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6170
 留與它年說夢痕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股市操作八大紀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放生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戴洛維夫人
作者: 留與它年說夢痕 日期: 2014.03.22  天氣:  心情:

《戴洛維夫人》是現代小說的里程碑。


作者  以清麗精巧的意識流手法,結合女性感官特有的陰柔筆觸,


捕捉漫遊縹緲的聲影和內心剎那的靈動......


據說吳爾芙的自盡,一者由於精神失常,二者由於

自我要求過高,總覺得自己沒有寫出滿意的作品。


創作的瓶頸,對任何一位嚴肅的作家都會形成可怕的壓力,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之死即與此有關。


但是人們常常忽略了另一個可能的因素,吳爾芙的潛在同性戀傾向。


在她那個時期的英國,同性戀還是一種禁忌,她看來正常的婚姻


(她非常依賴丈夫李歐納德‧吳爾芙)恐怕並不能滿足她的欲求,正如三島尤紀夫的情形一樣,


長久的自我壓抑,會使一個人躁鬱,甚至精神失常,繼而無法面對自我,承受生存之重負。


吳爾芙的一生短暫而豐富。她成為了布倫茲伯利藝文圈的主要成員,


與丈夫一起創立英國霍加斯出版社,在飽受精神疾病之苦下完成一部又一部精彩的作品。


她的作品多半是在飽受精神焦慮折磨的情況下完成的,只有在寫作《歐蘭朵》時期是愉悅的狀態,


可說是吳爾芙的「假日書」;可見吳爾芙其創作生涯中對抗病魔的辛苦。


嚴格來說《戴洛維夫人》不是一個故事性很強烈的文本,它截取珂樂麗莎1923年6月某日的日常生活,


經由幾宗不大不小的事件,表現珂樂麗莎及其身邊人物的心理活動。


它的故事線非常單一,就是六月的倫敦大街小巷裡,每天都可能發生的日常瑣事,


上街買花時遇到大人物、久違的舊情人來訪等等,


但小說和故事的差別在於,小說側重的並非故事本身,而是如何去說一個故事。


《戴洛維夫人》被譽為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意識流顧名思義就是跟隨意識的流動去書寫,


但是意識活動是非理性的,而書寫本身是一理性的過程,


藉由理性書寫去表現人的心理活動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人的意識大多是雜亂無章的流水帳,


一整天思想的可能都是沒有營養的垃圾,


而如果要通過書寫將沒有意義的人生轉化為有意義的文字,一不小心就會落入文藝腔的窠臼,


可知意識流是一種說易行難的敘事技巧,考驗作者對材料做選擇和加工的能力。


《戴洛維夫人》使用的是自由間接敘事文體,維吉尼亞沿用傳統的全知觀點來處理故事,


仍然以第三人稱去客觀敘述,但她的敘事重心並非針對外在事件的發展做處理,


而是集中在面對外在事件時小說人物的內在反應,


《戴洛維夫人》故事線的推進,就是以珂樂麗莎為中心,


在各個人物內心間作視角轉移,不停循環著。


維吉尼亞在珂樂麗莎十二小時內生滅的意識流程中,挑選她認為有意義的部分進行書寫,


然後剩下空白的部分則放入其他人物的意識流程,這不僅達到去蕪存菁的功效,


也讓人物間的關係更為緊密,除史密斯夫婦和路人型角色外,


大部分敘述篇幅較長的人物內心活動,都或多或少提及了他們對戴洛維夫人的看法,


以戴洛維夫人為中心發散出去的每個點,又折射回到戴洛維夫人身上,


這凸顯了人物的多面性,讓人物的營造更為生動而具體完整,這種表現人物的手法,


不僅是戴洛維夫人,在其他主要及次要角色的都可以看見,


人和人間對彼此的不同看法組成了《戴洛維夫人》。


看法又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是人物對自己的看法,第二是人物認為它者對自己的看法,


