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133016
 jud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愛情來時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攝護腺相關知識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肝炎ABCDE
作者: judy 日期: 2015.11.19  天氣:  心情:
肝炎的介紹
HAV A型肝炎病毒介紹

什麼是A型肝炎?
A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種。人類的病毒性肝炎共有A、B、C、D、E等五種,其中A型與E型肝炎是經由口腔傳染,所謂「病從口入」正是A型與E型肝炎的最佳寫照。急性A型肝炎病患的糞便含有大量A型病毒,被糞便污染的水源、食物就可能感染給沒有抵抗力的人。此與B、C、D型肝炎經由體液傳染(主要是血液)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A型肝炎的潛伏期約二至四星期左右。


在臨床上,很難從症狀上斷定病人所罹患的肝炎是A型肝炎。因為各種肝炎的症狀都很像,必須靠抽血檢查A型肝炎抗體,才知道所感染的肝炎是A型肝炎。A型肝炎抗體有兩種,一種是IgG anti-HAV,此抗體若為陽性,表示曾感染過A型肝炎,而且目前對A型肝炎病毒已有免疫力或抵抗力,不怕A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若是沒有IgM anti-HAV,此抗體若為陽性表示目前感染急性A型肝炎。

若不幸感染A型肝炎會怎樣呢?有一部份的人不會有症狀,抽血時才知道已感染過A型肝炎,不過,並無法由IgG anti-HAV來推論到底是多久前感染到A型肝炎。三四十年前的台灣環境衛生並沒有現在的好,所以三十歲以上的成年人,有許多人「不知不覺」便已感染了A型肝炎,直到抽血檢查時才知道。感染A型肝炎後,有些人會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疲倦、黃膽等肝炎的症狀,如果食用了遭A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在潛伏期一個月後發病。而只有極少部份的急性A型肝炎會轉變成猛爆性肝炎。所幸的是,絕大部分的A型肝炎都可痊癒,而且也不會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後遺症。此點與B型肝炎或C型肝炎會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有很大的不同。


A型肝炎的傳染方式及症狀?
病毒經口腔進入人體後,會先潛伏約一個月,然後再使患者有發燒、出汗、畏寒、肌肉酸痛、食慾不振、噁心、甚至嘔吐的現象。在這種 類似感冒的症狀持續幾天後,病人開始有茶色尿或併有眼白變黃(即黃膽)的徵兆。因肝細胞受損而釋放的肝臟酵素通常在黃膽出現之前五至十天就逐漸爬昇,大多數受感染的病人並無黃膽發生,而只有些微症狀和血清肝臟酵素的昇高,代表著肝臟發炎的程度可能較為緩和。

A型肝炎如何預防?
由於A型肝炎的主要傳染途徑是經由口腔傳染,所以預防A型肝炎傳染的最佳方式就是注重飲食及飲水的衛生,絕不生食。不管東西再怎麼好吃,只要是生的,絕不入口。如果知道某個地方正在流行A型肝炎,最聰明的辦法便是不要去那個地方,免得「自投羅網」。


在個人衛生方面應注意:
* 預備食物前及進食前應該洗手
* 如廁後要沖廁及用肥皂洗手

在飲食衛生方面應注意:
* 飲水要先煮沸方可飲用
* 所有食物都應清洗乾淨並徹底煮熟,特別是貝殼類海產
* 如非即時烹調或進食,應將食物蓋好或放進雪櫃
* 切勿光顧街邊的無牌熟食檔

在環境衛生應注意
* 糞便需適當處理,以防染污水源、泥土及食物
* 廚房及飲食用具要保持清潔
* 如非即時烹調或進食,應將食物蓋好或放進雪櫃
若是不得不前往A型肝炎的疫區,而且自己沒有保護性的IgG anti-HAV抗體,最好接受A型肝炎疫苗注射。現在的A型肝炎疫苗效果很好,也相當安全。



如果感染了A型肝炎該如何呢?

* 應立即求醫
* 戒酒
* 如需服用任何藥物,應先請教醫生
* 對遵守個人衛生,以免傳染他人

肝炎的介紹
HBV B型肝炎病毒介紹

B型肝炎的傳染方式?
有許多人都誤以為B型肝炎是因為飲食不潔而傳染的,其實不是。B型肝炎並非典型的「病從口入」,實際上,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受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體液經由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尤其是進入血液內。它在人體內的潛伏期(病毒進入人體後到發生臨床症狀的期間)較A型肝炎為長,平均約二個月或更久,進入人體的病毒量越多時潛伏期可能越短。急性B型肝炎的臨床表現和A型肝炎相似。對B型肝炎沒有抵抗力的人,就有可能受到感染。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可區分為母子傳染及水平傳染。


母子傳染(又稱重直傳染)
是指帶原的母親,在生產前後將B型肝炎傳染給新生兒。這傳染途徑,應是台灣B型肝炎會如此猖獗,一代接一代的感染下去的主要原因。不過自從民國七十三年開始在新生兒注射B型肝炎疫苗以來,成果非常得好,經由母子傳染的路徑而感染到B型肝炎,變成相當的少。

水平感染
是指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進入有傷口的皮膚或黏膜而傳染。輸血、打針、血液透析、針灸、穿耳洞、刺青、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都可能是B型肝炎的水平傳染途徑。



B型肝炎如何致病?
如果你認為B型肝炎病毒侵入肝臟直接殺死肝細胞,如此而已。其實,是錯了﹗B型肝炎病毒主要的致病機轉並不是直接殺死肝細胞,它是藉由人體的免疫機轉而導致肝細胞壞死的。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有一種細胞毒性T細胞(淋巴球的一種),平常並不會去攻擊體內的正常細胞,當體內的正常細胞遭受到病菌感染時,它就會去將這已受感染的細胞殺死,其目的是為了要除去這入侵的病菌。B型肝炎病毒導致肝炎,就是經由這樣的途徑。細胞毒性T細胞是要將B型肝炎病毒「驅除出境」,然而B型肝炎病毒是在肝細胞內,所以在細胞毒性T細胞欲除去B型肝炎病毒的同時,肝細胞也就跟著陪葬了。

B型肝炎如何治療?
目前對B型肝炎治療效果較好的還是干擾素。干擾素可以藉由抑制病毒及促進免疫系統這兩方面來抑制B型肝炎病毒的活性,使得病毒的活性變低,肝發炎的狀況獲得改善,以及GOT、GPT數值下降。可惜得是,以干擾素來治療B型肝炎,雖然可達成上述的目標,但是B型肝炎表面抗原仍然存在,不會消失,也就是說,帶原狀態依舊存在,而且有一部份的病人,在停藥之後,又會復發,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病人能維持長期的治療效果。雖然有這些缺點,由於沒有更好的藥物,所以干擾素仍是目前最佳的藥物選擇。最近也有一些新的治療B型肝炎的藥物出現,不過,目前仍然在臨床試驗中,效果是不會比干擾素還來的好,必須等臨床試驗結果後,才能下結論。




什麼是B型肝炎的干擾素治療?
對於B型肝炎而言,干擾素治療通常是用於肝功能不正常(GOT、GPT上升兩倍以上)、e抗原陽性,沒有肝硬化的病人。用干擾素來治療慢性B型肝炎可使病毒的活性降低以及抑制肝臟的發炎。如果有效的話,臨床上可見到e抗原消失,e抗體出現,肝功能變成正常,同時在病理上肝發炎的情況也較緩解。可是干擾素並沒有辦法完全將B型肝炎病毒徹底清除掉,所以,儘管e抗體出現了,表面抗原仍然是存在的,病人仍然是帶原者。干擾素的作用,乃是使B型肝炎病毒由高活性變成低活性,肝發炎嚴重變成輕微,這樣轉變的好處是,可以使日後發生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機會降低。

B型肝炎如何預防?
防止母子傳染
政府字民國七十三年起推展B型肝炎疫苗注射,所有新生兒一律須接種B型肝炎疫苗,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的時間是初生後三至五天接受B型肝炎疫苗第一劑,隔一個月後注射第二劑,滿六個月後打第三劑。若母親是e抗原陽性,則小寶寶除了要注射B型肝炎預防針外,還必須於出生二十四小時內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最近的調查報告指出,學齡前的兒童B型肝炎帶原率已降低至百分之二至三,效果非常好。

防止水平感染
避免輸血、打針、針灸、穿耳洞、刺青、紋眉、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等。B型肝炎並非病從口入,也不是飲食傳染,所以使用免洗餐盤、碗筷分開,對於B型肝炎的預防是沒有多大用處的。

接受B型肝炎疫苗接種,產生免疫力
這是一勞永逸的方法。什麼人須接種型肝炎疫苗呢?血液中無B型肝炎表面抗原(即非帶原者),無表面抗體也無核心抗體的民眾最好接受疫苗接種。
 

肝炎的介紹
HCV C型肝炎病毒介紹

C型肝炎的傳染方式及症狀

C型肝炎病毒的散播也是經由體液傳播,平均的潛伏期約七到八週,臨床上的表現和B型肝炎極為相似,但是倦怠感、嘔吐及其他全身性的不快較不明顯。目前C 型肝炎病毒已被公認識引發輸血後急性肝炎的主要原因。

C型肝炎如何治療?

