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蘭影》
作曲/編曲:漵之兮
作詞:暮梓卿
修詞:溯煙
演唱:清弄
後期:雅
海報:辰七
醉 夢裡斜陽 指尖 緩過流沙
碎 杏雲燕雨 蘭蕊 紛亂牽掛
嘆 不覺卿心 昔影 漸遠漸天涯
憶相離 莫相憶 此 經年 如夢如畫
揮 三尺長劍 曾經 意氣風發
累 無常天意 陌路 恩怨難話
訴 昔日多情 光陰 杯酒來祭灑
浮雲老 日月換 奈 怎知 碎影流砂
葉落 朱顏易逝 夜雨寄相思
故 彼岸寒煙 瞬息 隔世流年
回首 落霞秋水 倒影幾夕斜陽
琴 彈歌一曲 只留月淺燈深
收 三尺長劍 猶記 少時風華
悲 夢裡雲回 陌路 恩怨難話
念 昔日多情 而你 漸遠漸天涯
浮雲老 日月換 奈 怎知 碎影流砂
葉落 紅顏易老 當時太年少
劍 指問蒼天 荏苒 舊事誰知
獨望 清風流雲 碧水相伴孤舟
歸 素蘭倩影 酌酒誰共執杯
葉落 紅顏易老 當時太年少
劍 指問蒼天 荏苒 舊事誰知
獨望 清風流雲 碧水相伴孤舟
歸 素蘭倩影 誰共執杯
.
.
.
彩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彩虹的其它含義,請參見:彩虹 (消歧義)。天虹和虹重定向至此,關於它們的其它含義,請參見:天虹 (電視劇)和虹 (小說)。
「紅、橙、黃、綠、藍、靛、紫」與
「紅、橙、黃、綠、青、藍、紫」的顏色差別。
彩虹,又稱天虹、絳等,簡稱虹,是氣象中的一種光學現象,當太陽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線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的光譜,彩虹的七彩顏色究竟是哪七種有不同的說法,東亞、中國對於七色光來說最普遍的說法是(從外至內):紅、橙、黃、綠、青、藍、紫或紅、橙、黃、綠、藍、靛、紫。 事實上彩虹有數百萬種顏色,比如,在紅色和橙色之間還有許多種細微差別的顏色,但為了簡便起見,所以只用七種顏色作為區別。[1]
彩虹
其實只要有空氣中有水滴,而陽光正在觀察者的背後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產生可以觀察到的彩虹現象,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後剛轉天晴時出現,這時空氣內塵埃少而充滿小水滴,天空的一邊因為仍有雨雲而較暗,而觀察者頭上或背後已沒有雲的遮擋而可見陽光,這樣彩虹便會較容易被看到。另一個經常可見到彩虹的地方是瀑布附近,在晴朗的天氣下背對陽光在空中灑水或噴灑水霧,亦可以製造人工彩虹。
月虹,又稱晚虹,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現象,在月光強烈的晚上可能出現,由於人類視覺在晚間低光線的情況下難以分辨顏色,故此晚虹看起來好像是全白色。
目錄
1 原理
2 變化
2.1 多重彩虹
2.2 反射虹和被反射虹
3 神話及宗教中的彩虹
4 電腦上的顏色代碼
4.1 RGB
4.2 HSB
4.3 網頁色碼
5 參見
6 參考資料
原理
造成虹與霓的光學原理,左上為霓,右上為虹
彩虹是因為陽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 反射而成。陽光射入水滴時會同時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內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當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為強烈,造成我們所見到的彩虹。造成這種反射 時,陽光進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後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後離開水滴時再折射一次,總共經過一次反射次折射。因為水對光有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長的 光的折射率有所不同,紅光的折射率比藍光小,而藍光的偏向角度比紅光大。由於光在水滴內被反射,所以觀察者看見的光譜是倒過來,紅光在最上方,其他顏色在 下。因此,彩虹和霓虹的高度不一樣,顏色的層遞順序也正好反過來。彩虹意旨光線經過兩次折射一次反射,霓虹則是光線經過兩次折射兩次反射。
彩虹形成角度可以用上圖粗略計算得到。設入射光在高度上的分布是均勻的,忽略界面處的損失,則光強最強的角度出現在滿足條件
的入射角處。由折射定律
可得取得極值時
.
