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26976
 人在大陸出差中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讓心”歸零 ”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耳朵癢的時候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YOU是幾年級?
作者: 人在大陸出差中 日期: 2004.05.02  天氣:  心情:

常常遇到很投緣的朋友都會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多希望自己能早一點遇到他們 多享受一點愉快的時光

遇到一個很心動的男生

也希望能夠在彼此單身的時候相遇

兩個人都可以少受點感情上的苦

可是時間的控制權不再我們手上

所以如果永遠是如果

換個角度想 他們的出現也許是合乎時間常理的

太早見面 個性一直在改變的我們 也許會容不下彼此

或是對先前彼此的既定印象把對方歸類為非我族群

疏離讓我們現在沒辦法變成好朋友

所以 短暫的孤獨不是孤獨

因為有一天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朋友的時候

我們就不孤獨了

您是幾年級?

四、五、六、七年級

不知你們是不是也認同呢 ?

今天下午我去找同事繳錢,我們在談論到所謂的『四、五、六、七年級』的事情,……………

我問:『你覺得那一年級的同學最快樂…。』

對方說:『六年級的同學最快樂』。

我問:『你覺得那一個年級的同學最不快樂…。』

對方說:『四年級的同學』。

我問:『那一年級最會回憶…。』

對方說:『五年級的同學』。

以下就是她的一些看法:

如果說出去玩:

『六年級同學最快樂』,因為六年級同學出去玩就會盡興的回去,回來被罵,聽一聽就算了,明天又是活龍一條。

『四年級同學』從出去的時候就開始煩惱,玩的過程也在煩惱,回來的時候也在煩惱,是最不快樂的人。

『五年級同學』,出去玩的時候很盡興,可是回程的時候就開始煩惱了,煩惱回家之後該怎麼辦才好…。

『七年級的同學』則是出去玩盡興、回來的時候也盡興,回家被罵就會頂嘴,因為七年級的同學『駭』過頭了。

在思維模式中:

『四年級同學』的身上好像有一把鎖,將他鎖住,放不開的行為,縱使放縱也還是有一把鎖將他鎖住,猶豫不決的、該不該的個性在心中盤旋,表面看起來很快樂,其實內心掙扎許久,因為他們承接的是二、三年級的枷鎖,總是聽著別人的話走一步、算一步。面對自己的婚姻大多數為『媒妁之言』、『長輩的要求…』等。

四年級同學給我結婚的建議:『找一個興趣相同的人結婚』。

『五年級同學』的身上沒有枷鎖,但是有一個小小框框,雖然會放縱,但是心中還是有個小小的框框將自己約束,雖然思想、行為開放,但是還是裹決不前、猶豫不定,希望別人給予他建議…,讓他可以繼續走下去。面對自己的婚姻是『時間到了,該結婚了…』。面對男女關係時則是『試婚』。

五年級同學給我結婚的建議:『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人結婚,否則不要結婚』。

『六年級同學』的身上已經沒有枷鎖也沒有框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時代,有自己的思維模式、自主的行動力,不喜歡盲目的聽從,別人的話只當作參考,不會全然的加入自己的思維。有一套自主的自我觀念。面對結婚,有志同道合的就結婚,沒有志同道合的,就單身吧!面對男女關係時則是『同居』。

『志同道合』:並非玩的志同道合、吃的志同道合…,單一的志同道合只會加速分離。所謂的志同道合,是生活上的志同道合,像是『金錢的使用』、『兩人的朋友是否會讓彼此產生衝突』、『是不是有潔癖』、『生活語調的不適應』、『衛生習慣』、『長輩的關係』、『外在的人際關係』、『興趣是否相似』、『吃喝玩樂的內容是否可以協調』等,這些都是必須考量的,如果單一的『志同道合』還是不要結婚,當朋友就好。

六年級同學給我結婚的建議:『雖然我的老婆不是我的最愛,但是她是最適合我的;雖然我的老公不是我的最愛,但是他是最懂的照顧我的』。

『七年級同學』的承接六年級的自由及自主,可是卻是『無厘頭』式的思維,不懂裝懂的年代,不喜歡被約束、思想前衛但卻不想負責的年代。

我很慶幸我有一群不錯的朋友,他們有『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及六年級的同學。

我喜歡『三年級』同學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在跟我分享人生。尤其是他們用他們的態度看待我這個『追求快樂不追求名利的六年級』。

我喜愛『四年級』同學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用自己的人生感受在跟我體驗人生,喜歡跟他們一起去吃路邊攤的麵店。