第三是它者對自己的看法,


敘事者在三個層次間跳接同時完成故事線的推進,以人物內心和人物間的關係為主,


這可以說是維吉尼亞敘事的特色之一。



在自由間接敘事和意識流之下,維吉尼亞在視角轉移的技巧上也有其特色。


視角轉移就像電影中的運鏡一般,在不同的人物視角間切換,


這在早期的小說中是比較少見的,早期的小說大多是單一人稱敘事的模式,


以單一人稱說故事貫穿到底,這種人物視角任意切換的手法,


一直要到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以後才比較常見,


但是要讓文學上的視角轉移能做到電影中的運鏡效果仍非常困難。


舉陳雪的《附魔者》和村上龍的《最後家族》為例,


兩者也都是側重在面對外在事件時人物的內心活動,然後在人物間進行視角轉移,


但他們轉移的手法都是直接用章節來切割,好處是能夠讓讀者清楚看見人物視角的切換,


這在材料的選擇上和故事線的推演,都讓作者有更多運用的空間,但畢竟不能像電影運鏡般自然。


而《戴洛維夫人》全文不分章節一氣呵成,進行視角轉移的難度就更高了,


維吉尼亞使用的是「空間」,天地人三維中,當時間(故事)是以線性進行的時候,


在不同人物共處一空間時,直接進行視角轉移,


例如p41到p52一群人抬頭看宣傳飛機的場景


和p87到p100比德偉旭和史密斯夫婦同時在公園散步,


這幾個部分就可以很清楚看見維吉尼亞利用空間進行視角轉移的特色,也較為自然,


更接近電影中運鏡的技巧。


因而初讀此書時,如果不小心恍神就可能搞混人物視角,或陷入不知所云的茫然中。


要利用空間進行視角轉移的前提是,故事線不能太複雜,最好是單一線性進行,


像村上龍的《最後家族》雖然故事線只有一條,但卻是多重並置,就不太能用空間來進行轉移。


這種利用空間進行視角轉移的手法,和維吉尼亞想要集中表現人物內心的想法有很大關連,


所有的小說都不免要對空間景物進行鋪陳描寫,但要利用意識流技巧來鋪陳描寫很難,


因為人的意識活動是破碎混亂游離的,人的心理隨時會抽離空間現實,


如果想要集中於空間景物,就容易變得虛矯不自然,維吉妮亞巧妙地使用視角轉移,


不難發現,文中大部分的景物描寫都是透過人物的內在視角片段片段地呈現,


或是為了作視角轉移才去描寫人物所共處的空間,和很多文本喜歡以景喻情、


以景截情的手法有相當大的差別,同是意識流小說,白先勇的《遊園驚夢》在敘述故事時,


仍然仰賴外在景物來鋪陳,小說前半段多以白描的手法來處理(比較接近寫實主義),


直到後半段才出現意識流,《戴洛維夫人》文中則幾乎沒有長篇幅的景物描寫,


它的敘事都集中在人物內心和切換的過程。


以上是我個人認為《戴洛維夫人》敘事技巧的特色。


二、人物


敘事技巧是小說的形式,人性是小說的內容,使用意識流的目的就是為了忠實呈現人物的內心。


故事的主軸圍繞在一個中年女性的內心世界,是人物面對外在事件時的內心活動,


所以文中一個個人物的內心,正好表現1923年倫敦的時代氛圍,


因此在分析《戴洛維夫人》小說中的人物時,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看,


一是時代性、現實性,一是自我指向性,而這兩者同時是互為表裏。


故事從戴洛維夫人為準備晚宴而出門買花開始,到宴會告終而結束,


故事大多集中在珂樂麗莎及其周邊人等,


但維吉尼亞巧妙置入西提摩斯這個人物,西提摩斯是在珂樂麗莎生活圈以外,


和其他所有主要人物都沒有直接關係,


甚至把他抽離也不會改變故事走向,但有西提摩斯的存在,


才讓《戴洛維夫人》這個故事真正完整,不致落入單調貧乏,且表現生命的多面性,


和當時倫敦的各種社會面向,西提摩斯和珂樂麗莎兩人也是互為表裏的,


西提摩斯的存在,讓人具體感覺到珂樂麗莎在物質和精神中的掙扎,


看見戴洛維夫人內心的陰暗面和光明面。



西提摩斯的設定,不僅和珂樂麗莎對比,也是和文中其他人物作對比。


珂樂麗莎、比德偉旭、莎莉西頓等,幾乎所有角色都來自上層階級(紀而曼小姐例外),


已屆中年(伊莉莎白例外),唯一來自下層階級而且年輕的主要人物只有西提摩斯,


也只有西提摩斯真正經歷過一次大戰、當時的時代動盪。


因此在設定上也故意將兩者劃得很開,除西提摩斯夫婦外,


包括文中所有人物和故事線的推演,都以戴洛維夫人為中心發展,


西提摩斯看似超然於故事之外,事實上卻影響了整部小說,


兩人的毫無干係,不僅讓對比性更為強烈而戲劇,


同時也是對文末的高潮作隱性鋪陳,足見維吉尼亞結構布局之巧妙。


另外可能潛在含有對階級劃分的批判。


《戴洛維夫人》的對比是多層次的,維吉尼亞是擅長心理刻劃的小說家,


真正的對比自然來自人物的內心。


剖析珂樂麗莎和西提摩斯的心靈對比前,要先注意的是珂樂麗莎和比德偉旭兩人間的對比。


珂樂麗莎和比德偉旭間的關係是複雜的,兩人曾經相愛但最終沒有在一起,


彼此懷念但互相有幾分不諒解,珂樂麗莎一直在物質和精神中掙扎,


她熱愛倫敦熱愛人群熱愛世俗生活,她的某一面表現強烈的俗物性,和珂樂麗莎的俗物性相對,


比德偉旭重視的是自己的感覺,


甚至在愛情失利後將自己流放到印度,他一直是忠於自我的,看在珂樂麗莎和其他人眼裡,


就會覺得比德偉旭是輕浮衝動有點無腦的,


而比德偉旭則覺得珂樂麗莎的世俗是有幾分失去自我的,兩人對自己和對彼此的看法非常的複雜,


讓人性更為真實,對比也更為強烈。


