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96300
 莫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伊之竟ܤ三月星紀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天地紀。玄蝶憶ܤ三月星紀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觀情。負憶ܤ三月星紀事】
作者: 莫非 日期: 2013.02.09  天氣:  心情:






*





觀世音菩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觀音)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觀音」重定向至此。關於與其同名的其他主題,詳見「觀音 (消歧義)」。




佛教







顯示▼基本教義






顯示▼修行位階






顯示▼人物






顯示▼宗派






顯示▼典籍






顯示▼聖地






顯示▼相關主題




 


維基主題:佛教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又譯為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漢語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觀世音菩薩是中國民間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台灣民眾常將之繪製於家堂神畫「佛祖漆」上,與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故人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讚譽。
大乘佛教佛經稱某些菩薩在遠古已成佛,祂們以大慈悲心,為度眾生示現菩薩形象,重入世間教化救苦。觀世音菩薩即是其中之一;過去佛號是正法明如來。





目錄


1 名號由來
2 本生因緣
3 本願誓言
4 佛教各地各宗派的觀音應化身

4.1 六觀音
4.2 三十三觀音


5 形象與傳說

5.1 在東亞

5.1.1 善財龍女觀音
5.1.2 送子觀音
5.1.3 魚籃觀音
5.1.4 馬郎婦觀音
5.1.5 千手千眼觀音
5.1.6 面燃大士
5.1.7 民間造像舉例


5.2 在西藏


6 種子字
7 陀羅尼
8 相關經典
9 道場

9.1 印度補怛洛伽山
9.2 中國普陀山
9.3 西藏布達拉宮
9.4 其他道場


10 節日
11 注釋
12 參見
13 相關條目
14 外部連結





名號由來




來自那爛陀寺的波羅王朝公元9世紀的觀音菩薩像,現藏於印度新德里國家博物館。


在早期的佛經中,多直接自梵語「Avalokiteśvara」音譯為「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竺法護和尚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菩薩」。
唐代玄奘法師等譯師們則譯為「觀自在菩薩」。「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今日的《般若心經》[1]。
學術界原先誤認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本名當中有個「世」字,為了避諱,故當時將「觀世音菩薩」改稱為「觀音菩薩」,但其實「觀音菩薩」只是「觀世音菩薩」的簡稱。唐代清涼澄觀法師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名稱,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Avalokitasvara為觀音菩薩的名稱,證實了他的說法。「娑伐羅」(svara),意思為「聲音」,Avalokitasvara可意譯為「觀音」,鳩摩羅什出生在西域地區,所見的應該就是這個版本。因此,觀音菩薩並非是因為避諱而出現的名稱。根據宋代玄應的說法,這可能是來自於不同地區方言所導致的[2]。
「觀世音菩薩」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出自《妙法蓮華經》 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 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另一重意思則出自《楞嚴經》。觀世音菩薩以聽音方法契入法性,證得耳根圓通,修成正果。
觀世音菩薩在藏文作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དབང་ཕྱུག(Chenrezigwangchug),也是「觀自在」之意,與玄奘法師等譯師們譯意相同。因為藏文「觀自在」總共有五個藏語的音節,所以藏文書面、口語通常略稱「Chenrezig(「觀」、「眼視」)」三個音節,而省略了「wangchug(「自在」)」兩個音節。
本生因緣




來自斯里蘭卡公元750年的水月觀音青銅像,現藏於美國伯明罕藝術博物館。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目前已不可考,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稱他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中的大菩薩,如《無量壽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淨土中阿彌陀佛的左右脇侍菩薩。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於過去生中曾為轉輪王無諍念,他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咰,他出家之後,即號「觀世音」;在久遠的將來,阿彌陀佛涅槃後,他將候補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據《悲華經》卷二記載,觀世音本名不煦,是無量劫前轉輪王無 諍念的長子,因為其在寶藏佛前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 獨貧窮困苦,沒有人可去請求保護,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那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 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則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
寶藏佛即為祂授記:「善男子!汝觀人天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發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我當字汝為觀世音。」此說菩薩因地具大悲心,普令眾生離苦得樂,因此寶藏佛為其命名觀世音。
不空三藏所譯出的密教《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中認為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另一名稱),又名「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在西方清淨佛土中,祂即現佛身。但在五濁惡世中,祂即以觀自在菩薩的形像出現。
不空三藏所譯《大方廣曼殊室利經》又說,觀世音菩薩將以「平等光明普照如來」的名號成佛,但在此經中並未提及祂與阿彌陀佛的關係。
而在其他經典上說此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早已究竟成佛,名號『正法明如來』,釋迦牟尼佛曾經是他的弟子[3]。由於他的大悲願力及所發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因祂以救苦救難為己任,故在民間的影響極為深遠。
《楞嚴經》則認為過去曾經有佛,名「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為其弟子,故也稱「觀世音」[4]
本願誓言




