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64760
 愛笑的男人 ^_^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夏蟲不可以語冰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馬雲語錄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顏擇雅:戴勝益沒說出口的真相
作者: 愛笑的男人 ^_^ 日期: 2013.07.17  天氣:  心情:
戴勝益「跟爸媽要錢」爭議背後,沒說出口的潛台詞正是:基層學習空間小,公司不願投資基層員工,所以年輕人只能自己投資自己。

麥工「McJob」這字在西元二○○○年左右進入英文字典,字頭Mc雖然出自麥當勞,這種工作卻不限於速食業,只要是低技能、低工資、沒前景,都算是McJob。

二○○七年,英國麥當勞曾以捍衛服務業從業人員尊嚴為由,發動連署要求牛津字典編輯部,改定義為「內容有趣,可學到終身受用的技能」,牛津卻不為所動。

畢業生起薪只剩二十二K,論者常抨擊政府無能,資方剝削。然而薪資不漲反跌,反映的卻是服務業九○年代的大舉擴張。

不管是超商、超市,還是餐飲、藥妝、服飾、旅館,都已學會套用麥當勞最先發展出的標準化作業流程,快速展店。投資人獲利增加,黃金地段店租也增加,雖帶動經濟成長,廣大員工薪資卻沒增加,因新增工作大多數是「麥工」,低技能,你不做有別人做。

就算念到碩士,只要進入的是零售、觀光、餐飲業,都必須從低階工作做起。至於中階,許多都已經被流程控管技術取代。以年輕人最嚮往的王品集團為例,它開一家新店,並不需要新聘菜單設計、人事調度、行銷宣傳人才,卻需要幾十位服務生和工讀生。

這些人的工作,不外帶位、點餐、上餐、撤餐、結帳。論者總說年輕人常換工作,是吃不了苦。但是如果工作無聊又沒前景,換工作搞不好是有志氣,代表他渴望更大挑戰,更多學習空間。

企業主感嘆,公司怎會沒前景呢?公司正準備在大中華區展身手,需要大量經營人才。

問題是,中階大量消失,這表示畢業生往上爬的階梯,其階距已變得奇大無比,手伸長也搆不到,必須攀繩,繩子還要自己準備。

戴勝益「跟爸媽要錢」說法,雖引起抨擊,「投資自己」卻無人異議。其潛台詞正是:基層學習空間都很小,公司也不願投資流動量大的基層員工,所以你只能投資自己。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教授紐曼(Jerry Newman)認為,企業可以做更多。他曾在一年內換六家店做「麥工」,寫出一本講管理的書《我在漢堡店臥底的日子》。



雖然貴為商學院教授,他也跟別的員工一樣做漢堡、鏟薯條、操作收銀機。不同的是,他有能力比較不同店的用餐氣氛、工作效率、管理風格,還指出高流動率的麥工團隊,需要哪些管理技巧。

企業可以學到,與其抱怨年輕人是草莓族,叫他們要自我投資,不如充實職訓材料,為二十二K員工指出一條自我投資的方向。

年輕人看這本書則可以想想,為什麼字典都說麥工沒前景,紐曼卻學到那麼多?差別,當然是他學養豐富。

二十二K工作的確大多單調重複,最容易把視野縮到最小,眼中只看到收銀機、上餐。紐曼的例子卻告訴我們,只要知識夠、視野廣,就算最單調重複的工作,也能學到終身受用的技能。

【同場加映】顏擇雅:會念書小孩的難題

《西遊記》第二回寫到,孫悟空在菩提祖師門下學習,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觔斗雲,明明已一身武藝,卻只想待在師門,每天「無拘無束,自在逍遙此一長生之美」。一日表演娛興節目給同學看,被師父痛罵一頓,才被逐出。妙的是,孫悟空知道自己必須強迫畢業時,還哭道:「師父教我往哪裡去?」

近幾年,高等學府廣設研究所,滿街多出許多博士生。有些當然是有志向學,但也有不少只是搞不清楚自己除了讀書還能做什麼。這種人念博士,遲遲不進入社會,心態就很像孫悟空:「師父教我往哪裡去?」

為何念到博士才去賣雞排?

華人一向崇拜高學歷,也認為多讀書不是壞事。然而,也許是台灣產業一直沒有升級,也許是學校教學脫離產業需求,不管為何,高不成低不就的「流浪博士」已成為這幾年的新興現象。像最近,又有「政大博士生賣雞排」的新聞引起討論。

郭台銘說,這人待在學校念那麼多年,國家是補貼很多錢的,他念到博士卻選擇從事國高中學歷就能勝任的炸雞排,造成資源浪費,應該課「教育資源浪費稅」。這稅換一種說法,就是「學無所用稅」。一般說來,學無所用的納稅能力應該不如學以致用才對,課這種稅大大違反量能課稅原則,因此絕不可行。但郭董的確說中許多人心聲:如果賣雞排,為何不早點去賣,幹麼要念到博士班?

如果這位博士生念的是人類學、哲學等冷門科系,去賣雞排還可以讓人理解。偏偏他大學念的是法律,研究所念的是保險,乍聽都是路無限寬廣的領域。就業市場再怎麼糟,法律與保險領域應該都有職缺吧。他去賣雞排,擺明就是不願從事法律或保險相關工作。要問這種人為什麼浪費教育資源,其實應該改問另一個問題:既然對法律沒興趣,幹麼念到大學畢業?既然對保險沒興趣,幹麼念完碩士,還念到博士班?

