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492565
 十二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您好!敝姓無……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這一代的Ph.D.們,我們神氣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網軍作亂 價值淪喪
作者: 十二 日期: 2022.06.15  天氣:  心情:
人間福報社論


網軍是網路興起後的新興現象。本來網路的使用,曾使人感到自媒體時代來臨,每個人都是生命的主體,發言聲量都一樣,媒體的解放將帶來公民自主。自主公民透過網路平等對話、自主集結,即可形成群眾運動,要求社會的變革,創造新時代。因此,民主實踐有更多的可能性。

這是社會學家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在《憤怒與希望──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所提出觀點。他認為網路時代將為民主帶來更多的對話與可能性。

然而,現實的情況似乎正在轉變。二○一六年川普選舉時使用的「劍橋分析」即是著名的政治手段。他們利用社交平台的數據,分析用戶的政治傾向、交往網絡,再將想要灌輸的政見,以哏圖、不實的照片、真假摻雜的訊息、側翼社團、偽裝成個人的帳戶等,散布到社交平台,去影響特定的受眾。

人們於是被依種族、膚色、性別、性向、年齡、政治態度、保守開放觀念等,加以分類區隔。然後在適當的時機,摻上暗藏的政見,不知不覺進入社群平台之中。你日日見到,常常接受此種訊息,開始以為它是普遍公眾的意見,於是改變了自己政治態度,甚至會被激怒。

選舉前夕,那些政見、謠言、哏圖,更被強化,人們帶著憤怒,乃至於以為要改變世界的希望,去投下手中的一票。

然而,一如劍橋分析的前業務總監布特妮.凱瑟(Brittany Kaiser)在書中所談的,這些都在算計之中。劍橋分析的能耐是,透過交叉分析,知道如何刺激群眾,利用社群媒體,讓某些議題「熱起來」。「我竟然加入了這片負面宣傳的風暴,幫忙鼓動人與人之間歧見和憎恨的烈火,燒掉了整個國家」,這是她後來自省時寫下的話。她甚至製作紀錄片,希望可以制止臉書、IG等平台的被濫用。然而已經太遲,這些平台的數據與第三方分享,用戶的個人隱私,成為選戰中被操縱的材料。

豈只如此,有更多的資料表明,即使是平時,早就有各種社交平台的數據被出售,成為分析公眾意向、操縱公共輿論的材料。台灣所謂「一四五○」,其實只是末端執行決策的側翼而已。真正操作的,是在後台更大的控制中心。

最鮮活的例子是:每次台灣的選舉總是環繞在統獨,由統獨撕裂而族群分裂,再形成政黨分裂,甚至世代分裂。本來貧富差距才是問題的核心,但在言論操作下,竟可以變成世代的區分,彷彿某一個世代把錢和位置都占有了,下一個世代便貧困了。他們卻忘了,貧窮的身世,才是下一代不能翻身的主因。

向來最容易在網路上招來話題的,並不是同情、友愛、善良,而是仇恨、憤怒、攻擊。於是我們便會看到更多仇恨言論,在網路上出現;甚至對歷史的詮釋,也不再是大歷史的同理心,而是歷史人物的仇恨,包括了對台灣有過重大貢獻的人,都在被攻擊之列。

網路時代為了帶風向,政府不惜養網軍,而網軍之亂,會造成族群的撕裂,人心的崩解,仇恨的滋生。此固然可以激起政治對抗,獲得政治利益,但這對一個社會人群的整體,其實是最大的傷害。

因為人心一旦失去是非價值判斷,人的終極意義就會喪失,那是無論用什麼金錢都無法挽回的。無論誰執政,都應對此感到憂懼。



















標籤:
瀏覽次數:361    人氣指數:2361    累積鼓勵:10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您好!敝姓無……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這一代的Ph.D.們,我們神氣
 
住戶回應
 
時間:2022-06-28 14:51
他, 52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22-06-15 20:12
ZZ 
[:-x]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