我很愛『五年級』同學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跟我的年紀差異不大,但是搞笑的人生態度決不輸給六年級同學,我的五年級同學喜歡『逗我笑』,因為他們幽默風趣的個性讓我覺得這群小男人真的很可愛。

我超愛『六年級』同學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是我的同班同學,可以吃、喝、玩、樂在一起,不用擔心年紀問題,可以侵犯他們言語上的禁忌,可以放縱的開玩笑、盡情的蹂躪他們,只因我們是處於同一陣線的夥伴。

每次遇到十分談的來、聊的來、可以玩、可以樂的朋友,我總是會跟朋友說:『為什麼我們不早一點認識呢?為什麼要拖這麼久才認識呢?為什麼認識這麼久,才知道你是這麼值得玩味的人…』。

可是有一回我面對朋友時,卻對朋友說:『如果早些年看到你,你可能無法接受我這樣的朋友,在你、我經歷過這麼多年之後,經歷人生太多的事件以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巧遇了,在該認識的地方認識了,我想我們的認識讓彼此留下好的印象,所以就成為了朋友。否則,不可能成為朋友,尤其是以你以往的觀點及思維不會把我當成朋友。』

我想很多時候在歷經很多人、事、物的變化之後,會對以往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與思維,不管是自己的情感、工作、家庭、興趣等,都有不同的改變,這就是朋友帶給我們『幸福的滋味』。

『交朋友,真的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那時我便有一種想法:『在人生的旅途中,緣分就是這樣的奇妙,老是遇到同樣的這些人,老是碰到有相同性質的朋友,但絕對不是我將他們當成我鮮少聯繫朋友的影子,而是,將他們當成我生命中的過客』。

或許是一種緣分吧!前幾年我跟『射手座』的朋友特別的有緣,週遭老是一些射手座的朋友,說話老是讓我覺得很不知該如何?這幾年來,我反而跟『天蠍座』的朋友談的比較來,或許這跟緣分有關吧!朋友總是以不同的年紀、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生經驗給予我他們最真誠的友誼。

朋友當中,年紀比我長的人,總是閱曆多些,個性也成熟,彼此談話容易心領神會,久而久之,自然來往得頻繁。也特別喜歡跟年紀大的男人一起吃飯聊天,因為他們總是會找到一些很特別的麵店、很古早味的麵店,一邊吃著麵一邊談論著他們的人生經驗、訴說平生的故事,或許我在這些老朋友眼中,我只不過是一個『黃毛小子』,一個對他們沒有造成威脅的小毛頭,所以,他們可以盡心的說出自己心裡面的事情…,可以談論他們的雄心壯志;可以淺談他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因為在他們的世界中是不允許有這樣的情形,防護週遭的每一個人都來不及了,怎可坐再麵攤上吃著麵,聊著自己心裡面的事情,告訴我這個年輕人該如何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告訴我要如何追求自己的快樂。這是我喜歡跟『三、四、五年級的朋友在一起吃飯、聊天、出去玩的原因』。

對自己身邊,老是些年長的朋友一事,也有點納悶,不知為何總是遇到年長的朋友,他們總是十分的關心我、疼惜我,就像疼惜自己的兒子、兄弟。後來,漸漸地發現到,原來這些年長的朋友個性是屬於秋天,不那麼灼熱,不那麼滾燙,在楓葉漸漸轉紅,橘子慢慢成熟,柿子逐漸甘味甜美,大地正用乾爽溫和的氣候來撫慰我們,將活潑的綠意暫時放下,正用暖暖的橙色讓我們寬懷。我那些秋天的朋友,正用他們人生經驗的溫暖包容我,協助我走過酷熱的夏天。希望會有那麼一天,希望我也能用同樣的溫暖,帶領我年輕的、夏天的朋友,一步步地穿越、走過酷熱的暑氣。

如今我終於明白,朋友是不分年紀,不分個性,不分認識多久,而是時間到了,朋友就來了。

最近我終於明白,朋友事不分歲月,不分性別,不分多久沒有聯繫,見面依舊可以開玩笑、可以凸槽、可以逗你笑的人。

最後我終於清楚我最愛的朋友,他們是『三』、『四』、『五』、『六』年級的同學,他們用經驗、理念、夢想、智慧、快樂、幸福、開心、哀愁、無奈、滿足、喜悅、活力、動力、毅力、勇氣…等來跟我分享。

而一無所有的我,只能用『傻笑』的方式一笑置之,因為每每看到這群朋友正用他的生命在享受人生,我就覺得想要『笑』,笑他們可以懂的過自己的人生,而自己卻只過著平凡的生活。



