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96300
 莫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詩之附記:時之意】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時之序:Draft】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空蝕之器】
作者: 莫非 日期: 2016.01.12  天氣:  心情:
*
空蝕現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已重新導向自 空蝕現象)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自2010年3月起標示本模板。












本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本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2011年8月13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這篇條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條目討論頁。您可以關注您所擅長領域的專家關注分類。



空蝕現象(Cavitation),又譯氣穴現象、氣蝕現象、或空洞現象,指的是在流動的液體中,因為壓力差在短時間內發生氣泡的產生與消滅的物理現象。

.
.
.
 
 


國民生產總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生產總值(英語:Gross National Product,縮寫:GNP),亦稱國民生產毛額或本地居民生產總值,即一國之國民一年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包括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是國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經濟學上,由於不同角度,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式也有多種。如:

產品流動法(Flow of Product Approach)
所得收入法(Earnings or Income Approach)
部門法(Sector Approach)

從理論上說,上述3種方式最後統計得出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現在國際上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通行方法為FPA,並將它得出的數據作為標準。
計算公式:Q1·P1+Q2·P2+……+Qn·Pn = 國民生產總值
其中:

Q代表各種勞務與最終產品(Final Products),即不包括生產各環節中重複計算的部分。
P代表勞務與最終產品的價格。

世界銀行各國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總收入)列表(前10位)(單位:百萬美元)



排名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1
 美國
15,097,083
 美國
14,648,955
 美國
14,135,520


2
 中國
6,128,086
 中國
5,717,592
 中國
4,822,913


3
 日本
5,974,376
 日本
5,359,236
 日本
4,793,538


4
 德國
3,994,303
 德國
3,713,807
 德國
3,472,823


5
 法國
2,775,664
 法國
2,745,670
 法國
2,742,735


6
 英國
2,366,544
 英國
2,373,636
 英國
2,532,124


7
 義大利
2,146,998
 義大利
2,149,222
 義大利
2,141,109


8
 巴西
2,107,628
 巴西
1,859,414
 巴西
1,575,897


9
 印度
1,746,481
 印度
1,539,419
 西班牙
1,469,901


10
 加拿大
1,570,886
 加拿大
1,475,865
 加拿大
1,412,899




參見


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民總收入(GNI)

外部連結
 
 
國內生產毛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已重新導向自 GDP)



「GDP」重定向至此。關於英文縮寫為GDP的化學物質,詳見「二磷酸鳥苷」。




經濟學



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地圖(2014年)





各地區經濟顯示▼






經濟學分支顯示▼






經濟學方法顯示▼






學科分支顯示▼






經濟學列表顯示▼






經濟制度和類別顯示▼






經濟意識形態顯示▼






其他經濟形態顯示▼




經濟學主題首頁














國內生產總值(英語:Gross Domestic Product,縮寫:GDP)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或本地生產總值,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國內生產總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在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準亦有相當重要性。[1]它與國民生產總值不 同之處在於,國內生產總值不將國與國之間的收入轉移計算在內,即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是一個地區內生產的產品價值,而國民生產總值則計算一個地區實際獲得的 生產性收入。再簡單的來說本地生產總值是屬地主義,GNP是屬人主義;舉例來說,無論台灣、香港、韓國、美國等廠商在中國大陸生產的最終財貨,都包括在中 國大陸的本地生產總值內,此一數值亦包括移住勞工的薪資在內。


目錄





1 計算公式

1.1 生產面
1.2 分配面
1.3 個人面
1.4 支出面


2 計算方式
3 各國比較
4 各國本地生產總值總量
5 各國人均本地生產總值
6 參見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連結


計算公式







世界各國本地生產總值總量(2011年)









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2014年)[2]




  > $129,696
  $64,848 – 129,696
  $32,424 – 64,848
  $16,212 – 32,424
  $8,106 – 16,212
  $4,053 – 8,106


