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96300
 莫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詩之附記:時之意】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時之序:Draft】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空蝕之器】
作者: 莫非 日期: 2016.01.12  天氣:  心情:

*


空蝕現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已重新導向自 空蝕現象)


















空蝕現象(Cavitation),又譯氣穴現象氣蝕現象、或空洞現象,指的是在流動的液體中,因為壓力差在短時間內發生氣泡的產生與消滅的物理現象。



.


.


.


 


 




國民生產總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生產總值英語Gross National Product縮寫GNP),亦稱國民生產毛額本地居民生產總值,即一國之國民一年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包括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是國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經濟學上,由於不同角度,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式也有多種。如:



  • 產品流動法(Flow of Product Approach

  • 所得收入法(Earnings or Income Approach

  • 部門法(Sector Approach


從理論上說,上述3種方式最後統計得出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現在國際上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通行方法為FPA,並將它得出的數據作為標準。


計算公式:Q1·P1+Q2·P2+……+Qn·Pn = 國民生產總值


其中:



  • Q代表各種勞務與最終產品(Final Products),即不包括生產各環節中重複計算的部分。

  • P代表勞務與最終產品的價格。


世界銀行各國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總收入)列表(前10位)(單位:百萬美元)








































































































排名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1  美國 15,097,083  美國 14,648,955  美國 14,135,520
2  中國 6,128,086  中國 5,717,592  中國 4,822,913
3  日本 5,974,376  日本 5,359,236  日本 4,793,538
4  德國 3,994,303  德國 3,713,807  德國 3,472,823
5  法國 2,775,664  法國 2,745,670  法國 2,742,735
6  英國 2,366,544  英國 2,373,636  英國 2,532,124
7  義大利 2,146,998  義大利 2,149,222  義大利 2,141,109
8  巴西 2,107,628  巴西 1,859,414  巴西 1,575,897
9  印度 1,746,481  印度 1,539,419  西班牙 1,469,901
10  加拿大 1,570,886  加拿大 1,475,865  加拿大 1,412,899

參見




外部連結


 


 


國內生產毛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已重新導向自 GDP)












































國內生產總值英語Gross Domestic Product縮寫GDP)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勞務)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國內生產總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在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準亦有相當重要性。[1]它與國民生產總值不 同之處在於,國內生產總值不將國與國之間的收入轉移計算在內,即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是一個地區內生產的產品價值,而國民生產總值則計算一個地區實際獲得的 生產性收入。再簡單的來說本地生產總值是屬地主義,GNP是屬人主義;舉例來說,無論台灣、香港、韓國、美國等廠商在中國大陸生產的最終財貨,都包括在中 國大陸的本地生產總值內,此一數值亦包括移住勞工的薪資在內。




目錄






計算公式









世界各國本地生產總值總量(2011年)










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2014年)[2]








  > $129,696

  $64,848 – 129,696

  $32,424 – 64,848

  $16,212 – 32,424

  $8,106 – 16,212

  $4,053 – 8,106


  $2,027 – 4,053

  $1,013 – 2,027

  $507 – 1,013

  < $507

  沒有數據





生產面


又稱最終產出法,先將社會一至三級產業加以區分後,再把各產業的增加產值相加。[3]


本地生產總值 = 第一產業產值 + 第二產業產值 + 第三產業產值

當中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漁業等提取天然資源的經濟活動,第二產業包括紡織業、重工業等將天然資源轉換成製成品或半製成品的經濟活動,第三產業則包括商業、金融保險、零售業等提供服務的經濟活動。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產總值乃按要素成本計算,若加上間接稅,再扣除補貼,將得到按市價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


分配面


又稱所得面法,利用各種生產要素的收入總和來估計。


GDP = W + R + I + π

當中 W = 工資R = 地租I = 利息π = 利潤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產總值同樣按要素成本計算,若加上間接稅,再扣除補貼,將得到按市價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


以此方法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又稱為本地總收入。


個人面


GDP = c + s + t

當中 c = 消費s = 儲蓄t =


支出面


又稱最終用途衡量法,從最終產品購買者的支出面來估計。


GDP = C + I + G + (X - M)

當中C = 私人消費開支,I = 投資總額, G = 政府消費開支,X = 出口總值,M = 進口總值


由於出口總值減去進口總值等於淨出口NX),所以公式可表示成:


GDP = C + I + G + NX

本地生產總值要計算出口是因為本地公司所生產的物品不一定全部反映在本地私人消費(C)和政府開支(G)中,出口物品或服務也是以本地為基地的公司 的生產所得,應計算在本地生產總值內。而進口成份要減去因為本地消費或投資當中或有進口物品或服務,而這些開支都非本地生產所得。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產總值乃按市價計算,若加上補貼,再扣除間接稅,將得到按要素成本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


