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國立中正大學學者發表環保署委託中正大學對自來水/飲用水進行採樣抽檢結果,竟然發現腸病毒檢出率高達6成,而且病毒的基因型和在台灣流行的71型及克沙奇型相符合。
現行的飲用水水質標準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種類多達數十種,包括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A型及B型、伊科病毒(Echovirus)與第68到71型腸病毒。感染後在人體的潛伏期約為三至五天,大多數感染者,並無症狀或症狀極為輕微,在幾天後會自然痊癒。但少數人會發生典型症狀,包括手掌、口腔、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極少數個案,會發生嚴重併發症,對年幼的兒童尤其危險。
目前環保署所訂定的「飲用水水質標準」中,細菌性標準包括檢測「大腸桿菌群」及「總菌落數」兩項。「總菌落數」是指水中的總細菌數,主要是計算存在於水體中無害的細菌數量,世界衛生組織在2004年指出「總菌落數」不能代表水體是否被污染,也與水體的安全性和水質無關,而環保署在引用「總菌落數」時,只以它做為水中加氯的消毒效率評估指標,並非視為水質指標。餘下的「大腸桿菌群」項目是目前環保署在「飲用水水質標準」中唯一做為微生物安全性的指標。
選擇「大腸桿菌群」在「飲用水水質標準」中並非因為「大腸桿菌群」是非常危險的細菌(當然「大腸桿菌群」是可以致病的病菌),而是水體中若存在「大腸桿菌群」即表示水體已被人體的排泄物如糞便所污染,水中必定也存在其他可以致病的病菌。檢測自來水中的「大腸桿菌群」含量,可以評估自來水是否存在致病菌,現今「飲用水水質標準」訂定在100毫升中「大腸桿菌群」不可驗出超過6個。
這個沿用已久的微生物安全標準在國際上有甚多爭議,當然,「大腸桿菌群」若在水體中被檢出,這可顯示有細菌汚染,但細菌並不是病毒,因為許多的研究發現,「大腸桿菌」或「大腸桿菌群」在水體的存在與否,與水中是否含有致病的病毒如腸病毒並無直接關係,找不到「大腸桿菌群」的水體,也可能被腸病毒所污染,被腸病毒所污染的水有危險性也並不適合飲用。因此世界衛生組織也在新的「飲用水水質指引」中加入要監控腸病毒的條款。
腸病毒 全球嚴密監控
在剛由衛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浮現中的水安全問題與傳染病》(Emerging Issues in Water and Infectious Disease)一書中,對腸病毒汚染飲用水所引發的事例甚為關注,並詳加分折。歐盟早已在歐聯指令(EU Directive98/83/EC)加入檢測「腸病毒」做為飲用水的其中一項重要的安全性指標,自來水/飲用水中絕不容許檢驗出任何「腸病毒」的存在。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先進國家也已經先後將「腸病毒」做為飲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指標之一。
研究發現,氯氣雖然能夠將水中的腸病毒消滅,但不同的腸病毒品種,忍耐氯氣的能力差距甚大,像小兒麻痺病毒須要較長時間才能將它完全消滅,而水中餘氯的濃度、水温、水的濁度等等,也影響着水中是否存在著殘餘「腸病毒」的機會。中正大學學者發表對飲用水採樣抽檢中發現腸病毒後,表示所檢出的腸病毒個體不一定具有感染性,但也呼籲民眾不可生飲自來水。而環保署也出面澄清,表示自來水加了氯之後應可以殺死腸病毒,飲用水要是煮沸,更不會有感染風險。
「加拿大飲用水水質指引」內比較各種有關在飲用水中處理「腸道病毒」的方法,指出紫外線殺菌是處理飲用水中「腸病毒」的其中一個最有效的方法﹔曝曬在紫外線下,病毒的DNA受到破壞便失去感染人體的能力。
「腸病毒」是在人體寄生的具危險性致病病毒之一,存在於人體的排泄物如糞便中,帶菌者的糞便可以存在著極高的濃度,每毫升高達106個,只要1~50個「腸病毒」就可以令人致病。
禽流感來勢洶洶
「禽流感」是2005年最具危險性的病毒,若果能夠跨越動物與人體的界限,將引發人類的大災難,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政府正密切防範禽流感失控,「禽流感病毒」同樣地在帶菌的病鳥糞便中存在著極高的病毒濃度。若家禽和候鳥的鳥糞汚染水體,也存在著一定的危險。在病毒流行的時間,民眾要更加小心,確保飲用水的安全衛生。
中正大學對自來水/飲用水進行「腸病毒」檢測只是個別的研究,環保署目前沒有在「飲用水水質標準」中加入檢測「腸病毒」的指標,民眾無從得知自來水中有否殘留「腸病毒」,要為家人的健康把關,可在家中安裝一台具有紫外線殺菌、能消滅水中病毒的淨水器。
需要這方面資訊 歡迎留言 我會幫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