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44398
 相信有天使.....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失敗的關鍵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到底要吃什麼?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A Natural Hist
作者: 相信有天使..... 日期: 2010.11.09  天氣:  心情:
本現代人,尤其是城市人必讀的好書The Omnivore 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會讀這本書一開始也是因為好奇,因為這本在2006年出版的書,在當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還有當選其他如《洛杉磯時報》2006年度好書榜、《出版人週刊》2006年百大好書、「詹姆斯.畢爾德獎」2007年飲食寫作類得獎作品等。在美國的各大書店,在最顯眼的位置都可以看到其身影,我們學校的各處佈告欄也可常見這本書的讀書會,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看完這本書的感受,可以說是非常的震驚。我是在兩個多月前看完它的,當時正納悶為何還沒出中文版,過不久在六月初就見到了中文書摘。中文版《到底要吃什麼?:速食、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由蕭秀姍和黎敏中翻譯,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中文書名《到底要吃什麼?》取得並非很好,因為The Omnivore s Dilemma要探討的問題主要是「我們吃的到底是什麼?」,作者Michael Pollan的2008年新書In Defense of Food: An Eater s Manifesto才是探討「我們到底要吃什麼?」這個問題。

「食色性也」,人要活著就必須得吃。「吃」,可以是非常簡單的問題,但食物來源的背後,可以有非常錯綜複雜的故事。這本書非常具開創性,作者Michael Pollan的文筆非常好,他細膩地探討了美國的農業和食品工業,讓我們能夠非常清楚地瞭解,在現代化的生活中,我們吃下肚的東西倒底是什麼。The Omnivore s Dilemma很特別的一點還有,Michael Pollan加以他個人的真實經歷,以偵探推理小說的方式,來探索這個看似簡單極的問題。

既然Michael Pollan是以他的親身經歷來研究「吃」這個問題,我也先說說我的經驗。當初剛來到加州時,為了節約荷包,我們這些窮苦留學生都得親自下廚煮食,所以就得三不五時去逛超市。我原本以為美國是個物產豐富的國家,那超市裡的生鮮種類應該很多吧,沒想到卻大失所望。在一般美國的超市,魚蝦可能只有三四種,雞肉和牛肉的種類只差在部位,蔬菜來來去去就那幾種,水果種類也不算多。據說加州已經算是很好了,其他州恐怕生鮮種類更少。生鮮種類稀少也就算了,最大的問題是,香蕉沒有香蕉味、草莓沒有草莓味、蕃茄沒有蕃茄味、雞肉沒有雞肉味......

有一次我們在實驗室聊天,說到東南亞的香蕉有多好吃,我們實驗室的美國人居然還納悶,為什麼香蕉會是有味道的東西Orz 上回去老闆家吃飯,他炒了些野茹,我問他那算俄國菜嗎,他說不算,因為在美國絕對做不出俄國菜,因為馬鈴薯和麵粉沒有味道,我也才驚奇,原來馬鈴薯和麵粉是有味道的......我老闆還說,在俄國的市場,單單蘋果就少說有五十幾種吧,草莓也好吃太多了。美國超市裡生鮮食物的單調乏味,是許多移民和外國人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還好加州有一些亞洲超市。

就拿草莓來當個例子解釋吧,我們在美國超市買到的草莓,絕大多數是四倍體,也就是染色體數是正常草莓的兩倍,體型也是正常草莓的兩三倍。那是我們學校農學院的一位教授培育出來的(我有上過他的課,他上課總盯著時鐘看,因為他比學生還想下課......)。草莓原本是不耐久不耐摔的水果(所以草莓族才叫作草莓族嘛),可是那種四倍體草莓卻耐久耐摔,因此超市都很樂意販賣,可是那種草莓的甜度,尤其是香味都頗低,但因為生產和保存成本低廉,一下就把正常草莓從超市裡淘汰了,從此以後我們就被迫要忍受沒有草莓味的草莓,美國小孩長大後,有一天可能也會問道,原來草莓是有味道的?

美國是一個很人工的國家,而且是一個幾乎沒有農業的國家。奇怪,我們學校不是有全美最頂尖的農學院嗎?美國的確很有效率地生產出大量農產品啊,可是如果仔細分析美國所謂的農業,尤其和其他絕大部分國家相比,美國生產農作物的方式,是工業化的。美國的農地基本上就像大工廠,農民基本上就像是工廠工人。美國是純資本主義國家,不管生產什麼,都要講求高效益高生產低成本,至於好不好吃營不營養則根本無關緊要。因此農民被迫得種植單一品種的作物,而且農作物的改良是操縱在大公司如Monsanto手上,農民只有向大公司買種子的份,沒有機會親自改良或育種。而也因為生鮮種類和味道單調乏味,也讓食品工業有機可趁,生產大量人工調味的加工食品。

很多發展中國家,或其他先進國家,莫不以美國為現代化的最佳典範,可是卻不知美國人在高生產力的背後,為健康、環境付出了多少代價。美國是世界第一強權,可是平均壽命卻在全球排42名,落後41個國家。然而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也是在健康方面花錢最多的國家。美國成年人的癡肥率是世界最高之一。 美國出生的嬰兒在一歲以內死亡的機率和其他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是較高的,連古巴和台灣都有較低的死亡率。美國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其中的主因之一,不過「吃」也佔了一大部分。讓我們來看看The Omnivore s Dilemma中寫的,這問題會變得非常清楚。

《到底要吃什麼?》(The Omnivore s Dilemma)作者麥克.波倫(Michael Pollan)是《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長期撰稿人,目前在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媒體新聞學。他著有Second Nature、A Place of My Own,以及讓他成為《紐約時報》年度風雲暢銷作者的The Botany of Desire。
標籤:
瀏覽次數:13    人氣指數:413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失敗的關鍵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到底要吃什麼?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