來自山西的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菩薩像。現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有些人將〈大悲咒〉前面發願的「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這個發願文作為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其實這個發願文是〈大悲咒〉的啟請發願,不是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應該是以《悲華經》與《華嚴經》等記載的誓願,作為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

《悲華經》記載:從前過恆河沙等阿僧祇劫之際,觀自在菩薩的本地是無諍念轉輪聖王的太子,在當時的寶藏佛前面迴向、發願說:「我之所有一切善根, 盡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 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迴向、發願說:在安樂世界的無量壽佛進入無餘涅盤、正法時期過 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覌自在菩薩常救護一切眾生令離諸怖願〉:

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系縛怖。離殺害怖。離王官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諸病怖。離黑暗怖。離遷移 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愁歎怖。離所求不得怖。離大眾威德怖。離流轉惡趣怖。 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前。複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
佛教各地各宗派的觀音應化身
六觀音
天台宗智者大師認為,六觀音指的是大悲觀音、大慈觀音、獅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據摩訶止觀卷二載,大悲觀世音破地獄道三障,大慈觀世音破餓鬼道三障,獅子無畏觀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大光普照觀世音破阿修羅道三障,天人丈夫觀世音破人道三障,大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三障。
在東密,六觀音指的是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準提觀音、如意輪觀音。
三十三觀音
三十三觀音是大乘佛教對觀音應化的三十三種形象的稱呼。


