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96300
 莫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時之序:Draft】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光之旅:補錄】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夢之痕】
作者: 莫非 日期: 2016.01.22  天氣:  心情:


  





.
.
.
 

 
 
 
*

 
歌手:玄觴
歌曲:夢殤碧落
作詞:玄觴
作曲:玄觴
枝頭薄雪尚存 遠山傳來暮鼓聲聲
斜陽散了余溫 涼意入骨幾寸
渡口半盞搖燈 經歷多少日落月升
流水脈脈 淌過世事浮塵

向來風花雪月動人 相偎桃林醉聞晚風
撫琴對飲仗劍紅塵 冬去春來寒暑幾更
情深一寸 傷多一分
如夢江湖如戲人生 是我沉淪

桃花緋雨故城 盪著煙波十里紛紛
疏影斜月河燈 湖畔悠悠琴聲
彷若昨夜星辰 隨風搖落弦月微冷
浮光掠影 最是黯然銷魂

從來風花雪月動人 千里雨霽水天難分
若說最美不過重逢 他日久別偶遇故人
話說三分 痛卻十分
與你錯失太多前塵 啊哼~

從來風花雪月動人 千里雨霽水天難分
若說最美不過重逢 他日久別偶遇故人
話說三分 痛卻十分
與你錯失太多前塵 啊哼~
如夢江湖如戲人生是我 沉淪




.
.
.
 


 
.
.
.

 
 
洛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文介紹的是神話人物。關於其它作品,詳見「洛神 (消歧義)」。









《洛神賦圖》中的洛神


洛神(名為宓妃(fú fēi),又叫作洛嬪)是中國神話裡伏羲氏(宓羲)的女兒,其因為於洛水溺死 ,而成為洛水之神,故稱洛神。
相關
曹魏時,曹植曾經寫過一篇賦——《感甄賦》,即《洛神賦》。因此篇賦,他的嫂子甄氏被認為是洛神轉世。
李商隱有詩:《東阿王》——「國事分明屬灌均,西陵魂斷夜來人。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時賦洛神。」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有傳世名畫《洛神賦圖》。
影視作品


1956年 《洛神》北京電影製片廠 - 梅蘭芳(飾 洛神), 姜妙香(飾 曹子建)
1957年 《洛神》香港大成影片公司 - 芳艷芬(飾 甄婉貞), 任劍輝(飾 曹植), 麥炳榮(飾 曹丕), 劉克宣(飾 曹操)
2002年 《洛神》香港無線- 蔡少芬(飾 甄宓), 馬浚偉(飾 曹植), 陳 豪(飾 曹丕), 劉 丹(飾 曹操)
2013年 《新洛神》華策影視- 李依曉(飾 甄宓), 楊 洋(飾 曹植), 張 迪(飾 曹丕), 李進榮(飾 曹操)



3 個分類:

中國女神
中國上古人物
河川神

 
 
 
洛神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部分連結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跨語言連結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連結可能需要清理。(2015年12月11日)
請協助改善此條目。參見WP:LINKSTYLE、WP:MOSIW、WP:OVERLINK以了解細節。突出顯示跨語言鏈接可以便於檢查。











《洛神賦圖》(局部) - 東晉畫家顧愷之所繪畫。


《洛神賦》為曹植於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所著。最早見於蕭統《昭明文選》,其序稱曹植由京城返回封地時,途經洛水,忽然有感而發,並作此賦。洛神為中國神話裡伏羲氏(宓羲)之女兒,其因為於洛水溺死 ,而成為洛水之神,即洛神。此賦為曹植所著的文章裡較為著名的。


目錄




1 寫作背景
2 對後世影響

2.1 繪畫
2.2 書法
2.3 小說


3 和甄氏的關係

3.1 邊緣證據


4 參考資料
5 注釋


寫作背景
三國時代文學名家曹植的浪漫主義名篇《洛神賦》。《洛神賦》原名《感鄄賦》,一般認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賦》,甄通鄄,但也有人認為其寫作牽涉到曹植與魏文帝曹丕元配甄氏(即曹植之嫂)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
據《文昭甄皇后傳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東漢獻帝七年,官渡之戰,袁紹兵敗病死。曹操乘機出兵,甄氏成了曹軍的俘虜,繼而嫁曹丕為妾。
曹操的夫人劉氏生長子曹昂,早年死於宛城。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
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 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氏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甄氏因激怒曹 丕,不僅未能封后,最終亦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髮遮面,十分悽慘。
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氏所生的兒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氏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氏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氏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里還在翻騰著與甄氏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226年),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因覺原賦名字其母之嫌,遂改為《洛神賦》。
宋人劉克莊卻說,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實之」。明人王世貞又說:「令洛神見之,未免笑子建[1]傖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輿、丁晏、張雲等人,群起而鞭撻之。
把他們的論點綜合起來,大概有如下幾點:

曹植愛上他的嫂嫂很不可能。他沒有那麼大的膽量寫《感甄賦》。丕與植兄弟之間因為政治的鬥爭,本來就很緊張,曹植寫《感甄賦》,豈不是色膽包天,不怕掉腦袋了嗎?


