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鐵路局網站
http://www.railway.gov.tw/index/index.aspx
臺灣鐵路創建於清光緒十三年 (1887年)為巡撫劉銘傳所倡導,劉氏為眼光遠大,才識兼備之軍事政治家,時值清政府守舊,大力反對興築 鐵路,淞滬鐵路正遭拆毀之際,洞察鐵路對國防、政治、經濟、文化之重要,迭次奏請清政府,並獲直隸總督李鴻章保舉贊成,始奉准興築。
劉氏於光緒十三年五月在台北設立臺灣鐵路局,派員赴南洋招募商 股,並延聘德人墨爾漢為工程監督,英人馬利遜為總工程司,先自台北 至基隆勘測路線計28.6公里,同年六月在台北大稻埕開工,歷經艱辛,於光緒十七年竣工。
劉氏並在光緒十四年展築台北經桃園街、中壢、大湖口,以迄新竹 路線計78.1公里,克服了種種困難,卒於光緒十九年竣工,全部工期合計六年五個月,用銀129萬餘兩。
劉氏原擬繼續向南展築至台南,未幾因病辭職,繼任巡撫 邵友濂 鑑於建築工程浩大,籌款困難,奉准清廷停工,路線遂建至新竹而終止。
劉銘傳先生
在台北大稻埕舉行台北基隆間鐵路破土典禮
這是台灣鐵路的 LOGO ,大家知道它的圖案構成是代表什麼意義嗎?
由圖面上來看,它外圍的上下兩個半圓,上半圓的圓周上方有一個缺口,那就是台灣的台字,而中間有一個鐵軌的橫切斷面,就代表著台灣鐵路的鐵軌造型.
這是聽我父親跟我說的,他說這個圖案的設計師是一個日本人,可是我在網站上找不到相關的線索,台鐵網頁也沒有,各位夥伴如果有關於這個圖案的資料包括他的設計師的名字以及設計理念等等.歡迎提供補充囉!
台灣鐵路路線建造史:
一、
|
鐵路路線定義列車或車輛運轉所必需的通路,包括軌道(track)及承載軌道的路基(roadbed)與橋涵等構造物稱為路線。一般的軌道係由道碴、軌枕、鋼軌及扣件所組成,供列車及車輛通行的構造物。路線斷面如圖(一)所示。
|
|
圖一、路線構造
|
|
|
二、 |
軌道構造
|
|
軌道指路基上面的道碴、枕木、鋼軌及其附屬設備等。其中枕木與鋼軌組成的梯狀結構又稱為軌框(track skeleton)。軌道一般斷面構造如圖(二)。
|
|
圖二、軌道構造
|
|
|
|
|
地點 |
里程(公里) |
建築者 |
通車年限 |
建築年份 |
說明 |
---|
1.基隆 - 臺北 |
28.6 |
民國前(劉銘傳) |
光緒十七年 1891 |
光緒十三年 1887 |
|
2.臺北 - 新竹 |
78.1 |
民國前(劉銘傳) |
光緒十九年 1893 |
光緒十四年 1888 |
|
3.高雄港 -九曲堂 |
17.4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光緒三三年 1907 |
光緒三0年 1904 |
|
4.新竹 - 竹南 |
19.0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光緒三四年 1908 |
光緒二五年 1899 |
|
5.竹南 - 彰化(山線) |
89.3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光緒三四年 1908 |
光緒二五年 1899 |
|
6.彰化 - 高雄港 |
189.0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光緒三四年 1908 |
光緒二五年 1899 |
|
7.華山 - 臺北 |
1.2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元年 1912 |
民國元年 1912 |
|
8.九曲堂 - 屏東 |
7.2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二年 1913 |
宣統三年 1911 |
|
9.基隆 - 臺北(雙線) |
28.6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八年 1919 |
民國元年 1912 |
添築雙線 |
10.竹南 - 彰化(海線) |
91.2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十一年 1922 |
民國八年 1919 |
|
11.關山 - 臺東 |
41.9 |
光復前臺灣臺東拓植公司 |
民國十一年 1922 |
民國十一年 1912 |
收購 |
12.屏東 - 南州 |
22.4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十二年 1923 |
民國九年 1920 |
|
13.八堵 - 蘇澳 |
95.0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十三年 1924 |
民國六年 1917 |
|
14.基隆 - 八堵(宜蘭線) |
3.7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十五年 1926 |
民國十年 1921 |
|
15.玉里 - 關山 |
41.4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十五年 1926 |
民國十年 1921 |
|
16.臺北 - 竹南(雙線) |
97.1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二四年 1935 |
民國十六年 1927 |
添築雙線 |
17.臺南 - 高雄港(雙線) |
46.5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二四年 1935 |
民國十六年 1927 |
添築雙線 |
18.鼓山 - 高雄(雙線) |
2.6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二九年 1940 |
民國二六年 1937 |
添築雙線 |
19.南州 - 枋寮 |
18.0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三0年 1941 |
民國二九年 1940 |
|
20.高雄 - 鳳山(雙線) |
5.7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三一年 1942 |
民國二六年 1937 |
添築雙線 |
21.民雄 - 嘉義(雙線) |
9.3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三一年 1942 |
民國二七年 1938 |
添築雙線 |
22.臺南 - 新市(雙線) |
11.4 |
光復前臺灣鐵道部 |
民國三二年 1943 |
民國二八年 1939 |
添築雙線 |
23.彰化 - 民雄(雙線) |
71.7 |
臺灣鐵路管理局 |
民國五九年 1970 |
民國四六年 1957 |
添築雙線 |
24.嘉義 - 新市(雙線) |
50.1 |
臺灣鐵路管理局 |
民國五九年 1970 |
民國四六年 1957 |
添築雙線 |
25.新埔 - 通宵(雙線) |
5.8 |
臺灣鐵路管理局 |
民國六三年 1974 |
民國六三年 1974 |
添築雙線 |
26.苑裡 - 日南(雙線) |
7.8 |
臺灣鐵路管理局 |
民國六三年 1974 |
民國六三年 1974 |
添築雙線 |
27.新城 - 花蓮港 |
19.2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六四年 1975 |
民國六二年 1973 |
|
28.冬山 - 蘇澳新站(雙線) |
5.4 |
臺灣鐵路管理局 |
民國六六年 1977 |
民國六三年 1974 |
添築雙線 |
29.四腳亭 - 瑞芳(雙線) |
5.8 |
臺灣鐵路管理局 |
民國六六年 1977 |
民國六三年 1974 |
添築雙線 |
30.牡丹 - 雙溪(雙線) |
3.1 |
臺灣鐵路管理局 |
民國六七年 1978 |
民國六三年 1974 |
添築雙線 |
31.花蓮 - 和平 |
39.4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六八年 1979 |
民國六七年 1978 |
|
32.和平 - 蘇澳新站 |
39.8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民國六二年 1973 |
|
33.花蓮 - 臺東(拓寬) |
162.2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一年 1982 |
民國六七年 1978 |
東線拓寬 |