  $2,027 – 4,053
  $1,013 – 2,027
  $507 – 1,013
  < $507
  沒有數據







生產面
又稱最終產出法,先將社會一至三級產業加以區分後,再把各產業的增加產值相加。[3]
本地生產總值 = 第一產業產值 + 第二產業產值 + 第三產業產值
當中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漁業等提取天然資源的經濟活動,第二產業包括紡織業、重工業等將天然資源轉換成製成品或半製成品的經濟活動,第三產業則包括商業、金融保險、零售業等提供服務的經濟活動。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產總值乃按要素成本計算,若加上間接稅,再扣除補貼,將得到按市價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
分配面
又稱所得面法,利用各種生產要素的收入總和來估計。
GDP = W + R + I + π
當中 W = 工資,R = 地租,I = 利息,π = 利潤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產總值同樣按要素成本計算,若加上間接稅,再扣除補貼,將得到按市價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
以此方法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又稱為本地總收入。
個人面
GDP = c + s + t
當中 c = 消費,s = 儲蓄,t = 稅
支出面
又稱最終用途衡量法,從最終產品購買者的支出面來估計。
GDP = C + I + G + (X - M)
當中C = 私人消費開支,I = 投資總額, G = 政府消費開支,X = 出口總值,M = 進口總值
由於出口總值減去進口總值等於淨出口(NX),所以公式可表示成:
GDP = C + I + G + NX
本地生產總值要計算出口是因為本地公司所生產的物品不一定全部反映在本地私人消費(C)和政府開支(G)中,出口物品或服務也是以本地為基地的公司 的生產所得,應計算在本地生產總值內。而進口成份要減去因為本地消費或投資當中或有進口物品或服務,而這些開支都非本地生產所得。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產總值乃按市價計算,若加上補貼,再扣除間接稅,將得到按要素成本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
計算方式
由於本地生產總值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而物價水準是不斷變化的。名目本地生產總值是指以現行市場價 格計算的既定時期國內總產品和服務的價格總和。名目本地生產總值包含了物價水準的因素,所以假如我們現在的物價水準上漲了一倍,那麼名目本地生產總值也就 上漲了一倍。所以名目本地生產總值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通貨膨脹嚴重的時期。這時人們引入了實質本地生產總值的概念。
經濟學上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並不是捨棄了物價的變化因素,而是使用了基準年的價格水準。舉例說,2011年的名目本地生產總值是使用2011年的物價計算出的,而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是使用2000年的物價計算出的(假設以2000年為基準年)。
各國比較
不同國家間的國內生產總值比較需要轉換各國貨幣,轉換方式主要有兩種:

使用各國貨幣的國際匯率轉換;
根據各國貨幣與一選定標準(一般為美元)的購買力平價。

通過兩種方式得到的各國國內生產總值排名會有很大不同(見下),因為如果使用國際匯率,就會由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在國際市場過弱,而低估國內消費者與生產商的購買力50~60%;但是如果使用購買力平價,則又無法精確計算該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產品與服務。
國內生產總值分為名目國內生產總值與實質國內生產總值。其中,名目國內生產總值是以現行價格水準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值,不僅包含了當期產量的資訊也包含了當期該國的價格水準資訊。實質國內生產總值是以基準點價格水準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值。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用名目國內生產總值與實質國內生產總值比率計算的物價水準衡量指標。
目前共有3個組織分別對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進行統計比較,分別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包含在其出版的《世界概況》中)。
各國本地生產總值總量

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國際匯率)
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購買力平價)

各國人均本地生產總值

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國際匯率)
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購買力平價)
歷年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各國人均國內GNI列表 (購買力平價)

參見
 經濟學主題首頁

綠色GDP
國民收入
世界各地區歷史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購買力平價)
國民生產總值(GNP)
真實發展指標(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簡稱GPI)
宏觀經濟學
無條件基本收入
軍事凱因斯主義
主權國家的外部資產清單

 
國民收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經濟學



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地圖(2014年)





各地區經濟顯示▼






經濟學分支顯示▼






經濟學方法顯示▼






學科分支顯示▼






經濟學列表顯示▼






經濟制度和類別顯示▼






經濟意識形態顯示▼






其他經濟形態顯示▼




經濟學主題首頁














國民收入(或稱國民所得、本地居民收入)是反映整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因此常被使用於總體經濟學的研究中,亦是國際投資者非常注視的國際統計項目。
反映本地居民收入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是本地居民總收入(英語: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及本地居民淨收入(英語:Net national income, NNI),前者計算一段特定時期本地居民的總體收入,後者則計算總收入扣除折舊。理論上,此兩個數字應分別等於國民生產總值(GNP)及國民生產淨值(NNP)。


