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492565
 十二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萍聚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假民主真獨裁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認知錯亂
作者: 十二 日期: 2022.12.29  天氣:  心情:
歷史的靈魂

聯合報 洪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人物是歷史的靈魂,是他們創造了歷史。但是學校教的近代史不但內容少,裡面的人物更少,除了名字,沒有介紹他們的生平,還有更多應該知道的名字連提都沒提。講起來,我們的近代史有讀跟沒讀,沒什麼差別,很是可惜。

清代思想家龔自珍說:要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沒有了史,就沒有了民族認同,不知道自己是誰時,自然不會為這個國家而戰了。所以所有的國家都非常重視自己的歷史,獨有我們台灣,歷史被視為冷門科目,課本也被刪到薄得不能再薄。我們雖然知道要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卻不知道要自豪些什麼,因為歷史課本講的多是朝代的更替,沒有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來做我們的典範。對一個成長在二十世紀的青少年來說,我們知道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但為什麼他成了王而別人淪為寇?他跟別人的差別在哪裡?也就是說,我們讀歷史是要能向歷史借鏡,但我們讀到的多半是死的典章制度,或許這是台灣的歷史課引不起學生興趣的原因。

其實不僅是歷史課本不願多談事情發生的原因,就連經歷過抗戰的父母也多半不願談那個時期的事情。但是越不說明白,我們就越好奇,尤其是那些大陸淪陷時,來不及逃到台灣的人,他們的名字都被冠上個「匪」,成了大人嘴裡的「噤聲」。我不明白,為什麼不讓我們知道這些創造我們歷史的人物,讓我們自己來判斷他們是不是匪?比如說,我們的歷史課本有講到二次大戰時英國的敦克爾克大撤退,但是我們卻不知道自己國家也有這樣壯烈的「宜昌大撤退」。這些人的貢獻那麼大,歷史怎麼可以忘記他們?

主持宜昌大撤退的盧作孚先生是個不折不扣的愛國英雄,他跟鄭國的弦高一樣,但是弦高只是犧牲了十二頭牛,他卻賠上了整個身家性命。

抗戰初期,他以個人的輪船公司擔起了「宜昌大撤退」的重任,在四十天內,把兩百七十萬軍人、三十萬噸武器彈藥和十萬噸生產機器全部搶運到重慶。如果沒有他,不要說別的,就這三十萬噸的武器和彈藥落入日本人手裡,我們的抗戰還要怎麼打?

若沒有張作錦先生這本《今文觀止》,把清末民初這些重要人物彙集在一起,傳述下他們高貴的人格與情操,我們哪裡會知道他們的貢獻與犧牲,更不要說被後人所景仰了。張作錦先生為了「不容青史盡成灰」,廢寢忘食的收集散失已久的資料並親去探訪這些名人的故居和紀念館,經歷多年辛苦才寫成這本書。在抄襲氾濫的現在,這種做學問的態度值得我們敬佩與效法。

這本書所記載的都是我們應該知道卻不知道,或是只知道一些皮毛的人物。講起來真是太汗顏了。我們當年沒有知識來源,頂多是從《傳記文學》中,知道一點民國初年的名人逸事。但那時因為牽涉到的人物都還活著,為怕惹禍上身,作者在下筆時,寫得很隱諱,好似白居易的「猶抱琵琶半遮面」,許多細節得自己去推敲或想像。這也是為什麼五十年代,李敖的文章會在學生間那麼爆紅。他的文筆犀利,許多所謂「大逆不道」的觀點是我們以前想都不敢去想的,加上他是讀歷史的,閱讀過一些敏感的史料和禁書,因此雖然學校不准我們看他的《傳統下的獨白》,但同學們仍然私下瘋狂的傳閱他的文章。

愚民或矇蔽政策是危險的,父母避談、學校不教,反而使我們對中國近代史更好奇。在這方面知識一片空白的我們,一到美國,第一件事便是去大學的東亞圖書館把那些禁書統統抱回宿舍看。我記得當時看到一排排手被綁在背後,跪在地上的山西老百姓被日本兵拿大刀砍頭的圖片,真是非常的憤慨,只恨自己國家不強,讓人民受到日本人的這樣殘殺與荼毒。也終於了解為什麼抗日戰爭一結束,我父親排除萬難,千里迢迢趕回家鄉去祭祖,原來這就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他要告訴祖父:您沒有白死,我們中國勝利了呀!

