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老師又分析,這個同學一搶過來,快樂多久?稀里嘩啦吃下去,很快樂,可是他已經養成貪心的習慣。假如下一次最大塊的被別人搶去了,他會怎麼樣?很生氣:我都沒搶到!當他這種凡事都要要最大的、最好的,這個貪心養成了,可能以後得不到的東西會怎樣?想去偷,想用不當的手段獲得。老師這麼一分析下來,隔天吃水果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學生都去挑那個比較小的來吃。當老師,機會教育點很重要,你不能看著,就在那裡:怎麼教你的?怎麼不會做?這樣罵,效果不怎麼好,往往你用一些很善巧的分析,孩子他自己會有所領會。
有個孩子,剛好他的同學拖鞋壞掉了,老師就跟他說,你去把你那雙舊的、有一點點壞的拖鞋,借給同學穿,不然他的已經完全不能穿。結果當天下午老師突然發現,他自己的那雙新的拖鞋在同學的腳上,而他那雙舊的、有一點點壞的,在他自己的腳上。所以我們在教導這些孩子的過程,很多時候是孩子感動我們,他們聽一句做一句,我們可能聽十句才挑個幾個比較簡單的先來做。所以教學相長,確確實實是如此。
我們看下一句,「言語忍,忿自泯」。諸位同修,人為什麼會生氣?人為什麼會發怒?我們把因找出來,才能對症下藥。諸位同修,您覺得哪些情況人會發怒?「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假如這些恭敬心沒有形成,而是形成怠慢、傲慢,容不容易發怒?對人沒有恭敬心,看不順眼,脾氣就來了。所以要讓孩子不瞋、不怒,從小要紮恭敬心。我們看到古代這些聖哲人,對自己的長輩都畢恭畢敬,哪有可能會發脾氣!
再來,還有哪些原因會讓一個人憤怒、瞋恨?很可能嫉妒,見不得別人好,這個根源也要從小擴寬孩子的心量,能夠時時「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還有沒有?因為我們能找到原因,就讓孩子從小不要形成這樣的態度,那他一輩子脾氣就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