取水的折射率,可得極大值出現在
處,此時
折射角
偏轉角
視線與入射光夾角,進一步計算可知,當在1和2之間時,此角度隨折射率的增大而減小,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虹的外圈是紅色而內圈是紫色。
「霓」 是與「虹」相對應的一種自然現象。虹是下雨天以及在雨後天晴之際,陽光穿透還殘餘在空氣中的水珠而發生折射,散射出七彩的光芒。彩虹形狀多為弧形,出現在 和太陽相對著的方向,從外(半徑大的)弧至內弧的顏色依次為紅、橙、黃、綠、藍、靛、紫。霓也叫「副虹」,形成與彩虹原理大致相同,只是光線在水珠中的反 射多了一次,綵帶排列的順序和彩虹相反,紅在內,紫在外。而彩虹和霓主要也是因為折射和反射的次數上之差別,導致色彩的排列剛好相反。
雙重彩虹,外圈為霓,內圈為虹
雨後紐倫堡上空的虹與霓
彩虹其實並非出現在半空中的特定位置。它是觀察者看見的一種光學現象,彩虹看起來的所在位置,會隨著觀察者的位置改變而轉移。而一般看到彩虹也可能 只是一半,並非全部(一座橋樣),主要也因為區域性的氣候上水氣濕度差別的影響當觀察者看到彩虹時,它的位置必定是在太陽的相反方向。彩虹的拱以內的中 央,其實是被水滴反射,放大了的太陽影像。所以彩虹以內的天空比彩虹以外的要亮。彩虹拱形的正中心位置,剛好是觀察者頭部影子的方向,虹的本身則在觀察者 頭部的影子與眼睛一線以上40°至42°的位置。因此當太陽在空中高於42度時,彩虹的位置將在地平線以下而不可見。這亦是為甚麼彩虹不會出現在中午的原 因,主要和太陽光入射的角度有絕對的關係。
彩虹由一端至另一端,橫跨84°。以一般的35mm照相機,需要焦距為19mm以下的廣角鏡頭才可以用單格把整條彩虹拍下。倘若在飛機上,會看見彩虹會是完整的圓形而不是拱形。
蘇格蘭上空的虹與霓
早在中國唐朝,孔穎達就提出了「若雲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表明了虹是日光照射雨滴所產生的自然現象。其後,張志和還進行了人工造虹的試驗,證實了虹的產生是陽光通過水滴的結果。他還指出,要看到虹必須「背日」[2] 。北宋時,精通天文曆算之學的進士孫彥先便提出「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則有之。」的說法,已解釋了彩虹乃是水滴對陽光的折射和反射[3] 。孫彥先的發現後來也被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所引用及證實,且沈括也細微地觀察到虹和太陽的位置與方向是相對的現象[4]。孫彥先和沈括等人對虹的這些發現比西方早了幾百年。1307年時歐洲已有人提出彩虹是由水滴對陽光的折射及反射而造成。笛卡爾在1637年發現水滴的大小不會影響光線的折射。他以玻璃球注入水來進行實驗,得出水對光的折射指數,用數學證明彩虹的主虹是水點內的反射造成,而副虹則是兩次反射造成。他準確計算出彩虹的角度,但未能解釋彩虹的七彩顏色。
後來牛頓以玻璃稜鏡展示把太陽光散射成彩色之後,關於彩虹的形成的光學原理才全部被發現。
變化
多重彩虹
虹與霓的特徵是外弧(霓)的顏色排列與內弧(虹)相反,在兩道弧之間是黑暗的亞歷山大帶。
大多數人因為沒有積極的去觀察而不會注意到霓,霓是經常出現在主虹外側昏暗的第二道彩虹。霓是陽光經由雨滴內兩次反射和兩次折射產生的,出線的角度在50–53°(參看)。兩次反射的結果,使得霓的色綵排列和虹的弧相反,藍色在外而紅色在內。霓比虹暗弱,因為兩次反射不僅使得更多的光線逃逸掉,散布的區域也更為寬廣。在虹與霓之間未被照亮的天空,因為是亞歷山大最先描述的,所以被命名為亞歷山大帶。