(1)楊柳
(4)圓光
(7)臥蓮
(10)魚籃
(13)一葉
(16)延命
(19)能淨
(22)葉衣
(25)蛤蜊
(28)馬郎婦
(31)不二




(2)龍頭
(5)遊戲
(8)瀧見
(11)德王
(14)青頸
(17)眾寶
(20)阿耨
(23)琉璃
(26)六時
(29)合掌
(32)持蓮




(3)持經
(6)白衣
(9)施藥
(12)水月
(15)威德
(18)巖戶
(21)阿摩提
(24)多羅
(27)普慈
(30)一如
(33)灑水




形象與傳說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世音菩薩像的種類最多,大概與觀世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
《普門品》當中提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化身,因應眾生的需要而現身說法。祂可以化身為佛、辟支佛、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毘沙門、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婦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人、非人、執金剛神等等。
一般來說,作為西方三聖之一,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
觀世音在民間的形象變化和歷史時間、地域、風俗有很大關係,是百姓信仰的產物。
在東亞
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朝鮮和日本。觀世音菩薩信仰在七世紀也傳入西藏,在藏傳佛教中稱做「Chenrezigwangchug」,以四臂觀音的法相為主,達賴喇嘛被認為是其化身。宋朝以前,佛教觀世音菩薩造像全部是男身。此後道、佛二教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觀音。宋朝之後出現了按中國宋代仕女形象而塑造的「魚籃觀音」、「白衣觀音」等,並逐漸成為主流。[5]
在佛教以外,觀世音菩薩在道教和民間的香火也十分興盛。道教稱之為「觀音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6];民間則認為祂善於救助婦女兒童,協助孕婦順利生產,因此又常尊稱祂為「送子觀音」[7];在一貫道中稱為「南海古佛」[8]。可見其在民間信仰的鼎盛。
在中國民間,觀世音菩薩的女性形象非常顯著,常被尊稱為「觀音媽」,又因為觀世音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只是化現為菩薩濟世救人,故常尊稱為「觀音佛祖」,簡稱「佛祖」。台灣人認為,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心著稱,面燃大士(大士爺)是觀世音菩薩的屬下(或化身),所以大士爺頭頂觀世音菩薩像,在中元節時,負責救渡、布施流浪在陽間的亡魂。
善財龍女觀音
中國民間信仰的觀世音菩薩像,常有善財尊者、龍女尊者,兩神祇服侍在菩薩左右兩旁。善財尊者是佛弟子,經過五十三參之後,終於悟道。龍女尊者則是娑竭羅龍王之女,已於法華會上成佛,又示現為童女身,與善才一同,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左右脅侍。
送子觀音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記載祈求觀音大士,「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善男信女至誠皆有感應。故許多不孕婦女,皆向觀音菩薩求禱,希望能有子嗣。而廟宇也以觀音菩薩懷抱幼童作為造像,是為送子觀音。
魚籃觀音
宋朝,蔡襄貶為泉州太守。當時泉州洛陽江,時常有人渡江溺斃,蔡襄不忍,於是發願興建萬安橋(洛陽橋),觀音菩薩化身為一位手提魚籃的美麗少女,向公眾籌募建橋經費,該化身被稱為「魚籃觀音」。
馬郎婦觀音
《佛祖統紀》記載,唐憲宗時陝右男子性喜騎射,嗜殺無度。一日市街上,忽然出現一名絕世美女,公開演講,要求眾人信仰佛教,戒除殺生。並且發下豪語,願嫁給三日之內熟背《妙法蓮華經》的男子。眾人聞說,皆返家背經,惟法華一書,卷帙浩繁,人皆苦之。有一馬姓少年博聞強記,三日不寐,遂能背誦此經,娶得美女返家,但回家成婚時,美女已經病死。馬郎甚哀而殮之。啟棺時,美女遺體不見,只留下一張觀音菩薩之畫像。人稱美女為觀音菩薩化身,是謂「馬郎婦觀音」。
千手千眼觀音
主條目: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中提到了觀世音菩薩何以具有「千手千眼」: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 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 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 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
根據《觀世音菩薩本行經》(後改稱《香山寶卷》,作者為宋代的普明禪師),認為祂是妙莊王的三女兒,名妙善。至出嫁年齡,出家為尼。妙莊王因此將其趕出王宮。後來妙莊王身患頑疾,危在旦夕,求救於一老僧,老僧診斷後認為只有以親生女兒的手眼配藥才能醫治。妙莊王只得求救於自己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然二女堅決不允。無耐老僧只得告知香山有位仙長,道法高深,興許能夠救愈。妙莊王來到香山,找到香山仙長,卻大吃一驚,原來仙長為自己三女兒,但此時已修成至道。女兒知道父親來意後,二話不說,當即割斷手臂挖掉雙眼奉給妙莊王。妙莊王心裡十分難過,遂祈求於神明,使女兒再生手眼,結果神靈有眼,女兒果然長出了一千隻眼和一千雙手。妙莊王十分感動,令人在香山修建寺廟,專門祀奉妙善,並稱之為「觀音」。
面燃大士
農曆七月中元普渡時,民間都先祭拜「面燃大士」,道教稱「面燃大士羽林監齋普渡真君」,俗稱「大士爺」或「普渡公」。「面燃大士」是諸鬼之王,統領七月時在人間接受香火的諸家亡魂。
「面燃大士」的起源,說法有數個: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盂蘭節普渡事項的護法神。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蓮華經》中,觀音大士「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為說法」,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眾生的需要而產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應該積極布施僧侶、貧民,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的眷屬。
民間造像舉例







明代德化窯觀音像









德化窯白釉觀音坐像(香港藝術館展品)









