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最佳教師獎」得主雷夫•艾斯奎(Rafe Esquith)在教室裡為孩子經營班級經濟課。
在《全美最好的老師》一書中,他指出擔任導師或為人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瞭:
孩子跟父母要求額外金錢去看電影,或購買喜歡的東西是「特權」。
所以應該付出努力,無權視為理所當然,因為真實社會就是如此。
「理財教育的根本不在金融知識,而是讓孩子明瞭物質滿足感的界線。
若父母的教養都是用物質來滿足孩子,以後孩子就會用物質來滿足自己,」
長期研究卡債族社會成因的吳宗昇直指核心。
父母應該理解要建立起健康的金錢價值觀,如同建立好的飲食習慣和學習一種外語,無法速成。
藉由不斷的學習和失敗,以及父母身教的帶領,孩子才能獲得寶貴經驗,做為成長的養分。
觀念2
x 父母不懂理財,沒能力教
○ 每天的生活都是活生生的理財課
父母其實是孩子金融理財教育最重要的老師。
根據美國推廣理財教育的非營利組織(National Institution of Financial Education)調查,
有六成七的青少年認為,父母對自己的金錢價值觀影響最大。
台灣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也曾調查上千位年輕父母,其中八成三認為自己的金錢觀受父母影響。
父母以為自己不會教理財,卻不知每日的一言一行,不管有心或無意,都在打造孩子的價值觀。
有一位在跨國公司擔任高級主管的爸爸,外派到日本工作期間,
每年一次舉家回台灣的旅費是由公司支付,而且搭商務艙。
有一次,他們自費回台灣搭經濟艙時,五歲的女兒天真的說:
「爸爸,這家飛機公司好奇怪喔,椅子怎麼這麼小呢?」
經營安親班的張欽清(化名)在颱風天開車時,後座小學二年級的兒子曾經指著窗外,
看著穿雨衣、騎摩托車的人問:「爸爸,他們為什麼不開車?風雨這麼大好危險喔!」
這兩位爸爸都在孩子「何不食肉糜」的發問後,
才驚覺努力為孩子經營幸福的生活,卻可能隔絕他們對真實世界的認識。
父母應該要體會到自己對孩子價值觀有重要的影響,
從日常生活中,利用機會跟孩子分享生活上的理財課。
王品集團總裁戴勝益年輕時曾是「小開」,創業失敗多次,才有今天的成果。
他深深感受到擁有超過生活所需的錢,會讓孩子失去自律的能力、帶來災難。
前年登奇萊山時,他徹夜輾轉難眠,一直思考要如何讓自己的下一代避免這樣的災難。
後來他說服太太從「源頭」破除,斬斷孩子的後路:王品股票上市後,把八成的財產捐出來。
一般的父母,不一定要效法戴勝益的做法,卻可以反思自己的身教。
父母可以從以下清單檢視,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是不是能展現健康的價值觀:
□我是否有節儉的習慣?
□孩子最常看到我在量販店買東西,還是百貨公司精品店?
□孩子是否常常看到我把逛街買東西當做娛樂,而不是購買生活必需品?
□我會等打折時才下手購買嗎?
□買昂貴物品時會不會貨比三家?
□購買產品時是重視品牌?還是重視品質?
□是否常常跟孩子分析在不同商店購買東西時,必須付出不同的價值?
觀念3
x「理財」,長大自然就會了
○ 價值觀無法速成
「雖然我知道教孩子『理財』真的很重要。
但是,要督促孩子記帳、要耐心鼓勵手足之間要分享、要引導培養儲蓄習慣……真的很累,
我因為怕兩個孩子吵架,常所有東西都買兩份。
因為有時候會想『理財教育』還不急,國中再說。」
有一兒一女的職業婦女謝惠惠說出很多媽媽的心聲。
但是外在的環境變化太快,價值觀的形成卻很花時間。
美國品格教育專家大衛森博士(Matt Davidson)
形容:「現在小孩面對科技和媒體的變化前進時速是每小時一五○公里,
但品格教育的進展可能只有每小時十公里。
科技和媒體前進的時速,並不會因為父母老師的擔憂減速,
品格和價值教育,就像練肌肉,需要時間慢慢鍛鍊。」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常針對來聽講的父母進行調查,
她發現,若一個月賺十塊錢,父母們多半會覺得恰當的花費是四~八元。
但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覺得花九元、十元很正常,也很多花十二元、十四元。
這是大時代的變化,很難改變。
「父母若從來不在生活中,帶領孩子觀看別人怎麼生活,經常談論的只是哪一家下午茶好喝,
哪些新商品又要上世,要如何期待子女建立一個健康的價值觀呢?」楊俐容提醒。
觀念4
x 讓孩子少碰錢,就不會亂花錢
○ 要給「花錢」的機會,才會聰明用錢
有些父母擔心孩子有錢後,會有太多的消費欲望,養成亂花錢的習慣,因此採取全面控管的做法。
「但是,父母能夠永遠扮演孩子的財務長嗎?」楊俐容提醒。
從小,給孩子適度的零用錢,並且創造讓他支配的空間,是重要的學習過程。
過程當中,成功關鍵則在於父母能否信任子女,適度放手。
暢銷教養書作家蔡穎卿,在女兒上大學後,就讓她自己負擔學費,在經營生活中找到成就感。
「這個社會如果金錢與獨立的觀念愈健康,年輕人才有快樂的可能,」蔡穎卿說。
匯豐銀行資深副總裁莊懷德記得,大學畢業出國念書時,第一次有錢可管,
但最開始幾個月,幾乎每個月都透支,必須厚著臉皮打電話回家追加預算。
後來他才在實際的失敗中,慢慢掌握到收支平衡和控制購買欲望的原則。
因此莊懷德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更早開始學習。
二○一○年美國《時代》雜誌選出的百大影響力人物,
台灣的代表陳樹菊說:「金錢,只對有需要的人才有意義。」
這一代的孩子過得比父母和祖父母都更富裕,也更受到富裕的誘惑。
他們需要的金融理財能力,是如何藉由這樣的富裕,找到人生的意義,追求更大的夢想;
是要當金錢的主人,而不是把追求更多的金錢當做人生目的,最後變成欲望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