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缺少歷史文獻的記載,僅由考古文物等發現,
作為佛國天竺的鄰地,
至少在西元五、六世紀應該已有僧人活動的跡象,
八、九世紀之時甚至有類似秘密佛教的阿利僧派;
在十一世紀初,
崇奉上座佛教的阿奴律陀王敕令其他各派,
尤其是阿利僧派,均需還俗為民或皈信上座,
由此獨尊上座使全國信仰幾歸一統,
但十二世紀末,
由斯里蘭卡學法歸國的車波多比丘與原緬甸上座僧團發生爭執,
從而分裂成緬甸原有的僧團「緬甸宗」,
與遵循斯里蘭卡大寺傳統的「僧伽羅宗」。
爾後雖然又有派別分立,
緬甸國土又分北方阿瓦、南方庇古及後期統一的東固王朝、貢榜王朝等等,
但大致來說一直都維持佛教高度興盛的狀態;
十五世紀末,達摩悉提王派遣僧團重新至斯里蘭卡學戒,
定「迦梨耶尼結界」,依大寺派作法傳戒,
通令全國各派比丘均需重新授戒,將緬甸僧團再度統一,
其後於十八世紀雖然發生「著衣」爭論,
及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迨至現代獨立,緬甸佛教均未曾再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