目錄





1 本地居民收入的計算

1.1 本地居民總收入
1.2 本地居民淨收入


2 與本地生產值的關係
3 與本地收入的關係
4 限制

4.1 人口大小的影響
4.2 不同幣值的影響
4.3 一般物價水平的影響
4.4 其他限制


5 各國本地居民總收入排名
6 參見
7 外部連結


本地居民收入的計算
本地居民收入涉及生產的概念,是指投入生產要素(資金、勞力、土地及企業精神)的結果,所以純從資產價格變動而取得的利潤並不計入。
另外,關於「本地居民」一詞,又譯作「國民」(英語為national),指所有以該國家或地區為經濟利益中心的個人及機構,與其國籍及資金來源地無關。所以,本地居民亦包括長期(一年以上)在該地區工作的外來勞工及外資分公司。
本地居民總收入
本地居民總收入(GNI)是所有生産要素的收入,即等於工資、租金、利息和利潤的總和。此方法得出的是按要素成本計算的本地居民總收入(英 語:GNI at factor cost)。若加上間接稅並扣除補貼,則得出按市價計算的本地居民總收入(英語:GNI at market prices)。
本地居民淨收入
由於折舊(維持機器等資本的支出)對人們生活並沒有直接幫助,扣除折舊後的本地居民收入則被另外地定義為本地居民淨收入(NNI)。
與本地生產值的關係
由於經濟單位的收入和生產只是經濟活動循環流程中的不同角度,理論上此兩個數字完全相等。因此,本地居民總收入(GNI)及本地居民淨收入(NNI)應分別等於國民生產總值(英語: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及國民生產淨值(英語:Net national product, NNP)。
與本地收入的關係
本地居民收入是指本地收入(本地總收入GDI或本地淨收入NDI)加上從外地賺取的要素收入,再減去對外地支付的要素支出。來自外地的要素收入是指本地常住單位從外地獲得的工資、利息、紅利等。
從外地賺取的要素收入減去對外地支付的要素支出被稱為從外地賺取的淨要素收入(英語:Net factor income from abord, NFIA)。
因此得出以下公式:

由於本地收入與本地生產值應完全相等,習慣上本地總收入(GDI)或本地淨收入(NDI)較常被稱作國內生產總值(GDP)或國內生產淨值(NDP)。
限制
本地居民收入會被用於反映和比較不同地區居民的富足情況,但其亦受統計上的限制。
人口大小的影響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本地居民收入會經常被比較。由於不同地區的人口大小各有不同,單以本地居民收入較難作比較。因此,比較前一般會先計算人均本地居民收入(英語:National income per capita),即以本地居民收入除以人口大小,以增加其可比性。
不同幣值的影響
不同地區的本地居民收入會以不同貨幣單計算。因此,比較前通常會以當期的匯率先作轉換。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購買力平價作轉換,以避免可能匯率的扭曲。
一般物價水平的影響
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本地居民收入亦會經常被比較,為了消除通脹或通縮帶來的影響,通常不會直接比較,而是會扣除價格變動後,計算出實質本地居民收入 (英語:Real national income;或稱固定市價的本地居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at constant market prices),才作比較。至於未扣除價格變動的本地居民收入,則稱為名義本地居民收入(英語:Norminal national income;或稱當時市價的本地居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at current market prices)。
其他限制
除了以上限制,以本地居民收入統計經濟表現亦受其他較難消除的誤差,例如:

本地居民收入並沒有包括不在市場進行的生產,如家庭主婦的生產並沒有計入。


本地居民收入並沒有反映資源的投入,如長工時的投入及大量天然資源的使用並沒有計入。


本地居民收入只反映當期的收入,並沒有反映累積的收入。


本地居民收入沒有反映收入分布。

各國本地居民總收入排名
世界銀行各國總本地居民收入列表(前10位)(單位:百萬美元)



