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77966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老伯的忘憂水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大想法策略
作者: 日期: 2008.06.23  天氣:  心情:
《大想法策略》越洋專訪博德‧史密特
本篇專訪由《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總編輯陳修賢採訪及執筆,完整內容預計於《哈佛商業評論》2008年8月號刊出。以下節錄部分的訪談摘要:

問:你如何定義「大想法」?
史密特(以下簡稱「史」):「大想法」有幾項特質:第一,大想法是有創意的想法,你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概念。第二,對整個業界而言,大想法也是一個新穎的想法。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特質:大想法為對市場帶來重大影響,改變人們對競爭的看法以及過去業界的習慣。

問:企業常常強調紀律及秩序,在這種環境下,我們要如何產生大想法?

史:你要想辦法平衡,一方面讓事情可在掌握之中,另一方面又能使企業得以探索新事物。心理學家常將兩種思考模式互相比對:「聚斂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以及「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

聚斂性思考強調分析以達到結論,發散性思考則會納入新想法,進而產生創意。很多公司很重視聚斂性思考,強調分析,這也沒錯,但更也別忘了發散性思考的重要性。

問:一個企業如果太過注重獲利,是否會與你所說「大想法」有所衝突?

史:過於看重獲利,是「小想法」的特質,而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持有小想法的企業,只會做好自己的工作,重複一樣的事、不願冒險,只注重短期利益。大想法則不同。大想法鼓勵嘗新、探索不同的世界,跳出原有窠臼。

有個孕育大想法的方法即是採用不同的「評價標準」(benchmark)。採用業界一成不變的標準,是小想法的做法。持有大想法的人,反而會試著以其他產業的標準評價企業,看看有無不同結果。舉例來說,電信產業可以將旅館的服務模式,運用至自己的系統等等。

問:什麼樣的組織環境可以長期維繫大想法呢?

史:就如Google及高科技業中的蘋果電腦等。蘋果的變革可以說是從1997年開始,它推出一連串的創新,先是蘋果電腦,以至最近的iPod、iPhone等,而這些計畫背後,那都是由公司高層推動大想法,並一以貫之。

星巴克也是個很有趣的例子。星巴克在美國迭遇對手(例如麥當勞等),大家都推出價格相似的產品,不過星巴克在它的董事長霍華德‧舒茲(Howard Schultz)領導下,不斷創新。就如我在書中提過的,舒茲曾經在給公司資深經理人的一份備忘錄上提及,公司必需重新再著重於創新。一旦公司的高階人士能夠了解創新的重要性,並且與公司員工溝通、傳達理念,我確信大想法便可以因此延續。

問:當人們提到上述你舉例的那些公司,通常第一個會想到他們的領導人。這些促成大想法的領導人有哪些值得學習之處?

史:除了一般書裡提及的領導人特質外,大想法領導人還有三項與眾不同之處:膽識、激情,以及毅力。膽識指的是敢於自外於主流。當別人說行不通時,有膽識的領導人仍然勇於嘗試,他們敢於挑戰組織裡慣常的想法。激情是領導人將自己投身於大想法的熱情,並對此感到興奮。毅力則是一種堅持。因為執行大想法時,難免遇到困難,領導人此時必需有毅力堅持下去。

問:執行大想法對企業而言,是不是一種奢侈(luxury)?或是否需要以一種不同的心態來看待此事?

史:我了解你的意思。對於正在遭遇逆境,或是必需節省支出的企業,我真的建議這些業者,先以其他例如「六標準差」等計畫來調整體質。但是的確還有另一些企業已經經過這些階段,此時他們需要創新及一些新的想法以維持企業成長。

標籤:
瀏覽次數:230    人氣指數:630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老伯的忘憂水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