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梵文:ब्रह्मा,Brahmā),是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主神。他的坐騎為孔雀(或天鵝),配偶為智慧女神辯才天女,故梵天也常被認為是智慧之神。全印度幾萬座印度教寺廟中供奉梵天的寺廟卻極為少見,現存最有名的專門供奉梵天的地方位在拉賈斯坦邦城鎮普須卡,其他各地印度教徒大多供奉濕婆和毗溼奴。
佛教也將梵天吸納為護法神之一,在南傳佛教的東南亞,尤其泰國,得到很大的發揮,華人稱之為四面佛,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吉祥的功能,在東南亞有非常多信眾。
名稱
在梵文語法裡,ब्रह्मा(brahmā)是泛稱中性詞brahman的主格單數型。
梵天在馬來語和泰語裡分別稱為Berahma和Phra Phrom
屬性
在宇宙創造之時,梵天創造了十一位生主,據信是人類的祖先。《摩奴法典》說他們分別是Marici、Atri、Angiras、Pulastya、Pulaha、Kratuj、Vashishta、Pracetas、Daksha、Bhrgu以及Narada[來源請求]。他也創造了七位聖哲(Saptarishi),共同協助宇宙之創造。但由於他所創造的生主和聖哲都是從他的精神而非肉體生出來的,因此他們被稱為「心靈之子」。
在《吠陀經》和《往世書》裡,梵天並不常常介入三惡道,宣揚真理和祝福諸眾勝過一切法門。另外梵天又被視為法的創造者。
誕生
根據《往世書》的說法,梵天是自我誕生的,並沒有母親。一說在宇宙肇始之際,毗濕奴肚臍上的蓮花產生了梵天。這也說明了梵天的名字又叫做Nabhija(意味「從肚臍生出來的」)。另一個傳說則說梵天是從漂流在水上的一顆金卵中誕生的,因此梵天又叫做Hiranyagarbha(金卵之意)。最後,金卵的剩餘部份則擴張成宇宙。由於他是在水中誕生的,因此他又被稱為Kanja(意味「在水中誕生的」)。梵天是至高存在「梵」和陰性能量自性(Prakrti)或幻象(Maya)的兒子
毗濕奴和
吉祥天女坐臥在巨蛇
舍沙的身上,而從毗濕奴肚臍生長出來的蓮花則誕生了梵天。
外貌傳說由來
梵天的傳統形象乃四顆頭、四張臉以及四隻手臂,口中不斷地誦讀《吠陀經》。特別在北印度,他常常有著一綹白鬍鬚,代表他幾近永恆的存在。不像其他印度教神祇,梵天的手中通常沒有任何武器;但他的一隻手握有一支湯匙型的權杖,代表著將神聖的酥油滴入自我犧牲的火柴堆。他的一隻手拿著一個水壺(有時是裝著水的椰子殼),壺中的水代表萬物初始,涵蓋一切。梵天也拿著一串念珠,是他計算宇宙時間流逝的計時器。此外他也拿著象徵神聖的《吠陀經》或與代表純淨的蓮花。
有一個古印度神話故事講到梵天四個頭顱的來歷。他創造了一位叫做莎塔魯帕(Shatarupā)的女神,但梵天卻因此迷戀她。莎塔魯帕到處逃竄,躲避梵天的注視;但不管她怎麼躲,梵天總會長出新的頭顱出來。最後,梵天長出來的頭顱共有五個。為了阻止梵天,濕婆砍掉了他的一顆頭。而且,濕婆認為,在名分上,莎塔魯帕是梵天的女兒,娶女兒為妻是違反了人間法皆不可取的道理。因此,梵天得繼續追隨濕婆苦修,方可得到濕婆與毗濕奴的原諒。梵天的口中誦讀著《吠陀經》,是與毗濕奴和濕婆的基本永恆對話內容。在此故事中,梵天的年齡比濕婆大,而毗濕奴則比濕婆年輕。[來源請求]
有些故事則較偏向梵天,認為梵天一次於眾神集會之中與濕婆辯駁,究竟誰的法力較強,濕婆憤怒,變身為陪臚,拔劍砍斷了梵天第五個頭顱。眾神皆對濕婆如此暴戾之舉感到不滿,大罵其為「殺梵之賊」,尤其是毗濕奴神,毗濕奴拋起法螺、金剛杵、蓮花三樣法器,法螺大鳴降低了濕婆神的聽力 ,蓮花兩片花瓣落在濕婆神的眼睛上,濕婆神於是張開額頭的眼睛,並自眼中燃燒足以毀滅世界的火燄,但金剛杵又落下直逼濕婆神的第三隻眼。濕婆神知道自己落敗,於是回到喜馬拉雅山隱居修行,苦練自己的額上之眼。[來源請求]
形象象徵
- 四隻手臂:象徵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象徵心靈(右後方手臂)、智慧(左後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 吠陀經:語言的一切。