更暗的第三道虹,甚至第四道虹,都曾經被拍攝過。這些是陽光在雨滴內經過三次或四次反射造成的。這些虹都出現在與太陽同一側的天空,第三道和太陽相距約40°,第四道則約為45°。因為陽光的關係,用肉眼很難看見[5]。
Felix Billet (1808–1882) 敘述過更高階的虹,他描繪出第19道虹的位置,並稱此種模式為"彩虹玫瑰"[6][7]。在實驗室內,使用更明亮的光線和準直良好的雷射,可以觀察到更高階的虹。據報吳等多人在1998年使用類似的方法,以氬離子雷射光束達到200階的虹[8]。
反射虹和被反射虹
日落時分的正常虹和反射虹。
當彩虹出現在水面的物體上時,來自不同光路互補的兩個鏡弧可能分別出現在水面上和水面下。它們的名稱略有不同,如果水面是平靜的(參件上方的圖片)被反射虹將呈現鏡像出現在水面的地平線下方。陽光在抵達觀測者之前首先受到雨滴的偏折,然後經過水面的反射。被反射虹,至少是一部分,經常可見,甚至在小水坑都可見。
當陽光在抵達雨滴前先被水面反射(參見圖),它可能生成反射虹(見右圖),如果水面夠大,整個表面也是平靜的,並靠近雨幕,反射虹便可能出現在地平線之上。它與正常的彩虹交會在地平線處,並且它的弧會在天空的較高處,因為它的中心在地平線之上,而正常彩虹的中心在地平線之下。由於需要上述條件的配合,反射虹是很罕見的。
如果反射的弧再被反射,並且霓反射弧和他的反射弧同時都出現,同時出現6條(或是8條)彩帶也是可能的[9]。
神話及宗教中的彩虹
彩虹「升起」的地方,位於那裡的觀察者將看不到彩虹。
因為彩虹的美和它是個難以理解的現像,古人便以神話來解釋地球上有彩虹這一現象,所以彩虹在神話中佔有一席位。後來由伽利略研究對於光的特性之後,才能解釋彩虹這個現像。
在中國神話中:
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彩虹即五色石發出的彩光。
虹 (龍),龍的一種。
在希臘神話中,伊里斯(Iris)是溝通天上與人間的使者。
在愛爾蘭民間傳說中,矮精靈拉布列康(leprechaun)將寶藏收於彩虹的盡頭。
在印度神話中,彩虹是雷電神「因陀羅」(又譯作「帝釋天」)的弓,名為Indradhanush.
在北歐神話中,彩虹橋(Bifröst)連接眾神的領域「亞斯格特」(Asgård)和人類居所「中土世界」(Midgård).也就是神和人類的交通要塞,透過彩虹橋可以往來。
在台灣太魯閣族、賽德克族、泰雅族中,彩虹的盡頭是祖靈的所在地。
在猶太教和基督教經典聖經創世記記耶和華讓諾亞建造方舟毀滅世界。之後以彩虹跟諾亞及其子孫立約,不再降大洪水來毀滅世界。
主條目:諾亞方舟
電腦上的顏色代碼
RGB
紅(255, 0, 0)
橙(255,165, 0)
黃(255,255, 0)
綠( 0,128, 0)
藍( 0, 0,255)
靛(75, 0,130)
紫(128, 0,128)
HSB
紅( 0,100,100)
橙(39,100,100)
黃(60,100,100)
綠(120,100, 50)
藍(240,100,100)
靛(275,100, 51)
紫(300,100, 50)
網頁色碼
紅(#FF0000)-red
橙(#FFA500)-orange
黃(#FFFF00)-yellow
綠(#008000)-green
藍(#0000FF)-blue
靛(#4B0082)-indigo
紫(#800880)-purple
參見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彩虹
日暈
月暈
日華
月華
折射
衍射
光
霓虹
彩虹旗
參考資料
^ 查理斯.泰勒、史蒂芬.匹柏 編著. 牛津科學大百科. 明天國際. 2009年03月30日出版: P.21. ISBN 9789866658709 (中文(台灣)).