但兩人還是有很多相似的部分,他們都懷舊都熱愛人跟生活,西提摩斯和他們相對,


西提摩斯不懷舊,而是不斷追索自我追索世界的意義,


這讓他對生命有複雜深刻的思想,他對生活對身邊的人事物也幾乎毫無感覺,


以上種種都表現了虛無思想的特徵,這些都是來自他身經歐戰的影響。


在珂樂麗莎、比德偉旭、西提摩斯等人身上表現的生命特質,都有正反兩面性。


珂樂麗莎背負著世俗生活,一直在自我跟失去自我間擺盪,


對於物質和精神的掙扎同時表現熱愛生命的積極意義,是有正有反的。


西提摩斯由於歐戰的不良影響,導致他深陷不安世界,


不斷追索自我追索世界到甚至放棄身邊一切,他的生命意義是悲觀而消極,這也是有正有反的。


同時也能在西提摩斯身上看見維吉尼亞對於戰爭的批判。


《戴洛維夫人》的人物都集中在1923年六月的倫敦,


但包括珂樂麗莎、比德偉旭、莎莉西頓等人在內,


他們的意識活動都不停回溯到少年時代在布頓的那個夏天,故事發生在1923年六月現實的倫敦,


但驅動人物組成人物的卻是那個回憶中的布頓,


人物身上共同表現出的懷舊特質,也一樣是那兩個層次,時代性和自我指向性。



二十世紀初的西方經過一連續的物質革命後,漸漸跨入現代化社會,除了物質的變動外,


精神的變動、社會的變動也非常劇烈,


當時的西方世界處在一個劇烈變動的時期,思想界的巨人尼采形容那是一個火車頭的時代,


社會變遷是非常快速的,


外在的劇烈變動對人的內心世界是很有影響力的,人從中感覺到時間感覺到現在的無法掌握,


生命的快速流逝和失落,


很自然產生懷舊的傾向,懷舊不一定代表厭棄現實,但多少有今昔相較而今不如昔的味道在,


這不單是用人對於青春的緬懷往事的追憶可以解釋的,


而含有面對外在社會的變動及疏離,人心的無力和無奈,這正充分表現當時的時代氛圍。


雖然有無力和無奈,但維吉尼亞對「現代」仍然抱持肯定而充滿希望,維吉尼亞並沒有否定物質和世俗生活,


書中人物熱愛生命的積極態度也是她的中心思想,而他也藉比德偉旭之口,不斷說出熱愛年輕人一類的話,並認為未來掌握在他們身上。


心理和現實、過去和現在、生與死、存在與消失,世俗生活的刻劃和內在自我的追索,


《戴洛維夫人》文中人物都不只具有一種面向,充分表現人性的複雜面,


細膩刻劃生命的衝突與掙扎,並結合時事彰顯當時的時代特徵,


現實性極為濃厚,其中人物值得探討的部分非常多,以上只是簡單就幾個重點作討論。


三、大鐘


本文以戴洛維夫人和西提摩斯兩人為主,穿插其他人物和大小事件,專注於人物的內心活動,


但貫穿全書的卻是英國國會議堂塔上的那個大鐘,


大鐘是來自外在的物事,以其連接人物的內心活動,自然有它的象徵性在,以下是我個人推測。


鐘的功用是提醒時間,出現在文本中最直接的功用也是提醒時間,


《戴洛維夫人》的故事線是按照時間線性進行的,每次大鐘敲響時,


就會知道故事內的時間是十二點或三點半等。


首先就現實性討論,英國國會議堂塔上的那個大鐘是倫敦的象徵標物,


在倫敦的大街小巷各個地方,都能聽到大鐘敲響,


這表現倫敦的獨特風貌、文化特色,並讓人感覺到隨時被時間籠罩,時間是充滿在空間之中。


維吉尼亞固定時間、空間兩個要素,有利她專注於人物內心的刻劃,


文本結構也不會因為意識流的奔放而紊亂。


由此可知維吉尼亞在書寫大鐘時是有意而為的,大鐘提醒時間,提醒現實的時間,


就和人物的心理時間產生對比,因為現實時間是制式的,


人的心理時間是忽快忽慢非理性的,而且現實的時間無所不在,更強調故事內這個現實的倫敦,


又對比人物回憶想像中的布頓,鐘聲的無所不在和清晰,


往事的遙遠和模糊,時間和空間的對比緊密結合在一起,將人物懷舊的特質烘托得更為明顯。



再回到時間本身,時間是相對的,是人類用來規律生活而相應產生的制度,


但隨著現代社會制度面越趨完整,


時間變得越來越嚴謹不可挑戰,和真正生活中人性知覺的瑣碎鬆散漏洞百出恰好相反。


時間無情地不斷前進,


就更可以感覺到回憶中少年時代的虛幻,


文中關於鐘聲的形容不只一次出現「沉重的聲波消逝在空中」,


這也是在時間的流失、生命的流失,和珂樂麗莎、西提摩斯二人對生死的想像是相呼應的,


而且年輕人多不會感覺到時間,


步入中年對時間的感覺才會漸趨強烈,青春的易逝強化了人物的懷舊特質,


中年生活的瑣碎漸漸不像少年時代那樣充滿活力和熱情,


這和維吉尼亞的文學觀,想捕捉的人生真實性是一脈相承的。



大鐘也象徵了現代時間的興起,時間和社會的制度化結構化有相當深厚的關係,


表示當時社會現代化的特徵。


四、女性主義及人的自覺


維吉尼亞常被評為女性主義作家,有很多女性主義文學作品,


單就《戴洛維夫人》來看也有不少女性主義的意味在,但她不僅僅是提倡女性主義而已,


而是更深入到「人的自覺」這個層次。物質和精神的掙扎、自我和失我的擺盪、生和死的想像,


這種種情況都是不分性別的,只是因為維吉尼亞和戴洛維夫人都是女性,


就單單用女性主義來解釋這部分,就不能深入了解維吉尼亞的人生哲學。


首先在當時的英國女性地位漸趨抬頭,女權運動開始盛行,女性也得到較多的自由,


如p169「紀而曼小姐說,對妳們這一代的女孩來說,法律醫學政治,


妳們可以自由選擇各種行業。」,從此可以看出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時代變遷,


而p168「為什麼其他女人,像珂樂麗莎戴洛維,都可以逃避,她卻注定要吃苦?


