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滅百年之後,由於「十事非法」的爭議,
僧團在毘舍離城舉行了「第二次結集」,
意見不合的情況下,派別劃分更見顯著,
當時尚有一位叫「大天」的僧人提出了「大天五事」,以此引發不少爭論,
等於對原始佛教以「阿羅漢」為修行的終極目標,提出質疑。
強烈要求不能更動傳統的僧團由此與提出因應各地方風俗不同、應追求進步的僧團從此對立、相 互競爭,
主要分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類,而其中又各可細分數派,
合計有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此時期亦有稱「部派佛教」時期的,
不過在大乘經典尚未出現之前,
不論是上座部或大眾部的僧團都是目前大乘佛教所說的「小乘佛教」,
其傳承的方式仍為師弟相承的口傳模式,
直至傳入錫蘭國(斯里蘭卡)後才訴諸文字。
爾後上座佛教便在南亞各國弘法佈教,
期間大乘佛教、秘密大乘佛教雖陸續興起並有傳入南亞各國,
基本上維持各部派傳統而未接受大乘經典的僧團,
總稱為「上座佛教」或「長老佛教」。
因為其包涵了上座部與大眾部各部派僧團,
非只單有上座部僧團,所以不宜稱為「上座部佛教」,
又「小乘佛教」乃「大乘佛教」對其貶抑之稱謂,實不宜再用,
「南傳佛教」一詞原對應「北傳」、「漢傳」、「藏傳」等佛教區域而稱,
但實際上大乘佛教亦有南傳者,上座佛教亦曾有北傳至中國的史實,
本文依日本學界研究慣用詞語,以「上座佛教」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