--------------------------------------------------------------------------------




六年級女生的心聲...寫得真好

最近網路上盛傳五年級和六年級的生態

似乎多所著墨於工作表現或是抗壓程度


我忍不住想表達六年級女生的心聲


我是所謂六年級前段班的學生


自大學畢業以來, 工作已屆7年


工作表現雖一直受到讚賞,但實質回饋總比那些豬頭少一截


只因豬頭們總是隨恃在後,陪煙,陪酒又陪笑


我堅持最對的事, 但老闆總是選擇豬頭們的豬意


你問我,為何不離職,唉, 年屆30,找工作有它的困難度和尷尬期


困難於年紀過輕, 當主管似乎不妥,特別是女生


尷尬於若做小角色, 似乎又拼不過後班段學生


論姿色,略遜;論媚功,更遜;論膽量,算了吧;論臉皮,見笑了


你一定想為何不回家當少奶奶呢?


不是不想,是找不到


五年級男生多為已婚者


六年級前段班男生喜歡後段班女生


我有傳統道德的束縛


無法接受姐弟戀或是當二奶


雖有男友,但他的經濟狀況無法讓我當少奶奶


有時我很疑惑,是愛他,習慣他亦或是被感動?


似乎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


再認識別人,一切從頭開始,年屆30,還有機會嗎?


我和男友都已到適婚年紀


只是,談結婚太沉重


姑且不談”心靈契合度”


光是物質契合度就無法達成


我們雖已工作多年,但繳不起房貸,買不起車子


每個月的薪水1/4 繳房租,1/2吃喝玩樂,剩下的1/4,能做啥呢?


你說可以少享受一點


我有努力過,只是,不吃不喝也買不起啊!


唯一有的默契,就是不談結婚


但,再過幾年,我就高齡產婦了!


孩子,會是我無法提早退休的負擔嗎?


我知道可以公證結婚


但,我爹娘以及好幾等親的三姑六婆總是說


養你這麼大,當然要明媒正娶,風風光光的結婚


殊不知,風光的背後,是不可道出的貸款和心酸


這年頭,所謂的財務規劃和退休計劃等絢麗名詞,


對我而言,就像教科書一樣,沒啥意義,


基本開銷都不夠了,哪來規劃二字


依據本人經驗,凡投資必有損失


政府一下西進一下南進,一下一國,一下二國,


我的血汗錢,就在東南西北中一點一低的凋零


我開始疑惑人生的目的


所謂的生涯規劃似乎毫無意義可言


明年都無法掌握了,何況是後十年!


說工作,永遠追不上未來趨勢或是政府政策


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 能做什麼


可以養活自己,不被資遣,就該感謝老天了


興趣,再說吧


說感情,只能在矛盾和異樣眼光中生存


沒結婚,人家說你眼光太高


和已婚者聊個天,人家說單身公害或是狐狸精


表達不滿的情緒,人家說,因為沒結婚,所以怪怪的


男友稍微有點錢,人家說,因為錢而相愛


男友略遜一籌,人家說,何必委屈呢?


好像沒結婚是我的缺點


至於真愛,WHO CARES!


再等等吧!!


我們這個段班的學生,介於傳統和現代的衝突模糊地帶


雖沒前一代的三從四德


但,謹守本分, 絕不拈花惹草,而且經濟獨立,不會造成負擔


雖沒後一代的新潮前衛


但, 打扮得宜,絕對是進的了臥房,出的了廳房


年近30,散發出成熟與智慧美


兼具職業婦女與賢妻良母的功能


五年級未婚男生


六年級前段班男生


你們瞎了嗎?再聰明一點,努力一點,幸福是指日可待的


六年級女生


雖然,很難滿足世人的眼光


但,好好善待自己,至少,不會成為別人的負擔


有個豬頭願意對自己好, 不妨考慮


再等下去, 就沒機會啦!!



--------------------------------------------------------------------------------


被稱為六年級中段班女生的她,剛被升任為小主管。

她找了貴得有名的設計師,修剪一頭很時髦的髮型,

卻在辦公室門口撞見剛面試進來不久的年輕女孩,

這個七年級的女生看見她的新髮型,當著她的面大叫:

「天啊!好醜的髮型,醜斃了。」

她的笑容在瞬間結冰,快速穿過走道,

躲進自己的小隔間,毫不能克制情緒地哭出聲來。

她的主管是個五年級的女性,恰巧經過,進來安撫她的情緒。

她更加難受地說:「她怎麼可以這樣說我的髮型,

以後還有辦法領導她做事嗎?」

在這個真實的案例裡,正好集合了三個世代的

女性大車拚,她們人際關係的特質,大不相同。

五年級的主管,內斂保守、息事寧人,委屈自己、顧全大局。

六年級的小主管,求新求變、敢於表現,

自尊心強、骨子裡卻不夠自信。

那位直言不諱的七年級小女生,有話就說、忠於自我,

完全忽略別人的感受。

不久之前,我替客戶做招募新人的面談。

一個下午訪談了四位即將從大學畢業的年輕女孩。

她們學歷相當、成績也差不到哪裡去,

甚至連衣著和化妝都沒有很大的差異。

前面三位,甚至連講話的方式都很像。

我一眼看出來,她們心中都很緊張,表面上卻裝酷,

交談時流露出一種幾乎事不關己的冷漠,

好像她是來幫一位她很討厭的同學謀職,

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出路。

最後一位應徵者的外貌與氣質和前三位都差不多,

但回答問題的語氣比較有溫度,

離開之前還很有禮貌地將椅子推回原位,輕輕帶上門把。

沒錯,經過我和兩位經理面談,最後這一位被錄取了。

從A到A+,只有多了一點點的不同,

禮貌一點、親切一點、和善一點……


這些特質被管理階層認為她的人際關係會比較融洽、

團隊合作會比較順利、負責態度也會比較令人放心。

這多出來的一點點不同,將來對整體的生產力有很大的貢獻。

台灣目前很流行以「五年級」、「六年級」、「七年級」

來標示生長的年代,成了星座、血型以外的另一項熱門話題。

其中有些負面的標籤被貼在上面,

例如:五年級只會想著賺錢、缺乏生活情趣的享受;

六年級多的是草莓族,外表好看、內心脆弱;

七年級性觀念開放、典當青春借錢玩樂……。

根據1111人力銀行網站公布的職場表現調查,

七年級的年輕人有「3多」──「離職多」、

「請假多」、「上班私事多」。

當然他們也有優點,包括:「創意多」、「鬼點子多」

、「只要有興趣就會賣命做」。

的確,每個年級都有專於他們的特色;

儘管如此,但上天很公平,競爭很無情。

困難,不會因為你是幾年級就給予優待;

挫折,也不會因為你是「草莓族」或「愛面族」就心軟。

所謂的「成功特質」,並不會因為年級不同而有所改變。

禮貌、認真、負責、熱忱、勇敢、有恆……,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永遠不會褪流行。

每個人都可以因為自己是幾年級,

而在失敗中找到「時不我予」的藉口。

相對的,每個人也都可以因為自己保留了一些傳統的美德,

因而跨越年級的藩籬,為自己開創成功的人生。

與其花很多時間研究幾年級有那些特色或問題,

不如認真思考那些美德是不同年代的成功者共同擁有的特質。

關於幸福,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符號,

但幸福的感動卻始終如一。

成功,不在於自己擁有多少財富,

而在於有多少【成全別人的能力】。

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年輕人,若想快速成功,

不妨多關心別人吧!
--------------------------------------------------------------------------------

...我也深有同感....
對於這些七年級的一代,真的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
2002.11.19  中國時報 追星族傳奇 正上演中  ◎倪銘鈞 (作者為大愛電視台主播)

一份調查指出,F世代的年輕人,崇拜偶像的前十名當中,有九名都是演藝人員,讓學者專家非常憂心。因為崇拜什麼樣的偶像,代表年輕人的價值觀,也反應他們的人生態度。他們只看到偶像光鮮亮麗,沒有想到偶像背後的辛苦努力。

以剛剛結束三天演唱會的日本團體V6來說,歌迷大排長龍,甚至搭帳棚,真的是另一個台灣奇蹟。

事實上,不只是V6,每次只要有日本團體到台灣表演,台北南港的重陽路,就變成大型露營區,馬路旁邊,有許多人搭帳棚,欣賞偶像的演出。沒有帳棚的人,則是幾張厚紙板、幾塊塑膠墊,加上薄薄的毯子,就睡在馬路旁邊,不畏寒風下雨。中視、大愛電視、還有TVBS前面,儼然成為九二一災區。

這次來排隊,看V6演唱會的,九九.九%都是女孩,絕大部分都是七年級生。說誇張,一點也不為過,這群女孩,最早來「紮營」的,已經住帳棚將近一個月了,童軍大露營都沒有這麼多天。演唱會前一天才來排隊的人,對他們來說,算是很偷懶的歌迷了。

