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愩」,乃是愩高。子曰:「愚者好自用。」意乃人有自以為是之心。
在鸞門修子中,一者雜收廣納,因而各宗脈之行者均可入於鸞門;不若佛道之行者,有其單一而一貫之收容;形成只要有心於參鸞奉聖、修身行道,均可是鸞門門下。
再者,鸞門宗義著重於勸化向善,較少及於內性之修涵,或可言鸞門重行功德,輕於苦行之修持,因而產生智慧之隱匿,或者不顯。
更有甚者,鸞門與各宗脈之互動頻繁;換言之,鸞生可容易接觸各宗宗義,在廣雜而不精,一知而半解,鸞生容易自以為是;因而,在鸞門修行中,鸞生容易遇上事理不明而又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則久而成習,積非成是,於是形成錯誤觀念。
若有少數行者之異能顯現,積非成是,從此自傲,愩高之心油然而起。在有所能顯現異能之行者,如此心態更加明顯。
所謂「拗」者,好的方面是擇善固執,壞的方面就是積非成是。
有者拗性是一種脾氣,但是多數人植因於自以為是,因而,「愩」與「拗」基本上是一種執著,執於我、執於法、執於其相,乃漸行漸遠,背道而馳。
在鸞門的修行之中,所最欠缺是一種自律,原因來自鸞門屬於普化道場,因而勤於勸人,疏於正己。
再者又因鸞門與各宗交融,不論正邪均有入於鸞門而顯現異能,見聞者相處則積非成是之染著,以致鸞門下生有所偏歧。
三者鸞門戒律不若佛道之嚴苛,其弊在鸞門修子以平輩共修,不若佛道之師承督勵,因此律戒之鬆散亦屬造成鸞下散漫之現象。
總此而言,鸞門修子當知既入道場,雖因屬性之不同,律戒有異,但是任一宗脈均是「師父引進門,修行靠自己」,必須能自律自勵,庶幾有成。
(摘錄:拱衡寶庫之鸞音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