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6170
 留與它年說夢痕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顏擇雅:爸媽該不該說「我沒錢」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每一個在生命里出現的人都有原因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作者: 留與它年說夢痕 日期: 2014.05.09  天氣:  心情:

理財必備的四大觀念


教孩子「金融理財」,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不被物欲控制的態度,以及擁有自主的經濟能力。

這是孩子未來能夠走向獨立、快樂的關鍵。

這項能力必須及早開始培養,而父母應該要打破四個迷思,重建四個基礎觀念:


觀念1


x 理財教育是要教投資知識


○ 埋下價值觀種子才是關鍵      ps兩者都重要 我認為


金融理財教育不是只靠參加夏令營,或教室裡的幾堂課就能教會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金融理財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從商業行銷瞄準的俘虜,成為一個不被欲望控制的自由人,也就是做金錢的主人。


多本教養暢銷書作家李偉文八月底在臉書上,談到最近拒絕許多媒體談「如何教孩子理財」的採訪。

因為他不相信理財教育的重點應該是教孩子認識投資和金融操作工具。

李偉文強調:「我始終認為理財教育的核心,是讓孩子知道世界上資源是有限的,

人的欲望必須被節制,我們要學會的是珍惜與分享。」

ps.以經濟學角度來看 是這樣沒錯  但換各角度來看  

其實  用錢之妙 存乎一心的觀點  比較貼近這段所要表達意思

況且 不同投資工具  適合  不同心性的人  不都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全美最佳教師獎」得主雷夫•艾斯奎(Rafe Esquith)在教室裡為孩子經營班級經濟課。

在《全美最好的老師》一書中,他指出擔任導師或為人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瞭:

孩子跟父母要求額外金錢去看電影,或購買喜歡的東西是「特權」。

所以應該付出努力,無權視為理所當然,因為真實社會就是如此。


「理財教育的根本不在金融知識,而是讓孩子明瞭物質滿足感的界線。

若父母的教養都是用物質來滿足孩子,以後孩子就會用物質來滿足自己,」

長期研究卡債族社會成因的吳宗昇直指核心。


父母應該理解要建立起健康的金錢價值觀,如同建立好的飲食習慣和學習一種外語,無法速成。

藉由不斷的學習和失敗,以及父母身教的帶領,孩子才能獲得寶貴經驗,做為成長的養分。


觀念2


x 父母不懂理財,沒能力教


○ 每天的生活都是活生生的理財課


父母其實是孩子金融理財教育最重要的老師。

根據美國推廣理財教育的非營利組織(National Institution of Financial Education)調查,

有六成七的青少年認為,父母對自己的金錢價值觀影響最大。

台灣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也曾調查上千位年輕父母,其中八成三認為自己的金錢觀受父母影響。


父母以為自己不會教理財,卻不知每日的一言一行,不管有心或無意,都在打造孩子的價值觀。

有一位在跨國公司擔任高級主管的爸爸,外派到日本工作期間,

每年一次舉家回台灣的旅費是由公司支付,而且搭商務艙。

有一次,他們自費回台灣搭經濟艙時,五歲的女兒天真的說:

「爸爸,這家飛機公司好奇怪喔,椅子怎麼這麼小呢?」



經營安親班的張欽清(化名)在颱風天開車時,後座小學二年級的兒子曾經指著窗外,

看著穿雨衣、騎摩托車的人問:「爸爸,他們為什麼不開車?風雨這麼大好危險喔!」


這兩位爸爸都在孩子「何不食肉糜」的發問後,

才驚覺努力為孩子經營幸福的生活,卻可能隔絕他們對真實世界的認識。


父母應該要體會到自己對孩子價值觀有重要的影響,

從日常生活中,利用機會跟孩子分享生活上的理財課。


王品集團總裁戴勝益年輕時曾是「小開」,創業失敗多次,才有今天的成果。

他深深感受到擁有超過生活所需的錢,會讓孩子失去自律的能力、帶來災難。

前年登奇萊山時,他徹夜輾轉難眠,一直思考要如何讓自己的下一代避免這樣的災難。

後來他說服太太從「源頭」破除,斬斷孩子的後路:王品股票上市後,把八成的財產捐出來。


一般的父母,不一定要效法戴勝益的做法,卻可以反思自己的身教。

父母可以從以下清單檢視,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是不是能展現健康的價值觀:


□我是否有節儉的習慣?


