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果的爆紅,很難不發覺。走進便利商店,生菜沙拉加了堅果, 零食架上多了不同品牌的堅果,連飲料架上都出現堅果飲。 競爭之激烈,廠商不得不重金禮聘邀請知名藝人代言,打起廣告戰。
堅果好處很多,卻因高熱量得限量攝取,令人又愛又恨。
堅果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降低壞膽固醇、 提高好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
堅果中的多酚類白藜蘆醇還具有抗癌效果, 能抑制腫瘤幹細胞的自我更新能力。
台北榮總研究團隊在動物試驗中,以放射線治療, 搭配從堅果內萃取出高濃度白藜蘆醇,可有效提升放療對腦癌、 頭頸癌的療效。
就因為堅果的好處不少, 市面上沖泡式及包裝堅果飲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推出。有人買來送禮, 有人當成早餐飲品或下午茶點心。但是,用喝的堅果飲, 經過加工過程,其實暗藏陷阱。
陷阱1:脂肪少、澱粉多,和真正的堅果營養素天差地遠
仔細看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熱量比例就能發現, 堅果飲的營養組成和真正的堅果截然不同, 輔仁大學營養學系助理教授劉沁瑜提醒。
堅果約有八成熱量來自優質的脂肪, 其他兩成則是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反觀堅果飲, 由於加糖調味以及摻了澱粉類原料提高飲品濃稠度, 讓脂肪熱量比例從八成掉到兩成,最少的連一成都不到, 而來自碳水化合物的熱量卻從10%暴增至70~80%(見圖1) 。
陷阱2:堅果含量不足
每包或每瓶堅果飲的堅果含量低。 依食品衛生管理法施行細則中規定,食品內含兩種以上內容物時, 標示順序「應依其含量多寡由高至低標示之」。
以義美美味堅果飲為例,成分表中的前三大原料竟是麥芽糊精、 砂糖和奶精粉(見圖2),而非杏仁、腰果。
劉沁瑜估算,一包堅果飲的堅果含量僅約0.6~0.7份, 根本無法達到衛生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一天一份的量(約一湯匙)。
多數堅果飲外包裝及營養標示也未註明建議攝取量, 消費者無法拿捏。 僅桂格核桃腰果栗子及杏仁蓮子燕麥兩項產品標註每日建議食用量為 兩包,然而,兩包的堅果量雖足夠,卻又多攝取兩倍的糖及澱粉。
陷阱3:太多 糖、澱粉、香料等添加物
新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長康甄真看了堅果飲的成分發現, 副原料有麥芽糊精、預糊化澱粉、 玉米澱粉及修飾澱粉等各種水解澱粉和糖(見上表), 很容易被身體吸收轉化為脂肪。
堅果飲裏的糖的角色也很奇妙,吃原味堅果不用加糖就很香, 加工變成堅果飲後,卻得摻糖才好喝。 每包堅果飲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約為20克糖(約多加了4顆方糖) 或1/3碗飯。
更奇怪的是,堅果本身就有優質油脂、維生素和香味, 許多堅果飲卻又添加棕櫚油、調和植物油粉、維生素、 礦物質甚至核桃口味等香料來增添風味。
最令人擔心的是乳化劑、甜味劑(如蔗糖素)、黏稠劑(如結蘭膠、 海藻酸鈉等)、品質改良劑等。雖然 都是合法添加物,但有研究發現攝取過多蔗糖素會引發偏頭痛。
另一種常見添加物是食用膠,目的是讓堅果飲質地濃稠,如結蘭膠、 鹿角菜膠、關華豆膠屬於植物膠,明膠(如吉利丁)則是動物膠, 若僅以「食用膠」標示,會讓素食消費者無法分辨是動物或植物性。
陷阱4:加工降低營養價值
堅果營養價值雖高,但經過常見的加溫及脫水等加工程序後, 不僅熱量會增加,營養素也會降低,如維生素C會被高溫破壞, 脫水也會影響B群含量。
舉例來說,黑芝麻變成黑芝麻粉後,每100克的熱量增加9%( 50卡),維生素C全沒了,維生素B1僅剩原本的38%, 鐵質剩13%,纖維質減半,其他如維生素B2、E及礦物質鉀、 鈣的營養素也都減少。
優點是食用方便
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長黃青真認為,堅果飲最大好處就是方便, 讓較少攝取優質脂肪的人能隨手取得、食用。 只要在辦公室抽屜裡備著,餓的時候就能沖一杯。
但劉沁瑜認為,堅果飲並不適合代替正餐, 更不建議以麵包搭配堅果飲當早餐,否則吃下的全是碳水化合物。
對於飲食型態和料理習慣還無法融入堅果的人, 堅果飲可作為過渡期的替代品,不過,得改變喝法。
例如將一包堅果飲分兩杯泡,先以少許熱水溶解, 再加入鮮奶或無糖豆漿,一方面補足堅果飲較欠缺的蛋白質, 另方面拉低澱粉比例和甜味口感, 劉沁瑜就試過和先生一人半包堅果飲加冰牛奶, 但實際攝取的堅果量就更少。
堅果飲DIY,一點也不難
早餐喝燕麥片泡牛奶時,可再加些芝麻、南瓜子等堅果; 黃青真建議,可用咖啡磨豆機、食物攪碎器將杏仁果、腰果、 核桃等大顆粒堅果磨碎,或回歸傳統手法,用乾淨玻璃瓶碾壓。 這杯堅果燕麥牛奶有多少堅果含量,自己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