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昨天分享白日夢冒險王的音樂
昨天也看了近期的一部關於旅行的電影
每每看完關於旅行的電影,
都會有一種放下一切的衝動,
出門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尋找快樂的15種方式"
其實也是一種鼓勵去旅行尋找真我的一部電影
主角是個精神科醫生,生活規律無虞,女朋友很漂亮(雖然看著她一直讓我想到"控制"),且一樣遵循著規律的生活
日子就這樣一直重複,但他卻發現他無法幫病人找尋到快樂,自己也無法快樂
一個契機,他決定去旅行,到了中國,非洲,美國,沿路的體驗,有快樂,有困惑,甚至有恐懼
每當快樂時他會寫下讓他快樂的理由(這也是他旅程的最重要目的之一,找尋快樂的方法)
每一個國度、文化、社會階層,都有各自的問題,沒有真正的「完美」,
別人抽象的「智慧」,都是「天邊的彩虹」,唯有真心愛你的人最「真實」!
但在他歷經一切追尋後,他深刻體會「最大的不幸,就是失去所愛的人!」
主角體認原來幸福與快樂,就是一直在他身邊,快樂不假外求,要改變其實一直以來就是他自己
最後他快樂了,也讓病人更快樂..
這是一部詼諧又不失讓人有所體悟的一部電影
題外話
最近有位女生,因為執行了Gap Year 去世界體驗生活
但被酸民爆說其實執行了Gap Year 其實回來找不到工作,
本想靠這旅行所寫的文章來賺稿費,但也沒有紅,又只好趨於現實去找工作
但找不到,只好找比以前薪水還少的工作,而且還是靠學長的人脈找到
還被爆說因為有小開男友所以才敢Gap year
說了那麼多,其實Gap year好不好,沒有說一定
報導寫說歐美的專欄作家Chelsea Fagan在時代雜誌的專欄投書,
發表她對媒體或雜誌鼓吹「別擔心金錢了,去旅行吧」(Don't Worry About Money, Just Travel)話題的不滿,
根據《M-Plus》網站翻譯報導,Chelsea認為這些鼓吹背後,只證明了他們根本搞不懂「擔心」(Worry)的含意,
她質問:「憑什麼社會要製造氛圍,好像為了生計或考量現實而努力工作的人,
眼界或者胸襟比不上有資源可以出國玩的人?憑什麼對實際生活比較有責任感的人,卻要被貶低的像是低人一等?」
M-Plus報導指出,Chelsea提醒,出國旅行就只是金錢跟機會的遊戲,
雖然能證明你有資源這麼做,但它本身既稱不上是成就,
也不會讓旅行者變得更有文化、更與眾不同。
報導也提到,一些鼓吹「別擔心錢」、「拋開一切追夢」的文章背後
Chelsea看到的是一種階級之間的深刻差異誤解。
要把這視之為通往人生意義的唯一道路,那就真的是爛透了。
說穿了,每個人都有自己都自己所追尋的幸福
有著穩定的工作,美滿的家庭,愛你的家人,也是一種快樂
但如果旅行可以讓你覺得快樂,能執行多少,能力所及就執行
但它不是用來判斷你能力高低或有無國際觀的一種標準
但它會是讓你心靈上可以暫時休憩,再出發的一種很有效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