圖謀兄妻,這是「禽獸之惡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曹叡)之母而兄子晏然,況身為帝王者乎?」


李善注引《記》所說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並把此枕賜給曹植,「里老所不為」,何況是帝王呢?極不合情理,純屬無稽之談。


《感甄賦》確有其文,但「甄」並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因此是「感甄」。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


《洛神賦》一文,是「託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於君王」。後來的人否定感甄說不過是重複這些觀點。如果說有所增加,只是說,14歲的曹植不大可能向曹操求娶已經24歲的已婚女子為妻。


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氏認定成洛神了。

對後世影響
繪畫







各個版本的洛神賦圖


此賦詞句華美,比喻新奇,並屢被後世文人所引用,稱頌。並被採用多種形式演繹,如東晉時,大畫家顧愷之亦以此賦為題繪畫了名為《洛神賦圖》。兩幅宋朝人臨摹的《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畫的,畫中曹植和隨從在岸上遙望水上飄逸窈窕的洛神和各種神仙怪物。其中一幅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幅被末代皇帝溥儀捲逃到東北,日本投降後散落民間,後被遼寧博物館收藏。
書法
書法家王獻之曾書《洛神賦》,今僅存十三行,稱玉版十三行,趙孟頫也曾用小楷書之。
小說
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大量引用《洛神賦》的詩句。
和甄氏的關係
甄氏是中山無極人,是上蔡令甄逸之女,出生於漢靈帝光和五年(182年),比曹丕長五歲,較曹植長十歲。《三國志·魏書》注列舉了甄逸的三男五女的名字,唯獨沒有她的名字,稱她為「甄宓」,完全是因為曹植的這篇《洛神賦》被一些人認為是寫給甄氏的愛情篇章。
《洛神賦》原名《感鄄賦》,原因是曹植在黃初三年(222年)被封為鄄城王,而《感鄄賦》作於第二年[2]。昭明太子蕭統之《文選》中錄入名為《洛神賦》,按唐朝江都人李善為《文選》作註解釋這是甄氏之子魏明帝曹叡所改[3],李善註又改《感鄄賦》為《感甄賦》,把《洛神賦》看作是曹植寫給甄氏的愛情篇章。李商隱有多首詩詞秉承李善之言,其中《東阿王》一詩:
國事分明屬灌均,西陵魂斷夜來人。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時賦洛神。
又有《無題》詩云: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但宋大詩人劉克莊,明「後七子」首領王世貞等均反對這一說法,認為純粹是好事者牽連附會。
可是雙方都無確實證據。這樣一來,《洛神賦》到底是曹植為甄氏所寫,還是自況,以美人比喻自己,就難下定論。
邊緣證據
證明兩人有曖昧,目前只有邊緣證據。甄氏和曹植是同時代人物,甄氏嫁入曹家大致有15年的時間,年齡大致是24歲到39歲[4],曹植當時應為14歲到29歲,正是男女有情之時。甄氏也確有絕色和詩才。絕色典故見《三國志·魏書·劉楨傳》註記:「其後太子嘗請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眾人咸伏;而楨獨平視。太祖聞之,乃收楨,減死輸作。」劉楨因為看絕色美人看得太入迷,以致引起曹操不快而下了牢獄。詩才典故見《古詩源》收錄甄氏所作一首《塘上行》:
浦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果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品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賢豪故,捐棄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捐棄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捐棄菅與蒯出亦復愁苦,人亦更苦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蓊蓊從軍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曹植曾作《愍志賦》,現只存殘篇:
或人有好鄰人之女者,時無良媒,禮不成焉。彼女遂行適人。有言之於予者,予心感焉。乃作賦曰: 竊托音於往昔,迄來春之不從。思同游而無路,倩壅隔而靡通。哀莫哀於永絕,悲莫悲於生離。豈良時之難俟,痛予質之日虧。登高樓以臨下,望所歡之攸居。去君子之清宇,歸小人之蓬廬。欲輕飛而從之,迫禮防之我拘。
其中「思同游而無路,倩壅隔而靡通。哀莫哀於永絕,悲莫悲於生離。」含糊其辭之餘道出了「生離」的痛苦。貴為曹植,當時這種能讓他發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嘆,可以生而見到卻不能碰的女子,似乎除甄氏外幾率不大。
220年,曹丕稱帝後背棄甄氏。221年,甄氏被迫害致死,曹植又寫《出婦賦》:
妾十五而束帶,辭父母而適人。以才薄之陋質,奉君子之清塵。承顏色以接意,恐疏賤而不親。悅新婚而忘妾,哀愛惠之中零。遂摧頹而失望,退幽屏於下庭。痛一旦而見棄,心忉忉以悲驚。衣入門之初服,背床室而出征。攀仆御而登車,左右悲而失聲。嗟冤結而無訴,乃愁苦以長窮。恨無愆而見棄,悼君施之不終。
222年,曹植封鄄城王。223年,《感鄄賦》(即《洛神賦》)寫成。三國時「鄄」字和「甄」字通[5],三國之前「甄」字本來讀jiān,並無發zhēn音之說。只有東吳文人才避孫堅的諱改「甄」為zhēn音[6],曹魏當時並不改讀,還念jiān。[7][8] 。曹植是知道兩字相通的,賦的題目也很反常,漢賦中寫一座城池的賦一般以《城名賦》命名,如《東京賦》《西京賦》等,並無《感城名賦》這一慣例。並且《感鄄賦》的內容非但和鄄城毫無關系,而且其中「跑題」所描寫的洛神非常傳神:
襛纖得衷,脩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脩眉聯娟。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不論自況與否,這些描寫應該是有人物原型的,從作品結尾所透露出的作者對洛神的戀戀不捨卻又被迫離開的淒婉之情,更不能不令人起疑。
《昭明文選》 中李善為「曹植」一條作註明確記錄《感鄄賦》就是《感甄賦》: :「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將。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鏤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已為郭 后讒死。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宴飲,仍以枕賚植。植還,度轘轅,少許時,將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見女來,自云:我本託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 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遂用薦枕席,懽情交集,豈常辭能具。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髮,羞將此形貌重睹君王爾!言訖,遂不復見所在。遣人獻珠於王, 王答以玉珮,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後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
其中「帝示植甄后玉鏤金帶枕」若考證為真,則可算確實證據,因為若曹植和甄氏無男女私情,則曹丕不大可能把自己太子生母的貼身物品贈之。
參考資料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洛神賦



