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學名:Prunus persica)是一種果實作為水果的植物,花可以觀賞,果實多汁,可以生食或製桃脯、罐頭等,核仁也可以食用。
果肉有白色和黃色的,一般在亞洲最受歡迎的品種多為白色果肉,香甜多汁;歐洲、澳洲和北美洲的人則在歷史上喜歡黃色果肉較酸的品種。
桃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鈣、磷、鐵和維生素B、C等成分。桃中含鐵量較高,在水果中幾乎佔居首位,故吃桃能防治貧血。 桃富含果膠,經常食用可預防便秘。中醫認為,桃味甘酸,性微溫,具有補氣養血、養陰生津、止咳殺蟲等功效。桃的藥用價值,主要在於桃仁,桃仁中含有苦杏仁 甙、脂肪油、揮髮油、苦杏仁酶及維生素B1等。《神農本草經》上有「桃核仁味苦、平。主瘀血血閉,癥瘕邪氣,殺小蟲」之功效。桃對治療肺病有獨特功效,唐 代名醫孫思邈稱桃為「肺之果,肺病宜食之」。
7 個分類:
*原文
花信風 ,應花期而來的風。 中國節氣用語。 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開時,風名花信風。”南朝宗懍 《荊楚歲時說》: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 根據農曆節氣,從小寒到穀雨,共八氣,一百二十日。 每氣十五天,一氣又分三候 ,每五天一候,八氣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 順序為:
梁元帝《纂要》:“一月二番花信風,陰陽寒暖,冬隨其時,但先期一日,有風雨微寒者即是。其花則: 鵝兒 、木蘭、李花、 楊花 、榿花、桐花、金櫻、鵝黃、楝花、荷花、 檳榔 、蔓羅、 菱花 、 木槿 、 桂花 、蘆花、蘭花、蓼花、桃花、 枇杷 、 梅花 、 水仙 、 山茶 、 瑞香 ,其名俱存。”
註釋
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 三候為一個節氣。 每年冬去春來,從小寒到穀雨這8 個節氣里共有24 候,每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於是便有了“24番花信風”之說。
從這一記載中,一年花信風梅花最先,楝花最後。 經過24 番花信風之後,以立夏為起點的夏季便來臨了。
相關資料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宋程大昌 《演繁露·花信風》、宋王逵 《蠡海集·氣候類》。 一說,每月有兩番花的信風,一年有二十四番花信風。 見明楊慎 《二十四番花信風》引南朝梁元帝 《纂要》。
所謂花信風,就是指某種節氣時開的花,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風。 人們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花為代表,叫做這一節氣中的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
根據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說》說: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 即指∶自小寒至穀雨共八氣(八個氣節),一百二十日,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 二十四番花信風,就是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每一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為五天。 每五天中,有一個花信,也就是每五天有一種花綻蕾開放,即一月二氣六候花信風。 每一候花信風便是候花開放時期,到了穀雨前後,就百花盛開, 萬紫千紅 ,四處飄香,春滿大地。 楝花排在最後,表明楝花開罷,花事已了。
俗話說的好:“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因此,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蔭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和葉落,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繁育、遷徙等,都與氣候變化相關,人們把這些大自然的一種節律現象叫做物候。
《 詩經 》的“四月秀羅、五月鳴蜩”、“ 七月流火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等等,都是物候的體現。
物候與農時關係密切。 我國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學最早的國家,最早的物候專著、西漢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 天象和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 養蠶 、養馬等。 此後《 呂氏春秋 》、《禮記》等都有類似的物候記載,並逐漸發展成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七十二候 。
清康熙教撰的《廣群芳譜》也有24 番花信風的記載;程犬昌《演繁露》曾曰“三月花開時,風各花信風”;陸游《遊前山》也有“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的關於花信風的描繪。
據程傑《“二十四番花信風”考》一文考證, “花信風”說法最早出現在五代 ,“二十四番花信風”的說法更是出現於北宋,而不是人們常說的南朝《荊楚歲時記》。 文章發表於《閱江學刊》2010年第1期,在網絡可以檢索下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