,唯食朝露。生前在曠野中趁機敲詐遠行病乏之人,死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亦在海渚,或僅一足,或短足。

23.執杖鬼。為閻羅王使者,形狀丑惡可怕,手持刀杖,頭發蓬亂,長唇下垂,長耳大腹,受閻羅王(即俗稱閻王)派遣,捕捉罪人。唯以風氣為食。生前為國王大臣豪貴之爪牙,專行暴惡,心無慈愍,死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多在邊僻險難之處,為人作向導。

24.食小兒鬼(婆羅婆)。偷取人家嬰兒為食。生前以巫術咒龍除雹等以诳惑病人,騙人錢財,墮地獄中,從地獄出,受此惡報。

25.食人精氣鬼(烏殊婆)。常受饑渴,空中降刀,斬斫其身,奔走逃避。唯能伺惡人之便,入其身中食其精氣。生前巧言騙人,詐言為人親友,騙人投軍戰死,取其財物,死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常守祠廟,貧窮困厄。

26.婆羅門羅剎。常被饑渴逼,奔馳急走,於空巷道路婆羅門(祭司)殺生祭神之處,伺機殺害人。生前殺生設宴,買貴賣,貪嫉破壞,死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常好食人肉。

27.火爐燒食鬼(君茶)。為饑渴所逼,奔走求食,唯能得天祠神廟中火祭之殘食,帶火而食。生前貪吃僧食,死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多遭火燒。

28.不淨巷陌鬼(阿輸婆啰他)。生於廁所等污穢之處,以糞為食,然有惡鬼守糞,常不得食,一月半月方得一餐,若食飽,守糞惡鬼強打令吐。生前以不淨食施梵行清淨之人,死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多為淫女、婦女。

29.食風鬼(婆移婆)。常被饑渴所逼,奔走四方,張口求食,風從口入,見為飲食,實則空無一物。生前許諾出家人、貧病者,答應施給飲食,及至其來,而不守諾,死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貧窮卑,人有所許,終皆落空。

30.食火炭鬼(央伽啰婆)。常至冢墓,以燒屍炭火為食。生前典主刑獄,虐待囚犯,令其饑渴,死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多在饑荒之處,所食粗惡。

31.食毒鬼(毗沙婆)。生於山窟極寒極熱險惡之處,以毒藥丸為食,即後即死,死而又活,被鳥啄眼。生前以毒藥害人以貪取其財物,墮地獄中,從地獄出,受此惡報。報盡若生人中,猶喜以毒藥害人,復墮地獄。

32.曠野鬼(阿吒毗)。饑火燒身,奔走曠野,呼叫求水,遙望見水,近之則無,受荊棘刺足、雕鹫啄目等苦。生前為強盜,於曠野無水險難之處,破壞林木水源,以伺機劫人財物,死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常行山野險路。

33.冢間食熱灰土鬼((貝+奈)摩捨羅)。常饑渴熱惱,以燒屍處熱灰土為食,一月方得一餐,或不得。頭戴熱鐵鬘,燒炙頭面,並受多刺刀杖打斫。生前盜人供佛之花賣之,死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為民、屠兒、劊子手等。

34.樹中住鬼(毗利差)。生於樹中,受寒熱交迫、蟲蟻唼食等苦,唯得人棄於樹下之殘食而食之。生前砍伐人造林木或盜伐僧寺園林樹木,死受此報。報盡若得生人,多以賣藥草林花卉為業。

35.交道鬼(遮鬼波地)。住十字路口,自然有鐵鋸截身,唯得人於道口祭供之食而食之,常受饑渴。生前劫奪趕路人的干糧而令其受餓,死得此報。報盡若得生人,貧窮下,操屠宰之業。