目前臨床上治療C肝的標準用藥為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Ribavirin);
干擾素的主要作用機轉是經由刺激免疫系統,抑制病毒複製並使遭感染的肝細胞死亡。Ribavirin則可能透過活化免疫T細胞作用,以抑制病毒複製;其單獨使用於治療C肝的效果很有限,然而與干擾素合併使用,卻有加乘的效果。若病患符合治療條件,能早期接受治療,其療效也會提高。

C型肝炎如何預防?

要避免接觸傳染C型肝炎的途徑;譬如不必要的打針、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以及重複使用同一針頭做針灸,穿耳洞、刺青等。由於C型肝炎並非由飲食傳染,所以碗筷不必分開。

至於有沒有C型肝炎的疫苗呢?C型肝炎病毒有個特色,就是它的核甘酸序列(遺傳密碼)常常會變來變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到目前為止尚未有疫苗出現。C型肝炎疫苗的研發目前正是全世界醫學界急欲突破的地方。


肝炎的介紹
HDV D型肝炎病毒介紹

什麼是D型肝炎?
由D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肝炎就是D型肝炎。D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缺陷型病毒,所謂缺陷型病毒就是指這種病毒本身,無法製造出完整的病毒顆粒,必須藉助其它的病毒才有辦法製造出完整的病毒。D型肝炎病毒是必須藉助B型肝炎病毒的外套才能造出具有傳染力的完整病毒,只有D型肝炎病毒而沒B型肝炎病毒的幫助,D型肝炎是無法複製的。

D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在臨床上的表現可分為兩大類:
同時感染
也就是說,B型肝炎病毒同時感染一個未具有抵抗力的人。事實上,就是同時發生急性B型肝炎加上急性D型肝炎。此類感染比較少見,預後較好,大多數的患者並不會變成慢性D型肝炎。

覆加感染
可說是「雪上加霜」比「同時感染」常見。慢性B型肝炎的病人若發生急性發作,也就是說,原本穩定的GPT值,突然高了起來,超過正常值十倍以上。有時禍首便是遭受D型肝炎病毒的「覆加感染」。此類感染預後較不好,大多數的人會變成慢性D型肝炎

D型肝炎如何感染?如何治療?
D型肝炎是一種缺陷性的病毒,本身無法製造出完整的病毒顆粒,必須藉助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才能蛻變為具有感染力的完整病毒。由此可知只有在B型肝炎患者體內才有辦法看到D型肝炎病毒。
D型肝炎傳染途徑與B型肝炎類似,主要是經過體液(尤其是血液)而來。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嫖妓與毒品注射是傳播D型肝炎的主要途徑之一。不過,並非所有的D型肝炎都與嫖妓或毒品注射有關,而D型肝炎並不會由飲食傳染。

D型肝炎的最佳防治之道,就是不要感染B型肝炎而變成帶原者。所以,預防B型肝炎感染的方法,可說是預防D型肝炎的第一步。

D型肝炎有特校藥可治療嗎?目前並無特別的藥物可以很有效的治療慢性D型肝炎。常用來治療慢性B型或C型肝炎的藥物---干擾素,對於治療慢性D型肝炎不如治療慢性B型肝炎或慢性C型肝炎理想。

肝炎的介紹
HEV E型肝炎病毒介紹

什麼是E型肝炎?
E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種。人類的病毒性肝炎共有A、B、C、D、E等五種,其中A型與E型肝炎是經由口腔傳染,所謂「病從口入」正是A型與E型肝炎的最佳寫照。

E型肝炎在臨床上有何特色呢?
感染E型肝炎病毒,可能沒有症狀,也可能會有急性肝炎的症狀,譬如說噁心、嘔吐、疲倦、黃膽等。與A型肝炎所造成的症狀,在臨床上並不容易區分。

如何知道自己感染E型肝炎呢?
理論上應該是抽個血就可知道。不過,目前檢測E型肝炎的試劑尚未普遍化,只有在做研究的單位有這個試劑。

E型肝炎有沒有疫苗呢?
目前E型肝炎疫苗正在研發與臨床試驗中,還沒有大規模上市。不過由於E型肝炎是由受E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所傳染,所以,預防E型肝炎,主要還是要注意飲食衛生。


A型肝炎A型肝炎的感染率與居住環境和衛生情況息息相關,居住在不同的環境會有不同的潛在危機。在感染率高的地方,很多人在幼年時期便已染上A型肝炎,只是未出現徵狀,曾經感染A型肝炎的人,可避免再次受到感染。隨著居住環境和衛生情況的改善,兒童對此疾病的感染率逐漸下降:假以時日,年紀較大的兒童、青少年,以致成年人,由於以往沒有接觸到A型肝炎病毒的機會,因此對A型肝炎未有產生免疫能力,日後引發A型肝炎並出現徵狀的機會有較高。要是住在類似此種環境,一但A型肝炎突然爆發,便很容易受到感染(經由受污染的食物及飲水)。不過,即使是住在A型肝炎發生率偏低的地區,也可能因接觸到曾至高度流行地區旅遊的人士而感染此病。此外,亦有可能從受污染的食物和飲水中染上A型肝炎。A型肝炎病毒可在患者的糞便中發現,傳染途徑主要是口糞傳染,通常是透過人與人的接觸,或吃下受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所致。一般通常是透過以下途徑感染到A型肝炎:1. 接觸帶有A型肝炎病毒的人,包括兒童(通常是沒有呈現徵狀)。2. 在處理受病毒污染的物品(例如已有排便的尿布)後沒有洗手。3. 進食感染A型肝炎病毒者所處理的食物,或使用受病毒污染的水來洗滌。4. 吃下生的或未經煮熟而受A型肝炎病毒所污染的貝殼類海產。5. 飲用受污染的水。此外,有極少數的例子會因輸血或與感染者共用針筒而染上A型肝炎。A型肝炎時常由未知已染病的患者傳染,主要是因為A型肝炎的潛伏期長達20~50天(兒童的潛伏期更長),受感染者在症狀未發展出來前便把此疾病傳播開,此外,由於兒童在感染後沒有明顯病徵,故往往沒有跡象地把病毒傳播開來。下列人士最容易傳播A型肝炎者:1. 處理食物人員,他們如受到感染,往往因沒有徹底洗手而將病毒傳入食物中。2. 6歲以下受感染而沒有徵狀的兒童。3. 父母或育兒工作者在處理已被排便的尿布後,不自覺地受感染並傳播此病。6歲以下兒童,感染A型肝炎通常是沒有症狀的,成年人則可能出現的病徵有發燒、發冷和身體虛弱等。其他症狀如食慾不振、惡心、黃疸(眼睛及皮膚呈現黃色)、小便深色、糞便淡色、腹痛和疲勞也很常見。B型肝炎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受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體液經由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尤其是進入血液內。它在人體內的潛伏期(病毒進入人體後到發生臨床症狀的期間)較A型肝炎為長,平均約二個月或更久,進入人體的病毒量越多時潛伏期可能越短。急性B型肝炎的臨床表現和A型肝炎相似。對B型肝炎沒有抵抗力的人,就有可能受到感染。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可區分為母子傳染及水平傳染。母子傳染(又稱重直傳染)是指帶原的母親,在生產前後將B型肝炎傳染給新生兒。這傳染途徑,應是台灣B型肝炎會如此猖獗,一代接一代的感染下去的主要原因。不過自從民國七十三年開始在新生兒注射B型肝炎疫苗以來,成果非常得好,經由母子傳染的路徑而感染到B型肝炎,變成相當的少。
圖片參考:http://ntuh.mc.ntu.edu.tw/hrc/images/Hbv1.gif
水平感染是指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進入有傷口的皮膚或黏膜而傳染。輸血、打針、血液透析、針灸、穿耳洞、刺青、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都可能是B型肝炎的水平傳染途徑。而B型肝炎藉由人體的免疫機轉而導致肝細胞壞死。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有一種細胞毒性T細胞(淋巴球的一種),平常並不會去攻擊體內的正常細胞,當體內的正常細胞遭受到病菌感染時,它就會去將這已受感染的細胞殺死,其目的是為了要除去這入侵的病菌。B型肝炎病毒導致肝炎,就是經由這樣的途徑。細胞毒性T細胞是要將B型肝炎病毒「驅除出境」,然而B型肝炎病毒是在肝細胞內,所以在細胞毒性T細胞欲除去B型肝炎病毒的同時,肝細胞也就跟著陪葬了。C型肝炎C型肝炎是經體液傳染的。但台灣B型肝炎病毒傳染的主要途徑母子間垂直感染在C型肝炎病毒傳播上似乎並未扮演任何角色。其他在B型肝炎病傳播上較常見的途徑,如刺青、鑽耳祠、針灸等,對於傳播C型肝炎所佔的角色,有待研究。有一半患者的受染途徑不明,對於C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預防,產生相當大的漏洞。C型肝炎病毒侵入人體後,在 2週至6個月左右,可引起急性肝炎。部分患者會有症狀, 有些則毫無症狀,發生猛爆性肝炎的機會甚少。麻煩的是,有相當高的比率會轉變成慢性肝炎:若因輸血所引起,百分之八十左右。不是輸血所致者,則至少三分之二。這種情形恰與B型肝炎相反。 慢性C型肝炎患者,絕大多數沒有特殊症狀,通常都是由於抽血檢驗而發現。一般而言,這類患者血液肝功能GPT數值儘管不正常,通常都在正常值上限的十倍以內,可能會有高低起伏的狀態,但幅度不會太大。如果血清中含有C型肝炎病毒相關抗體,表示病人過去曾經遭到病毒感染,且C型肝炎病毒仍存在病人體內。換言之,目前所能偵測的C型肝炎病毒相關抗體屬於「非保護性抗體」,它們僅代表病人體內存在著病毒,並不能幫病人中和及消除侵入人體的病毒。