- 黃金:象徵活躍在宇宙中,而金臉則代表梵天在創造宇宙時是處於活躍狀態的。
- 孔雀(或天鵝):象徵辨別力,是梵天的座騎。
- 王冠:象徵最高地位。
- 蓮花:皇座。
- 鬍鬚:長有黑色或白色的鬚象徵智慧的永恆成長。包括了鬢、髯、髭。
- 四張臉:四大皆空。
坐騎
梵天的坐騎是一隻孔雀(一說天鵝)。在印度教裡,凡是孔雀坐騎的天神皆是三相神,代表著天生能分辨善惡,繼而揚善棄惡。
印度的幾處供奉地點
雖然梵天在印度教裡是三位主神的其中一位,但少有印度教徒實際崇拜他。今天的印度有好幾萬座寺廟供奉三位主神之二的毗濕奴和濕婆,但供奉梵天的寺廟卻並不多見。
現存最有名的梵天寺廟位在拉賈斯坦邦城鎮普須卡。到了一年一度的月圓之夜(10-11月間),人們便會開始為梵天而歡慶一番。上千名朝拜者會蜂擁至梵天寺廟旁的聖湖普須卡湖進行沐浴。
至於普須卡以外的的梵天寺廟,則以逆時針的方式按印度地理位置分述如下:
1.北印度地區:喜馬偕爾邦庫魯縣的縣治庫魯。
2.西北印地區:拉賈斯坦邦巴爾梅爾縣巴羅特拉鄉的阿所特拉、古吉拉特邦的城鎮克德布拉哈瑪也有梵天的塑像、古吉拉特邦薩巴坎塔縣的縣治克德布拉哈瑪。
3.西印度地區:孟買附近的索帕拉(Sopara)地區也發現了高約1.8公尺的梵天塑像。果阿邦索托利鄉的布拉哈瑪·卡爾瑪利(Brahma-Karmali)
4.西南印地區:喀拉拉邦的希魯拿伐亞。 在九夜節期間,人們前往希魯拿伐亞的梵天寺廟祭祀與慶祝。
5.東南印地區:坦米爾納德邦坦加布爾縣的坤拔可南、坦米爾納德邦大城提魯齊拉帕利附近的希魯帕圖爾(Thirupattur)。這間廟也是聖哲夫亞克拉帕薩(Vyakrapatha)的禪定所在。安得拉邦的斯里卡拉哈斯提也有一座供奉梵天的寺廟。
神話和文學
印度神話中沒有提及梵天受到詛咒是因為無上法身被人濫用而在地球上引來災難。
- 宇宙肇始之際,毗濕奴和梵天巧遇濕婆巨大的林伽(陽具),於是雙方分道揚鑣,前往尋找林伽的起點與終點。毗濕奴負責尋找終點,而梵天負責尋找起點。毗濕奴變成一頭野豬,不斷向下挖掘;梵天則變成一隻天鵝,向上飛翔。但找了許久雙方仍然找不到目標。毗濕奴只好放棄,在濕婆面前跪下,表示濕婆才是宇宙真實的梵。但梵天並不輕言放棄,他不斷地飛翔,直到發現露兜樹花。由於梵天不甘示弱,他要求露兜樹花替他作假見證,說梵天已經發現林伽的起點。此時,全知的濕婆動怒,因而詛咒梵天。
- 一種說法是,眾生有很重的偏執,為了永享安詳, 在沒有任何苦行下,剽竊了梵天的法, 結果人間失去秩序,眾生生出愚癡,掉進無間地獄。
- 另一種說法,婆利古聖人邀請梵天參加一場祭典,但梵天卻沉浸在濕婆化身成他的妻子辯才天女的音樂之中,完全不理會聖人的呼喚,聖人大怒之下,便詛咒梵天, 留作世世代代對梵天攻訐的口實。[來源請求]
1856-1857年間,美國文學家愛默生創作了一首標題為《梵天》的詩。
梵天的住所薩特亞羅卡(Satyaloka)
薩特亞羅卡在塔婆羅卡(Tapoloka)的上方120,000,000由旬處,因此從太陽到薩特亞羅卡的距離是233,800,000由旬,約莫1,870,400,000英里。法儀昆塔(Vaikunta)的眾行星在薩特亞羅卡上方26,200,000由旬處,約莫209,600,000英里。
「在法儀昆塔世界裡,精神天空的四方是超越我們這個世界的住所,分別由婆蘇提婆(Vasudeva)、散卡爾善(Samkarshan)、普拉德尤 那(Pradyumna)及阿那律(Aniruddha)居住。法儀昆塔的天空是精神之水構成的,其中住著婆蘇提婆,在薩特亞羅卡上方是毗濕奴羅卡 (Vishnuloka),住著散卡爾善。在乳海的中心座落著一座名為斯威塔德威帕(Swetadwipa)的島嶼,上面住著阿那律。此島嶼的地基是巨蟒阿南塔蛇所形成的蛇床。」《永恆的采坦亞》Adi-lila第五章 [1]
梵天時間
梵天大神的一天有日夜各十二小時,每十二小時相當於我們的四十三億兩千萬年。《薄伽梵往世書》第12.8.2-5 [2]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