偉特卡先生說,知識經由苦難而產生。」,


這段話也能看出舊時代的女性教育程度、知識程度是普遍較低的,因而能逃避知識所帶來的苦難,


維吉尼亞故意安排紀而曼這一個陷入困境的女性高級知識份子,


對長期女性地位不平等是有很濃厚的批判。還有在p228「作為她說女人應該要有投票權的懲罰」,


也可以看出女性地未的不平等和當時漸興的女性主義思潮。


女性主義和人的自覺意味最濃厚的部分還是在戴洛維夫人身上。


戴洛維是夫性,結婚以後珂樂麗莎不再以自我的身分生活,而以丈夫賦予的身分生活,


女性依附著男性,地位自然是低下的,這就是父性社會霸權的特徵。


珂樂麗莎象徵自我、戴洛維夫人就象徵隱藏自我,


文中主角第一次在這兩者間感到迷惘,是在p29,她感覺到自己不見了,自己甚麼都不是,「甚至不是珂樂麗莎了,這是理查戴洛維夫人。」


,她感覺到自己所熱愛的一切,都必須仰賴「戴洛維夫人」這個身分,


在倫敦生活、舉辦宴會邀請賓客,都不是依靠我依靠「珂樂麗莎」,而是戴洛維夫人,


這也是後來比德偉旭和她之間複雜情愫的深層原因,因為比德偉旭愛的是「珂樂麗莎」,


但珂樂麗莎卻執著於「戴洛維夫人」的,


也可以說「珂樂麗莎」是比較精神性的部分,「戴洛維夫人」是比較俗物性比較失去自我的部分。


然而維吉尼亞的深度不僅僅是落在女性主義,「珂樂麗莎」和「戴洛維夫人」的對比上,


她還巧妙安排西提摩斯這一人物,


將自我的思考從女性主義的層次,提升到全人類對於生死對於世界的思考,


讓對比更為強烈結構更為完整,哲學性藝術性都更為豐富而有層次性,值得深思而回味再三。



女性主義和人的自覺這個部分,也是維吉尼亞構思的重心之一,在本文的結構上可以知道。


有在寫小說的人,都知道小說的開頭和結尾是最重要也最先出現的,沒有結尾是不會有開頭的,


兩者必須前後呼應,


《戴洛維夫人》的第一句是「戴洛維夫人說,她要自己去買花。」


最後兩句是「他說,是珂樂麗莎。


因為,她就在那兒。」,這正概括了全文珂樂麗莎這個人的女性自覺,從自我的懷疑、強烈的俗物性


直到受了西提摩斯這個自殺年輕人的刺激,而感到可恥,體悟生死和自我。


這也是現實性和自我指向性兼具的表現。


五、其他


《戴洛維夫人》有很多可以細讀深思的部分,我只是挑幾個重點部分稍事分析,


但還有很多細節有相當大的討論空間,以下我挑了幾個自己覺得比較有意思的部分。


1.花椰菜和高麗菜


文章開頭戴洛維夫人回憶比德偉旭說的話「拿人和花椰菜比,我還是比較喜歡人。」,


而在靠近結尾時,則出現「不,他不喜歡高麗菜,比德說,他比較喜歡人。」


,花椰菜和高麗菜在西方文化是不是有甚麼特別象徵,我不得而知,


但重點應該不是在蔬菜的差別,而是記憶的差別,


莎莉西頓和珂樂麗莎對比德偉旭記憶的差別,誰對誰錯不得而知,


但這也隱含了她們對比德偉旭看法的差別,表現了人生的真實性和多面性。


記憶的差別暗示了人生的荒謬離奇,記憶當然可能會有所謬誤,


記憶的差別看法的差別,也是本文的一個小趣味,


雖然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但卻讓人物變得更自然更真實,有畫龍點睛之效。


2.波浪書寫


文中不只一次出現用波浪來形容的地方,這自然是因為維吉尼亞喜愛海跟波浪


或是生活環境的緣故,但不斷運用在文學中就變成一種意象。


而維吉尼亞很多作品跟海跟波浪有關,例如《啟航》、《燈塔行》、《波浪》,


從書名就能感覺到關係,因此我認為維吉尼亞的文學中波浪是很重要的。


《戴洛維夫人》中的波浪書寫比較明顯的地方在p19、p64等等,


波浪對於珂樂麗莎是正面的有撫慰性,而海跟波浪本身有兩面性,具有撫慰人心的效果,


但是海的變動波浪的生滅都容易讓人感到虛無,但這種兩面性正是生命的特質。


時間也有兩面性,可以撫平傷痛也讓歡樂消失,和波浪相同,


時間在《戴洛維夫人》中是比較傷感的,波浪則是以比較喜悅的形象出現,一正一反,


不失為一種對比,讓文章豐富生動而詩情濃厚。


3.社會主義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是很多社會思潮盛行的年代,包括女性主義在內,


最重要的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強調人人平等的思想,對女性主義有很深刻的啟發,


社會主義的出現更是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興起的批判,《戴洛維夫人》也提到了社會主義,


紀而曼小姐和比德偉旭都有社會主義的影子在,


還有西提摩斯設定上的階級差別,都隱有維吉尼亞對社會的批判,


雖然維吉尼亞不能算是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者,但她顯露出來的社會主義傾向是很可以探討的。


《戴洛維夫人》書摘之一


P37:她現在再也不會評論任何人是如何如何的了。


她感覺自己很年輕,但同時又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蒼老。她像一把利刃剖析著每一件事情;


但於此同時,她又彷彿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當她看著那些計程車時,她有一種永無止盡的疏離感,遠遠地,遠至海的深處,而且孤獨。


她常常覺得:有了這種情緒甚至活著一天都非常非常地危險。


並非她自覺聰明,或自命不凡。


她無法想像她是如何以弗洛林‧丹尼爾教給她的一丁點兒知識一路走來?!


她什麼都不懂,沒有語言,沒有歷史;她現在幾乎不看書,除了在床上看回憶錄;


然而對她而言這一切都深深吸引著她的注意。


所有這一切,包括計程車駛過;


而她不會提起彼得,她也不會提起她自己,不會說「我是這個」或「我是那個」。


P37:她繼續走著,心想:她唯一的天賦幾乎可以憑直覺地去認識一個人。


若把她和某人一起關在一個房間裡,她馬上會像貓一樣地弓背發怒;


要不然她就會低聲咕嚕咕嚕地叫。


P37 – P38 :每個人都記得。她最愛的是此刻,在此地,在她眼前,這計程車中的胖婦人。


當她走向包德街時,她反覆地問自己:有關係嗎?真的有關係嗎?


儘管她終將無法避免死亡又如何呢?


即使沒有她,所有這一切仍會繼續的。她就因此而感到氣憤嗎?


