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56587
 郁珍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孟婆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觀世音菩薩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府城砲台氣勢猶存
作者: 郁珍 日期: 2009.03.05  天氣:  心情:

府城砲台氣勢猶存



分類:歷史背景

2009/01/08 21:16



府城砲台氣勢猶存
  台南府城古蹟林立,其中現存古砲台有四處,一為第一級古蹟億載金城,亦即二鯤身砲台;二為第二級古蹟四草砲台;三為第三級古蹟安平小砲台;四為第三級古蹟台灣府城巽方砲台。
  砲台為防衛安全所設,台南市的四座古蹟砲台,依上述次序正好肩負著海防、近海防禦、內城防衛的功能,在台灣地區實屬罕見。我們也可趁此機會,在古砲台的歷史記憶中梭巡回顧。
  「巽方砲台」乃以八卦方位而名,係因位於府城東南方之故,雖為第三級古蹟,建造時間卻是最早。清道光十六年(1836),在平定張丙反清事件後,為鞏固府城防務,選定在大東門外修建兩座「銃樓」以強化力量。銃就是現在所稱的槍,嚴格來說並未置砲座,只因此處為花崗岩建築,整體堡壘樣貌氣勢猶存,乃具古蹟意義。
  尚存兩座砲台
  在內陸砲台建成後四年,清道光二十年(1840)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此時的台灣兵備道姚瑩為防止英軍染指台灣,上奏請求在十七個口岸設防,府城的四草砲台和安平小砲台就是其中現存的兩座。
  四草地區現為著名的黑面琶鷺過冬區,早年是鹿耳門南端的一個小島,而後台江內海淤積嚴重,形成四草和鯤身兩個鹹水湖,四草和鯤身的戰略地位重要性不言可喻,於是兩地都設有砲台以捍衛邊防。
  初建的四草砲台,根據記載:有總長三十丈的砲墩十座,外有壕溝,溝內置尖形竹籤兩萬支,溝外備有釘桶、釘板、鐵蒺藜等物,由於地形險要、裝備堅強,博得當地人以「鎮海城」為名,加以稱頌。
  拱衛安平港而建
  而安平小砲台則是為強化台灣城(今之安平古堡)防務而建,地理位置和四草砲台形成犄角,共同拱衛安平港和台灣城的安全。初建時有四座,而今僅存一座,有砲口和垛牆構造,經台南市政府重修成公園樣式,甚具觀光價值。
  不過,最吸引人潮的景點是「億載金城」二鯤身砲台,每年參觀人次僅少於安平古堡,位居第二。
  「億載金城」係該處建造者沈葆楨在城門入口的題字,有著兩項台灣第一的紀錄:第一座西式砲台、第一座配備有英國阿姆斯壯大砲。這座砲台的興建與清同治十年(1871)發生的「牡丹社」事件有關。
  「牡丹社」事件只是琉球船隻遇風漂到屏東滿洲引起的誤殺事件,日本卻藉口琉球為其保護國發兵侵台,而後雙方簽約和平解決。日軍野心卻讓清朝提高了警覺,特命欽差大臣沈葆楨入台籌辦防務。
  清同治十三年(1874)沈葆楨和法國將領日意格選定當時的二鯤身構築砲台,直到清光緒二年(1876)完工。砲台採西洋幾何形營壘作法,以中間方形廣場為基本形,四角向外突出為稜堡,四周環繞深溝成護城河,牆堅砲利,位置險要。而後在光緒十年的中法之役及光緒二十一年的割台防衛戰中,都發揮了功能。
  砲台是史蹟場景中最具煙硝味的建築。歲月匆匆,古老砲台提醒我們強化戰備的重要,則是在回顧歷史時,深值我們重視的地方。
  交通資訊:走國道1號下永康交流道往市區方向直走→接西門路→接安平路於過天后宮不遠處左側→安平小砲台


標籤:
瀏覽次數:50    人氣指數:2450    累積鼓勵:1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孟婆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觀世音菩薩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