□孩子最常看到我在量販店買東西,還是百貨公司精品店?

□孩子是否常常看到我把逛街買東西當做娛樂,而不是購買生活必需品?


□我會等打折時才下手購買嗎?


□買昂貴物品時會不會貨比三家?


□購買產品時是重視品牌?還是重視品質?



□是否常常跟孩子分析在不同商店購買東西時,必須付出不同的價值?


觀念3


x「理財」,長大自然就會了


○ 價值觀無法速成


「雖然我知道教孩子『理財』真的很重要。

但是,要督促孩子記帳、要耐心鼓勵手足之間要分享、要引導培養儲蓄習慣……真的很累,

我因為怕兩個孩子吵架,常所有東西都買兩份。

因為有時候會想『理財教育』還不急,國中再說。」

有一兒一女的職業婦女謝惠惠說出很多媽媽的心聲。


但是外在的環境變化太快,價值觀的形成卻很花時間。

美國品格教育專家大衛森博士(Matt Davidson)

形容:「現在小孩面對科技和媒體的變化前進時速是每小時一五○公里,

但品格教育的進展可能只有每小時十公里。

科技和媒體前進的時速,並不會因為父母老師的擔憂減速,

品格和價值教育,就像練肌肉,需要時間慢慢鍛鍊。」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常針對來聽講的父母進行調查,

她發現,若一個月賺十塊錢,父母們多半會覺得恰當的花費是四~八元。

但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覺得花九元、十元很正常,也很多花十二元、十四元。

這是大時代的變化,很難改變。


「父母若從來不在生活中,帶領孩子觀看別人怎麼生活,經常談論的只是哪一家下午茶好喝,

哪些新商品又要上世,要如何期待子女建立一個健康的價值觀呢?」
楊俐容提醒。



觀念4


x 讓孩子少碰錢,就不會亂花錢


○ 要給「花錢」的機會,才會聰明用錢


有些父母擔心孩子有錢後,會有太多的消費欲望,養成亂花錢的習慣,因此採取全面控管的做法。

「但是,父母能夠永遠扮演孩子的財務長嗎?」楊俐容提醒。


從小,給孩子適度的零用錢,並且創造讓他支配的空間,是重要的學習過程。

過程當中,成功關鍵則在於父母能否信任子女,適度放手。


暢銷教養書作家蔡穎卿,在女兒上大學後,就讓她自己負擔學費,在經營生活中找到成就感。

這個社會如果金錢與獨立的觀念愈健康,年輕人才有快樂的可能,」蔡穎卿說。


匯豐銀行資深副總裁莊懷德記得,大學畢業出國念書時,第一次有錢可管,

但最開始幾個月,幾乎每個月都透支,必須厚著臉皮打電話回家追加預算。

後來他才在實際的失敗中,慢慢掌握到收支平衡和控制購買欲望的原則。

因此莊懷德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更早開始學習。


二○一○年美國《時代》雜誌選出的百大影響力人物,

台灣的代表陳樹菊說:「金錢,只對有需要的人才有意義。」


這一代的孩子過得比父母和祖父母都更富裕,也更受到富裕的誘惑。




他們需要的金融理財能力,是如何藉由這樣的富裕,找到人生的意義,追求更大的夢想;

是要當金錢的主人,而不是把追求更多的金錢當做人生目的,最後變成欲望的奴隸。
















標籤:
瀏覽次數:33    人氣指數:633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顏擇雅:爸媽該不該說「我沒錢」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每一個在生命里出現的人都有原因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