肝炎病毒目前確定的有A、B、C、D、E五種,但在1995年4月醫界又發現一種G型肝炎病毒,所以現在已知至少有六種病毒了。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會逐漸有其它的趨肝性病毒被發現,這一串字母應會陸續加長。但在致病性與對人體的影響,個人以為應不若先前這些病毒來的重要。例如現在有些學者認為G型肝炎並不至於造成太多的傷害,F型肝炎至今也僅少數報告且未完全證實。
不過這些趨肝性病毒彼此之間有何不同呢?依傳染途徑大致可分為兩類:傳染性肝炎與血清性肝炎。傳染性肝炎是指經口傳染,吃到被病毒污染的食物而發病,病人的排泄物也會將病毒再傳播出去,A型與E型肝炎都是屬於這類病毒,因此常發生在公共衛生不佳的環境,再落後國家也較常見。另一類血清性肝炎主要經由血液與體液傳染,此類病毒以B型肝炎為代表,C、D、G亦屬於此類。若從發病情形分類,傳染性肝炎引起的都是急性發作,痊癒後即完全復原。血清性肝炎發病後,部份病人渡過急性期後會轉變成慢性發炎狀態,成為慢性肝炎,乃至發展出許多併發症,例如在台灣為大家熟知的B型慢性肝炎,容易生成肝硬化與增加肝癌的發生機會。在台灣也是由於有大量的B型肝炎帶原的人,因此肝硬化與肝癌的罹病率也高居不下,希望藉由這幾年來B型肝炎疫苗的注射能降低這些疾病發生的機會,在已研究發表的報告已經可看到這樣的結果了,B型肝炎對下一代而言將不再是個惡魘。
A型肝炎
主要是由不潔的食物和水所引起,因比在衛生條件和生活水準較差的地方較易感染。它需經1-2倜月的潛伏期才會出現症狀,雖然不會轉變為慢性肝炎,但約有千分之一的病人會死於猛暴性肝衰竭,而且由於社會經濟狀況的改燮及倜人衛生的注意,對於A型肝炎病毒有抵抗力的人愈來愈少,所以平日不僅應注意飲食衛生習慣外,疫苗之接種已被某些人認為有必要性。
B型肝炎
大部分是經由體液,尤其是透過B型肝炎帶原者的血液而感染。(國內B型肝炎的接染主要為母子間之垂直感染)據估計台灣目前約有300萬的B型肝炎帶原者,其餘的人大多也感染過B型肝炎。感染的人一般多無症狀,部分會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疲倦或全身無力之症狀,較嚴重者甚至會有黃疸出現。如果是健康的帶原者,六倜月後應再複檢一次以確定表面抗原(HEsAg)是否消失或者證實為慢性肝炎帶原者。由於B型肝炎感染引起或轉燮為嚴重肝臟疾病的病人佔國人十大死因中之二項,政府始於1986年起展開全面性的預防注射計劃。對於已感染的病人,除了對於活動型慢性B型肝炎的病人,可以適當的干擾素予以大幅減低B型肝炎病毒,使肝炎的活動性予以緩解外,治療上的突破仍不多。
C型肝炎
80%來自體液的感染,特別是輸血和便用不潔注射器具,或透過皮膚和粘膜的傷口而進入體內造放感染。其潛伏期平均約4-8周,早期有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症狀,接著可能會有黃疸的現象,雖然大部分症狀會逐新改善,但約有50-80%的病人會轉變成慢性肝臟疾病。有很多感染C型肝炎的病人並沒有特別症狀,但估計約有15%-25%的病人,會導致成嚴重的肝贓疾病如軔化咸肝硬化、肝袞竭,甚至苒婪放肝癌。由於B型肝炎病毒感染目前已有疫苗可以預防,但C型肝炎疫苗則闕如,因此C型肝炎的預防與治療愈來愈顯得重要。



由侵襲性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所造成的原發性肝膿瘍合併敗血症,目前已成為全球性的新興感染症。我們利用基因微陣列的方式,在侵襲性菌株中找尋到一段長約20 kb的染色體片段,並將其命名為kfu/PTS片段。此片段共涵蓋15個開放讀架,其中包括一組與鐵攝取有關的基因(kfuABC)、一組phosphoenolpyruvate sugar phosphotransferase system(PTS)和6個功能未知的開放讀架。這個片段多分佈於侵襲性菌株中(35/46),而在非侵襲性菌株則分佈較少(19/98),統計分析兩者間有顯著的差異(p<0.0001, Chi-Square test)。為了證實此長片段基因與細菌本身致病力的關係,我們設計了3組基因剔除菌株(ΔkfuABC, ΔORF7-9, ΔPTS),其中只有ΔkfuABC菌株與原生菌株比較,喪失對鼷鼠的致病力。進一步的實驗證明kfuABC基因組可幫助細菌在缺鐵的生長條件下與外界競爭鐵的來源。此外,我們發現kfu/PTS片段與另兩段與組織侵襲性有關的染色體片段(allS和magA)有極高的相關性(85%);且臨床上能同時造成原發性肝膿瘍合併眼內炎或腦膜炎的菌株都共同包含此3個片段。因此,我們推測侵襲性克雷伯氏肺炎桿菌菌株間有顯著的遺傳差異,同時帶有此3個片段的基因型菌株和肝膿瘍與其他轉移性的併發症發生有強烈的相關性。這3個片段可以應用於臨床上作為快速診斷侵襲性感染菌株的方便指標。

基因組成 (Genomic organization)
HCV隸屬於黃熱病毒科(Flaviviradae)肝炎病
毒屬(Hepacivirus),具有外套膜 (envelope),帶
有一段正性-正股RNA (positive-sense)作為其遺
傳物質。此基因組長約10,000個核醣核酸,其中
包含了5 端非轉譯區(untranslated region/UTR),
一個開放讀碼區(open reading frame/ORF),以及
3 端非轉譯區(UTR)。基因組在宿主細胞體內會
轉譯生成polyprotein precursor,再經由宿主與病
毒的蛋白 切割成特有的病毒蛋白質,包括:3
個構造性蛋白質(C,E1,E2),7個非構造性蛋白質
(P7, NS2, NS3, NS4, NS5)
6-9 (圖一),功能如下:
一、5 UTR:此區域包含一段IRES (internal
ribosomal entry site),為40S ribosomal element結
合決定位,是為轉譯作用起始所必須10-13
。此區
段的RNA序列在各基因型中的相似度最高,因
此是臨床上最常用來偵測HCV RNA的區段。
二、Core/C:為HCV之病毒核心(core protein),
是一種鹼性的RNA-binding protein,與RNA結合,
將HCV RNA包裹其內,形成病毒的nucleocapsid,
目前已證與誘發肝硬化甚至肝癌有關14-16
。另外,
此區會經由不同的讀碼區(reading frame)而合成
一個約160個胺基酸大小的蛋白質,稱之為
ARFP (alternative reading protein) 或F (frame
shift)蛋白質,但功能目前尚未釐清17
。 此外,核
心蛋白之第70個或第91個氨基酸多型性,亦可
作為標準治療HCV之療效預測因子18,19

