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裡面那群國中生所組成的樂團,用「皮克青春」當成團名。「皮克」就是「Pick」,也就是用來彈吉他的那片東西。可是對於少年音樂家曾宇謙飾演的男主角來說,「搖滾」是他從未觸碰過的世界,直到在學校裡面認識一個女孩,再認識一群組樂團的好朋友,才讓他從古典音樂的小提琴,跨足到搖滾的電吉他,於是搖滾不再只是一種嘶吼,而成為他們歌頌青春的一種方式。 最近的台灣電影越來越愛歌頌青春了!林書宇導演的《九降風》講出青春的感傷;鄭有傑導演的《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用青春的眼光表達對成人世界的怒吼;九把刀導演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把青春變成一種豪邁而美麗的人生軌跡,但是由《藍色大門》導演易智言擔任監製,新銳導演陳大璞執導的《皮克青春》,卻以音樂穿針引線,講出年輕世代與傳統世代的劇烈碰撞,卻沒有太多的吶喊與控訴,反而讓「諒解」成為整個故事的軸心。 男主角是個國中生,他的父親(張克帆飾演)是個醫生,也是個曾經有過音樂夢的人,卻因為家裡的逼迫而放棄夢想,選擇生活平順的醫師行業,卻從此鬱鬱寡歡,妻子(高慧君飾演)無法理解這樣的人生觀,選擇走出這個牢籠,自食其力。而男主角這個慘綠少年,更沒有權力選擇自己的人生,他被逼著參加升學班,放棄最愛的音樂,一切的起因就是這位嚴厲而保守的爺爺(石峰飾演),他等於是一家之主,掌管全家人的生活,連買不買腳踏車,學不學小提琴,甚至什麼時候回家都要經過他的同意,這種高壓統治的作風,把全家人都逼到臨界點!當男主角在學校組樂團,導致功課退步的時候,衝突當然就產生了! 《皮克青春》延續《藍色大門》的清新觀點,卻訴說著一個衝突不斷的故事。國中生之間若有似無的三角關係,是感情的衝突;學習古典音樂的男主角,跨足到搖滾音樂的世界,是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老中青三代的家庭關係,更是不同世代之間糾結難解的衝突。人生在很多時候,是由一連串的衝突所構成,包括環境與自我的衝突,也包括夢想與現實的衝突,經歷過這些衝突之後,我們才會長大。 即使整個故事衝突不斷,有足夠的戲劇元素可以高潮迭起,但是導演卻選擇用一種平順自然的角度來呈現,甚至連主要角色都是由素人演員擔綱演出,這群人都不算俊男美女,卻非常清新討喜,就連平常的形象最不認真的張克帆,都很認真的演出那個備受壓抑的父親,最後他重新拿起電吉他,在舞台上的那場大爆發,雖然沒讓他發揮到歌唱實力,卻已經能量十足!但是這個故事即使有青少年元素,卻一點都不熱血,反而帶著一點感傷,因為年輕時代所擁有過的夢想,大部份都會離我們遠去,可是當我們在不得不長大的同時,永遠都還是會感謝那些曾經擁有過的義無反顧。那樣的東西,我們稱為「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