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首偈:『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這兩句是講大乘人之理懺。忽然覺悟了,悟的什麼?悟的大乘法。這一悟大乘,就是真正的懺悔。為什麼?因為大乘法是自度度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諸位想想:這樣的心行,可以說是無比的至善,當然能滅一切罪。「除邪」,邪念、邪行統統遠離;「行正」,心正、行為正直,這就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觀」就是妙觀察智,也是三種般若的觀照般若。學道最重要的是,與自性相應之觀照般若能時時現前,這是一乘菩薩的修因。「即與諸佛同一類」,這是講果報。修因,後面當然證果。這是在大乘之上,也是成佛之道的捷徑。
第四首偈:『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這兩句就是說明「祖師西來意」。祖師西來意,主要就是講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的用意在哪裡;換句話說,他何以到中國來?他之所以來,就是唯獨傳此頓超的法門,他是為這個來的。「普願見性同一體」,普遍願一切眾生都能明心見性,與諸佛同證一體,即同證不二法門。「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這兩句就是說修證一體三身法門。如果要想當來,當來就是現前,我們能證得清淨法身,首先要修離相的法門。離相從哪裡離?不是從外面境界上離,是從心中去離;把心中的妄相、邪念,都洗得乾乾淨淨,就能證得一體自性三身。
第五首偈:『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這兩句是六祖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我們在字裡行間,能看到他的慈悲、苦切之心,對我們的期望。「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我們一般講,學生求老師不容易,所以明師可遇不可求。我們從這首偈來看,一個老師求學生,比學生求老師還要難,還要不容易。老師對學生的期望:若悟大乘得見性。「若」是假使,希望你能在大乘見性,這是大師對學生虔恭合掌至心祈求的。「依此修行,言下見性。」言下要不悟,那就是面對千里了。
◎參請機緣第六
本章內容是六祖會下得法的十三位善知識;得道、證得明心見性的,共有四十三位,這十三位是代表。
六祖二十四歲至黃梅東山得法之後,返回韶州避難的時候;當時無人知道六祖,在當時有一位讀書人,姓劉名志略。六祖得法之後年歲很輕,只有二十四歲,可是這位劉先生對待六祖很優厚。劉先生有一位姑母出家,名字叫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尼師常誦《大涅槃經》,六祖不識字,但他一聽就懂得經中的意旨,於是就為無盡藏尼解釋。無盡藏尼就拿著經本來請教他。六祖說:「我不認識字,若要問經中的道理,我可以為你說。」這位尼師覺得很奇怪,她說:「你連字都不認識,怎可能懂得經中的道理?」大師告訴她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不但當時無盡藏比丘尼被這兩句話驚醒了她的迷夢,就是對於後世,無論宗門或者教下,皆是當頭棒喝。因為確實有不少人執著在名相、文字之中,以至於勤苦終身而不能開悟。六祖這兩句話正是當頭棒喝。文字是詮述道理的,正是禪家所謂「因指見月」。文字是指也,道理是月也,我們必須要因指見月;換言之,月無關於指。但是,佛教導我們假借指之因緣便能見月;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要借重文字、言說,以明佛理,佛理就是自性清淨心之理。) 無盡藏比丘尼聽了六祖這兩句話,非常驚異。她遍告村中的大德們,尤其是長者們,對他們說:「這是一位真正有道之士,我們應該要禮請來供養。」由這句話我們就曉得,無盡藏比丘尼必定有悟處。若無悟處,則不能如是虔誠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