我好奇的問她們,為什麼要那麼早來排隊、甚至搭帳棚,難道要排隊才能進場?她們說不是,每個有票的人都可進場,只是排前面的人才可更接近偶像,和偶像握手。

另一個讓我好奇的是,她們難道都不用讀書、不用工作嗎?在讀書的說,蹺課啊!還在工作的說,請假啊!甚至說,她們有一個朋友,因為向老闆請假不准,憤而辭職。甚至先前近畿小子的表演,還有人在看完台灣的演出後,又飛到香港,繼續支持她們的偶像,這讓我聽得目瞪口呆,對她們來說,看偶像似乎比賺錢更要緊,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再問她們,父母是否知道她們徹夜排隊,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知道」,我又問,難道父母都不會阻止嗎?她們說,父母因為講不動她們、已經放棄不管了。

聊天中才知道,一張演唱會的票價是一千兩百元,不少人連看五場,總共六千元,我問,願意把其中的一千兩百塊,拿出來幫助別人嗎?一個女孩毫不猶豫的說,不願意。這句話,讓我對台灣的未來,很擔心、很憂慮。她們只有今天,沒有明天;只想
到自己的快樂,不關心別人的苦痛。

記得前陣子,救國團週年慶時,有人就很感嘆的說,以前健行登山活動,非常熱門,現在參加的人只有個位數,好幾個活動已經停辦;而在大學社團方面,一些服務性社團也都面臨倒閉的命運,這些女孩就說,他們只想參加漫畫社、日文社,我說以前
我都參加服務性社團時,他們露出驚訝的眼神,好像我是異類、是老古板。她們對服務毫無興趣、沒有耐性。我很難想像,未來的社會,如果每個人,只想到自己的快樂,不顧別人的感受,那會是怎麼樣呢?適合人類居住嗎?

我又問,願意為偶像排隊一個月,是否願意幫父母辦事情,她們說,看什麼事情囉!而在兩年多前,同樣是V6來表演的時候,我也問到一個排隊的女孩,她的回答則是「願意」,只是父母要給她錢,才願意勉強去做。

對比於有些歌迷,聽到偶像感冒、長青春痘都會心疼,但是對於生養他們的父母的辛苦劬勞,卻視為理所當然,不但沒有感恩回饋,還需索無度。

當然,我寧願相信,這些令人憂心的現象,只是少部分的青少年而已。

我認識一個年輕人,他因為打架殺人,被關了五年,但是他參與志工後,人生觀完全改變,他覺得,以前一群人去做壞事,每天擔心害怕、睡不著覺,那種快樂很短暫,但是現在,投入志工後,卻是和一群人行善付出、關懷人群,不但睡得安穩,也體會到真正的喜悅。

也有一個大學生說,以前她喜歡穿鼻環、打舌洞,和人比酷比炫,但是現在,她參與志工服務後,才知道助人是最大的幸福,所以現在,她拿掉鼻環、耳環,她不要和別人比酷比炫,她要和別人,比付出、比助人,她覺得這種比較才有意義,助人的快樂
無法比擬。

也有的青少年,正值叛逆期,常常頂撞父母,但是到醫院做志工後,不但向父母道歉,還更珍視自己的幸福,幫助別人。

所以,希望學校和家庭,在e化、雙語化的同時,也能營造一個行善的環境。我相信助人的孩子不會變壞,也絕對不會棄養父母。他們讀的知識,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益的良能,而不是自私自利的功能。

我很期待,當我老的時候,社會還是有溫暖,關鍵就在於今天的教育。







--------------------------------------------------------------------------------


很棒的一篇文章..值得深思...要看完哦~~~

文/臧聲遠

  台灣年輕世代的工作條件不斷惡化,「薪資破壞」「高學歷低成就」成為六、七年級生的共同苦悶,迫使年輕人失去夢想的勇氣,集體向現實投降。但社會對年輕世代的污名化與歧視卻有增無減,年輕儼然成為職場原罪,成為雇主提供理直氣壯的剝削藉口。告訴我,這是什麼天理?

  我的女兒很喜歡《妖精的願望》這本童話,書中的大嘴妖精,專門在夜裏偷吃小孩子的美夢,留下惡夢。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我女兒嚇得嚎啕大哭,直到故事結局,妖精改邪歸正,吃掉所有小孩子的惡夢,我女兒才破涕為笑。

  在現實世界裏,台灣朝野的政客們,活脫是大嘴妖精的化身,吃掉了台灣年輕人的生涯美夢。身為兩個小孩的父親,我對他們的未來,心裏有無比的焦慮。曾幾何時,嚮往逍遙與自由,厭惡權威和紀律的我,也變成一個管教嚴厲的父親;我很清楚知道,台灣的下一代,不可能再有我們這一代的機會,異常殘酷的生存競爭在等著他們,不從小努力,將來必定是惡夢一場!

