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精選
盜印原文書 學生求處拘役20天
一名二十七歲的大學生,他因為非法影印原文書,全書六百零七頁,他就印了十個章節,
總計兩百七十七頁,被認定觸犯著作權法。學生說,一學期原文書就花將近兩千塊,
但透過影印只要八百元,為了省錢,如今遭到檢察官求處拘役二十天!
快期中考了,校園附近的影印店,出現了學生抱原文書上門,但小心這動作可是要吃上官司,
因為台中有大學生,因為影印原文書被起訴!台中地檢署襄閱主任洪培根:「繼保護著作權概念,
然後當然是檢察官一方面要給大家一些警惕跟啟示,所以才求處二十天!」
這是首例的學生影印原文書訴訟案件,這名大學生因為幫自己和朋友影了四份十個章節原文書內容,
連影印店老闆一併列為共犯,認定違反著作權法罪證明確!影印店員工:「意外吧!
有時候你去拿捏這個東西啊,我們每一個的標準不一樣,可能覺得這樣應該沒有,或是學生標準不一樣!」
究竟怎麼做才不算違反書籍著作權?根據著作權法第51條規定,只供個人或家庭,在非營利目的之下,合理範圍使用!
學生認為,就是沒錢才會影印,難道這理由還不合理?像是以行銷管理原文書,一本是六百七十二元,
複印兩百七十七頁才九十八塊,差就差了足足五百多元,若以一位商科學生計算,
一學期兩本原文書就將近兩千,但影印卻在八百塊內,學生們實在難不受誘惑!
發生這事件過後,影印店幾乎都貼出,拒絕版權書,不只求自保,也告知學子,小心別以身試法。
〈華視提供 〉
北投500坪回收場起火燒毀 疑非法使用業者阻媒體拍攝
台北市北投洲美街一處私人資源回收場,今(9)日凌晨2點多突然起火,發生原因不明,
結果500坪的廠房全部燒毀,由於這處回收場當初是以停車場名義申請,疑似非法使用,
而業者見到大批媒體前來,一度阻擋拍攝。回收場裡堆放大量的易燃物品,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熊熊的大火照亮夜空,打火兄弟趕緊拉起水線灌水搶救,火勢不斷延燒,讓整個火災現場濃煙密布,
釋放出來的氣體更是嗆鼻難聞,消防隊出動了近10台的消防車,數十名消防隊員來來回回,
總算把場面控制住,不過,500坪的廠房還是付之一炬。
只是讓警方不解的是,這處資源回收場登記營業項目明明是停車場,怎麼會成了資源回收場?
被問到這個敏感問題,業者板起臉孔,見到大批媒體到來,還企圖阻擋拍攝。看到自己的心血全沒了,
業者心中難免有火氣,只是環保局人員接到通到趕到現場,證實這裡不是公有的回收場,
業者心痛之餘,恐怕還得對私自變更營業項目做出合理的解釋。
〈ETTODAY提供 〉
兩岸精選
亞洲四小龍 窮人翻身成絕響
卅年前,台灣、香港、新加坡、南韓在短短一個世代間,分別克服天然資源短缺、人民普遍貧窮、
政治動盪不安等難題,成為工業化的中產階級社會。在此過程中,許多出身寒微的人一躍變成
今天的企業大亨、一流學者與政治領袖,陳水扁總統、香港特首曾蔭權、南韓總統盧武鉉就是其中典型。
但隨著四小龍經濟迅速成長期結束,目前四小龍面臨的共同困境是貧富差距擴大、中產階級萎縮、
學位不值錢、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勞工階級晉身中產階級已愈來愈難,社會階級不再流動,
未來很難再出現貧家子弟打拚之後躋身上流社會的情形。
一.香港 製造業少60萬工作
四小龍全盛時期,創造了很多工作,薪水階級所得足以養家餬口、教育子女、購屋置產,
甚至自行創業。但到一九八○年代後期,隨著中國大陸、越南等低成本經濟體開放外國投資,
許多製造業工作消失無蹤,四小龍紛紛把工廠移往海外,轉而專注於軟體工程、高科技服務、
財政金融及後勤服務。雖然這些新產業也創造許多工作,勞動市場的多數人口機會卻不多。
以香港為例,自一九八六年以來,已有逾六十萬個製造業工作消失,服務業成為提供就業機會的主要動力,
但多數起薪極低,且幾無福利。
二.南韓 下層子弟7%讀大學
教育危機使情勢加速惡化。就讀一流學府的多數是新菁英的子女,學業成績不好的學生只能進收費較高、
名聲較差、出路不好的私校。像台灣大學二○○四年新生就有六成來自十所一流高中,南韓專業人士的子女
有三分之一進大學,農家及藍領階級子弟只有百分之七進大學。
三.台灣 10萬大學生沒頭路
另一問題是過去十年大學暴增,使得學位不值錢,畢業生沒人要。在台灣,今年六月畢業的廿五萬名大學生,
到九月底仍有約十萬五千人未找到工作。南韓大學生在最近一項調查中表示,對將面對的就業市場有強烈危機感。
四.新加坡 中產階級在淪落
連四小龍中就業市場最好的新加坡也警覺情況不妙,李顯龍總理今年初警告說,新加坡的所得差距已構成問題。
他九月與大學生會晤時,一位學生表示擔心自己可能從中產階級淪落,李顯龍回答說,
新加坡必須讓廣大的多數人民享有高品質生活,否則選民會唾棄他的政黨。
香港特首曾蔭權上月也在施政報告中說,香港必須促進社會階級流動,協助窮人,創造就業機會,
並推動關懷文化。言下之意是過去三年的經濟榮景過度造福富人。四小龍已遠離過去艱苦的日子,
但讓少數清寒才智之士躍登龍門的社會動力卻有失去之虞,下一代人要像他們父母那樣過舒適生活恐怕不易。
〈聯合新聞網提供 〉
生活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