抑或是相信死亡是絕對的結束不能使人感到安慰?


但就在倫敦的某條街道上,在萬物的潮汐間──


在這裡,在那裡,她活下來了,彼得活下來了,活在彼此之中。


她成為家中的樹的一部分,屋子的一部分;醜陋地,蔓延在每一小片、每一碎塊,


以及部分她從未見過的人當中。


在熟知她的人們眼中,她就像霧,被他們高高舉起,就像樹木托起霧氣。


但它很快就消散了,她的生命,她自己。


然而當她看入哈查德的商店櫥窗時,她又在夢想著什麼呢?她在企圖尋回什麼呢?


P39:她是多麼希望──人們可以在看到她走進來時感到快樂,克萊麗莎想著並轉過身,


往回走向波德街。她為著這種做任何事都必須有目的的念頭感到厭煩。


在等待越過馬路時她心想,她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像理察那樣為了自己而活;


而她,大半的時間並不單純是為了他們做一切事情,而是為了讓人們覺得她是這樣或那樣的人。


她知道如此很愚蠢,從頭到尾她不曾在意過任何人。


P42:克曼小姐可以為了俄羅斯人奉獻一切,為了奧地利人捱餓;


但對於個人的折磨,她是毫無感覺地穿著防水外套。


年復一年地穿著她那件外套,流汗。


她是那種你和她相處不超過五分鐘,她就會讓你感覺到她的優勢和你的劣勢;


讓你覺得她有多麼貧窮而你多麼富有;她是如何艱困地住在一個沒有墊子、沒有床鋪、沒有地毯或任何其他家具的貧民窟裡。


她的靈魂隨著黏著於她身上的哀愁而生鏽,她在戰亂中退學──多麼悲苦又不幸的動物呵!


其實她厭惡的並不是她,而是她的理念。


那種理念無疑地聚集了很多並非是曼克小姐的,而變成了某種大家在黑夜裡對抗的幽靈;


其中一種是跨立於我們身上,並企圖吞噬掉我們一半活命之血的幽靈、主宰者及暴君。


P46:然而謠言於是馬上就開始散播。無聲無影地傳播著,像一朵快速移動的雲,


像山丘上的面紗,帶著一種雲朵突如其來的肅穆和寧靜,


降臨在一張張一秒鐘前仍是完全失序的臉龐上。


而今神祕的翅膀橫掃過每一個人,他們聽到權威的聲音,信仰的靈魂綁起雙目裂開嘴巴在傳播。


P58:於是,賽普提姆斯看著上方,心想,它們在暗示我。


不一定非得是一個存在的字;那是──縱然他仍然不能辨識那個語言。


但這種美麗已足夠明瞭,這種細緻的美麗;當他看著那些煙霧字在天空中凋零、消散,


留給它們無限的慈悲和善意的恩典時,他的眼眶中充滿了淚水;


一個形狀緊接著另一個,這種無法想像的美麗,只為了暗示一個動機──別無其他,


只為了單純地讓他看到美,更多的美!眼淚流下了他的臉頰。


P61 – P62:那裡沒有半個人。她的話語在空氣中消失。如同一艘火箭在天空中隱去。


它的火花,擦亮了黑夜,而後向它投降。


夜幕降臨了,注入房間和覆蓋著塔樓;荒涼的山頭軟化了也沒入其中。


儘管火花消失了,黑夜卻仍滿佈著;它吞噬顏色,在空洞的窗戶外,


它們更龐大地出現,發放在坦率的白天裡無法傳送的──凝聚在黑夜中的事物之麻煩和懸疑。


堆積在黑夜裡,掠奪那把圍牆洗得灰白,照亮每一個窗框,


驅散草坪上的霧氣,讓紅褐色的牛群看見祥和的牧場,使一切重新展現在眼前,


重新存在的黎明所帶來的寬心。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


她在麗晶公園裡的噴水池邊哭喊著(瞪視著那印度人和他的十字架)。


也許到午夜時分,當一切的界線都消失時,這國土又將恢復到它原始的面貌──


就像羅馬人曾看過的,朦朧地躺著,當他們著陸時,山丘和河川都沒有名字──她心裡的黑暗亦然。


彷彿在驟然間,一塊暗礁往她投來,而她就站在上面,


訴說著她如何在好幾年前和他在米蘭結婚,成為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永遠不能告訴別人他是瘋的!


旋轉著,那塊暗礁倒了,她跌落下去;他已離開了,她想──是的,離開了,


就跟他曾威脅說要自殺一樣──把自己摔擲到馬車輪下!


P70 – P71:房子的走廊冷得像一座地下室。


戴洛維夫人把手舉至眼睛處,而當女僕人關上門時,她聽到露西裙子的窸窸聲,


她覺得自己像個離開了塵世的修女,並感覺到身旁圍繞著對古老的祈禱熟悉的藉口和回應。


廚子在廚房裡吹口哨。她聽到打字機按鍵的聲音。


這是她的生活。而當她把頭彎向大廳的桌子時,她向著那股力量鞠躬,並感覺被祝福被洗淨。


當她拿起那疊寫了電話留言的活頁紙時,


她對自己說,這樣的時刻是多麼地像生命之樹上的花蕊,它們是黑暗中的鮮花,


她想(彷彿一些可愛的玫瑰花就僅僅是為了她的雙眼而盛開);


她從來沒有一刻相信神;但更多的是,她一面拿起那疊留言簿一面想,


一個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報答僕人,是的,報答狗兒和金絲雀,


尤其是這一切的基礎──她的丈夫理察──給她這些愉悅的聲音、綠色的燈光、吹口哨的廚子,


因渥克太太是愛爾蘭人,


一天到晚都吹口哨──一個人必須自這些精緻時光的祕密定存裡去作償還。


P71:心想著這上流階級的愛情,是如何地為她自己的未來鍍上一層平靜;