  然而,不只是政客群妖,社會偏見也同樣在戕害年輕人,特別是「名校至上」的迷信,和「草莓族」的刻板印象。對於這些積非成是的偏見,我不禁要問:年輕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名校情結日益嚴重

  國內企業用人,究竟有沒有名校情結?今年幾家擁有大型民調中心的報紙和雜誌,對企業界進行的問卷調查,結論都是「專業能力比名校重要」。但是包括Career就業情報、104人力銀行在內,國內前四大人力業者,根據本身協助企業徵才的豐富經驗,卻都口徑一致地指出,企業的名校情結日益嚴重。

  問卷調查的局限性,在此表露無遺。就好比你去問任何一家企業,「請問貴公司用人是否有性別考量?」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專業能力比性別重要」。沒有一家公司會承認自己有性別歧視,正如同不會有任何一家公司承認有學校歧視,但歧視卻無所不在。不知道本身的局限性,問卷調查就跟「偽科學」沒兩樣,得到的不過是冠冕堂皇的表面說辭。唯有像Career就業情報這樣,實際為企業辦理招募、真正在幫企業篩選履歷表,才可能掌握企業用人的內情。

.都是教改惹的禍

  十幾年前,我剛進大學時,經濟部長趙耀東點名批評台大學生,引起很大的迴響。當時國內企業對於台大學生,普遍缺乏好感,寧可用逢甲大學畢業的,也不願意用眼高手低、自大膨風、愛批評、忠誠度低的台大學生。

  但是今天,這種刻板印象完全顛倒過來,在許多用人企業評價中,除了「台成清交」四大名校之外,其他學校彷彿「萬般皆下品」(甚至大學念的是後段班學校,研究所力爭上游考上名校,也會被認為「出身不正」)。追究原因,在於荒腔走板的教改,製造出太多的野雞大學,以及國中程度的所謂「大學生」。最起碼,名校學生還有品質可言,企業徵才當然湧向名校,其實企業也是受害者!

.二流學校,一流人才

  話雖如此,但非名校的學生,全都不堪用嗎?二流學校,難道就沒有一流人才嗎?

  不久前,一位父親在報紙的投書,令人非常難過。他的兒子在生物奧林匹亞國際競賽中,得到不錯的名次,但是申請大學推薦甄試,卻被國立名校擋在門外,因為做父親的工作卑微,找不到社會賢達有力人士,為兒子推薦背書。愛子心切的父親深感歉疚,只怪自己不爭氣,耽誤了孩子的前程。

  同樣地,看到台大法律系榜首,因為家貧被迫改念軍校,你還相信台大法律系學生,足以代表台灣最優秀的法律人嗎?看到警察學校的新生,有八成同時考上國立大學,卻因家計因素而選擇當警察,你還相信國立大學的學生,足以代表台灣所有的一流人才嗎?

  我要給企業一個良心的建議:名校學生不盡如你們想得那麼好,非名校學生也不盡如你們想得那麼差。與其擠破頭搶奪少數名校學生,不如像人力資源界前輩徐振芳所說,「到二流學校,找一流人才」。台灣的大學入學制度,日漸向優勢階級的利益傾斜,而把寒門優秀子弟排除在外;企業迷信名校,不知錯失多少優秀人才!

.人才多元化是潮流所趨

  不談階級問題,從人才多元化的觀點,我也誠懇地建議企業,給非名校的學生一個機會吧!我極為欣賞L'OREAL的用人政策,這個全球最大的彩妝保養品集團,從前在台灣招募行銷人才,主要鎖定台大和政大的商學系學生,近年開始把觸角延伸到輔大等學校。L'OREAL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郭秀君說得好,也許輔大學生在邏輯思考能力上,不如台大學生,但創意表現卻令人驚豔。化妝品行銷需要的人才,一是有「農夫」般的組織與邏輯感,一是有「詩人」般海闊天空的自由想像力,因此人才多元化,成?L'OREAL的政策。

  引領潮流的跨國集團,用人政策這種轉變,值得國內企業深思。不妨試想,一個公司,如果員工清一色都是台大出身,企業文化該有多麼貧乏?