排名
2014[1][2]
2010
2009
2008




1
 美國
16,967,740
 美國
14,600,828
 美國
14,223,686
 美國
14,506,142


2
 中國
8,905,336
 中國
5,700,018
 中國
4,857,623
 日本
4,853,005


3
 日本
5,875,019
 日本
5,369,116
 日本
4,785,450
 中國
4,042,883


4
 德國
3,716,838
 德國
3,537,180
 德國
3,473,814
 德國
3,504,510


5
 法國
2,789,619
 法國
2,749,821
 法國
2,750,418
 英國
2,799,960


6
 英國
2,508,965
 英國
2,399,292
 英國
2,538,578
 法國
2,700,770


7
 巴西
2,342,556
 義大利
2,125,845
 義大利
2,114,668
 義大利
2,115,482


8
 義大利
2,058,172
 巴西
1,830,392
 巴西
1,563,126
 西班牙
1,449,186


9
 俄羅斯
1,988,216
 印度
1,566,636
 西班牙
1,472,046
 加拿大
1,446,669


10
 印度
1,960,072
 西班牙
1,462,894
 印度
1,405,064
 巴西
1,433,699




參見

個人所得
國內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幸福總值
無條件基本收入
各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列表

 
 
分類:經濟學術語

頁面分類 > 人類社會 > 經濟 > 經濟學 > 經濟學術語
頁面分類 > 人類社會 >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 經濟學術語
頁面分類 > 人文學科 > 語言學 > 社會語言學 > 術語 > 經濟學術語

子分類
此分類僅包含以下 1 個子分類。





► 经济学悖论‎ (11個頁面)





分類 "经济学术语" 中的頁面
 
 
分類:社會經濟學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社會經濟學




子分類
此分類包含以下 12 個子分類,共 12 個。







► 人类发展报告‎ (1個分類, 9個頁面)




► 人類發展指數‎ (1個分類, 6個頁面)









► 健康、教育和福利经济学‎ (1個分類, 2個頁面)









► 千年發展目標‎ (2個分類, 3個頁面)









► 发展‎ (11個分類, 6個頁面)









► 收入分配‎ (3個分類, 6個頁面)









► 生活质量‎ (1個分類, 15個頁面)









► 社会项目‎ (1個分類, 7個頁面)









► 福利經濟學‎ (4個分類, 6個頁面)









► 经济不平等‎ (3個分類, 4個頁面)









► 財富‎ (3個分類, 3個頁面)









► 贫困‎ (4個分類, 13個頁面)







分類 "社会经济学" 中的頁面
此分類包含以下 22 個頁面,共 22 個。


分類:統計學術語

頁面分類 > 人文學科 > 語言學 > 社會語言學 > 術語 > 統計學術語


子分類
此分類僅包含以下 1 個子分類。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术语‎ (3個頁面)






分類 "统计学术语" 中的頁面
此分類包含以下 15 個頁面,共 15 個。



C

条件期望





乡村人口





個人所得





偽關係





内生变量
内部效度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核算
國民收入





城镇人口





外部效度





大样本统计





物價





相关





統計誤用

 
 
世襲貧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印度的一個窮人推著小孩









塞爾維亞貧民區的小孩


世襲貧窮或貧富世襲指資本主義社會中貧困家庭造就的下一代的也是窮人之現象,也就是一種富者恆富、弱者恆弱現象的探討。日本社會上稱為「貧困惡循環」或「已開發國家陷阱」。
 
 
 
馬太效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部分連結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跨語言連結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連結可能需要清理。(2015年12月11日)
請協助改善此條目。參見WP:LINKSTYLE、WP:MOSIW、WP:OVERLINK以了解細節。突出顯示跨語言鏈接可以便於檢查。









本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信息管理、社會學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2013年11月1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這篇條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條目討論頁。
另見其他需要信息管理專家關注的頁面。



馬太效應(英語:Matthew effect),指科學界的名聲累加的一種反饋現象,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於1968年提出[1][2]。其名稱來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3]。
 
 
 