34.二結 - 羅東(雙線) |
3.1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一年 1982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35.羅東 - 冬山(雙線) |
5.0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一年 1982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36.外澳 - 頭城(雙線) |
3.7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一年 1982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37.石城 - 大里(雙線) |
2.7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二年 1983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38.頭城 - 礁溪(雙線) |
6.3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二年 1983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39.四城 - 宜蘭(雙線) |
3.6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二年 1983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40.八堵 - 四腳亭(雙線) |
3.8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三年 1984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41.雙溪 - 福隆(雙線) |
9.1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三年 1984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42.大里 - 龜山(雙線) |
9.7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三年 1984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43.礁溪 - 四城(雙線) |
4.7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三年 1984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44.宜蘭 - 二結(雙線) |
5.8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三年 1984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45.瑞芳 - 侯硐(雙線) |
4.5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四年 1985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46.三貂嶺 - 牡丹(雙線) |
3.7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四年 1985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47.福隆 - 石城(雙線) |
5.6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四年 1985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48.蘇澳新站 - 蘇澳(雙線) |
4.5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四年 1985 |
民國六九年 1980 |
添築雙線 |
49.臺東新站 - 知本 |
12.7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四年 1985 |
民國六九年 1980 |
|
50.九曲堂 - 六塊厝(雙線) |
5.0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六年 1987 |
民國七二年 1983 |
添築雙線 |
51.豐原 - 成功(雙線) |
26.1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六年 1987 |
民國七三年 1984 |
添築雙線 |
52.六塊厝 - 屏東(雙線) |
2.2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七年 1988 |
民國七二年 1983 |
添築雙線 |
53.知本 - 太麻里 |
11.8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七年 1988 |
民國六九年 1980 |
|
54.鳳山 - 九曲堂(雙線) |
8.0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八年 1989 |
民國七八年 1989 |
添築雙線 |
55.南勢 - 銅鑼(雙線) |
4.1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七九年 1990 |
民國七九年 1990 |
添築雙線 |
56.太麻里 - 枋寮 |
73.7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八十年 1991 |
民國六九年 1980 |
|
57.銅鑼 - 三義(雙線) |
7.5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八二年 1993 |
民國八二年 1993 |
添築雙線 |
58.竹南 - 造橋(雙線) |
2.7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八三年 1994 |
民國七六年 1987 |
添築雙線 |
59.豐富 - 苗栗(雙線) |
4.7 |
臺灣省政府 |
民國八三年 1994 |
民國七六年 1987 |
添築雙線 |
這是國道高速公路的 LOGO .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設計,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圖面幾個三角形有分成不同顏色的色塊?
我們由最邊邊往中間看起,在畫面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被上下分割的三角形,上半邊是深綠下半邊是淺綠,這代表什麼意思?
有經常開車在高速公路飆來飆去南北奔波去的夥伴一定對這樣的景象很熟悉,當我們行經山區路段時是不是道路兩都有山坡也有草地?
山坡上面因為種植了樹木很茂密所以顏色總是比較陰暗顏色比較深,而跟路面比較等高的草地則顯得清翠顏色比較淺,畫面兩邊那被分割的三角形就代表著山坡與草地,再往中間一點兩條白色的平行線,則代表著高速公路的南下與北上,至於為何要分成南下與北上呢?
因為中山高速公路的地形往南是屬於比較下坡的而北上是往上坡爬,所以就分為南下跟北上.當然現在的高速公路網四通八達,這樣的理論當然無法套用在現行每一條高速公路的地形上,但是由於當年中山高速公路是由日本人建造的,也是唯一的連接南北交通的高速公路.所以這樣的理論是成立的.
而在兩條白色平行線的中間又是一條深綠色的三角形出現了,各位族人猜到它是代表什麼設施了嗎?
沒錯!它就是代表著中央分隔島,中央分隔島設置的目的除了確立兩個方向的行車動線之外,最大的功用在於夜間行駛的時候,可以藉由分隔島上密集植栽的樹木隔絕對向車道車輛的車頭燈的光線,避免刺眼危害行車安全,因為靠近分隔島的車道是屬於快速車道,不容許任何的分心與閃神,最後再將視線慢慢往上拉有沒有看到最上方那一片白色的大三角形?那就是頭頂上那一片天空,就這麼簡單.
這樣大家都了解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