三、Envelope /E1, E2:E1與E2為醣蛋白,會以
非共價結合成heterodimers鑲嵌在宿主細胞內的
ER lumen上,再經由宿主與病毒的蛋白 切割
成E1與E2。E1即HCV套膜蛋白gp35;E2即C型
肝炎病毒套膜蛋白gp70。E2已被證實會與宿主
肝臟細胞表面的CD81結合,進而促進HCV進入
宿主細胞20
。此區段的序列具有高度變異性
(HVR),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增加潛伏
性感染的機會。
四、P7:位於構造性蛋白質基因與非構造性蛋
白質基因之間,具有離子通道(ion channel)的功
能21,22

五、NS2:合成HCV之蛋白 (Cysteine Protease),
圖一:HCV基因組及產物此全長基因組以isolate H77 (Accession number AF009606)為樣本。
C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臨床重要性 311
用以將NS2與NS3切開。
六、NS3:合成HCV之絲胺酸蛋白 (Serine
Protease) 與RNA解旋 (RNA helicase/ NTPase),
這些酵素活性是病毒複製所不可或缺的,而NS3
Serine Protease負責將各非構造性蛋白質切開,
且已被證實會藉由抑制RIG-1TLR3訊息傳遞路
徑而影響宿主的先天免疫系統23,24
,因此可作為
抗病毒藥物的標靶,已有相關研究使用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來治療C型肝炎病毒感染25

七、NS4:包含NS4A、NS4B兩種蛋白質,
NS4A為NS3 Protease輔 ;NS4B的功能目前尚
未釐清。
八、NS5:包含NS5A、NS5B兩種蛋白質,NS5A
其上許多的絲胺酸根可被細胞的激 (包括:AKT,
P 7 0 S 6 K , M E K 1 , M K K 6 ⋯ ) 磷 酸 化 成
hypophosphorylated及hyperphosphorylated 形式,
有些研究指出此區的變異具阻斷干擾素治療的
效果26
;NS5B除了作為cis-acting replication
element外,並可合成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參與合成負股RNA以及正股
RNA,是病毒複製時所需要的必備條件,因此
也是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標的27-30
。文獻指出:儘
管在體外實驗中,E2、NS3/4與NS5A都與干擾
素治療抗性相關31-34
。但臨床的研究統計只證實
了NS5A蛋白質中某段干擾素感受性決定區域
(interferon sensitivity determining region; ISDR)、
PKR binding domain之突變以及完整的NS5A蛋
白質可能與干擾素的療效有關35-37
。近來更有研
究直指,除了這些與抗藥性有關的基因外,更
有可能合併整個HCV基因體內其他位置突變而
造成治療的失敗38,39

九、3 UTR:包含了一個約40個核 酸長的非必
變異區(nonessential variable region, poly U/UC tract),
一個高度保留區, 及一個3 X domain,但詳細功
能目前尚未釐清40

基因變異性(Genetic diversity)
1991年第一個HCV完整基因首先被定序出
來41
,隨後陸續分離出其他的病毒株並完成定序,
然而卻發現這些不同的病毒株存在這高達33%以
上的差異性42
。在第二屆C型肝炎與其他相關病
毒研討會(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CV
and Related Viruses)後,統一將HCV依序列變異
程度的不同做系統性的分類,以便於往後的研
究 。 H C V 大 致 可 分 成 1 ~ 6 等 六 大 基 因 型
(genotype),各基因型中核 酸序列的差異在
30~35%以上;每種基因型中又可區分出a、b、
c、d⋯等數種亞型(subtype),各亞型之間核 酸
的差異約在20~25%;然而同一亞型不同來源的
病毒株其核 酸序列仍存在著約10%左右的差異
性,因為在RNA 複製(RNA-dependent RNA
replication) 過程中,用來複製基因體的反轉錄
或RNA複製 缺乏校對(proofreading)的功能所
致,將這類差異歸為不同的類種(quasispecies)
(表一)
8,9,43-45

HCV六種主要的基因型主要起源於500-2000
年前不等,各個亞型約起源70-200年前,可見這
些變異是一點一滴長期累積而成的結果。 在
HCV完整基因組中,以5 UTR、Core、NS3、3
UTR等區域的變異較小,E1、E2、NS5A等區域
則具有高度變異性,尤其是E2的高度變異區
( H V R)。H C V基因的多樣性除了中性演化
(neutral evolution)外,還有適應性突變(adaptive
mutations)、病毒複製缺失、病毒重組等因素累
積而成8,9

一、中性演化
在被HCV感染的黑猩猩,於急性感染期和
慢性感染8年後,偵測體內C型肝炎病毒核 酸
序列的變化,發現平均每年每個位點約有1.44×
10-3
會產生變異的機率;NS5區域每年每個位點
約有4.1×10-4
的機會產生突變;E1區域每年每個
位點產生變異的機率約為7.1×10-4 46,47
,長久累
積而成neutral sequence drift,這些改變通常未改
表一:C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類依據
分類 表示符號 定義 核 酸序列的差異性(%)
基因型(genotype) 1-6 不同C型肝炎 30~35
病毒分離株基
因的異質性
亞型(subtype) abc⋯ 同一基因型不 20~25
同病毒分離株
基因間的差異性
類種(quasispecies) 同一亞型因複製 1~10
過程而累積的突變
312 謝佩真 郭行道 卓文春 廖永樑 林靖南
變氨基酸序列,並未影響到病毒蛋白質的表現
及功能,然而此類改變卻造就了C型肝炎病毒高
地域性的差異。
二、適應性突變
HCV為了適應宿主體內的免疫機制,並抵
抗抗病毒藥物的攻擊,因而產生了適應性突變,
尤以E區及NS區更為常見。在E區中有一段高度
變異區(hyper variable region, HVR),藉此逃避宿
主體內抗體的作用;NS3、NS5B區基因的突變
不僅影響蛋白質的活性,也會改變與宿主細胞
的作用;NS5A區的突變將改變其被磷酸化的程
度,進而影響病毒複製的速度48
。 HCV即藉由此
廣泛的變異性來逃避宿主細胞型與體液型免疫
系統的攻擊,這也是C型肝炎病毒疫苗難以發展
的緣故之一。
三、病毒複製缺失
因為RNA病毒在RNA複製過程中,用來複
製基因體的反轉錄 或RNA複製 缺乏校對
(proofreading)的功能,每進行一次複製,就有十
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一的出錯機率,雖然HCV病
毒體(virions)的半存留期(half-life)約只有2.7小時,
但複製病毒的速度每天卻可達到1012個病毒體
之高,可見影響之鉅49-51

四、病毒重組
當同時暴露在不同基因型的HCV時,病毒
在複製過程中,RNA可能會產生重組的現象,
基因型2與基因亞型1b重組態 (genotype2/1b
r e c omb i n a n t),以及基因型1 a與1 b重組態
(genotype 1a/1b recombinant)均已被證實存在病
人體內52-54
,表示不同基因型間或同一基因型的
不同亞型之間均可能發生重組。雖然目前存在
的重組型不多,倘若未來重組型日益增多時,
對於基因型的診斷、抗病毒藥物的療程、預後
的評估等都將是一大挑戰。
全球分布
HCV基因型具有高地域性的差異,基因型
1-3最為常見,廣泛分佈美國、歐洲及亞洲地區(
包括:日本、中國、台灣和泰國),基因型4主要
發生於中東、埃及、中非,基因型5-6則是主要
在南非和東南亞。 基因亞型3a感染者通常多為
注射毒品的年輕人,基因亞型1b的感染者則通
常較為年長(表二)。在非洲與東南亞國家HCV基
因的變異性與其他地區不盡相同,亞型的變異
較其他地區來的多,這說明了HCV在很早以前
便存在於非洲及東南亞國家,基因型2主要分佈
於西非,基因型1、4主要發生在中非,而基因
型3較常見於南亞、東南亞,基因型6則主要分
佈於東南亞,這些地區的流行是本土性的,起
源不同,並非由他區域傳染而來8,9,55

在台灣HCV以基因亞型1b的感染最為廣泛,
約佔50-70%。 基因亞型1b感染的患者病程通常
較為嚴重,較易演變成肝癌。HCV感染的肝癌
患者中約有60.3%為基因亞型1b,所佔比例較慢
性肝炎(38.7%) (P = 0.003)或肝硬化(38.7%) (P <
0.001)來的高;而基因亞型2a或2c感染的肝癌患
者只占約16.8%,較慢性肝炎(36.8%) (P < 0.001)
或肝硬化(38.7%) (P < 0.001)低,可見基因亞型
1b是肝癌的重要危險因子56,57
。但也有其他不同
的論點反駁此現象,不外乎基因型不能從其他
影響肝臟疾病進展的元素中(例如:年紀、感
染期、病毒量、飲酒、生活習慣等)區別開來
作為獨立元素,故無法展開前瞻性研究58-61
。此
外,HCV基因型的分佈在臺灣地區具有城鄉差
異,在北台灣基因亞型1b約佔了58-73%,基因
亞型2a約有7.4-26%;南台灣基因亞型1b約佔
48-64.3%,而基因亞型2a也占約35.7-41.4%62-66
,以高雄地區為例,高雄市、高雄縣梓官鄉及桃
源鄉以基因亞型1b感染為主,所佔比例分別為
47%、61.9%與76.9%;馬沙溝則以基因亞型2a
為主,佔約63.5%67