她捧著戴洛維夫人的陽傘,


就像剛剛尊貴地從戰場上退出的女神拿著她神聖的武器般,捨棄,並放入置傘架內。


P72:看著布魯頓夫人的臉,彷彿在平靜的石頭上劃了旋轉的一刀,生命的衰弱;


她所扮演的角色是如何一年一年地被切分;


那餘留的空白僅容得下多麼小的彈性和吸引的空間,


如同年輕時一樣,那些顏色、能夠刺激之事物和存在的格調。


於是她使她走入房間充滿著一種潛在的不安,


並常常當她站在起居室的門檻邊稍稍猶豫之時感覺到一種細微的擔心。



P73:當她停靠在開放的階梯窗戶邊,讓百葉窗的拍打聲、狗群的狂吠聲都進入裡頭,


讓它們進來,她想,忽然之間她感覺到自己在凋萎,變老,胸部在變小,


一天的努力工作,含苞待放及盛開,都在門外、在窗外、在她的身體和失效的腦袋外,


從布魯頓夫人沒邀請她去參加那頓據說很有趣的午餐約會開始。



P74: 她無法驅散那種自出生以來就堅守的純潔,那像是床單一樣緊貼著她。


少女時代的可愛,突然在某一瞬間──好比像克里夫頓森林下方的河流──


透過一種寒冷的心情的收縮,她讓他失望了。她知道自己所欠缺的。


那並不是美貌,也不是智慧;那是一種會滲透全身的東西,一種溫暖的東西;


它會撕破表面並扯裂男人和女人、或女人和女人在一起時那種冷冰冰的接觸。


她可以模糊地感覺到那種感受。她怨恨它,有一種天曉得在哪裡撿到的躊躇,


或者,像她感覺到的,是大自然送來的(大自然必然是睿智的);


但她仍然無法拒絕它,時而會屈服於那股發自一個女人,而非一個女孩的告白。


因為對她而言她們常都陷入一些困境,或做出一些蠢事來。


而這究竟是不是一種同情,或是因為她們的美麗,或是因為她老了,


或是意外──像是一股使人暈眩的味道,


或是像隔壁家的小提琴聲(某些時刻的聲音是擁有神奇的力量的),


在那個時刻她必然確切地感受到男人的感受。


僅只於某個瞬間,但那已足夠了。那是一個驟然間的啟示,當你嘗試去試探它時,


它彷彿一股像一陣臉紅般的淡淡氣味,當它擴散時,你會屈服於它蔓延的程度,


並衝到最遠的邊際,在那裡發抖並感覺世界在靠近,


為一些震驚的意味和一些狂喜的壓力而腫脹,使得它薄膜般的肌膚破裂並迸發,


同時傾倒一種特殊的鎮痛物在傷口和痛處上!


而後,就在那個瞬間,她曾看到一道亮光,一支火柴在磨粉裡燃燒,其內在的意義已不宣而昭了。


可是它卻牢固得收斂了;堅硬得軟化了。


P79:不,那些話如今對她而言絕對毫無意義。那種舊時的感覺甚至無法對她產生任何迴響。


但她記得因興奮而全身顫抖,及在一種狂喜中撥弄她的頭髮。



P87 – P88:一股安寧降臨在她身上,恬靜,滿足。


當她手中的針,牽著絲線順暢地到達溫柔的停頓,


把那些綠色的褶層集合在一起,並輕輕地把它們貼在腰帶上。


夏日浪潮就如此的聚合,失去平衡,然後落下;聚合又落下;


整個世界彷彿沈悶地說著:「就是這樣」。


P89:她變老了,他想著,一面坐下。他心裡想著:我不會告訴她任何關於她變老了的話。


她在看著我,他想著,忽然間一股尷尬自心底生起,縱使他已吻了她的手。


P92:最後他是以自己那股像是從陽台望去的月亮一般升起的憂傷克服的,


帶著一種逐漸下沉的光線映出的恐怖美感。


P93 –P94:她把生命擁抱在自己的手臂當中,當她靠近他們時,


她的生命在她的臂彎裡愈變愈大,直到它長成一個完全的生命,一個完整的生命,


然後把它放在她父母親旁邊說,「這就是我製造出來的!就是這個!」


而究竟她用這生命製造了什麼呢?到底是什麼呢?就是在這個早晨和彼得坐在那裡縫著禮服。


P94:彷彿她目光的飄移把一些很傷害他的事牽引到表面來了。


P95:我厭惡這整件事情的做作,他想:理察的行為,並非克萊麗莎;除了她嫁給他這件事。


P95 – P96:像一個所有守衛都睡著了沒人保護的皇后(他這次的來訪使她相當震驚──這打亂了她),


似乎每個人都可以逛進來,並看到她被荊棘纏繞著,躺臥在那裡,


她對助手呼喚著她做過的事、她喜歡的事、她的丈夫、伊莉莎白、她自己。


總之,彼得此刻幾乎都不會知道,她把這一切都召來擊退敵人。


P100:我都知道,彼得心想;我知道我又陷入了怎麼樣的一種窘境,


他想,一面讓他的手指沿著刀刃遊走,克萊麗莎和戴洛維和其他所有的人;


但我會讓克萊麗莎知道──而後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突然間空氣中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狙擊著他,他的淚水奪眶而出,


哭泣,毫不羞恥地哭泣,他坐在沙發上,淚水爬滿他的兩頰。


《戴絡維夫人》讀後心得 - 甡甡
作者維琴妮亞‧吳爾夫用意識流型態詮釋本書的基底。


我第一次看意識流小說,老實說,很不習慣,太過瑣碎的心裡描敘文字讓我看了會想睡。


不過,我還滿配服作者,珂樂麗莎的個性是很清楚她自己想要什麼,可以憑直覺認清一個人。


她跟舊情人比德‧偉旭的感情糾葛,對比德而言,那應該是場刻骨銘心的愛情吧!


