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57002
 風箏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唐山大地震...飆淚...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場風與雲的無言對話...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巨大的力量...總是無形...
作者: 風箏 日期: 2010.10.09  天氣:  心情:

唐山大地震》上映一周 心理專家解讀影片力量



  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剛剛上映一周,就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觀影和討論的熱潮。關於這部電影的商業性和情感價值,眾多評論褒貶不一。而本報專門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蘆詠莉教授,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影片進行了解讀。


  方登才是女一號。


  在觀看了《唐山大地震》之后,蘆詠莉教授表示這部電影不是像《2012》那樣的災難片,而主要講的是唐山大地震之后人們如何生活,更像是一部家庭倫理片。在電影上映之時,很多人都認為徐帆是這部片子里當之無愧的女一號。而蘆詠莉教授覺得,張靜初飾演的方登才是女一號,她的內心經歷才是最讓人震撼的。


  我們在面對災難的時候,成年人是容易表達和情感宣泄的,再加上他們周圍有一個成熟的社交圈,所以他們是很容易被關注的。可是對於五六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記事,已經能夠感受到創傷,但是他們的表達又跟不上,很多東西又不能理解,所以他們對很多事情的記憶是片面的。但是由於是創傷體驗,像閃光燈一樣把最深刻的痛苦印在腦子里,就導致他們始終用五六歲的人生體驗來解讀這件事情,並且影響她一輩子。


  方登正是這樣,她之后的人生選擇都與當時的經歷有關。她痛恨媽媽選擇了弟弟,用她的方式折磨了媽媽32年,也折磨了自己32年。所以當她最后真正原諒了她媽媽,也就釋放了她自己。


  在地震中,方登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這使她一生都沒法解開這個心結。一直到汶川地震的時候,她已經38歲,也已經做了母親。當她作為醫護人員親身感受到另一個母親的選擇,她才知道那個時候她的媽媽並不是不愛她。她抱住那個母親不要再沖上去的時候,她等於是抱住了她自己和她媽媽。她這個時候才用她38歲的心理和她的社會成熟度,再一次解讀了她在五六歲的時候不能夠理解的事情。這種事情,是對她的童年創傷的最好的治愈方法。這個時候,她才變成了正常的女孩和女人。


  在心理學上,人在每個階段發生的事情,如果在當時沒有處理,通常被稱為“未完成事件”,它就像腫瘤那樣卡在那兒,影響了你以后的每一個決定。這個事件的解開,必須回到當時的情境,用類似的情況去激發他,重新宣泄之后才能解開。


  元妮用自己的一生為選擇承擔后果。


  元妮的經歷是最殘忍的。大地震不是她選擇的,但是又給了她選擇權,可以選擇兩個孩子的生死。人只有在面臨沖突和選擇的時候,所有的情感和價值觀才會完全爆發出來。元妮最能打動人的是她要做一個最痛苦的選擇,然后還要用自己的一生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結果。


  元妮的后半生過得很孤獨,但她的內心是平安的。她沒有逃避,這種人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讓我們感動的。人最重要的是能做出選擇,並且能夠去樂觀地去面對。其實整部電影都在講選擇。比如選擇要不要考大學,要不要把孩子生下來等等。唐山大地震只是一個事件,對他們的生活有影響,對生命尊重的這一點,唐山大地震的影響是很大的。創傷體驗,只是對日后相關的選擇會起作用,其他的更多取決於每個人的個性和家庭給予他的教育。


  方達身上背負得更多,他一個人要活出來三個人的命。他不能完全理解他媽媽,但是他能體會到媽媽的辛苦。直到自己當了父親,才開始理解他媽媽。這一點上,他和普通的孩子沒什么區別,只是他活出了一份殘疾人的自強不息。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有非常多的殘疾人,方達的經歷證明了他們有機會比健全人活得更好,他是一個很積極很正面的典型。