其實1970年代釣魚台運動在美國會鬧得那麼大,遊行人數會這麼多(甚至有外州學生開幾天幾夜的車趕來華府參加遊行),就是因為沒有人跟我們解釋為什麼我們政府沒有像歐洲國家一樣向戰敗國要求賠償,而是以德報怨,寬恕了日本人(這是不對的,孔子不是說「以直報怨」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血債沒有血還,沒有為千千萬萬被日本人殺死的同胞復仇,我們心中不甘願,所以強烈反對政府對釣魚台態度的軟弱,釣魚台成為一個受日本氣多年的中國留學生的出氣口,大家上街去喊「頭可斷,血可流,中國領土不可失」,很多優秀留學生後來因政府不敢對日本強硬而失望左傾,以致後來不能回台灣。假如當時的教育可以把歷史攤在陽光下,讓我們這些戰後出生的學生了解大陸是怎麼丟的、國家是怎麼偏安的,或許我們當時的態度不會這麼偏激。

國家諱言這段歷史,使我們對在那個時代的人物陌生,不知道他們是這麼的值得我們尊敬和效法,真是太罪過了。

從書中看到那個時代值得我們敬佩的人太多了,比如說,主持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先生就是一位。

思想是改變一個人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台灣的課綱才會一直在改),教育是立國的根本,書本是教育的工具,一本好的教科書可以啟發無數學子的思想,尤其在書本紙張缺乏的民國初年,很多人更是只有一本教科書可讀。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先生有鑑於此,請了第一流的學者,編印了國中小的教科書,替中國教育的現代化打下了基礎。我小時候,家中有套商務印書館的國文、中國歷史、中外地理,以及格致、修身等教科書,那是我外公在雲南辦學時帶回來的,書中詞句典雅,意義深遠,尤其所含的民族正氣是現在任何一本教科書中都看不到的。其實只要看一個印書館能走出十位大學校長就知道它的份量,目前全世界還沒有哪一家出版社抵得上。張元濟先生對中國教育的貢獻怎麼可以被遺忘?

在這本書中,幾乎每一個都是看了令人感動落淚的人物。我心中的第一名便是譚嗣同。我曾在「大腦與品格」的課堂上,舉譚嗣同為例,談什麼叫高尚的品格: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有機會逃走,但是他沒有,他說「不有行者,無以圖未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不去做,當然沒有未來,但一犯事,自己馬上逃去日本偷生,讓別人去砍頭送命,怎麼還會有人願意再接再厲的去革命?既然是革命,就要有流血犧牲的準備。他的絕命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令人動容。從來都是慷慨殺身易,從容就義難,譚嗣同就義時才33歲,他被慈禧下令,用鈍刀砍了32刀才斃命,卻不曾哼一聲。真正是一位頂天立地,了不起的中華男兒!

那天我自己是講解的熱淚盈眶,學生卻無動於衷,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譚嗣同是誰,印證了James Michener(1948年普立茲獎得主)說的,「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於那個國家的孩子在少年時所讀的書,這些書會內化成他對國家民族的認同、生命的目的、人生的意義和他對未來的理想」。我們的孩子在人格成長的關鍵期,缺少了可以效法的典範,一個人沒有了典範,就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不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前進,最後就成了唯唯諾諾的庸人。這個後遺症在今日政壇上可以明顯看到。

我以前常用作文寫不出來為藉口,希望母親給我錢去買閒書,母親總是以「你把《古文觀止》讀好,就什麼文章都寫的出來了」來打發我。現在張作錦先生的《今文觀止》出版了,我也想跟學生說:你們把這本書讀好,就知道你是怎麼來的,更知道你要往哪裡去,你身上流的中國血會讓你挺得起腰桿子,抬得起頭來,因為你知道你是這些可歌可泣英雄的子孫!



















標籤:
瀏覽次數:372    人氣指數:1932    累積鼓勵:78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萍聚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假民主真獨裁
 
住戶回應
 
時間:2022-12-29 21:31
他, 58歲,台北市,資訊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