^ 金秋鵬. 中國古代光學成就. 東華理工大學. [2012-06-23].
^ D-Horse. 彩虹為什麼是彎的?. 科學松鼠會. 2011-12-28 [2012-06-23].
^ 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一:異事異疾附
^ Triple Rainbows Exist, Photo Evidence Shows, Science Daily Oct. 5, 2011
^ Billet, Felix. Mémoire sur les Dix-neuf premiers arcs-en-ciel de l'eau. Annales scientifiques de l'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1868, 1 (5): 67–109 [2008-11-25].
^ Walker, Jearl. How to create and observe a dozen rainbows in a single drop of water. Scientific American. 1977, 237 (July): 138–144 + 154 [2011-08-08].
^ Ng, P. H.; Tse, M. Y.; Lee, W. K. Observation of high-order rainbows formed by a pendant drop.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 1998, 15 (11): 2782. Bibcode:1998JOSAB..15.2782N. doi:10.1364/JOSAB.15.002782.
^ Terje O. Nordvik. Six Rainbows Across Norway. APOD (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 [2007-06-07].
[隱藏]
檢
論
編
光學
視覺 · 儀器 · 歷史
幾何光學
反射
折射
菲涅耳方程
斯涅爾定律
費馬原理
透鏡
實像
虛像
像差
色差
物理光學
干涉
衍射
散射
雙縫干涉
邁克耳孫干涉儀
馬赫-曾德爾干涉儀
法布里-珀羅干涉儀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菲涅耳-基爾霍夫衍射公式
夫琅禾費衍射
菲涅耳衍射
瑞利散射
米氏散射
光的色散
偏振
傅立葉光學
現代光學
雷射
光譜學
量子光學
非線性光學
晶體光學
光學工程
光子學
光纖
光通信
光學儀器
顯微鏡
望遠鏡
自然光象
暈
幻日
火彩虹
彩虹
月虹
華
光環
彩雲
海市蜃樓
綠閃光
環天頂弧
物理學者
菲涅耳
夫琅和費
海什木
惠更斯
牛頓
瑞利
斯涅爾
托馬斯·楊
分類:
光學現象
自然現象
繞射
光
幸運符號
女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女媧)
清初蕭雲從《女媧》(選自《離騷圖》,刊印於順治二年)
女媧,又稱女媧氏,媧皇,是中國傳說時代的上古氏族首領,後逐漸成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根據神話記載,女媧人首蛇身[1]。她是伏羲的妹妹[2]和妻子[3]。女媧的主要功績為摶土造人[4],以及鍊石補天[5]。其他的功績包括發明笙簧和規矩,以及創設婚姻[6]。後世女媧成為民間信仰中的神祇,被作為人類始祖和婚姻之神來崇拜。
目錄
1 傳說
1.1 稱謂源流
1.2 血緣關係
1.3 氏族首領
1.4 摶土造人
1.5 開創婚姻
1.6 製造樂器
1.7 鍊石補天
1.8 女媧氏之腸
2 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女媧
2.1 女媧贊
2.2 開闢演義
2.3 封神演義
3 對女媧的祭祀
4 相關
5 參考資料
傳說
稱謂源流
女媧氏為上古氏族。《說文解字》釋「媧」字為女媧之稱謂,並以「化」解釋「媧」字[7][8],表示「女媧」的詞源和得名本身即與「化育」的功能相聯繫。
傳說女媧和伏羲均為風姓[9][10]。
鄭康成根據《春秋緯》注《禮記》云:「女媧,三皇承伏羲者。」認為女媧是三皇之一。司馬貞在《補史記·三皇本紀》中也認為女媧是三皇之一。但三皇五帝向來說法不一,如《尚書大傳》、《帝王世紀》等均將女媧排除在三皇之外。
參見:三皇五帝
血緣關係
女媧和伏羲的母親為華胥[2]。古籍多提到華胥因為在雷澤踩了大腳印而在成紀生下伏羲[11][12][13][14][15]。古華胥國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藍田縣華胥鎮,有華胥溝、女媧谷、鍊石台等相關地名遺存。
女媧與伏羲結合[3],為最早的婚姻[6]。唐代盧仝在《與馬異結交》詩中寫道:「……女媧本是伏羲婦,恐天怒,擣鍊五色石,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補了三日不肯歸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鴉。月里栽桂養蝦蟆,天公發怒化龍蛇。」
氏族首領
女媧氏最早以上古氏族的形象出現在古籍中。唐代司馬貞在《三皇本紀》中認為,在伏羲氏之後經歷了數個世代,女媧氏便取代伏羲氏成為了氏族聯盟的首領[16]。女媧氏和伏羲氏均為風姓,表明這兩個氏族有共同的母系祖先。