  有過創傷體驗的觀眾,看完電影會覺得釋然。


  在電影上映之前,曾有心理專家提出經歷“5·12”地震的觀眾不宜觀看影片的說法。而蘆教授認為,對於曾有過地震創傷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不會對他們造成再度的傷害,而是更多地讓他們感覺到一種釋然。


  他們會看到,並不是只有他們一個人在承受痛苦,他們會發現很多人跟他們是一樣的。尤其是有類似經歷的事件,比如電影里汶川地震被截肢的那個女孩,他們在看了這個電影之后會有更多的釋然。因為他們會太理解父母當初做的選擇不是對他們的拋棄,不是因為不愛他們,而是因為當時已經是最好的選擇。


  人必須要學會感恩和寬恕,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這樣的電影,會讓有類似經歷的人不再去鑽牛角尖。在當時的情況下,可能已經做出了最好的選擇,但最好的並不一定是完美的,所以我們很多人都只看到了不完美的那一面,不會感恩和寬恕,而是用遺憾捆住自己一輩子,也捆住愛我們的人一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所有人都生活得不快樂。


  所以,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如果能讓汶川地震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看到這部電影,就會是一種釋然,讓他們能夠更平靜更坦然地接受當時的結果。如果經歷過地震的人,不敢看這部電影,那說明他還是不能面對,不能夠重新站起來。


  普通觀眾能在電影中讀出積極的力量。


  很多女性觀眾都說,自己不太敢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更有人說光看預告片就已經扛不住了。這樣一部催淚的電影,看過之后會不會讓人心情沉重?蘆教授表示不會。


  蘆教授認為,馮小剛是個很有功力的導演。雖然故事整體並不是太連貫,但他抓住了幾個關鍵的點。不管哪個點,都會觸動一些人,因為我們的生活中都會有類似的經歷、類似的選擇和類似的體驗。每個人在解讀這部電影的時候,不是按照導演的思路去解讀,而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經歷來解讀。如果在看完電影之后覺得心里有點堵,那可能就是在某一個點上引起了共鳴,更加體會到每一個選擇背后的無奈和無助。


  但是,理解一個人不能單獨只看這個點。如果我們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就會覺得那也許是當時最好的選擇。而且導演給了我們希望,她讓每一個人都走向了比較好的生活。覺得心里堵的觀眾要是想走出來,就不能停在那個點上,要往前看和往后看。往前看,會對自己當時的選擇增加理解;往后看,電影里主人公的命運為我們增加了希望。所以做一個適當的疏導,那么每個人都能從電影里讀出對自己有益的積極的力量。《唐山大地震》在香港上映的時候,被定位為二級電影,也就是少兒不宜觀看。而蘆教授認為,電影里沒有什么太恐怖的鏡頭,談不上少兒不宜,只是孩子們很難理解,只是當成一個普通的故事來看。


《以上影評轉貼自網路》

還有還有......
片中還有一段令人動容的伏筆...關於西紅柿...

那個地震前熱呼呼的盛夏午後,讓給弟弟吃的西紅柿,姊姊總保護著弟弟,姊姊總該讓弟弟...
當媽媽艱辛的說出救弟弟...方登的眼淚淌下...手上敲擊的石頭聲音逐漸微弱...
我的心裡開始糾結著,心疼的想著,這孩子 一生都在讓著嗎?也許之前她從沒得到過她想要的西紅柿

直到32年後再回到家,看見小方登的遺像前,媽媽為自己泡得冰冰涼的西紅柿......
我的眼淚隨著心情翻滾,媽媽沒忘...惦記了32年...而孩子真能懂嗎?
愛要及時,要給在需要的時候...此時此刻的方登,可以感受到西紅柿的甜美嗎?

人生就是一連串解答不完的選擇題,選擇了、承擔了、接受了、週而復始...
走過歲月,年逾40,作為一個女兒、母親、女人...
許許多多相同的心情,相似的抉擇...我也選擇了...承擔著...用心走過......



標籤:
瀏覽次數:142    人氣指數:1342    累積鼓勵:6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唐山大地震...飆淚...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場風與雲的無言對話...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