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 Kurt Vonnegut(當代幽默諷刺大師馮內果)過去總是將他的演講題目定為「如何得到一份跟我一樣的工作(How to Get a Job Like Mine)[^1]」,然後在演講的時候講任何他想講的東西。我的狀況跟他相反,我被告知可以講任何自己想談的。於是我決定,與其談論網際網路的未來或是集體協作(mass collaboration),我最感興趣的恐怕還是「如何得到一份像我這樣的工作」。
我做的第一件事,你們可能都聽說過了,就是學習電腦、網際網路以及網路文化。我讀了一大堆書、看了大量的網路文章,並且作了一些嘗試。首先我加入了一些電子郵件通訊列表(mailing list,一種特定群組內部互相發送群組電子郵件的名單),試著去理解大家在講什麼,直到我自認 OK 了才加入大家的討論之中。
我逛網站,也打算作一個自己的網站。最終我學會了如何打造一個 web 應用程式(web app)並且著手進行。當時我 13 歲。
第二步:嘗試(Try)
我做的第一個網站是 get.info。這個點子是希望有一個免費的線上百科全書,讓所有人都可以在網站上新增、編輯、組織內容。我全部自己來,還加入許多很酷的功能,也差不多在所有瀏覽器上測試過,我感到非自豪。這個網站當時也的確得過獎,成為年度最佳創新 web 應用程式之一。很不幸的,那時候我認識的人都只是學校裡的孩子,所以其實沒什麼人可以寫出很多篇百科條目。(幸好幾年之後,我媽媽告訴我有個新網站叫「維基百科」,做的事跟我的網站一樣。)
但是在接近年底的時候,我收到一封署名「Paul Graham」的信,他說自己正要開始一項「Y Combinator」計畫。背後的概念是找一群聰明無比的程式設計師,將他們聚在一起、給他們一些錢、完成一切文書作業後成立新公司。這群人在打造新公司/服務的同時,也很用心地學習 Y Combinator 教的一些必要知識,例如商學、如何找投資人或買主等等。Paul 建議我提出申請加入 Y Combinator。
我也決定要投入新聞工作,第一篇文章已經刊登出來。我弄了幾個跟科學有關部落格,開始著手進行我自己的學術論文,這是基於我自己對「誰才是真正寫維基百科的人」此一議題的研究。有一些人,包括 Jimmy Wales(維基百科創辦人)這位維基百科發言人,都聲稱維基百科並非是個大型的分散式計畫,差不多就是 500 人左右在貢獻內容,許多人還是他也認識的。他是做了一點研究支持自己的論點,但我在處理數字上面更加小心,也發現截然不同的結果:維基百科上有非常大量的內容是來自於新的編輯者,許多人甚至還沒有申請帳號,只是在條目中東加一句西加一句。為何 Jimmy Wales 會犯下這個錯誤?因為他看的是每一個使用者做出更改的次數,卻沒有觀察到他們所更改的「量」有多大,所以這 500 多人對維基百科做了非常非常多的編輯工作,但他們每一次編輯所修改的內容都很少,大多只是修改拼字錯誤、更改格式等等。所以我們似乎更有理由相信這 500 人是在「編輯」維基百科而非認為他們是在「撰寫」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