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
目前臨床上用來治療C型肝炎的用藥主要是
長效型的干擾素 (pegylated interferon (IFN) alfa
和雷巴威林 (ribavirin)。基因型1感染的患者以
IFN治療後,約只有10-20%的病人體內的病毒可
以完全被清除;若結合IFN和ribavirin,也僅有
40-50%患者可以痊癒,而基因型2和基因型 3則
分別約有50%或70-80%的機率可以被治癒68-70

基因型1較易造成潛伏感染,所引發的肝病也較
基因型2和基因型3嚴重,尤其是基因亞型1b,
復發的機率也較其他基因型高9,71
。綜合上述,
可見感染的HCV基因型對於治療的劑量、時間
的重要性,偵測HCV基因型是治療過程的一項
重要指標。
茲將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於2002年訂下C型肝炎治療的標
準2,72-75
、2007發表於台灣醫學雜誌76
與世界知名期
刊77
以及2008年發表於台灣消化醫學期刊之C型
肝炎治療建議78
整理如下:血清HCV RNA陽性
之慢性C肝患者皆應考慮接受肝穿刺檢查判定肝
組織發炎程度及纖維化級別。肝纖維化程度達
一級以上時,患者應接受治療。無纖維化者,
定期追蹤即可,除非病人有強烈意願接受根除
性治療。無治療者臨床追蹤5~10年後,可考慮
再次肝穿刺檢查,作為治療與否的依據。治療
方式與基因型別有關,整理於表三中,容下分
述:
一、基因型1 (Genotype 1)
HCV基因型1感染的病人在進行治療前,
建議先以肝臟切片或肝臟超音波、血清學(如:
ALT、AFP⋯)等非侵入性檢查評估疾病的嚴重
度。若未出現任何異常現象,且血清中HCV
RNA病毒量<50 IU/ml者,並不需要給予治療,持
續追蹤即可。若出現ALT持續增加、肝臟發炎或
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等病症,則需給予pegylated
IFN alfa合併ribavirin治療之︰
(一)、pegylated IFN alfa-2a每週給予180μg
(或每人每公斤每週可以給予1.5μg之Pegylated
IFN alfa-2b);體重75公斤以下者每天合併給予
1.0 g 的ribavirin,體重超過75公斤者則提高劑量至
1.2 g,治療48週為一完整療程。在治療12週後,進
行第一次的評估:血清中HCV RNA病毒量較治
療前減少超過100倍,此稱早期病毒學反應(early
virology response, EVR),持續給予治療;反之,
表示此療程並未達到抑制病毒的效果,則考慮
停止療程,若持續治療只是期望減緩病程。 在
治療24週後,若病毒量仍低於檢測極限,持續進
行完整個48週的療程後,有較高機率可以保有
持續病毒反應(sustained viral response,SVR),
徹底清除HCV RNA,此時血清中HCV RNA應
該仍是低於檢測極限;相反的,若HCV RNA依
舊存在於血清中,建議停止療程,若持續治療
祇是期望減緩病程。 EVR為良好的陰性預測因
子,也就是說:未達到,EVR患者,較無機會
達成SVR。
(二)、尚未治療前血清中HCV RNA病毒量
<400,000 IU/ml者,每人每公斤每週可以給予
1.5μg之Pegylated IFN alfa-2b(或Pegylated IFN
alfa-2a每週給予180μg),並合併給予ribavirin
治療,在治療4週後,血清中HCV RNA病毒量
即低於檢測極限者,即快速病毒反應(RVR, 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持續給予治療,在治療
24週後仍偵測不到病毒者,即可完成治療 (表
三)。RVR為良好的陽性預測因子,亦即:達到
RVR的患者,較容易達成SVR。反之,針對治
療中第4或12週仍為病毒陽性反應者,延長至72
週治療則療效較48週為佳。
二、基因型2或3 (Genotype 2 or 3)
IFN和ribavirin治療在基因型2或3感染的患
者中,約有70-80%可以達到SVR的效果,且所
需的Ribavirin劑量及治療時間均較基因型1少和
短,因此,基因型2或3感染的病患通常建議不
須經肝臟切片或其他非侵入性檢查即可直接進
行療程。Pegylated IFN alfa給予劑量與基因型1
相同(Pegylated IFN alfa-2a每週給予180μg,若
是Pegylated IFN alfa-2b每人每公斤每週可以給
予1.5μg),每天合併給予0.8 g 的ribavirin,如此
314 謝佩真 郭行道 卓文春 廖永樑 林靖南
分子基因分型 (Molecular genotyping)
HCV基因型的分佈具有地域性,而不同的
基因型感染對於疾病的癒後、藥物治療效果有
不同的影響,因此基因型的檢測相當重要。目
前常用的檢測法如下:
一、定序後進行親緣分析(phylogenetic analysis)
HCV基因型的檢測以定序後進行親緣分析
為標準的參考方法,目前以NS5、core、E1及
5 UTR區段最常用來做為分析序列的標地。然而
此法較為複雜,成本也較為昂貴,並不是在所
有實驗室都能進行,而且有可能會忽略到多種
基 因 型 的 共 同 感 染 。 目 前 市 面 上 常 用 的
治療24週後,SVR效果相當高,血清中HCV
RNA可被徹底清除之機會相當高。近來,有幾
個研究證實:對於基因型2、3的慢性C型肝炎,
若病人有達成RVR,則以長效型干擾素合併
Ribavirin每天1∼1.2 g (視體重決定劑量),治療
12~16週療程,其效果與24週完整療效相當79,80

三、基因型4、5或6 (Genotype 4, 5 or 6)
由於臨床上被基因型4、5或6的HCV感染病
人較為少見,因此尚未經過臨床試驗建立一個
完整的規範,目前僅先參照基因型1治療的標準,
需完成整個48週的療程,對於哪些病人治療效果
不佳,建議需停止治療者,目前仍不清楚(表三)。
表三:目前之C型肝炎治療準則
基因型 治療方式 療程
治療4週後 治療12週後 治療24週後 治療48週後 完成療程24週後
1 原始病毒量>600000 HCV RNA減少 HCV RNA(-) HCV RNA(-) HCV RNA(-),
IU/ml ,Pegylated 超過100倍或 ,持續治療 ,完成療程。 保有持續病毒
IFNα-2a 180μg HCVRNA(-), 反應(SVR),
(每週),合併 ribavirin 持續治療 HCV RNA(+), 有機會徹底清
1.0 g (每天,體重<75kg.) 停止療程或持續 除體內HCV。
-1.2 g (體重≧75kg)。 治療以減緩病程
HCV RNA減少
低於100倍,停
止療程或持續治
療以減緩病程
原始HCV RNA病毒量 有RVR者,可 檢測血中HCV 有RVR者,且治 48週完成療程 HCV RNA(-),
<400,000 IU/ml: Pegylated 考慮24週完成 RNA,瞭解是 療24週後, 者,發率較24 保有持續病毒
IFNα-2b 1.5μg (每公斤, 治療。 否有EVR。 HCV(-),完成療 週復療程低。 反應(SVR) ,
每週),合併ribavirin 程。無RVR者, 有機會徹底清除
1.0-1.2g (每天) 繼續治療至48週 體內HCV。
才完成療程。
2或3 Pegylated IFNα-2a 180μg 檢測血中HCV HCV RNA(-), HCV RNA(-),
(每週),或Pegylated IFN RNA,瞭解是 完成療程。 保有持續病毒
α-2b 1.5μg (每公斤,每 否有RVR。可 HCV RNA (+) 反應(SVR) ,有
週),合併 ribavirin 0.8g 考慮12/16週完 ,停止療程或 機會徹底清除
(每天) 成治療。 持續治療以減 體內HCV。
無RVR者,需 緩病程。
24週完整治療。
4、5或6 Pegylated IFNα-2a 180μg 療程未定,目前 HCV RNA(-), HCV RNA(-),
(每週),或Pegylated IFN 比照基因型1做 完成療程。 保有持續病毒
α-2b 1.5μg (每公斤,每 治療。 反應(SVR) ,
週),合併 ribavirin 1.0-1.2 g 有機會徹底清除
(每天) 體內HCV。
EVR: early virologic response (在治療12週後,血清中HCV RNA病毒量較治療前減少超過100倍)。
RVR: rapid virologic response (治療4週後,血清中HCV RNA病毒量即低於檢測極限者;<50 IU/ml)。
SVR: 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停止治療24週後,此時血清中HCV RNA應該仍是低於檢測極限;<50 IU/ml)。
C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臨床重要性 315
TRUGENE HCV 5 NC Genotyping Kit (Visible
Genetics Inc., Toronto, Ontario, Canada)即利用此
法81,82

