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8201
 ★微笑の酒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給即將遠離的朋友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你將愛情擺第一嗎?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好文(轉)
作者: ★微笑の酒窩★ 日期: 2009.06.12  天氣:  心情:
100個窮老人中,女人佔了87個!你別再當駝鳥了!

女人從出生到十八歲,需要好父母。
從十八到三十五,需要好容顏。
從三十五到五十五,需要好脾氣。
五十五歲以後,就需要可靠的鈔票。
我,當然要存錢。
──蘇菲.塔克(Sophie Tucker)

對「錢」無知,絕不是一種福氣
在太平洋上空,我終於明白,該認真面對「錢」這件事了。 我剛失去婚姻和房子,手頭上只剩下一千五百美元。沒有什麼比正在失去一切,更能讓人看清生命中孰輕孰重。

很久很久以前,我跟金錢之間,就隱約有一紙沒說出來的約定:若想不缺錢,我得不遺餘力賺錢,努力工作,嫁對老公。我只希望能高枕無憂,經濟無虞。然而,刻意逃避,終究得付出代價。

我必須承認,我得為自己眼前的狀況,負起好大責任,這是我不願意理財,所需付出的代價,也解釋了為什麼我──一個擁有二十多年工作經驗的獨立女子,最後落得癱倒在舊金山的沙發上,看著電視上聖嬰效應肆虐。

那天起,我開始積極反省我和金錢之間那份錯綜複雜的關係。

這份遲來的反省,最終引領我訪問了其他數百位女性──包括美國人、英國人、澳洲人、歐洲人、中國人、日本人以及中南美洲人。我的訪問對象涵蓋二十到八十歲的女性;她們是我透過網路、理財社群,以及輾轉經由朋友介紹認識的。要讓她們開口傾訴,並不怎麼費勁。

結果證明,當牽扯到錢這個議題,各地的女人都有許多雷同的恐懼與幻想。某些差異肇因於世代與文化差距,但我的調查證實了我的想法:在這些差異底下,存在著許多基本的相似之處。一家日本投資銀行二00四年進行的研究顯示,四十九歲的日本婦女與同齡的美國婦女,心裡有著相同的念頭:存錢留待退休後使用。因為她們害怕枕邊人拿錢冒太多風險,將她的晚年置於危險境地。

不論身價多少,女人莫不深刻意識到一件事:自己的幸福感,跟銀行存款餘額有密切的關係。不管擁有多少實際資產,女人都深受一種翻來覆去的情緒所折磨──一下擔心自己擁有太多,一下又害怕失去一切。有些受訪者非常富裕,另一些人則在中產所得的最底層載浮載沉。然而,她們都承認,在情緒領域中,金錢是一片廣袤未開發的處女地;而無知絕不可能是種福氣。

我們要錢,喜歡花錢,也知道光是承認這一點,就夠格登上膚淺的拜金女郎之列。我們也許把自己的欲望咎責於粗俗的消費主義,然而一旦思及失去生活品味,我們可能當場倒地而死。我們的欲望經常超過我們的能力範圍,導致我們近乎恆常的處於欲求不滿的狀態。兩股力道夾擊之下,我們若非一頭栽進管他債務多少的衝動性消費,就是把頭埋進沙裡,企圖掩蓋我們的金錢焦慮。

我們大可以否認金錢的重要性,可是這麼一來,要如何解釋我們賦予它的、足以支配情緒的種種巨大力量?我們讓它獨力負起使我們覺得安全、覺得被照顧的權責;我們把自己扭曲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試圖討好、進而依附於發放金錢的個人或機構。這麼說吧:假使我們對待工作、對待朋友或對待丈夫的方式,和我們對待金錢的方式一樣迂迴、矛盾、欺瞞和依賴,我們得馬上去做心理治療。

說到我們的金錢焦慮,那是一種活在恐懼與欲望的夾縫之間進退維谷的狀態。如何處理這樣的金錢焦慮?大多數人的答案不外乎某種程度的眼不見為淨。我們不介意賺錢,不介意掌控自己的經濟命運,只是不希望時時得為錢煩心。

在我寫書的這一年宣告破產的女人,人數將超過即將從大學畢業 、心臟病發作,或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的女人;超過半數的退休婦女,正過著貧困的生活;有子女的家庭,逾期繳交信用卡帳單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七十五%;根據哈佛大學伊麗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和艾蜜莉亞.華倫.太吉(Amelia Warren Tyagi)的研究,孩子的誕生是女人是否會突然陷入財務困境的單一最大指標 。

既然事關重大,為什麼那麼多人不乾脆「克服恐懼」.設法解決我們的金錢問題呢?為什麼既聰明又理性的女人坦承,當討論某項家庭預算等財務問題時,她們就開始雙眼呆滯?為什麼在花錢時絕不手軟,面對投資卻如臨大敵毫無安全感?為什麼沒辦法開口要求合理薪資?為什麼我們在賺錢的同時,卻還是想要被別人「照顧」?

