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切思維都不再有創新、突破,政策搖擺不明或只能原地踏步、按表操課,
曾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台灣,卻正淪為他國口中的「負面教材」。
經建會財經法制協調服務中心主任左珩,六年前在訪問韓國仁川經濟開發區時發現,
其簡介資料竟然將台灣列為「失敗案例」,
因為他們認為,台灣的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只看現在,看不到未來」,
早已失去「新思維」的創新動力。
無獨有偶,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最近公開指出,
新加坡如果也阻止外國人才進入,將會重演「台灣故事」(Taiwan story),
喪失全球的競爭優勢。顯然,在尚達曼的認知裡,「台灣故事」代表的也是失敗。
成敗的差異在於對人才的重視程度。
新加坡為招募全球最優秀人才,主權基金不惜重金,
以年薪台幣一億元的天價網羅併購好手;
相對的,在台灣具有主權基金功能的國發基金,其成員年薪多數不超過百萬元。
先不論績效與機制有別,僅僅就吸引人才一項,台灣就給比了下去;
而人才是創新、創意的源頭,「沒有人才,那來創意?」
前經建會副主委單驥一針見血。
曾被稱頌的台灣奇蹟,如今淪為經濟發展的負面教材;
相對的,一直同場競技的其他亞洲小龍,卻成為屢獲國際肯定的焦點。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新加坡獨立時年僅卅歲,
曾為了不知如何帶領人民從一個漁村經濟走向世界經濟,在床上哭了一個晚上。
如今,新加坡經驗備受國際推崇,僅是一個新加坡樟宜機場的效能,
不僅獲得亞洲最佳機場美名,還在中國大陸廣為複製,
並在全球十六國興建廿八座港口碼頭,間接帶動四成轉口貿易回流,
形成金融資本、轉運集中化的新經濟中心。
還有韓國,雖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幾近亡國,但也因此激發改革的動能,
終能成為目前全球唯一同時簽下美、歐、東協三大市場FTA的國家,
令世人刮目相看。
「台灣經濟曾是四小龍之首,民主政治更是四小龍之最,這是台灣最值得驕傲的,」
經濟部參與國際經貿事務的官員說,但曾幾何時,在國際經貿場合裡,
「台灣拿到的麥克風音量變小了,韓國、新加坡被調高了」,
這種落差說明了經濟光環的重要性。
台灣故事,你的名字叫「失敗」嗎?
當然不是!
「但別小看這些小小的標籤,久而久之,它會影響人民的價值觀與國際的吸引力,」
經建會官員說,立即用具體的行動,拿掉這個標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