在女媧氏之後成為氏族聯盟首領的是大庭氏[17]。另一說為神農氏[18]。
摶土造人
作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女媧用黃土製造出了人類。
但在早期的典籍中,只提到女媧造人,並未提到使用泥土。《淮南子》認為,女媧造人時,其他神靈都來幫忙。黃帝幫助人生出陰陽,上駢幫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幫助人生出臂手。在他們的幫助下,女媧經過了七十次的嘗試和改變,最終創造了人類[19]。
較晚時候才出現女媧摶土造人的記載。《太平御覽》說,女媧用黃土塑造人,但工作繁重,力有未逮,於是用繩子在泥潭中抽打,濺起的泥點就成了無數人類[4]。
開創婚姻
女媧造人的傳說根源,來自於女媧作為婚姻之神的身份。這一形象的建立正因為女媧創立了婚姻制度。[20]《路史》認為女媧規定了以姓氏來安排婚姻[21]。姓標誌著母系血緣。女媧與伏羲為兄妹成婚,即同姓。但在此之後,婚姻即規定同姓不婚。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其中女媧持規,伏羲持矩。
因為婚姻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倫理,所以漢代以來常描繪女媧伏羲執掌圓規和矩尺,象徵婚姻規矩。
製造樂器
女媧創造了笙簧。笙是將竹管插在葫蘆內製成,即類似今日之葫蘆絲。[22][23][24]簧就是笙管中的簧片。聞一多在《伏羲考》中認為伏羲和盤古都和葫蘆有關,因此女媧用葫蘆和竹管造笙的傳說,也與其兄長伏羲相聯繫。
後人又以「笙」為「生」之意,象徵女媧生人[25][26]。
鍊石補天
根據《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27]
也有其他說法。《路史》稱共工氏在太昊氏(伏羲氏)之後作亂,導致洪水為患。女媧氏與共工氏戰鬥,戰勝了共工氏,於是天地平復。[28]
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傳說,女媧為了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剩下了一塊未用。
女媧氏之腸
根據《山海經》,女媧死後,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29]
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女媧
女媧贊
魏·曹植《女媧贊》:古之國君,造簧作笙,禮物未就,軒轅纂成,或雲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靈。
開闢演義
明·周遊《開闢演義》第十一回:卻說女媧氏,系女身,乃伏羲氏之妹,同母所生,生而神靈,面如傅粉,齒白唇紅,身長二丈五尺,幼極聰慧,長佐兄正婚姻媒的嫁娶之禮,以重萬民,是為神媒,帝愛而敬之。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媧氏即位,號為女皇,建都於中皇之山。
封神演義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因紂王對女媧不敬,女媧便在盛怒之下命令軒轅墳三妖(其中狐精假裝成妲己)迷魅紂王,加速商朝的毀滅。
對女媧的祭祀
澳門女媧廟
王充在《論衡》中引董仲舒的話說,若天久雨不晴,就祭女媧[30]。表明從很早前起,就有了對女媧的祭祀。其原意是因為女媧是古代的女皇,屬陰,而天久雨不晴也是陰象,所以祭祀女媧。但後來就由此而逐漸衍生出女媧補天漏的傳說。
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說: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媧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禱之。」[31]
從唐肅宗時起,也將女媧作為婚姻之神祭拜。並認為是她創立婚姻的功績,令她成為國君[32]。
據記載女媧的陵墓在今山西芮城縣西南的黃河岸邊,秦漢以來受到「祀典」。著名的「風陵渡」因此而得名。王國維校:「《御覽》引戴延之《西征記》云:『伏羲、女媧,風姓也。此當是女媧之墓』。……《寰宇記》云:『河東縣三里風陵,是女媧之墓,秦漢以來俱系祀典』。」
明代人楊慎在《同品》中記:「宋以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此為「天穿節」。
位於河北涉縣城西北12公里處中皇山上的媧皇宮,始建於北齊。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日,是祭祀媧皇宮聖母誕辰之日。
相關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女媧
華胥
伏羲
天穿日
參考資料
^ 《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註:「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