在大家心目中,會念書的小孩最不需要擔心。大家卻都忽略一點:小孩如果很會念書,往往怎麼沒興趣的學科都很會念,因此反而比一般人更容易浪費時間去專攻不適才不適性的學科。他們總能輕易念到畢業,然後在畢業後付出職業與志趣不合的終身代價。例如明明怕見血,也討厭腐味藥味,卻去學醫,只因為醫學系分數最高。

會念書小孩令人擔心的還有另一點,就是他在學校實在如魚得水,如果有機會待在學校,會一直想待下去。孫悟空若不是在師門裡備受肯定,也不會哭著問「師父教我往哪裡去」了。這種小孩對學校的留戀,是郭台銘那種功課平平的學生從沒感受過的。

持平說,會念書小孩遲遲不願進入社會,可能不只是膽識不足,也是太有自知之明。許多會念書的年輕人進入職場後都有點失落,變得比誰都懷念學校生活。郭台銘說,這人待在學校念那麼多年,國家是補貼很多錢的,他念到博士卻選擇從事國高中學歷就能勝任的炸雞排,造成資源浪費,應該課「教育資源浪費稅」。這稅換一種說法,就是「學無所用稅」。一般說來,學無所用的納稅能力應該不如學以致用才對,課這種稅大大違反量能課稅原則,因此絕不可行。但郭董的確說中許多人心聲:如果賣雞排,為何不早點去賣,幹麼要念到博士班?

如果這位博士生念的是人類學、哲學等冷門科系,去賣雞排還可以讓人理解。偏偏他大學念的是法律,研究所念的是保險,乍聽都是路無限寬廣的領域。就業市場再怎麼糟,法律與保險領域應該都有職缺吧。他去賣雞排,擺明就是不願從事法律或保險相關工作。要問這種人為什麼浪費教育資源,其實應該改問另一個問題:既然對法律沒興趣,幹麼念到大學畢業?既然對保險沒興趣,幹麼念完碩士,還念到博士班?

在大家心目中,會念書的小孩最不需要擔心。大家卻都忽略一點:小孩如果很會念書,往往怎麼沒興趣的學科都很會念,因此反而比一般人更容易浪費時間去專攻不適才不適性的學科。他們總能輕易念到畢業,然後在畢業後付出職業與志趣不合的終身代價。例如明明怕見血,也討厭腐味藥味,卻去學醫,只因為醫學系分數最高。

會念書小孩令人擔心的還有另一點,就是他在學校實在如魚得水,如果有機會待在學校,會一直想待下去。孫悟空若不是在師門裡備受肯定,也不會哭著問「師父教我往哪裡去」了。這種小孩對學校的留戀,是郭台銘那種功課平平的學生從沒感受過的。

持平說,會念書小孩遲遲不願進入社會,可能不只是膽識不足,也是太有自知之明。許多會念書的年輕人進入職場後都有點失落,變得比誰都懷念學校生活。

美國作家克恩(Walter Kirn)曾在二○○九年出版一本回憶錄《迷失在精英主義》,寫他自小家境不如人,很自卑,一路走來都憑著考高分、拿獎狀肯定自我存在價值。普林斯敦大學英文系畢業,進入社會再無第一名可拿,偏偏他對賺大錢又沒興趣,從此失去人生目標,載浮載沉多年才終於找到方向。他在書中回想剛出校門那些年的痛苦,不禁質疑當年為分數念書到底算不算有學到東西,因此這本書的副標是「第一名學生的九流教育」(the undereducation of an overachiever)。

當我讀到,雞排博士生從小念資優班,高中念建中,說自己「以前都是念書,老實說只會念書」,不禁有點傷感。他一定是太會念書,才會把沒興趣的東西念到博士班吧。對保險沒興趣,又想做保險學教授,可見真的很喜歡學校。這就讓我想到克恩的故事了。會念書的小孩應該受到獎勵,這點一向沒人質疑。克恩的故事卻告訴我們,這種獎勵可能會有礙自我探索。

鮑許(Randy Pausch)《最後的演講》曾說,當年進不了麻省理工學院,才有機會自問:「我所追求的東西,我到底多想要?」

學業一帆風順者卻往往要等到年紀一大把,才會想到這個問題。

太會念書,反而錯過選擇

其實對大部分人來說,生涯發展都是命運的成分多於選擇。例如孫悟空,他並沒選擇要被壓在五指山下,也沒選擇要頭戴金箍,但沒這些,他是不可能保唐僧上西天,修成正果的。

這位雞排博士生也是,若在二十年前,他很容易找到中小學老師的工作;若在十年前,他也不必放棄教授夢。他會在學校待那麼久,其實背後有高等教育過度擴張的時代背景。只是,性格即命運,天賦也是命運。會念書小孩看似選擇最多,卻可能比別人更需要做出生涯選擇,偏偏會念書這種天賦又最會害人錯過選擇的黃金時間。這個殘忍事實,是所有會念書的小孩及其父母都應該警惕的。
標籤:
瀏覽次數:79    人氣指數:1419    累積鼓勵:67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夏蟲不可以語冰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馬雲語錄
 
住戶回應
 
時間:2013-07-17 20:43
她, 54歲,台中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