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球獎得主同時也是奧斯卡入圍常客的愛德華諾頓向來都以劇情類電影以及性格角色聞名,今年的他開始擴展戲路,接連拍了好幾部著重愛情元素的電影,像是即將上映的《魔幻至尊》、牛仔與年輕美眉的忘年之戀《Down in the Valley》,以及和娜歐蜜華茲、黃秋生一起合作的劇情片《面紗》The Painted Veil,開始讓觀眾認識他浪漫柔情的一面。
在《魔幻至尊》中,諾頓展現浪漫風情,和潔西卡貝兒(Jessica Biel)大談驚天動地的愛情,他大感開心的說:「我很少涉及有關愛情的電影,這回在片中真可說是過足戲癮,我和貝兒在漂亮到不可思議的布拉格拍攝,再穿著相當考究的古代服裝,我們一下就進入了戲中的情緒,看到美麗的貝兒和美麗的布拉格,不解風情的我也自然而然的變成了浪漫派人物。」
在《魔》片中,除了可以看到諾頓動人的愛情橋段,最特別的是可以看到他親自表演魔術,諾頓飾演神祕的魔術師艾森瀚,屢屢以不可思議的幻術,讓觀眾瞠目結舌,為了完整呈現18世紀黑暗幻術的神奇,導演特別找來了英國魔術師詹姆斯費德曼(James Freedman,「Magic Circle」俱樂部成員,他是舞台上的專業「第三隻手」)擔任本片的魔術顧問,來讓他指導諾頓學習當時魔術師的技巧與表演風格,讓他對角色所需具備的戲法更加熟練。諾頓努力學習了許多精采的魔術,而這些魔術都將在大螢幕上秀給全球的觀眾看,導演尼爾伯格(Neil Burger)說:「在我們開拍的第一個星期,諾頓就在主要演員以及350個臨時面前表演他剛學會的好幾個魔術,不但動作熟練,架式也是一把罩,把我們唬得一愣一愣的,完全看不出破綻,許多人都追問諾頓是怎麼做到的?他則是擺起一副莫不可測的樣子,所以在所有劇組的心中,他就是真正的魔術師!!」 本片於美國上映時,創下了北美首周單廳票房冠軍,最終也以1600萬的製作成本取得近4000萬的票房佳績,除了票房表現相當出色,影評口碑更是好評不斷,各大權威影評媒體都一致讚賞,可以說是今年少數口碑與票房兼具的娛樂電影之一,在片中不但可以觀賞演技派演員同台飆戲,絕對是2007年新春不可錯過的一部精采奇幻愛情電影! 但其實這是一部結構完整、引人入勝的好電影。魔術師為了從王子身邊奪回初戀情人,精心佈置引眾人入局,終於得償所望雙宿雙飛。我相信戲院裡的人應該都沒睡著,直盯著愛德華諾頓那張撲克臉看到最後,不過我前半段再看的時候真的看到想睡覺。但此片讓我不甚欣賞之處在於: 一、佈局的難度極高: 1. 女爵如何激怒王子、控制迷藥的劑量、使之自行進入長巷、然後不省人事? 2. 探長若沒注意到馬廄裡的寶石和項鍊墜子,那又該如何嫁禍王子? 顯然這並不是個天衣無縫的計畫。 二、魔術師和女爵的愛情相當平凡。當魔術師和女爵重逢時,並沒有那種「幾丈外另一個軀殼裡的血潮澎湃」的力道。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我本身冷血冷感無法體會其深情。找來二十來歲的Jessica Biel 演有點年紀的女主角,就看上她模樣成熟,但還是和愛德華諾頓有段差距,何不找年紀更接近且更美豔的女演員?反正此角色內心戲發揮不多。 三、再偉大的魔術,到了螢幕上,也只是經過剪接和電腦後製處理的一連串畫面而已,現在的3D特效連魔法都能掰了,何況魔術?就因為臨場的神秘感已被電腦科技抹殺了,而幾枚銀幣幾朵小花亦不能滿足觀眾,所以導演不得不下猛藥,引進中國人的魔幻技法,但這就不再是魔術了。人形立體顯像是魔術師設局的道具,也是導演突破侷限的終極道具,但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涉有舞弊重嫌。像長劍盯在地上抽不開和不對稱的鏡像這類戲法,觀眾還有一點頭緒,也許是磁鐵或透鏡之類的技巧,但憑空生出人物影像,還會動,這就太扯了。這也許就是片名取作The Illusionist 的原因,因為已經遠遠超越 magician 的境界了。我看過一本推理小說叫「妖術師」(The Vanished Man),主題也是魔術,裡面便略微帶過一些魔術手法,這也許就是小說和電影的不同,書上可以用魔術的細節吸引讀者,大螢幕可就顧不得那麼多了,視覺效果至上。達文西密碼也有類似的情形。 四、劇情總讓我覺得似曾相識,點子不太新。譬如小時候看過的亞森羅蘋就有誤導探長以脫罪的情節。羅曼史的部份,也是典型的「聰明漂亮的女主角有個不得人心的男友」的戲碼。從一開始,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就一清二楚了。導演也沒花多少時間介紹艾森漢的習藝過程,反正他就是很神。女爵,是花瓶。王子和探長的角色都很有趣,一個是理性、冷酷、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貴族,一個是幹練、出身低微、為尋求正義而自豪的小人物,這兩個人的互動比男女主角愛來愛去的有趣多了。 總之這部電影雖然佈局不太漂亮、不夠複雜,但還是保有懸疑片的相當水準。兩個鐘頭裡,對白精彩,場景精細,魔術噱頭亦值回票價,算是成功的商業片吧。看來以魔術為主題來拍電影不是那麼容易,去年另一部同類電影「頂尖對決」好評不斷,這讓我極有興趣去看看了。 劇情推薦觀看指數: 場面推薦觀看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