^ 2.0 2.1 清·梁玉繩《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譜》∶「華胥生男為伏羲,女子為女媧。」
^ 3.0 3.1 唐·李冘《獨異志》卷下:「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崑崙山,兄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是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取婦執扇,象其事也。」
^ 4.0 4.1 《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風俗通義》:「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絚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凡庸者,絚人也。」(今本《風俗通義》無此記載)
^ 《淮南子‧覽冥訓》:「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 6.0 6.1 《繹史》卷三引《風俗通義》:「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 《說文解字》:「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 《說文解字注》:「媧化疊韻。」
^ 《帝王世紀》:女媧氏,亦風姓也。承庖犧制度。
^ 宋·毛漸《三墳》:「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
^ 司馬貞:「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
^ 《山海經·內東經》郭璞註:「華胥履大跡生伏羲」
^ 皇甫謐《帝王世紀》:「太昊帝庖犧氏,風氏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
^ 王嘉《拾遺記》:「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
^ 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太暤包犧氏,風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 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女媧亦木德王,葢宓犧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週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類木王也。」
^ 《太平御覽》引《遁甲開山圖》:「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五氣異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庖犧之號。自無懷氏已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所在。」
^ 《三皇本紀》:「女媧氏沒,神農氏作。」
^ 《淮南子‧說林訓》:「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 明末清初《繹史》卷三引《風俗通》 :「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 宋·羅泌《路史》卷十一:「少佐太昊,禱於神祇,而為女婦,正姓氏、職昏因、通行媒,以重萬民之判,是曰神媒。」
^ 《爾雅·釋名》:「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竹之貫匏,以匏為之,故曰匏。」
^ 《隋書》:「匏之屬二:一曰笙,二曰竽,並女媧之所作也。笙列管十九,於匏內施簧而吹之。竽大,三十六管。」
^ 《宋書》 志第九:八音七曰匏。匏,笙也,竽也。笙,隨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內,施簧管端。宮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宮管在左傍,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皆 相似也。竽今亡。「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其笙中之簧,女媧所造也。《詩》傳雲:「吹笙則簧鼓矣。」蓋笙中之簧也。
^ 《隋書》:「昔者淳古葦籥,創睹人籟之源,女媧笙簧,仍昭鳳律之首。」
^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問曰:『上古音樂未和,而獨制笙簧,其義云何?』答曰:『女媧,伏羲妹,蛇身人首,斷鰲足而立四極。欲人之生而制其樂,以為發生之象。其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二簧也。』」
^ 《三皇本紀》: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