36.殺身鬼(魔羅迦那)。為魔王所攝,憎嫉佛法中修行之人,於僧眾坐禅等時伺機擾亂其心,或發惡聲恐嚇。常有熱鐵槌從口而入,生前邪見迷信,不信正法,墮於地獄,多劫受苦,從地獄出,受此惡報。縱生為人,亦貧窮下,多盲聾瘖啞。  
 


http://www.sutra.org.tw/library/reads%20pdf/PDF/
S1-82%E6%AD%A3%E6%B3%95%E5%BF%B5%E8%99%95%E7
%B6%93%EF%BC%8E%E9%A4%93%E9%AC%BC%E5%93%81.pdf

吠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Rigveda(19世紀初的天城文梨俱吠陀手抄本)


吠陀(梵語:वेद;拉丁轉譯為Veda,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意思是「知識」、「啟示」。
廣義的「吠陀」文獻包括很多種性質不同的經典,即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1]





目錄


1 吠陀本集
2 梵書
3 森林書
4 奧義書
5 參考文獻

5.1 書目







吠陀本集
四部吠陀本集是:

《梨俱吠陀》(歌詠明論,ऋग्वेद ,Ṛgveda),
《娑摩吠陀》(讚頌明論,सामवेद,Sāmaveda),
《夜柔吠陀》(祭祀明論,यजुर्वेदः ,Yajurveda),及
《阿闥婆吠陀》(禳災明論,अथर्ववेद,Atharvaveda)。

四部吠陀本集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時代,正值印度河文明的時期,白種印度人大體居住在印度的西北印度河兩岸的時期。其他三卷吠陀經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繼成書於後,最晚集結完成的為《阿闥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經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復述,便是在它基礎上的發展而來。吠陀神曲有長有短,長曲是一曲多頌。短曲是一曲數頌或僅有一頌。多數頌由四句構成,少數由三句構成。
著作吠陀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稱為吠陀梵語。
梵書
梵書是以散文體寫成的關於吠陀宗教使用的各種複雜祭祀的講述和討論。最重要的梵書有《百道梵書》、《愛達羅氏梵書》、《海螺氏梵書》、《牛道梵書》等。
森林書
本質上和奧義書沒有什麼區別的一類著作,據說是「隱居在林中無法從事複雜的祭祀而代以冥思的老年人」的作品。存世的森林書很少。
奧義書
神秘主義哲學的著作,不再討論祭祀(或反對祭祀)。存世數量巨大。特別重要的有《歌者奧義書》、《廣林奧義書》等。
參考文獻

^ 《印度通史》,第63頁

書目

《印度通史》,商務印書館,書號:11017·224










隱藏▲
檢 · 論 · 編
印度教及印度神話



 


教義

梵 · 我 · 業 · 輪迴 · 解脫 · 達摩 · 吠檀多 · 性力 · 素食主義 · 瓦爾那






 


體系

提婆 · 仙人 · 阿修羅 · 羅剎 · 乾闥婆 · 夜叉 · 迦樓羅 · 那伽 · 畢舍遮 · 緊那羅 · 三相神 · 方位護法 · 蘇摩



 


男神

梵天 · 毗濕奴 · 濕婆 · 因陀羅 · 阿耆尼 · 伐樓拿 · 雙馬童 · 密多羅 · 伐由 · 閻摩 · 毗首竭磨 · 俱毗羅 · 蘇利耶 · 樓陀羅 · 象頭神 · 室建陀 · 黑天 · 陀濕多 · 生主 · 祭主仙人 · 特尤斯 · 哈奴曼



 


女神

辯才天女 · 吉祥天女 · 雪山神女 · 難近母 · 時母 · 恆河女神 · 舍脂 · 廣延天女 · 伐樓尼 · 缽哩提毗 · 烏莎斯 · 提毗



 


經典

吠陀 · 梵書 · 森林書 · 奧義書 · 吠陀支 · 往世書 · 羅摩衍那 · 摩訶婆羅多












查看本頁評分
給本文評分
這是什麼?


可信度




客觀性




完整性




可讀性





我非常了解與本主題相關的知識(可選)






3個分類:

印度教文獻
印度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梵語詞彙






 
 













標籤:
瀏覽次數:326    人氣指數:1526    累積鼓勵:6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相思映月ܤ三月星紀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情矜ܤ三月星紀事】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