 
自證預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部分連結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跨語言連結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連結可能需要清理。(2015年12月12日)
請協助改善此條目。參見WP:LINKSTYLE、WP:MOSIW、WP:OVERLINK以了解細節。突出顯示跨語言鏈接可以便於檢查。








心理學



主題 - 歷史



研究範圍



異常心理學
生物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
實驗心理學
演化心理學
數學心理學
神經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
精神物理學
社會心理學
社區心理學
諮詢心理學
理論心理學
超個人心理學




應用範圍



臨床心理學
輔導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
法庭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
預防心理學
工業及組織心理學
學校心理學
運動心理學




著名人物



弗洛伊德
梅奧
布羅德本特




心理學列表



出版物
相關條目
療法
檢視· 討論






自證預言(又稱「自我應驗預言」),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是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1]通俗的說,自證預言就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使我們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
信念和行為之間的正反饋被認為是自我應驗預言成真的主要原因。雖然此類預言的例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和古印度時期的文學作品,然而「自證預言」這個名稱直到20世紀才由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並對它的結構和推論作了比較系統化的定義。莫頓在他的著作《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中對自我應驗預言作了如下闡述[2]:

自我應驗預言是一種能夠喚起新的行為的預言,並且該行為使得本來錯誤的概念變成了正確。

吸引力法則(Laws of attraction)被視為是自證預言的一種。


目錄





1 例子
2 文學中的表現

2.1 中國


3 相關條目
4 參考文獻


例子
這一理論最著名的實驗出自1968年Rosenthal博士與Jacobson博士所完成。首先,他們給一所中學的所有學生進行IQ測試,然後告訴 老師一些學生的智商(IQ)非常高,讓老師相信這些學生在來年的學習成績中將會飛躍成長。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高智商"的學生非真的高智商,而是隨機抽 取。因此,他們智商不見得比其餘學生還高。隨後的實驗結果驚人:那些被老師認為"高智商"的學生(事實跟其餘學生的智商一樣)在來年的學習成績確實突飛猛 進。
科學家認為原因有可能是:
1.老師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覺中給了這些"高智商"學生更多的感情投入2.給了更多學習資料和讓他們研究艱深的學習內容3.對於"高智商"學生的學習,老師在不自覺中給了更多的反饙4.老師在不自覺中給了這些學生在課堂中活躍的機會。
文學中的表現
中國
漢高祖劉邦在漢書中斬白蛇後得天下。
《呂氏春秋·人有亡鈇者》:「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相關條目

皮格馬利翁效應
安慰劑效應
受試者期望效應
觀察者期望效應
雙盲

參考文獻



^ 「自證預言」的是與非,北京青年報,鳳凰網
^ 羅伯特·金·莫頓.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Free Press. 1968: pp.477. ISBN 978-0-02-921130-4. OCLC 253949 (英文).









[隱藏]







時間旅行



 


一般術語和概念



時序保護猜想
封閉類時曲線
諾維科夫自洽性原則
自證預言
時間旅行的量子力學





 


小說中的時間旅行



虛構歷史年表列表

科幻小說
遊戲







 


時間悖論



祖父悖論
導引悖論
命定悖論





 


平行時間線



架空歷史小說
多世界詮釋
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 (小說)





 


時空哲學



蝴蝶效應
決定論
Eternalism
宿命論
自由意志
Predestination
Self-determination





 


涵蓋封閉類時曲線之廣義相對論時空



阿庫別瑞引擎
BTZ黑洞
哥德爾度規
克爾度規
克拉斯尼科夫管
米斯納空間
提普勒柱體
梵·斯托根塵
蟲洞





 


時間旅行的都會傳說



Moberly–Jourdain incident
費城實驗
蒙淘克計劃
Chronovisor
比利·麥爾
Rudolph Fentz
約翰·提托












2 個分類:

認知偏誤
預言

 
 
 
.
.
.










標籤:
瀏覽次數:1222    人氣指數:1422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詩之附記:時之意】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時之序:Draft】
 
住戶回應
 
時間:2016-01-12 03:17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3:16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59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57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45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35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31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31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29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6-01-12 02:28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上一頁 | 下一頁
[最前頁] [1] 2 3 [最末頁]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