.年輕成為職場原罪

  對年輕世代來說,比名校主義更甚的社會偏見,就是被貼上草莓族的標籤,集體遭到污名化。有人甚至形容,台灣現在的就業市場,年輕成為一種「原罪」。這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現象,因為年齡歧視的受害者,通常是中高齡人士,但在台灣卻把矛頭指向社會新鮮人。

  草莓族這個詞被濫用,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要破解這種年齡偏見,我們不妨從字源學下手。其實草莓族最早是Career就業情報董事長翁靜玉,在民國80年提出的,而相關文章集結成書,出版距今也超過10年了。

  但翁董事長所謂草莓族,原意根本並非現在的六、七年級生,而是指當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亦即現在的五年級生。他們做為「後嬰兒潮世代」,不論是價值觀或工作觀,都和先前的世代,出現明顯的裂變。這種現象並非台灣所獨有,當時美國所稱的「X世代」,日本所稱的「新人類」,韓國所稱的「386世代」,跟台灣的「草莓族」一樣,指的都是1960年代出生者,他們所反映的世代差異現象,當時曾在全世界激起熱烈討論。

.五年級工作倫理最差

  以台灣為例,當五年級生是職場新鮮人時,躬逢泡沫經濟的鼎盛期,「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從金融業到科技業,也正值全面起飛的階段,幾乎每個老闆都在頭疼招不到員工,大學生根本不愁出路,就業市場是「事求人」而非「人求事」。當時的五年級生,最嚮往的是金錢投機,走捷徑致富,而非踏實找份正當工作。即使有工作,也把跳槽當成家常便飯,反正有太多工作機會等著你。在台灣所有世代中,五年級生的機會之多,堪稱空前絕後;但工作倫理之差,也堪稱空前絕後(至少他們20多歲時是如此)。翁董事長當時提出草莓族的批評,可說是一針見血,有先見之明。

.草莓族標籤張冠李戴

  但曾幾何時,草莓族交棒了,變成六、七年級生的專有名詞,以及媒體炒作世代議題時,現成的廉價標籤。十幾年前提出的觀念,被當成最新觀念抄襲使用,泛濫在當前媒體報導中,這除了說明台灣媒體的不用功,和缺乏歷史認識外,還說明了什麼?媒體有關六、七年級生的報導,幾乎都是刻板印象的重複,用想像代替實證。更荒謬可笑的是,我經常看到跟我同齡的五年級主管,用草莓族的概念,數落六、七年級生的不是,卻忘了自己其實才是第一代草莓族;今天你們用來指責六、七年級生的話,難道不覺得似曾相識-從前四年級世代,不也用同樣的話指責你們嗎?

.媒體論述助長世代歧視

  我並非全盤否定草莓族這個概念的適用性,但是用在六、七年級身上時,有幾點必須提醒:

  (1)不要把六、七年級生想像成異類人種,他們和五年級主管的差別,只在於五年級是第一代草莓族,六年級是第二代草莓族,七年級是第三代草莓族而已,本質並無差別,更談不上「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五年級主管認為自己所屬的世代很OK,憑什麼認為六、七年級生不OK呢?

  近來媒體流行炒作五年級與七年級的世代矛盾,渲染職場「舊人類」與「新人類」的戰爭。姑且不論其中有多少媒體自導自演的虛構成分,我要強調的是:五年級沒有那麼舊(才不過10年前,他們也是令主管頭皮發麻的X世代!)七年級也沒有那麼新,把他們當成兩個不同「人種」,只會助長用「非我族類」的另類眼光看待七年級,助長對七年級的世代歧視。

.年輕世代工作條件惡化

  (2)同樣的草莓族現象,在不同世代身上,有不同的社會成因。以企業最受不了的高流動率來說,五年級生在新鮮人時期,就業市場提供大量跳槽的機會與誘因,所以當時最流行的口號是:「我還年輕,心情還不定。」

  但六、七年級生的常換工作,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他們所面臨的處境,是工作機會在「量」和「質」的雙重衰退。以「量」的銳減來說,六、七年級生現在幾無選擇工作的餘地,能夠有頭路就算萬幸了,工作不符合志趣者比比皆是。再者,除了科技業外,開放給新鮮人的工作機會,「質」也每況愈下,薪水少、操勞度高、職業形象低、沒專業可言……,工作條件不斷在惡化,而研究生降格搶大學生的工作,大學生降格搶專科生的工作,「向下補位」也成為通則。

  整個六、七年級世代,都彌漫在「高學歷,低成就」的苦悶氣氛中。在我大學畢業的時候,國立大學經濟系學生只要拿著教授推薦信,就可以到當時雨後春筍般開放成立的新金融機構,謀得研究分析的工作;現在國立大學經濟系學生,能夠在街頭推銷現金卡就算不錯了。

.高學歷從事低專業工作

  勞動者的去除技術化(de-skilled labor),這個社會學的陳年觀念,在六、七年級身上,得到奇異的印證。它原本指20世紀初期,生產線制度誕生後,勞動分工愈切愈細,工人只要重複簡單的動作即可,不再需要具備完整的技術,技術勞動者失去用武之地,而被無技術勞工取代。如果你以為現在是知識經濟,這套理論已經過時,不妨去看看現在六、七年級生中,有多少碩士冒著日曬雨淋在當業務員,有多少大學生在辦公室擔任雜役,有多少專科生靠著按時計酬的零工維生,工作幾乎沒什麼專業可言,你一定會對「勞動者的去除技術化」有新的體認。

  如果接受高等教育,換來的是這款出路,誰不會有深沉的挫折感?當社會抱怨六、七年級生不能吃苦抗壓,對工作失去熱忱,對組織缺乏忠誠,有好機會就想走人,而給他們草莓族的稱號時,可曾回過頭來想,這個社會給六、七年級生的是什麼樣的工作條件?