《三國志·魏書》
《昭明文選》及李善註

注釋



^ 子建,曹植字。
^ 甄氏剛於黃初二年(221年)被曹丕賜死。陳壽《三國志》:「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郭后、李、陰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
^ 魏明帝此舉可能是避其母之名諱。
^ 至少建安22 年(217年)甄氏35歲時仍然是大美人且知書達理。裴松之為《三國志·魏書·后妃傳》作註:「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 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諸姊怪問之,後答言:『此豈女人之所觀邪?』年九歲,喜書,視字輒識,數用諸兄筆硯,兄謂後言:『汝當習女工。用書為學,當作女博 士邪?』後答言:『聞古者賢女,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誡。不知書,何由見之?』」
「二十二年九月,大軍還,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見後顏色豐盈,怪問之曰:『後與二子別久,下流之情,不可為念,而後顏色更盛,何也?』後笑答之曰:『(諱)等自隨夫人,我當何憂!』後之賢明以禮自持如此。」武宣皇后即曹操之卞皇后,曹丕之母。
^ 「鄄」字雖然一般念juàn,但《集韻》中說:「稽延切,音『堅』;之人切,音『眞』。」也就是和「甄」同音。
^ 《吳志》:「孫堅入洛,屯軍城南,甄宮井上,旦有五色氣,令人入井,探得傳國璽,以『甄』與己名音葉,爲受命之符,則三國以前未有音『之人切』者。孫權卽位,尊堅爲帝,江左諸儒爲吳諱,故改音『眞』。」
^ 《孫奕·示兒編》:「『甄』有二音,學者皆押甄字在『先』韻,獨『眞』韻反未嘗押,此皆相承之久,信耳不信目之過。〈文選·張華女史箴〉云:『散氣流形,旣陶旣甄,在帝包羲,肇經天人。』則已押『人眞』韻矣。」《康熙字典》按:「《女史箴》在三國以後,孫氏未詳考,前此甄無『眞』音也。」
^ 到宋朝仍然有個別人知道「甄」原讀jiān一事。《雞肋編》載,宋徽宗大觀年間甄徹登進士第,唱名的時候,同知樞密院林攄把「甄」讀成了「堅」的音,徽宗說不對,念錯了。林攄不服氣,「呼(甄)徹問之」,看甄徹本人怎麼認為,結果甄徹附和徽宗,說是徽宗說得對,林攄因此「以不識字坐黜」,其實查考詞源,林攄是對的。




2 個分類:


三國文學

 

洛神賦
作者:曹植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辭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迺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覩一麗人,于巖之畔。 迺援御者而告之曰: 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 御者對曰: 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迺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余告之曰: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襛纖得衷,脩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脩眉聯娟。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 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懽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脩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爲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迺衆靈雜遝,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脩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陉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爲衛。 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迴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霑繁霜而至曙。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






 

標籤:
瀏覽次數:211    人氣指數:1011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時之序:Draft】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光之旅:補錄】
 
住戶回應
 
時間:2016-01-22 17:51
他, 54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