臺北市台灣省城隍廟內的觀音菩薩金像









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內的觀世音菩薩像




在西藏
根據《度母本源記》所載,觀世音菩薩見眾生難以救度,不禁左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化為綠度母,右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則化為白度母。綠度母與白度母均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又根據阿底峽尊者發現的書《柱間史》,當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將雪域的眾生都交給觀世音菩薩教化;觀世音菩薩有一名獼猴弟子受了戒,在雪域西藏修行時,遇上一名作雌猴打扮的羅剎女子以自殺逼婚,結果在觀世音菩薩的祝福下成婚(還賜他五穀種子),是為藏族人的祖先。
西藏國王松贊干布亦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傳說他一出生則有三十二種相好,頭上更有一尊阿彌陀佛像。他所迎娶的尼泊爾赤尊公主則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則為白度母的化身。
達賴喇嘛亦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馬頭明王是他忿怒相。
種子字
觀世音菩薩的種子字是「赫利」,藏文作:ཧྲཱིཿ,讀音作hrīh,代表觀世音菩薩的智慧。
陀羅尼
觀世音菩薩的陀羅尼無數,比較著名的有:六字大明咒、大悲咒、十一面神咒。
相關經典
觀音三經: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觀音五經:前三經再加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同本異譯: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悲華經》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乘莊嚴寶王經》
《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大方廣曼殊室利經》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觀自在菩薩隨心咒經》
《不空罥索咒心經》
《解深密經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道場
補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譯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簡稱為普陀山,義淨法師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於海島,島上滿佈小白華,清香美麗,傳說觀世音菩薩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門示現,因而得名。佛經所指補陀落迦山(普陀山),乃指印度補怛洛伽山而言,而中國普陀山與西藏布達拉宮等處,皆是延用補陀落迦山(普陀山)這個名稱。
印度補怛洛伽山
《華嚴經》說:「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伽山,彼有菩薩名觀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聖賢,聚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香遍滿,眾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善財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漸至此山:「見其山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翡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伽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這裡是佛典裡真正所指的普陀山。
唐三藏玄奘法師之《大唐西域記》卷十秣羅矩吒國中,亦有記述稱,秣羅矩吒南方海濱,有座秣剌耶山,「秣剌耶山東,有布呾落伽山,山徑危險,巖谷敧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派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厲水登山,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蓋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請見,或作自在山形,或為塗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願。」
中國普陀山
主條目:普陀山
在中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舟山群島之一的普陀山。島呈狹長形,島內崎嶇,由南至北,有錦屏山,光遊峰,伏龍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島北的白華頂,又名佛頂山。島之東南有一小島,名洛迦山,合稱為普陀洛迦山,後人漸將普陀及洛迦分成兩個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原因在普陀山誌記載:謂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諤,遊五台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回日本供養。豈料船經普陀山時,海中忽湧無數鐵蓮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諤驚而禱告曰:「如聖像與日本眾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禱畢舟行,至潮音洞邊即停,慧諤捧大士像離舟登岸,時岸邊漁民,聽慧諤說明來意,大受感動。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諤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為「不肯去觀音院。」而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約數丈,洞內怪石磷磷,海水湧入,其聲如雷,遊客僅可立於天窗外俯視,不能入內。 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數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來,水花飛濺,聲如龍吟虎嘯,誠心朝山進香的有緣人,能見觀世音菩薩於洞中現身。
西藏布達拉宮
主條目:布達拉宮
西藏的布達拉宮是座位於瑪布日山(紅山)上的達賴喇嘛宮 殿。周約一里,普通稱布達拉(亦音補陀洛)。興建年代,大約在西曆五八一年,當時宮殿規模較小,至十七世紀末葉,達賴喇嘛在位時,有一執權僧人,名松格吉 雅若,繪畫宮殿改建圖,於十八世紀建造成今日所見雄偉莊嚴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佛殿之靈塔,金壁輝煌,上段安置純金的觀音聖像。像內部封存有傳說出松茲堅布教王從印度迎回佛陀時代留下的觀音聖像。西藏自古,便以觀音菩薩為開國之祖。而歷代國王,多信仰觀世音菩薩。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國王的同時,亦信仰觀世音菩薩。
其他道場
臺灣