二、限制 片段長度多型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C型肝炎病毒5 UTR或NS5區之核 酸序列在
某些基因型間的差異,恰可被某些限制 (如:
HinfI、BstNI、BstuI、ScrfI和HinfI)切成大小
不等的片段,然而並未能詳細區分出各個亞
型43,83,84

三、反向線形探針雜交法(reverse hybridization
line probe assay)
以各型別特異的探針(genotype-specific
probes)和來自病人血清中HCV核酸的PCR產物
進行雜交。目前廣為使用的INNOLiPA (Bayer
Corp., Tarrytown, N.Y.) HCV基因分型試劑所使用
的探針即是針對5 UTR區域進行雜交85-87
。然而基
因型1和基因型6之5 UTR區域核 酸序列極為相
似難以區分,基因亞型6c-6i和基因亞型1a/1b容
易誤判,要確實區分出基因型 1與基因型6的各
個亞型,必須合併運用其他區域(如:core, E1,
NS5b⋯)作為標的82,88
,因此研發新一代的LiPA試
劑:VERSANT HCV Genotype 2.0 assay (Bayer
HealthCare, Ghent, Belgium),探針雜交的標地除
了5 UTR區域,另包含了core區域,增加了專一
性,能正確的將基因型6的亞型與基因亞型1a/1b
區分出來89

四、即時聚合 連鎖反應 (real-time PCR)
即時聚合 連鎖反應 (real-time PCR)的高靈
敏度、高專一性、快速的特性,在最近幾年已
被廣泛用於分子診斷。自2002年開始,real-time
PCR 也被陸續應用到HCV的基因型檢測68,69
,大
致可分成SYBR green detection、Lightcycler
probes、target-specific TaqMan probes三類。
SYBR green detection、Lightcycler probes是利用
不同型別其解離溫度 (melting temperatures, Tm)
的差異來作為分型的基準90-92
;target-specific
TaqMan probes則是針對不同型別分別設計多組
探針,利用各探針所標定的不同螢光來做鑑
別93,94
。然而這些方法多數只能用於區分基因型1
或非基因型1,近來已有學者能利用multiplex
real-time RT-PCR 區分出6種基因型95
,不過各亞
型的鑑定仍尚未突破。
結論
經由學者多方面的努力與統計研究證實:以
雷巴威林與干擾素合併治療C型肝炎之療效與
HCV基因型有關。而HCV基因本身的多變性對
於分子檢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或是疫苗的開
發都是相當大的挑戰,因此在系統性的分類標
準訂定後,準確的HCV基因分型檢測法是相當
重要的,有了正確的分型才能給予適當的治
療。雖然干擾素雷巴威林與合併治療無法完全
的治癒某些C肝患者,但新開發的藥物如:蛋白
質 抑制物(Ciluprevir, Telaprevir, Boceprevir)、
RNA聚合 抑制物包括類核 物(Valopicitabine,
R-1626)、非核 類似物(HCV-796, XTL-2125)等
等96
,配合干擾素、雷巴威林等合併治療,都有
機會可將血中HCV RNA清除,若能因此建立哪
些藥物適用於哪種基因型別,就更有可能達到
SVR。此外倘能徹底了解HCV基因型在台灣的
分佈情形,我們便能建立一套適合台灣地區的
治療準則,進而冀望將台灣地區的C型肝炎疾病
徹底消除。



HBV肝炎B肝病毒為感染嗜肝DNA病毒
嗜肝DNA病毒的傳播指嗜肝DNA病毒科的病毒在其自然宿主人,猿,鳥之間的傳播,包括在種間與種內的傳播。



1.1 嗜肝DNA病毒科
1.1.1 病毒粒子結構形態
1.1.2 基因結構
1.1.3 病毒的複製
1.1.4 家族親緣樹
1.2 正肝病毒屬
1.3 禽肝病毒屬
1.4 正肝病毒屬病毒與鴨B肝病毒屬病毒的區別
2 嗜肝DNA病毒的傳播
2.1 正肝病毒的傳播
2.1.1 人類之間的傳播
2.1.1.1 主要傳播途徑
2.1.2 跨物種傳播
2.1.2.1 非人類的哺乳動物之間的傳播
2.1.2.2 人與動物之間的傳播
2.2 禽肝病毒的傳播
2.2.1 鳥類之間傳播
2.2.2 人類與鳥類之間的傳播
3 討論
3.1 影響嗜肝DNA病毒傳播的原因
3.1.1 種屬特異性
3.1.2 結構蛋白
3.2 潛在性可能


嗜肝DNA病毒Hepadnaviridae,又稱肝去氧核糖核酸病毒科、肝病毒科,主要在脊椎動物中出現,並引起肝臟感染。有兩個屬:

正肝去氧核醣核酸病毒屬:Orthohepadnavirus, 又稱正肝病毒屬; 代表種: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簡稱B肝病毒。
鳥類肝去氧核醣核酸病毒屬:Avihepadnavirus, 又稱禽肝病毒屬;代表種:鴨B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
嗜肝DNA病毒屬於雙鏈DNA反轉錄病毒,其具有獨特的逆轉錄複製策略,非常小的基因組(約3.0~3.2 kb),和非常狹窄的宿主範圍和組織嗜性的特點[1]。

病毒粒子結構形態

圖表1,HBV病毒粒子抗原簡單結構圖:HBsAg, 表面抗原;HBcAg, 核心抗原;HBeAg, e抗原。DNA polymerase, DNA聚合酶,42nm 為完整病毒粒子的大約直徑。檢測血液中這三種抗原,加上表面抗原抗體和核心抗原抗體是臨床醫學中檢測是否感染B型肝炎病毒主要手段,簡稱二對半
以人類B肝病毒患者為例,在感染者病人血清中有三種不同形態的顆粒,分別為大球形顆粒(直徑約42nm)、小球形顆粒(直徑約22nm)和管形顆粒(直徑約22nm), 圖表1,是HBV病毒粒子大球型顆粒中抗原的簡單結構圖,臨床醫學中常用檢測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原抗體(抗-HBs),核心抗體(抗-HBc),e抗原(HBeAg),e抗體(抗HBe),這五項的陰陽性來估測B肝病毒攜帶者者的患病情況。

大球型顆粒為完整的病毒粒子,由外衣殼和核心組成,也稱為丹娜顆粒(Dane),1970年由丹娜發現。外衣殼相當於一般病毒的包膜,由脂質雙層和蛋白質組成。脂質雙層內含有B肝表面抗原(HBsAg),分別是S抗原、前S1(preS1)和前S2(preS2)抗原,它們一起又構成了外殼上大、中、小三種蛋白形式. 核心又分為外部的衣殼和內部雙鏈DNA:衣殼由B肝病毒的核心抗原(HBcAg)組成,呈二十面體對稱,直徑約為27奈米,也稱為內衣殼;DNA上還帶有DNA多聚酶,DNA呈環狀並且有缺口並含有約3200個核苷酸;DNA的功能是編碼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和DNA多聚酶。小形球顆粒,直徑大約22奈米,是B肝病毒感染後血液中最多見的一種,它由表面抗原組成,並不含有B肝病毒的DNA以及DNA聚合酶。管形顆粒,直徑也約為22奈米,長度在50~70奈米之間,實際上是由幾個小球形顆粒聚合在一起而成,同樣具有表面抗原的抗原性。由於小球形顆粒和管形顆粒均由病毒的包膜蛋白構成,不含病毒基因組,因而不具有如大球型顆粒的感染性,被稱為亞病毒顆粒[2]。

基因結構
以HBV 的病毒粒子的基因組為例,粒子核心內部有雙連DNA。正鏈不完整,且不能編碼病毒蛋白,長度約為負鏈的三分之一。負鏈有四個開放區(ORF),分別稱為S(ORF S)、C(ORF Core)、P(ORF P)及X(ORF X),能編碼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質。S區可分為S基因和前S基因,其中S基因能編碼主要表面蛋白,前S基因能編碼PreS1和PreS2蛋白。C區基因包括:前C基因,編碼e抗原(HBeAg);C基因,編碼核心抗原(HBcAg)。 P區約占基因組75%以上,能編碼DNA多聚酶。X區能編碼鹼性多肽[2]

