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96300
 莫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觀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畫中仙ܤ蓮】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觀音】-別章
作者: 莫非 日期: 2013.09.30  天氣:  心情:


.
.
.



【觀音】



.
.
.

*

.
.
.





*



.
.
.










*




界 (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十八界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界(梵文Dhātava),原意為種族或界限,意指功能差別、體性、原因、範疇,有相隔分別、不能混淆相雜之義。 是古印度哲學中,用來對世間各種物理現象進行分類與歸納的術語,這也進入佛教之中,形成佛教阿毘達磨的重要課題之一。以界來進行禪修內觀,稱為界分別觀





概論



在佛教中,有三界四界、六界、十界、十八界、法界等說法。其中十八界(梵文:Astādaśa dhātavah),包含了代表有情眾生的世間法的三大類別:六根六塵六識[1],代表世間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種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最為佛教論師所重視。



分類



三界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四界



四界為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有時會加上空,稱為五界。再加識,稱為六界。



六界



十界



十八界




  • 六根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 一、眼界(眼根界):能見之根,名為眼界。

    • 二、耳界(耳根界):能聞之根,名為耳界。

    • 三、鼻界(鼻根界):能嗅之根,名為鼻界。

    • 四、舌界(舌根界):能嘗味之根,名為舌界。

    • 五、身界(身根界):能覺觸之根,名為身界。

    • 六、意界(意根界):能覺知之根,名為意界。



  • 六塵界: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 七、色界:眼所見一切色境,名為色界。

    • 八、聲界:耳所聞一切音聲,名為聲界。

    • 九、香界:謂鼻所嗅一切香氣,名為香界。

    • 十、味界:謂舌所嘗一切諸味,名為味界。

    • 十一、觸界:觸即觸著,謂身所覺冷煖細滑等觸,名為觸界。

    • 十二、法界:意(意根)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六根與六塵合稱十二處




  • 六識界(又稱六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 十三、眼識界:識依眼根而能見色,名眼識界。

    • 十四、耳識界:識依耳根能聞諸聲,名耳識界。

    • 十五、鼻識界:識依鼻根能嗅諸香,名鼻識界。

    • 十六、舌識界:識依舌根能嘗諸味,名舌識界。

    • 十七、身識界:識依身根能覺諸觸,名身識界。

    • 十八、意識界:識依意根而能分別一切法相,名意識界。





十八界的體性




  • 其中的六根中前五根,再加上六塵代表的是代表了物質層面的色法。

  • 其中的六識,再加上六根中的最後一個意根則是代表了精神層面的心法

  • 代表世間的十八界一一法─六根、六塵、六識,皆是因緣和合、生住異滅,因緣而生、因緣而滅,都是無常、苦、空、無我,非真實的法。



十八界的出生與建立



妙覺明體的如來藏藉種種的緣,出生及滅除一切法。[2] [3]



參考條目





參考文獻





  1. ^ 《雜阿含經》卷16:「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CBETA, T02, no. 99, p. 116, a8-9)

  2. ^ 《大 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2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 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CBETA, T19, no. 945, p. 114, a15-25)

  3. ^ 《瑜伽師地論》卷96 :「又由無色意處所依所緣自類流轉差別。當知建立有十八界。」(CBETA, T30, no. 1579, p. 850, a21-22)


 


 


 


三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三界(梵文:त्रैलोक्य trailokya),佛教用語。所謂三界,即世間之三個層次:欲界色界無色界



佛教三界



無色界


「無色界」眾生 無有物質形色,唯存意識心住於四種無量廣大空處境界,其壽命極長乃至八萬大劫,一念常住於四種意識境界中之一種,不 於外法起心動念,猶如熟睡。長劫壽命終了時,因為極大的福報已享盡故,唯餘惡報未償,往往下墮三惡道中。「無色界」眾生,因住於沒有五根五塵五識、唯有意 識之境界中,故無所作為,無法超越意識境界、無法得到解脫,不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之苦。



  • 空無邊處

  • 識無邊處

  • 無所有處

  • 非想非非想處


色界


『色界』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就是禪定的深淺麤(粗)妙(細)分四種階級,稱四禪天。住於初禪乃至四禪天的一切有情,若未獲得解脫道或佛菩提道之見道功德者,皆屬凡夫,都不能離意識心境界,都無法擺脫三界六道輪迴生死之苦。無智者往往誤計所證得的欲界及色界四種禪定境界為涅槃,此種誤計所見,稱為『 五現涅槃』,不是真實的涅槃



  • 初禪天:離欲界貪愛,所以不需分段食,故無鼻、舌兩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有喜愛而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而與三識「眼、耳、身」相應。有尋有伺(有覺有觀),得「離生喜樂定」

  • 二禪天:離五塵境,只有住於第六識心一境性(七、八識俱),但比較不穩定,會動念。無尋無伺(無覺無觀),得「定生喜樂定」。

  • 三禪天:只有住於第六識(七、八識俱),比較穩定,不會動念。無尋無伺(無覺無觀),得「離喜妙樂定」。

  • 四禪天:只有住於第六識(七、八識俱),捨與念都清淨,因此息脈俱斷(呼吸和心跳都停止),得「捨念清淨定」。


欲界



  • 天道: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 人道

  • 阿修羅道

  • 畜生道

  • 餓鬼道

  • 地獄道


佛教以外之說法


印度教三界



  • 地界(欲界)

  • 天界(色界)

  • 空界(無色界)


道教三界



  • 無極界(無色界)

  • 太極界(色界)

  • 現世界(欲界)


仙學辭典所謂三界


「三界」一為欲界,二為色界,三為無色界,三界在人身中,煉精者可超欲界,煉炁者可超色界,煉神者可超無色界。


相關文字


「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參考資料



  • 《佛教大辭典》

  • 《佛學大辭典》

  • 《道教大辭典》

  • 《中國道教大辭典》

  • 《仙學辭典》


外部連結







標籤:
瀏覽次數:502    人氣指數:702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觀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畫中仙ܤ蓮】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