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290279
 舞*小瀞*動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賽德克之歌---風中緋櫻》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接受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關於霧社事件
作者: 舞*小瀞*動 日期: 2009.04.03  天氣:  心情:
「霧社事件」是日本殖民台灣史上一個創傷的記憶,更是台灣原住民悲壯而又嚴肅的一段歷史。


由於清朝與日本帝國在「甲午戰爭」中作戰失敗,台灣無辜的在「馬關條約」中被割讓給日本。日本帝國政府佔領台灣之後,據有廣闊山地並建立隘勇線,更在「五年理蕃計劃」(1910年-1914年)的大屠殺中,逐漸建立在台灣山地的控制權;日人不僅收奪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土地,獲取山地沃源,更以強大武力為後盾,對原住民施以暴政和苛役,原住民族人的生活陷在水深火熱中,而霧社地區賽德克族的固有文化更瀕臨滅絕危機。


莫那‧魯道(Mona Rudao)於1882年出生在霧社群(Tkdaya)馬赫坡社(Mhebu)。長大後身軀高大,體魄強健,善謀能為,尤其精於領導統御,深得族人愛戴,接掌馬赫坡社的頭目。


日人治台後,賽德克族霧社群族人歷經了「人止關之役」、「生計大封鎖」、「姊妹原事件」、「和解埋石」、「繳械歸順」…等武力討伐,賽德克族人血流成河。


莫那‧魯道對日人的極權統治忍無可忍,因此誓死要保衛家園,驅逐日本帝國的肆虐與蹂躪,他對族人說:「日本人像濁水溪的石頭一樣多!也像霧社森林的樹葉一樣繁!」賽德克族人抗日的志節如奇萊山一樣的雄壯!


1930年10月27日,正逢霧社地區舉行聯合運動會,日人官員和家眷都前來參加,莫那.魯道見機不可失,於是聯合霧社群馬赫坡Mhebu、波亞倫Bwaarung、斯克Suku、荷歌Gungu(Hogo)、塔洛灣Truwan、羅多夫Drodux六社族人,先攻陷附近各地警察駐在所,獲取槍支彈藥,然後攻進運動會場,共殺死134名日人。


花岡一郎、二郎為霧社群荷歌社Gungu(Hogo)的原住民菁英,深受日人栽培,其教育與婚姻皆由日人所撫育而成,惟事件發生後,一郎、二郎夫婦在「忠、奸」的糾葛情感下,選擇舉族自殺,其悲壯殉死如霧社風中飄盪的緋櫻。


莫那.魯道與抗日志土退至馬赫坡溪谷與岩窟據守,奮力對抗日人的進擊,日人無法攻下,於是出動飛機、大砲、和毒瓦斯,進行血腥討伐。


原住民族人死傷慘重,但莫那.魯道及抗日志士寧死不屈,與日人相持四十餘日,最後寡不敵眾,加上欠缺糧食彈藥,莫那.魯道飲恨自殺,而參與起事的原住民共有1,236名,據估計戰死及自殺者近千餘人,而莫那.魯道與抗日志土忠肝義膽,視死如歸的精神,不僅轟動世界,更令人欽仰。


霧社事件之後,迫使日本帝國變更其「理蕃」政策,即改剿為撫,不再以武力和苛政來對待原住民,對於山地建設亦略有改善,其後更廢除「蕃」的稱呼,改稱為「高砂族」,台灣總督府並依此政策加以推行,逐漸提昇「高砂族」的地位和待遇,這也是霧社群賽德克族人,犧牲九百餘人寶貴生命所換來的代價。


莫那.魯道領導的「霧社事件」,本質上是一場反抗外族侵略、反抗高壓統治、及爭取生命尊嚴的戰爭,雖然最後慘遭日人殘酷鎮壓而瀕臨滅族,但是其精神名留青史。







* 延伸閱讀:鄧相揚著《霧社事件》、《霧重雲深》、《風中緋櫻》,玉山社出版。

標籤:
瀏覽次數:52    人氣指數:452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賽德克之歌---風中緋櫻》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接受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