病毒的複製

圖表2,病毒粒子侵入宿主體內複製過程,為獨特的逆轉錄過程。附著後,1:進入宿主細胞內,2:脫殼,3:病毒基因進入宿主細胞核,4-6:基因複製,包括轉錄及翻譯過程,7-8,裝配及循環複製,最後子病毒粒子釋放到宿主細胞外。
HBV基因組為雙鏈環形DNA,其複製過程有RNA逆轉錄病毒的特性,需要逆轉錄酶活性產生RNA/DNA中間體,再繼續進行複製。病毒粒子的複製大概過程為:

附著:病毒粒子附著在宿主細胞表面的受體後以內吞的方式進入細胞內。
侵入:病毒粒子包膜(外衣殼)與宿主細胞的細胞膜相融合,將病毒粒子核心部分釋放到細胞質。
脫殼:核心部分釋放基因並傳送到宿主的細胞核內,此期間病毒的部分雙鏈DNA轉為全雙鏈,並轉化為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以作為病毒基因(mRNAs)的轉換模版。
複製:在此期間複製新的病毒基因組,核衣殼及核心蛋白,病毒DNA的聚合酶
裝配:部分病毒基因與其它蛋白部分集裝後成為子病毒粒子,部分病毒基因則會循環複製更多的病毒基因。
釋放:最後將成熟的子病毒粒子釋放到宿主細胞外。
家族親緣樹[編輯]
嗜肝DNA病毒中,人類B肝病毒(HBV)分為8個基因型(A到H),在猿類發現三類型:長臂猿 (GiHBV),猩猩 (Orangutan HBV),黑猩猩 (Chimpanzee HBV);其他宿主還有兔猴 (WMHBV),土撥鼠 (WHV),地松鼠(GSHV) 和北極地松樹(AGSHV)。鴨B肝病毒屬的宿主有:蒼鷺 (Heron virus),鶴(CHBV),鴨(DHBV),鸛(stock virus),羅斯鵝(RGHBV)。

正肝病毒屬
又稱正肝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屬,主要感染對象是脊椎動物,這個屬的每一類病毒的宿主範圍都很窄小。代表型是B型肝炎病毒,其自然宿主是人類。除了人類B肝病毒,還在其他靈長類動物中存在幾個類型,如長臂猿 (gibbon), 猩猩 (orangutan), 黑猩猩(chimpanzee)。
如圖表6所示,諸多學者就在這些不同猿類中發現的正肝病毒進行了研究,並在人類B肝病毒以及非人類B肝病毒的起源上產生爭議,說法不一。

從現有的研究中正肝病毒屬分為四個原型種:人類B肝病毒(HBV),土撥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 GSHV),兔猴肝炎病毒(WMHV)[3]。 因地理分布和自然環境不同而發生突變,HBV獲得了8個基因型,A至H,以及在類人猿中發現的三個密切相關的基因型。HBV的8個基因型進一步至少可以分化成24亞型。最近,相關學者從日本一位B肝患者中分離出來一個新的基因型J,因其基因跟已知的人類和類人猿B肝病毒基因型不同,定為了HBV類J型[4]。

禽肝病毒屬
禽肝病毒屬的病毒主要感染鳥類,原型種是鴨B肝病毒屬(DHBV),蒼鷺B肝病毒 (HHBV)。其他種有鶴B肝病毒 (CHBV),鸛B肝病毒(STHBV),羅斯鵝B肝病毒(RGHBV), [3]。第一例禽肝病毒案例在家養的鴨子體內發現。

正肝病毒屬病毒與鴨B肝病毒屬病毒的區別
核苷酸同源率低,基因組大小不同(正肝病毒屬約3.20 k,禽肝病毒屬約 3.0 kb)
正肝病毒屬病毒粒子核心蛋白大一些,丹顆粒和管型顆粒L型較多,小球型顆粒S型蛋白較多;禽肝病毒屬病毒粒子中L和S蛋白平均分布於各粒子形態中,但沒有M型表面蛋白[1]。
宿主範圍都很小,正肝病毒屬僅限於哺乳動物,禽肝病毒屬僅限於鳥類。
主要的傳播方式不同:正肝病毒屬病毒,在哺乳動物間主要通過水平傳播方式;禽肝病毒屬病毒主要通過垂直傳播。


嗜肝DNA病毒的傳播
正肝病毒的傳播
人類之間的傳播
相關研究顯示,直到2000年,全球的急性B肝病例超過520萬例,而慢性B肝病則感染者約占總人口的5% [2]。B肝病毒案例是全球性的存在,是肝炎病毒中最常見的一類,它會在人類的肝臟引起慢性和急性肝臟疾病,大大影響著全球人類的健康問題。一者這種長時間的慢性感染會引起多種肝臟疾病,包括脂肪肝、肝硬化,或者由於肝臟功能的喪失而引起死亡;二者慢性B肝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全球大約60%到80%的肝癌病例都是由於長時間的慢性B肝引起的;再者,在各種臨床研究以及各種治療方案的實施後,至今還沒有一種確切的方法可以治癒這類B肝疾病,儘管有患者痊癒過,但為極少案例。大多數人一旦感染B型肝炎病毒,並檢測患有B肝疾病,則是終身疾病,或者是終身B肝病毒攜帶者。所以B肝病毒的傳播被大量的研究,通過注射疫苗而在一定程度內被控制著,但是由於存在各種的潛在行可能,跨物種傳染、病毒變種、種間及種內的基因重組、交叉感染,使得各種控制B型肝炎病毒傳播的措施都面臨著挫折。

主要傳播途徑
B肝病毒在人類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腸外體液接觸,如血液和唾液(但感染的毒性因各種程度的B肝疾病而不同);圍產期嬰兒與患者母親接觸。有人認為,在B肝病毒感染率高的地區,如東亞、南亞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圍產期母親患者對嬰兒的傳染,以及這種終身病毒攜帶的狀態是高流行率的主要原因[5]。還有案例發現,有B肝表面抗原陽性的母乳的母親是病毒攜帶者,但是還沒有科學性的報導關於B肝病毒通過母乳傳播。
水平傳播

直接的人與人接觸的傳播方式:接觸了感染了B肝病毒患者的體液(唾液血液,陰道液和精液),如傷口類的體外接觸,性接觸,在就醫的過程中被感染的工作者傳染。
間接的傳播:如輸血型感染和醫療器具感染是在社會發展落後期間B肝疾病爆發的主要原因,由於社會落後貧窮,為了生存而賣血,醫療衛生差,B肝病毒泛濫傳播。
輸血及血液透析傳播:輸血傳播是B肝傳播途徑中最常見的一種,如在輸血過程中被感染或輸入被感染的血源,但是隨著醫學的進步,此現象得以了有效控制,但是尚未杜絕。
醫源性傳播:醫源性傳播也就是說在就醫的過程中被感染,目前多數存在的是微量注射或接種而引起的感染,因此要特別注意注射、接種、紋身等使用的各種醫療器具。
垂直傳播 圍產期急性B肝及攜帶B肝表面抗原的母親可將B肝病毒傳給新生兒,尤其攜帶B肝表面抗原的母親為主要的感染源。

*注: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因为免疫系统比较完善,所以一般都能及时清除乙肝病毒,但是也要因个人身体素质以及感染源的毒性而定。
跨物種傳播
跨物種傳播還未被科學證實,但是如果這類型的傳播發生了,會擴大各病毒株的宿主範圍,降低各病毒株宿主特異性,為控制病毒的傳播加大了難度,也會使試圖通過免疫以降低B肝病毒的感染的途徑變得更難實施。由於人類不斷侵入雨林靈長類動物棲息地中,加上試圖保護面臨滅絕危險的靈長類動物的,從而增加了野生靈長類動物和人類的互動接觸,正肝病毒的相互的跨物種轉播提供了可能性。在靈長動物之間的跨物種傳染已經發現過很多例了,這種跨物種之間的傳染,靈長類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人間的跨物種傳染,也給嗜肝DNA病毒株基因重組提供了很大的機會,更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在靈長類動物中存在的各類嗜肝DNA病毒株有很大可能分享過同一古老的宿主 [5]。

非人類的哺乳動物之間的傳播
Gibbon HBV:長臂猿B肝病毒,研究表明從長臂猿體內分離出來的B肝病毒接種到大猩猩體內之後,導致了大猩猩感染急性肝炎;從大猩猩體內分離出的大猩猩B肝病毒接種到長臂猿體內後也能引起同樣的效果 [6]。