比德過於大男人主義了,有某些行為也顯得幼稚了些。


比德的自信與玩世不恭,讓他沒能贏的珂樂麗莎的芳心。



至於和柯樂麗莎做對比的西提摩斯,他深受精神疾病困擾,也連累到妻子瑞琪雅,


她很哀怨為何自己會孤身離開義大利到英國受苦。


看著丈夫,不禁回想起以前剛結婚時的甜蜜。作者把西提摩斯自言自語,


因為參與歐戰時,好友兼長官的尹文賜戰死,


心裡一直有愧就在,導致發瘋的表情與行為描寫得很生動。


神經質、喃喃自語、討厭醫生,覺得醫生會害他…等等。


全書幾乎都用回憶法,利用回憶讓讀者看到每個主角的過去。


人性阿,在失意時,特別容易回想過去的美好,然後多了悔恨、多了怨嘆、多了感傷、多了痛苦。


看完這本書,它並沒有在我心裡掀起波瀾,就只是:喔,我看完一本書了。


也許意識流小說真的不是我喜歡閱讀的類型,但第一次看也是不錯的閱讀經驗。


特別節錄書中一段很詩意的句子:這些幻象提供裡面裝滿果實的偉大羊角容器給孤獨的旅人,


或者如飄蕩在碧波萬頃上的美人魚在他耳際低語,


或者如猛摔到他臉上的大把玫瑰;或者像漁夫衝破汪洋巨浪,浮出海面,擁抱著的蒼白面孔。


讀《戴洛維夫人》之後布奇想取個威風一點的心得名字可是毫無頭緒


對我而言,戴維洛夫人這本書如果只讀一次根本不知所云。


如果說這是意識流的手法,那讓我想起我讀村上的第一本書竟然是After Dark,


那時候也是看得非常頭痛,


感覺很像很多莫名其妙的故事在晚上本來應該沉睡的時候通通活過來,悄悄地一起密謀串供。


當然戴維洛夫人不是這樣的小心翼翼的,至少不是充滿陰暗秘密的。


在早上起來之後的一天作息之中,她準備著晚上的宴會應該是要顯得很忙碌,


不過卻能展露出這麼多無以名之的寬闊空間,填充其間有點雜亂無章的心情,


正是如一名女主人在準備宴會的時候,可以被合理被推測出來的場景。


在當時的英國我想是大英帝國輝煌的黃昏時期,在當時的殖民地遍佈全球,乃至稱為日不落帝國。


想當時的英國皇室百貨公司Harrods是如此壯闊華麗,


至今人們還是紛紛前往這個收集世界各地最好產物的殿堂朝聖,


舉例來說他們的茶葉種類很多編號是混合著世界不同茶葉產地的,


諸如肯亞、大吉嶺、斯里蘭卡、阿薩姆等地方,是她曾經統治著不同地方的偉大痕跡。


英國人那時說他們為世界上的落後地方帶來文明,


但是附加的代價除了剝削當地原居民的經濟之外,還有英國人帶來的戰爭。


在好大喜功的傳統男性思想之下,從舊帝國主義到新帝國主義都是一樣貪婪猙獰,


英國希望可以成為統治世界的第一霸主,


光輝的歷史後面不知道埋沒了多少枯骨,而或許死了還算是比較好的結果,


戰爭之後存留下來的人要面對社會的困難,有時可能比死亡更可怕。


故事就在這種背景之下產生,英國倫敦的夏天早晨,應該是充滿綠意生氣盎然的,


也果然如此,單純的表面之下卻潛藏著某些裂痕,冰河之下的裂痕不可預視的。


從上流社會的自我封閉以及驕縱虛偽、父權主義的保守封閉,到戰後社會的裂痕密佈,


這些都可以從維吉尼亞的文字之中看到。


故事中彼得深愛著克萊麗莎,至少是曾經深愛著。


彼得看起來是如此的危險,乾瘦的身軀搭配著一把不斷被開合著的口袋刀,


他是如何在國外流浪,乃至被認為一事無成的回到英國來,


他們說著彼得回來了,老朋友彼得回來了,不帶有輕蔑的不帶有崇拜的,


只是新奇這個在外面世界打滾了這麼久的男人,


曾經和克萊麗莎熱戀想要娶她到咬到自己舌頭的男人,如今並未衣錦返鄉,


只是又掉入了其他泥沼。克萊麗莎本來也似乎要嫁給彼得,


但是婚姻不是適合每一對情侶的,所以她成為了戴維洛夫人,


而從頭到尾彼得都沒有原諒她對他的愛。


相較於英國紳士的傳統舉止,彼得看起來是那麼的憤世嫉俗,那麼的浪漫,甚至是到不明智的地步,理
察‧戴維洛只不過就是一個擁有英國紳士的所應舉止的人,


或許可以另外稱呼為符合一般社會大眾的好丈夫。


而戴維洛夫人也從善如流的成為一般社會大眾所稱為的好太太,一週花四個晚上陪自己的兒女。


彼得和克萊麗莎暮遲之時的愛情,那些曾經年輕的愚昧仍是如此美好,


不論克萊麗莎有女兒了,不論彼得想要娶一個印度上校的老婆,他們知道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宴會似乎就是整天最後的高潮了,上流社會的名流們紛紛來到,穿著著華服享用各種美食。


他們每家都有六個小孩在伊頓,而伊頓是英國最好的私立中學,


說是貴族學校可能會比較正確一點。聽取並且加入這些話語對女主人克萊麗莎是真正的用意嗎?