計算方式


由於本地生產總值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而物價水準是不斷變化的。名目本地生產總值是指以現行市場價 格計算的既定時期國內總產品和服務的價格總和。名目本地生產總值包含了物價水準的因素,所以假如我們現在的物價水準上漲了一倍,那麼名目本地生產總值也就 上漲了一倍。所以名目本地生產總值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通貨膨脹嚴重的時期。這時人們引入了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的概念。


經濟學上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並不是捨棄了物價的變化因素,而是使用了基準年的價格水準。舉例說,2011年的名目本地生產總值是使用2011年的物價計算出的,而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是使用2000年的物價計算出的(假設以2000年為基準年)。


各國比較


不同國家間的國內生產總值比較需要轉換各國貨幣,轉換方式主要有兩種:



  1. 使用各國貨幣的國際匯率轉換;

  2. 根據各國貨幣與一選定標準(一般為美元)的購買力平價


通過兩種方式得到的各國國內生產總值排名會有很大不同(見下),因為如果使用國際匯率,就會由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在國際市場過弱,而低估國內消費者生產商的購買力50~60%;但是如果使用購買力平價,則又無法精確計算該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產品與服務。


國內生產總值分為名目國內生產總值與實質國內生產總值。其中,名目國內生產總值是以現行價格水準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值,不僅包含了當期產量的資訊也包含了當期該國的價格水準資訊。實質國內生產總值是以基準點價格水準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值。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用名目國內生產總值與實質國內生產總值比率計算的物價水準衡量指標。


目前共有3個組織分別對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進行統計比較,分別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包含在其出版的《世界概況》中)。


各國本地生產總值總量



各國人均本地生產總值



參見




 


國民收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收入(或稱國民所得本地居民收入)是反映整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因此常被使用於總體經濟學的研究中,亦是國際投資者非常注視的國際統計項目。


反映本地居民收入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是本地居民總收入(英語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及本地居民淨收入(英語Net national income, NNI),前者計算一段特定時期本地居民的總體收入,後者則計算總收入扣除折舊。理論上,此兩個數字應分別等於國民生產總值(GNP)及國民生產淨值(NNP)。




目錄






本地居民收入的計算


本地居民收入涉及生產的概念,是指投入生產要素(資金、勞力、土地及企業精神)的結果,所以純從資產價格變動而取得的利潤並不計入。


另外,關於「本地居民」一詞,又譯作「國民」(英語為national),指所有以該國家或地區為經濟利益中心的個人及機構,與其國籍及資金來源地無關。所以,本地居民亦包括長期(一年以上)在該地區工作的外來勞工及外資分公司。


本地居民總收入


本地居民總收入(GNI)是所有生産要素的收入,即等於工資、租金、利息和利潤的總和。此方法得出的是按要素成本計算的本地居民總收入(英 語:GNI at factor cost)。若加上間接稅並扣除補貼,則得出按市價計算的本地居民總收入(英語:GNI at market prices)。


本地居民淨收入


由於折舊(維持機器等資本的支出)對人們生活並沒有直接幫助,扣除折舊後的本地居民收入則被另外地定義為本地居民淨收入(NNI)。


與本地生產值的關係


由於經濟單位的收入和生產只是經濟活動循環流程中的不同角度,理論上此兩個數字完全相等。因此,本地居民總收入(GNI)及本地居民淨收入(NNI)應分別等於國民生產總值英語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及國民生產淨值英語Net national product, NNP)。


與本地收入的關係


本地居民收入是指本地收入(本地總收入GDI或本地淨收入NDI)加上從外地賺取的要素收入,再減去對外地支付的要素支出。來自外地的要素收入是指本地常住單位從外地獲得的工資、利息、紅利等。


從外地賺取的要素收入減去對外地支付的要素支出被稱為從外地賺取的淨要素收入(英語:Net factor income from abord, NFIA)。


因此得出以下公式:


GNI=GDI+NFIA
NNI=NDI+NFIA

由於本地收入與本地生產值應完全相等,習慣上本地總收入(GDI)或本地淨收入(NDI)較常被稱作國內生產總值(GDP)或國內生產淨值(NDP)。


限制


本地居民收入會被用於反映和比較不同地區居民的富足情況,但其亦受統計上的限制。


人口大小的影響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本地居民收入會經常被比較。由於不同地區的人口大小各有不同,單以本地居民收入較難作比較。因此,比較前一般會先計算人均本地居民收入(英語:National income per capita),即以本地居民收入除以人口大小,以增加其可比性。


不同幣值的影響


不同地區的本地居民收入會以不同貨幣單計算。因此,比較前通常會以當期的匯率先作轉換。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購買力平價作轉換,以避免可能匯率的扭曲。


一般物價水平的影響


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本地居民收入亦會經常被比較,為了消除通脹或通縮帶來的影響,通常不會直接比較,而是會扣除價格變動後,計算出實質本地居民收入 (英語:Real national income;或稱固定市價的本地居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at constant market prices),才作比較。至於未扣除價格變動的本地居民收入,則稱為名義本地居民收入(英語:Norminal national income;或稱當時市價的本地居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at current market prices)。


