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47286
 ღ快要可以解脫™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再說一次...你是什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解夢...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變態心理學
作者: ღ快要可以解脫™ 日期: 2005.11.23  天氣:  心情:
不知道當有人跟你說:"你應該去看心理醫師",或者當從醫師手中接過一張心理治療轉介單時浮現在各位腦海中的想法是什麼?也許有很多人會想:
"我是不是有病?"、"我是不是不正常?"

正常與異常,其實只是一種習慣上分類,和"大多數人"相同的,我們稱為正常,和"大多數人"不同的,我們稱為異常,但究竟這個"大多數人"有多大?"不同"又是多不同,卻沒有一個定論,甚至嚴格來說,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都有個人的特質,但是我們卻不會說每個人都異常,我們只會說:每個人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也許你在某些方面比較特別,但在另一方面則和一般人差不多。

既然如此,那在什麼情況下一個人會需要心理師的協助?這裡先舉個例子:
在"正常"的情況下,人的體溫介於36~37.5℃之間,換句話說,如果你的體溫低於或高於這個範圍,那你可能就需要去看醫生了。
但是通常我們不會帶個體溫計在身上隨時量,所以究竟你的體溫在不在正常範圍,
我問你你也不知道,也許你會說"量量看就知道了",或者說"應該正常吧,我沒有那裡不舒服",而通常我們去看醫生,也是因為"覺得不舒服",而不見得是"得了什麼病",醫師給你的診斷都是去看了、做過必要的檢查了之後才知道。

心理上的困擾也一樣,只不過比生理上的來得模糊而更需要靠各位的自覺,換句話說,通常我們是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病痛或不舒服的,而日常生活上似乎也都應付得來,但也許哪一天,生活上起了什麼變化或是發生了什麼事件,我們開始覺得哪裡不對勁了,例如情緒不穩定、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甚至說不上來,但是就是不舒服,而一開始,你也許會說:再一陣子看看會不會好一點。

於是日子一天又一天過去了,也許真的如你所想,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了,那麼我們會說:你適應了環境的變化;但有時候天不從人願,經過了些時日,不舒服的感覺非但沒有消失,甚至加重了,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影響,這就表示,你對於環境的變化有適應上的困難,而如果你這時來找心理師尋求協助,也許對你的適應會有所幫助。

在這裡我一直提到適應這個詞,而這正是心理學評估心理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如果你雖然不見得各方面都沒有問題,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可以沒有嚴重的情緒困擾且能夠與他人建立友善的關係並發揮功能,那麼恭喜你,你是個生活適應的人,但也許某一天,你遇到了一些狀況,碰觸到了你一直未曾發現的弱點而開始感到不舒服甚至影響到你的生活且無法解決,那麼或許你可以試著尋求真正有瞭解的人來給您協助。
變態心理學原文為Abnormal Psychology,直譯很簡單----「異常心理學」,內容主要探討人類偏離常態的行為。以精神疾患為主軸,兼及人格違常、行為障礙等等。總體來說,人類心理是一門討論及精神疾患的學問。為何譯成「變態心理學」已不可考。 
  
      「變態」一詞並不壞,假如沒有先入為主之見,此名詞可能比「異常」甚至「不正常」好些。但是當「變態」成為社會上廣為所用之嘲弄,罵人詞語之後,是否還適用於學門之稱,值得我們正視。倒不是「變態心理學」之名不好,而是讓學生及社會大眾將「精神疾患」與「變態」聯想在一起,對精神疾病患者是極強烈的「社會烙印(stigma)」,甚至是侮辱。
標籤:
瀏覽次數:104    人氣指數:2804    累積鼓勵:135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再說一次...你是什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解夢...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