後來她的閨中密友莎莉不請自來,反然讓她感到意外的開心。


那些被預訂的事物都佔滿了我們平時的想像力,反襯這些生活交際是如此虛偽無趣,


首相的出現就只是稱號上的讓人驚訝,除了要上前包圍好諂媚的蒼蠅們,


其餘可以說是一無可取。


而在平行世界之中,他們或許永遠不可能碰觸到那些底層的民眾。


當這些高等人類嚷嚷著他們一年的薪水有一萬英鎊,其他街頭上的人可能只有他們的零頭不到。


這些普通人們成為國家的先趨,國家的手腳,國家的血與肉的實體表現,


為了英國的榮譽以及利益刻苦生活,甚至到海外和不認識的人為了不明白的理念征戰;


而高等人類們則是用著頭腦開會,順便加上宴會上的烤鵝雪茄白蘭地來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西提摩斯,一個普通到不行的英國人,在戰壕之中學習犧牲奉獻,學習如何為國家服務,


最後僥倖沒有被炸彈炸到活著回來,成為一個活著的幽靈。


他的三魂六魄在戰場上被轟到四分五裂,他的某些部分不再會回來,


或許我們可以稱他作是比較敏感的人,比較難以回復的人,


大部分的人雖然有困難但是還是會回到社會,認真工作成家立業,


不過我們看不到他們是如何在晚上的時候被惡夢驚醒,


他們對傷口的撕裂、血跡染在軀體之上、還有那些讓人發瘋的槍砲聲音、火藥的刺鼻、


見到死亡屍體的反胃感,這些通通是會被記住的。


正一如伊凡,塞普提姆斯死去的朋友,他眼中無所不在的幽靈,哈姆雷特他死去的父王顯靈,


和他對話,而誰到底能證明他是瘋的呢?


最後的寧靜我想才是作者想要勾勒出來的,當那些嘈雜繁複虛偽表面的浪潮通通退去,


海岸就會露出它純白的沙灘,讓星空和月光被看見,在人與人雜沓相處時都是盲目的,


不論是因為忙碌還是因為厭惡,


那些無法深入思考或者不用深入思考的事物都會消失,留下單純的本質。


我說那些附加的很大部分都是無用的,


或許我們都無法避免生命之惡,這就是現實,但我們可以去把握那珍貴不易的美好片刻。


終於在謝幕之時,莎士比亞留下來了彼得,那些蜿蜒綿延的旅途退去,


漆黑幽閉的樹林消失,走了好久好久他終於又回到這裡,


在這瞬間他彷彿又回到年少的時候,那些回憶讓他疲勞消去,悸動回來。


阿,原來走了這麼遠只不過是為了找到一個歸來的理由,而她就在那裡。



 
書裡經過的時間其實只有一天而已,從白天到晚上。


戴洛維夫人為了籌備晚上的宴會,一早就非常忙碌,一邊忙碌,腦海一直很多思緒流轉,


比起外在身體的實際忙碌,心思更忙碌百倍。


所以一天結束的時候真的好累啊…….但真正疲累的是身,還是心呢?
 
就像讀者看完這本書也覺得好累;


累的是眼睛,還是隨著書中人物一起百轉千迴的思緒呢?

 
書中至少有5位以上主要人物,


他們之間也許彼此認識,也許只因為某個事件而短暫交集,


每個人心中都有千百種思緒。


以戴洛維夫人來說,她心中流轉有現在的、有過去的,有關於她認識的人、和她不認識的人,


有與她相關的事、不相關的事,太多太多。


但你說她多愁善感嗎,


卻也沒看她為了哪件事有太多情緒,


通常都是敘述完了、感想完了,接著又投入下一件事情。
 
我可以理解這種事,是因為我也曾這樣──


一整天躺在床上,睡睡醒醒,醒醒睡睡,搞得自己頭昏腦脹。但只要醒著,思緒就不曾停止……..


一天下來什麼都沒做,卻覺得好累,生命,好沉重。
 
這本書敘述的部分很少,大多都在描寫每個人不同的思緒,而從思緒中,表現出每個人的性格──


有些人思緒轉來轉去,最後總繞回一樣的問題,(困在同樣的問題,無法跳脫)


有些人不想太多,只知達成使命,(個性僵硬老實)


有些人面對困境一再哀嘆,卻無力解決,(教育程度不高)


有些人被情緒壓垮,崩潰自殺。(藝術家)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有些人想很多,有些人想很少,


有些人只能面對卻不知如何處理,有些人只能逃避,


這就是人間百態。(作家的任務就是展現人間百態)


戴洛維夫人算是其中處理得很好的,


她既有豐富的心靈思考,又充分掌握意識與現實的分野,在現實世界行止得宜、聲譽斐然。


(她的舊情人偏向活在意識,丈夫只知活在現實,所以雖然愛著同一個女人卻互相欣賞)
 
但是這樣的她,卻為一位素眛平生的青年之死(自殺),感到深深的震盪,


那是因為在她內心深處,


也認同死亡才是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我認為意識流是作家非常傑出的心靈表現,


卻不覺得那是幸福的,甚至會通往毀滅。


(所以《不朽》的阿弗納琉斯教授才選擇嬉戲以對──卻落得荒謬、滿身尷尬)
 
我不能說早在當初,就已經明白這是自己亟欲擺脫的路,


因為就連「意識流」這個名詞都直到現在才明白它的意義,


但我還是慶幸自己選擇走入社會,面對所謂的「現實」。
 
心靈的發展當然是好的,好過渾渾噩噩過一生,問題是否有能力處理內心的怪獸……


所以,才必須不斷努力,不被心中的惡魔吞沒。(吳爾芙最終選擇了自殺)



ps 找各時間 我在貼上 書裡比較有感覺的片段

標籤:
瀏覽次數:177    人氣指數:977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股市操作八大紀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放生
 
住戶回應
 
時間:2014-03-25 16:53
她, 37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4-03-25 16:48
她, 37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4-03-25 16:37
她, 37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