.同情理解取代盲目責難

  不去談草莓族的社會成因,就不可能有同情的理解,而把年輕人工作難找的責任,簡單歸咎到他們個人素質的問題。

  六、七年級生另一個常被點名的草莓族現象,是「罵不得,難管教」。換個方式來說,其實就是「不服從權威式管理」。現在台灣政治走向民主化,學校教育走向民主化,家庭教育也走向民主化,企業無法自外於這樣的大環境,主管就應該學習新的管理模式。權威式管理受到挑戰,是主管自己出了問題,不是六、七年級員工有問題。

.向現實投降妥協的一代

  (3)勿把草莓族當成六、七年級生的全稱。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世代,像六、七年級這麼兩極化,不論能力或態度都如此。他們的碩士比例居各世代之冠,但不少大學生卻只有國中程度;他們不乏養尊處優的草莓族,卻也有更多人充滿危機意識,知道現在新鮮人行情差,不管工作再怎麼苦,薪水再怎麼低都願意接受。

  正如G.H.Elder在《大蕭條的孩子們》(Childre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這部經典著作的描述,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對年輕世代最明顯的烙印,就是價值觀轉成極度的現實主義,他們對人生的最大期望,在於掙取一份有保障的收入,變得非常能吃苦耐勞,並把工作看成人生第一要務。台灣經過這幾年苦日子,六、七年級生也開始出現同樣轉變。

  不只是我自己的感覺,不少主管級的朋友也都提到,他們手下有些年輕部屬,認真打拚的程度及配合度之高,看在眼裡實在不忍心,也有些慚愧,回想自己還是菜鳥的時候,也沒有這麼認真過,好在自己「早出道十年」,否則如何能忍受這種操勞?朋友們的共同感覺是,前幾年確實經常遇到令人傻眼的草莓族部屬,但這幾年已有所改觀:年輕世代的憂患意識變得很強烈,唯恐失去工作;而社會對年輕人的負面偏見加深,更讓他們失去自信,唯有加倍賣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薪水減半,工作加倍

  媒體有關草莓族的報導,都在傳遞「員工囂張,主管受氣」的印象。但事實真相是,在國內就業市場上,六、七年級差不多快要淪為最弱勢、bargaining power(談判本錢)也最差的族群。一位人資界的朋友告訴我,他所接到的履歷表中,有些社會新鮮人甚至乞求8,000元月薪即可。新鮮人的勞動條件不斷惡化,「薪水減半,工作加倍」,成為年輕世代的夢魘。我還聽過到一個真實故事:某位主管定期公告收到××封履歷表,警告手下的年輕員工,誰要是不聽話,外面已經有××人在排隊等著接你的位子了!(這不正是馬克思的「產業預備軍」理論的現代翻版嗎?)有太多六、七年級生,淪為高學歷的廉價勞工,而且被吃得死死的,任操任勞任磨,如果還要被扣上「草莓族」的帽子,雇主未免占了便宜還賣乖吧!

.理直氣壯的剝削藉口

  草莓族已經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在實際影響六、七年級生的命運。它成為雇主理直氣壯、赤裸裸剝削年輕世代的合理藉口:「你們素質這麼差,我雇用你們已經是施恩了,憑什麼跟我談條件?」

  台灣已經進入「薪資破壞」的時代,你或許渾然沒感覺,因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都是六、七年級的新進員工。你知道過去幾年內,有多少行業的新鮮人起薪被腰斬?有多少行業的起薪逐年打八折?有多少行業的起薪倒退回10年前的水準?在中南部地區,甚至有些新鮮人的實質薪資,已跌到法定最低基本工資之下!容許我給媒體朋友一個忠告:在處理六、七年級生的題材時,希望以哀衿之心,多瞭解他們的痛苦,不要把他們妖魔化(demonize),成為剝削的幫兇而不自知。

標籤:
瀏覽次數:51    人氣指數:851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讓心”歸零 ”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耳朵癢的時候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