Woolly mongkey HBV: 兔猴B肝病毒,由於黑手蜘蛛猴和兔猴屬於同一科和亞科,所以相關研究選擇黑手蜘蛛猴作為研究兔猴B肝病毒的模型,結果表明黑手蜘蛛猴易感染兔猴B肝病毒,但是只能發展成隱性感染。目前還沒有大猩猩能感染上兔猴B肝病毒的研究[7]。

Woodchuck HBV: 土撥鼠B肝病毒,只在東方土撥鼠(Marmota monax)中被檢測到,不會感染相關的高山狨(alpine marmosets)。但是有研究顯示含有土撥鼠B肝病毒(WHV)衣殼的丁肝病毒(HDC)的wHDC可以感染大猩猩,以及初級的人類肝細胞。同樣,hHDC可以進入並感染土撥鼠體內的肝細胞,並且不用任何其他援助病毒的輔助,但是還沒有土撥鼠或土撥鼠初級幹細胞能感染人類B肝病毒(HBV)的例子[8]。

注:*wHDC是含有土拨鼠乙肝病毒(WHV)衣壳的丁肝病毒(HDC)。*hHDC 是包裹着人类乙肝病毒(HBV)衣壳的丁肝病毒。
Ground squirrel HBV:地松鼠B肝病毒,只感染土撥鼠和地松鼠,特別是松鼠的幾個物種(Spermophilus beecheyi and Spermophilus richardsoni),和系統發育密切相關的花栗鼠。但是當地松鼠B肝病毒被接種到土撥鼠體內後,感染比較溫和,而且肝癌的爆發也會延遲[9]。

人與動物之間的傳播
人類與類人猿存在著很多共同點,有同樣的祖先,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性這些正肝病毒屬的病毒會在人類與類人猿之間相互傳播著、交叉感染,也會給不同病毒株提供基因重組的機會。 人類B肝病毒感染自然棲息地中類人猿的感染率是未知的,絕大多數關於類人猿感染上B肝病毒的案例都是發生在用來作研究的捕獲動物中,包括在野外出生的和圈養出生的。人類B肝病毒(HBV)只感染人類和種族親密的類人猿,如長臂猿,大猩猩,狒狒,一定程度上也會感染樹鼩,但是不能感染兔猴。地中海獼猴可以在體內初級肝細胞中複製HBV,但是這些動物對HBV的易感性還是未知的。

長臂猿 gibbon:相關研究表明在感染了HBV的類人猿中,HBV的傳播的根本途徑是垂直傳播。但是從長臂猿唾液中HBV的DNA檢測得知,水平傳播也有可能。如果這些健康的和感染HBV的長臂猿被圈養在相同區域裡,他們很有可能通過性接觸以及其他水平傳播方式感染上HBV [10]。

大猩猩 chimpanzee: 據相關研究,病毒性肝炎很早就存在於圈養的大猩猩,甚至在B肝病毒發現之前就存在。所以以前許多研究都用大猩猩做為實驗模型來研究HBV,但是由於相關條例,大猩猩模型已被禁止使用。但是那些研究表示,在大猩猩體內,就HBV的DNA第一次複製後,複製的DNA就有感染性;而且大多數都發展成為類似於在人類中發生的急性肝炎,但是不會發展成為慢性肝炎疾病[11]。

老鼠 mice:由於以類人猿等珍貴動物做研究模型被禁止,相關研究者開始使用老鼠做新的研究B肝病毒的實驗模型。一些研究人員培養了轉基因小鼠,以研究B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編碼表達,如preS,S和X的基因表達。結果是轉基因小鼠不易受HBV的感染,但患有重症聯合免疫缺陷(SCID)的小鼠可以感染並患上慢性肝病。此外,還發現在人類肝細胞中複製的B肝病毒能夠在這些老鼠中迅速增殖 [7].
這些人類B型肝炎病毒能感染類人猿,或者能引起進一步傳播或發展為相應肝臟疾病的案例,可以給我們提供一點遐想。在類人猿中存在的HBV突變株,或者類人猿B肝病毒也有可能感染人類,或者進一步發展為相關疾病,但是還沒有關於這類病毒感染人類相關報導。
總之,當涉及到血液等體液對感染源的暴露時,動物類疾病的傳播始終存在,並引起慢性感染或者急性感染,涉及到這些擁有家庭寵物,飼養員,以及屠夫等的情況。

禽肝病毒的傳播
鳥類之間傳播
DHBV:鴨B肝病毒,只能感染一定種類的鴨和鵝,但是不能感染番鴨或雞,至少不能有效的感染[12]。

HHBV:蒼鷺B肝病毒,不能感染鴨,或者說只能沒有效的感染初級鴨肝臟細胞。有對在地理上孤立的不同蒼鷺種群進行的研究表明了橫向傳播的可能性,以及病毒的適應性和環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HHBV的傳播,但是並不能確定HHBV是否普遍存在於生在在自然環境下的蒼鷺,儘管有跨種傳播的可能性[13]。

CHBV:鶴B肝病毒,從家族親緣關係上來看,相對於鴨,鶴與蒼鷺和鸛更親,但鶴B肝病毒更能有效的感染鴨肝臟細胞,感染程度並與DHBV非常相似。

人類與鳥類之間的傳播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顯示禽肝病毒在鳥類與人之間的跨種傳播,但是禽肝病毒各病毒株的種間重組可以為這提供很大的潛在性可能,再加上許多鳥類還是人類主要食源之一,禽肝病毒株經過各種進化,不是沒有可能感染人類[5]。



討論[編輯]
影響嗜肝DNA病毒傳播的原因
種屬特異性
特殊的基因複製方式賦予了這些病毒的特殊性,由於病毒逆轉錄酶的高複製能力和高錯誤率,使得嗜肝DNA病毒能很好的適應宿主,因為各類病毒在結構,蛋白及基因組上都有差異,所以他們的適應能力都不同,所以有了宿主特異性,限制著各類嗜肝DNA病毒的跨種傳播。

結構蛋白
L型蛋白的S1前區(Pre S1),是種屬特異性的存在關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病毒侵入宿主細胞過程中的『附著』環節。有研究表明如果把這部分從B肝病毒粒子上移去,B肝病毒粒子的感染能力會降低。相對於M型蛋白來說,L型蛋白對病毒的感染能力貢獻更大。S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響病毒進入宿主細胞,Pre S 也有潛在可能影響著跨種傳播 [14]。

*小球型颗粒: 有研究表明称其能吸收中和病毒的抗体,以保证病毒在宿主内的发展与传播。
潛在性可能
交叉感染和基因重組(種間和種內基因重組)都可以潛在的改變各類嗜肝DNA病毒的宿主範圍,甚至可以提高他們適應不同宿主的能力,或者適應不同的治療措施,提高抗藥性,進化出突變體,這些都能大大提高跨種傳播的可能性,也就打擊著我們今天對B肝的預防及治療所做的各種努力。但是這些僅僅是潛在的可能,在這些可能性還沒有變成大量的事實之前我們應該採取更多的措施以減少嗜肝DNA病毒的傳播,以及預防各種可能性的跨種傳播。

交叉感染
有許多研究報告關於人類B肝病毒(HBV)各基因型的交叉感染,包括HBV-A型和HBV-D型,HBV-A和HBV-G型,HBV-B型和HBV-C型[12]。 B肝病毒感染普遍存在於亞洲,HBV-B和HBV-C型感染是主要的類型,C型比B型更能導致嚴重的感染症狀。B型和C型交叉感染還會導致基因重組,重組後的病毒株可能比B型和C型更具治病能力。有報導稱,從對一些台灣年輕肝癌患者的研究中發現了基因型B與C之間重組菌株可能性 [12]。

基因重組
儘管嗜肝DNA病毒的宿主範圍都很小,但是在有跨種傳播潛在性可能的情況下,與基因重組相結合,宿主特異性很有可能會大大減小。存在於跨種傳播的種間重組為基因組變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不僅會改變病毒的病原性,還可以改變其傳播能力,並擴大宿主範圍。第一例記錄的關於潛在的基因重組案例發生在大猩猩B肝病毒(Chimpanzee HBV)和人類B肝病毒(HBV)之間。HBV與其他類人猿B肝病毒株的重組,來自不同種宿主的長臂猿B肝病毒株(GiHBV)之間重組,以及來自不同鳥類的禽肝病毒株的重組也被經實 [5]。


總之,這些種種的可能性都闡釋著人類在控制B肝病毒的傳播中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儘管目前通過各種治療手段(如注射疫苗),B肝病毒的傳染得到了控制,但是在人口數量不斷暴增,人類活動不斷加劇與創新(挑戰自然極限),人與動物之間的互動加劇的情況下,如果不採取及時正確的應付措施,以上的可能就會變成事實,人類健康也將面臨著挑戰
標籤:
瀏覽次數:204    人氣指數:1804    累積鼓勵:8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愛情來時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攝護腺相關知識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