大多數女人的終身所得比男人低,這個數據只會越來越糟。有鑒於半數女人從事沒有提供退休金計畫的工作,我們無法承擔沒有積極管理自己金融生活的後果。根據聯準會在二00四年發表的報告,僅有三十五%的單身女性擁有退休金帳戶,僅有八%有退休津貼9。不平等的終身薪資加上較長的平均壽命,使女人在經濟上極度脆弱。既然有如此高的風險,我們不能容許情緒掩蔽了現實。

我不希望見到朋友、當然也不希望見到子女發生這樣的事。可是當我先生跟我試圖灌輸他們利用儲蓄(相對於,好比說,買新的電動玩具或一條新牛仔褲)為自己建立安全網的重要性時,我們不啻勒緊褲頭強做鎮靜。存錢,我們對他們這麼說,可以換來心安和生命中的許多選擇;現在花掉錢,只能帶來一時之快。我們試著讓他們明白,好幾個星期的零用錢,只能買到很快褪色的快感。

我們的子女明白,他們是廣告鎖定的目標,可是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控制欲望。雖然我很樂意相信他們的自信,可是我也清楚,他們所要對抗的敵手是什麼樣的人。製造物質欲望的伎倆,力量遠比他們強大。我們生活在一個十一兆元的經濟體中,其中三分之二建立在民生消費之上。這是我們希望傳遞給下一代的遺風嗎?茱莉亞.薛荷最近針對十到十三歲的孩子進行調查,近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他們的目標是賺很多錢,長大之後成為有錢人。

正如父母親這一代,如今的孩子們也伸手追求他們的奢華品味,不了解那些真正負擔的起奢華的人,其實住在另一個世界。我告訴孩子們,買一輛六萬美元的豪華車,對於每年賺進幾百萬美元的演員或歌手而言,簡直是九牛一毛。不過,面對我們的消費文化,這些耳提面命,很容易淹沒在欲望機器所製造的噪音之中。

我們的子女,無疑要用同樣的方法學會物質主義的極限──透過他們的經驗。不過,做父母的,很難眼睜睜看著子女開始在「滿足感」等這類情緒與「消費」之間畫上等號。正如我的父親,我也希望透過身後的遺產,來表達對子女的愛。然而,我也希望他們能繼承我從擺脫金錢的幻想而得來的精神財富。

只要相信「金錢能買到情感保障」的一天,我就活在依賴的、條件交換的生活之中,倚賴那些我以為能照顧我的人、家庭和機構。

我仍存著那些金錢回憶。不過如今,我明白與其押上自己、靠分期付款換來Viking牌爐具那種夢想生活,我寧可過著偶然撞上的、相當舒適的奇異(General Electric)式的生活──一個可以穩穩當當煮頓好吃極了的晚餐的生活。我開的是一輛還算可靠的車,可以放兒童安全椅和足球器材,可以播放拉菲(Raffi,深受小朋友歡迎的加拿大歌手)的卡帶也可以聽收音機裡的饒舌音樂。我對雙層烤箱仍然念念不忘,不過原因不在於想要顯示自己屬於某種階層或擁有某種完美生活,而是基於我至今仍不知道要是沒有雙層烤箱,要如何同時燉牛肉跟烤蘋果派。那我就先做好派,然後在燉牛肉之後再重新加熱蘋果派。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猜應該是馬克.吐溫說的:「快樂是珍惜你擁有的,而不是擁有你渴望的。」我如此教育我的子女,希望他們有朝一日能學會在追逐與體會之間找到平衡。而每次我重複這段古老格言,我都會計算,他們兄妹倆會過幾秒對我翻白眼。

我相信,某些真理,也許能溜進他們心底某個角落。 你怎知不會呢?
(本文節錄自《不是我嚇妳,女人真的要理財》)
標籤:
瀏覽次數:147    人氣指數:5307    累積鼓勵:258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即將遠離的朋友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你將愛情擺第一嗎?
 
住戶回應
 
時間:2009-06-15 22:30
他, 34歲,新北市,學生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