其他限制


除了以上限制,以本地居民收入統計經濟表現亦受其他較難消除的誤差,例如:



  • 本地居民收入並沒有包括不在市場進行的生產,如家庭主婦的生產並沒有計入。



  • 本地居民收入並沒有反映資源的投入,如長工時的投入及大量天然資源的使用並沒有計入。



  • 本地居民收入只反映當期的收入,並沒有反映累積的收入。



  • 本地居民收入沒有反映收入分布。


各國本地居民總收入排名


世界銀行各國總本地居民收入列表(前10位)(單位:百萬美元)





























































































































排名 2014[1][2] 2010 2009 2008
1  美國 16,967,740  美國 14,600,828  美國 14,223,686  美國 14,506,142
2  中國 8,905,336  中國 5,700,018  中國 4,857,623  日本 4,853,005
3  日本 5,875,019  日本 5,369,116  日本 4,785,450  中國 4,042,883
4  德國 3,716,838  德國 3,537,180  德國 3,473,814  德國 3,504,510
5  法國 2,789,619  法國 2,749,821  法國 2,750,418  英國 2,799,960
6  英國 2,508,965  英國 2,399,292  英國 2,538,578  法國 2,700,770
7  巴西 2,342,556  義大利 2,125,845  義大利 2,114,668  義大利 2,115,482
8  義大利 2,058,172  巴西 1,830,392  巴西 1,563,126  西班牙 1,449,186
9  俄羅斯 1,988,216  印度 1,566,636  西班牙 1,472,046  加拿大 1,446,669
10  印度 1,960,072  西班牙 1,462,894  印度 1,405,064  巴西 1,433,699

參見



 


 


分類:經濟學術語



頁面分類 > 人類社會 > 經濟 > 經濟學 > 經濟學術語

頁面分類 > 人類社會 >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 經濟學術語



子分類


此分類僅包含以下 1 個子分類。







分類 "经济学术语" 中的頁面


 


 


分類:社會經濟學












子分類


此分類包含以下 12 個子分類,共 12 個。





















  • 发展(11個分類, 6個頁面)






























  • 財富(3個分類, 3個頁面)










  • 贫困(4個分類, 13個頁面)








分類 "社会经济学" 中的頁面


此分類包含以下 22 個頁面,共 22 個。



分類:統計學術語






子分類


此分類僅包含以下 1 個子分類。








分類 "统计学术语" 中的頁面


此分類包含以下 15 個頁面,共 15 個。



























 


 


世襲貧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印度的一個窮人推著小孩










塞爾維亞貧民區的小孩



世襲貧窮貧富世襲資本主義社會中貧困家庭造就的下一代的也是窮人之現象,也就是一種富者恆富、弱者恆弱現象的探討。日本社會上稱為「貧困惡循環」或「已開發國家陷阱」。


 


 


 


馬太效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太效應英語Matthew effect),指科學界的名聲累加的一種反饋現象,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於1968年提出[1][2]。其名稱來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3]


 


 


 


 


自證預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自證預言(又稱「自我應驗預言」),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是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1]通俗的說,自證預言就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使我們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


信念和行為之間的正反饋被認為是自我應驗預言成真的主要原因。雖然此類預言的例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古印度時期的文學作品,然而「自證預言」這個名稱直到20世紀才由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並對它的結構和推論作了比較系統化的定義。莫頓在他的著作《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中對自我應驗預言作了如下闡述[2]



自我應驗預言是一種能夠喚起新的行為的預言,並且該行為使得本來錯誤的概念變成了正確。



吸引力法則Laws of attraction)被視為是自證預言的一種。




目錄






例子


這一理論最著名的實驗出自1968年Rosenthal博士與Jacobson博士所完成。首先,他們給一所中學的所有學生進行IQ測試,然後告訴 老師一些學生的智商(IQ)非常高,讓老師相信這些學生在來年的學習成績中將會飛躍成長。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高智商"的學生非真的高智商,而是隨機抽 取。因此,他們智商不見得比其餘學生還高。隨後的實驗結果驚人:那些被老師認為"高智商"的學生(事實跟其餘學生的智商一樣)在來年的學習成績確實突飛猛 進。


科學家認為原因有可能是:


1.老師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覺中給了這些"高智商"學生更多的感情投入
2.給了更多學習資料和讓他們研究艱深的學習內容
3.對於"高智商"學生的學習,老師在不自覺中給了更多的反饙
4.老師在不自覺中給了這些學生在課堂中活躍的機會。

文學中的表現


中國


漢高祖劉邦漢書中斬白蛇後得天下。


呂氏春秋·人有亡鈇者》:「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標籤:
瀏覽次數:1221    人氣指數:1421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詩之附記:時之意】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時之序:Draft】
 
住戶回應
 
時間:2016-01-12 03:17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3:16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59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57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45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35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31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31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29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28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上一頁 | 下一頁
[最前頁] [1] 2 3 [最末頁]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