艋舺龍山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主祀觀世音菩薩的著名古剎,為國家二級古蹟。每逢觀世音菩薩三大節日、重要民俗節慶、初一十五等,香火鼎盛。
緣道觀音廟: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著名的觀音道場,可遠眺觀音山,園中有一巨石,上刻「念彼觀音力」,三十三觀音和四大菩薩羅列其中,大殿中的大自在王佛像和四大菩薩像高數十米,莊嚴優雅。此處風景絕佳,吸引許多塵世紛擾的遊客來沉澱他們的心靈。
板橋接雲寺:位於臺灣新北市板橋區,板橋林家所建,是板橋人的信仰中心。
法鼓山:位於臺灣新北市金山區,有著名的開山觀音大士聖像,由佛教聖嚴法師創建。
竹林山觀音寺: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林口區的著名景點,原稱竹林山寺,簡稱竹林寺,位於林口區竹林路325號,為一佛道混合寺廟,奉祀十八手觀音,香火鼎盛。
壽山巖觀音寺:位於臺灣桃園縣龜山鄉,是縣定古蹟。寺中主祀神明有:觀世音菩薩、玉皇大帝、太歲星君、地藏王菩薩、關聖帝君、門神四大天王等諸神。
石觀音甘泉寺:位於臺灣桃園縣觀音鄉,是當地極富盛名的寺廟,主祀觀世音菩薩的天然石像,又稱石觀音甘泉寺、石觀音寺。石觀音寺也是觀音鄉地名的由來。
新竹竹蓮寺:位於臺灣新竹市,新竹地區著名佛寺,香火鼎盛。
彰化開化寺: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市,彰化市設立後的第一間寺廟。
鹿港龍山寺: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屬一級古蹟,素有台灣紫禁城之稱。
清水紫雲巖:位於臺灣臺中市清水區,為主祀觀音佛祖之廟宇,有台灣少見之黑面觀音,建自清康熙元年前,至乾隆年間方有正史之記載,迄今已有三百餘年之歷史,為臺中之名勝古剎,信徒眾多。
楠梓慈雲寺:位於臺灣高雄市楠梓區,觀音殿中供奉台灣罕有的十一面觀音,示現當代少見的男相觀音菩薩,因為莊嚴殊勝,所以信徒眾多,香火鼎盛。
內門紫竹寺:位於臺灣高雄市內門區,原本只是郭氏家族的保護神,因「飛爐」神蹟,而由庄民共同出資建寺。
鳳山龍山寺:位於臺灣高雄市鳳山區
赤山龍湖巖:位於臺灣台南市六甲區,創建年代是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是觀世音菩薩在台灣最早的開基道場,也是台灣最古老的寺廟之一。

中國大陸

安海龍山寺:位於福建泉州晉江安海,是一間影響力深遠的廟宇,於隋越王皇泰年間(618年)開始興建,1623年重修,正殿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目前屬於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已有千年歷史,海外龍山寺均為該處分靈。由於歷史悠久,不論是晉江的本寺或海外諸多分靈寺廟,在戰亂中都常傳出神蹟,也造就了各地龍山寺的香火鼎盛。
三十三觀音堂:位於海南省三亞市南山佛文化苑,集觀音菩薩三十三種化身於一堂的場所。

馬來西亞

檳城極樂寺:位於檳城州,檳島的亞依淡(Air Itam)。建於1893年,寺廟依山而建,佔地12公頃。

此外,有說中國熱河承德的補陀洛寺,日本紀伊的補陀落,下野的日光島,還有朝鮮的洛山,都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節日
觀世音菩薩每年有三大節日,此三大節日為誕辰、得道、出家(一說修道)[9]。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
農曆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得道紀念日。
農曆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修道)紀念日。

注釋


^ 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邏』,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觀世音』,皆訛謬也。」
^ 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五:「舊譯觀世音,或言光世音,並訛。又尋天竺多羅葉本,皆雲舍婆羅,則譯為自在。雪山以來經本,皆雲娑婆羅,則譯為音。當以舍、娑兩聲相近,遂致訛失。」
^ 唐 譯《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我念往昔時,觀自在菩薩於我前成佛,號曰『正法明』,十號具足。我於彼時為彼佛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今得成佛。十 方如來皆由觀自在教化之力故,於妙國土得無上道,轉妙法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也認為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名為「正法明 如來」,但此經並未提到釋迦牟尼佛曾為其弟子。
^ 《楞嚴經》:「憶念我昔,無量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 略釋觀音法門
^ 慈航真人
^ 什麼是送子觀音?
^ 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
^ 艋舺龍山寺-廟會慶典-龍山寺佛神聖誕日


參見
於君方著,陳懷宇等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相關條目

佛教
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
極樂世界
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淨土宗
禪宗
密宗
四大菩薩
八大菩薩
四臂觀音
千手觀音
多羅菩薩
葉衣菩薩
穰麌梨菩薩
面燃大士
摩利支菩薩
大勢至菩薩
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
地藏菩薩
達賴喇嘛
龍山寺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觀世音菩薩




大悲觀世音菩薩
妙法蓮華觀世音
紫竹林寺-南無 觀世音皇母聖殿
江南名剎普光寺
觀世音菩薩經文
觀音,來自佛學大辭典





查看本頁評分
給本文評分
這是什麼?


可信度




客觀性




完整性




可讀性





我非常了解與本主題相關的知識(可選)






5個分類:

觀世音
菩薩
淨土宗
文學中的角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標籤:
瀏覽次數:1249    人氣指數:2249    累積鼓勵: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伊之竟ܤ三月星紀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天地紀。玄蝶憶ܤ三月星紀事】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