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89495
 Cappuccino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盲師淚領師鐸獎 愛的視界更寬廣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好歌欣賞-純音樂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好書推薦」~ ^^~
作者: Cappuccino 日期: 2014.09.28  天氣:  心情:

「好書推薦」~ ^^~

成功者的時間是這樣分配的!
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

作者:婦產科醫師、哈佛公衛碩士&四個孩子的媽 吉田穗波

你有一份工作, 頭銜薪水也不錯,但生了小孩後,時間管理和夢想就離你遠去,即便如此,你還得一邊想著今天沒交的企畫案,一邊安撫小孩,還要煮飯擦地洗碗,真希望每天能多出兩小時就好!

以上種種難題,有四個孩子的哈佛醫生吉田穗波也有,但她竟然克服了。她將告訴你,怎麼從常睡過頭,到帶著小孩前進哈佛拿下學位!

沒有自由的時間、忙到不可開交的當頭,才是充滿「幹勁」能量滿滿的時刻。當這股「幹勁」爆發出來時,就是開始實現理想的最佳時機。有時這股爆發力甚至能助你開拓出嶄新人生。



想做的事統統一起進行吧! 

●「一件一件照順序來」,人生不夠長!

大多數人如果家有幼子,又想出國留學,通常會等留學結束再生,或者等孩子有點歲數了再去留學,但我不這麼想。

我傾向,如果同時有幾件事情想做,就統統一次完成。

原本我就打算生三個孩子,但又不想因為帶孩子讓工作出現太長的空白,所以把生育年齡拉得很近,最好是每一胎都差兩歲左右。「計畫生第三胎」的時機恰好與「想留學」的時間重疊,我不考慮先做哪個,而是讓兩件事一起完成。

若問我為什麼,因為人生只有一次。身為婦產科醫師,我比任何人都清楚生育有年齡限制。

對我來說,「想繼續工作」「想留學」「想當個兒女成群的媽媽」是人生的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並非各自獨立,而是像三條絲線,交織互補,強化了我的生命。

舉例來說,我在工作上面對病患時,偶爾會猶豫A療程與B療程哪個最適合。而且我很清楚「根據經驗判斷,A比較合適,但我必須出示統計資料,有科學根據才能說服病人。」然而日本在女性醫療方面仍缺乏研究基礎。於是這個念頭就刺激了我,讓我產生動力準備考試,「我非學會統計技術不可,所以一定要讓留學計畫實現!」

此外,因為懷孕在身,我更加注意飲食,這也確保了我的健康狀態,讓我有體力投入工作與學習。

冰箱上、洗臉台,家裡到處貼滿了英文單字,讓孩子們看著爸媽努力讀書的身影,要比說一句「乖乖讀書」效果更大。

當然,現實總有不如意的時候,像是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孩子哭鬧著要人抱,會讓我感覺特別累。

但我仍然認為,同時進行會利多於弊。

畢竟要是一切照順序來,先這個再那個,理想永遠不會實現。


03下決心,不要想「or」而要想「and」

●同時做,一起搞定

人生經常被迫做出各種決定。

女性通常煩惱的是要結婚或要工作,要事業或要家庭;男性也會想在工作之餘,再回大學或研究所進修吧。

我想無論男女,都有人煩惱著該面對現實工作,或是追求兒時夢想。其實我到大學演說時,也有學生問我「該如何考慮事業規畫與人生規畫?」當我聽說有人煩惱該選「A或B」「C或D」,我便毫不猶豫地建議:「先別考慮『or』,想想看有沒有『and』的路子吧!」別想著要先實現哪個夢,而是去想怎麼同時實現所有的夢才對。

同時想做很多事,卻要一起實現,聽起來或許很辛苦,但很多時候分開來做反而困難,一起做更容易成功。

像我準備留學並不是等辭掉工作才開始,或者請假之後才開始,而是平時與工作同時進行。我在第一線努力的同時準備留學,因此在治療病患時,也謹記著自己要留學的目的,讓我可以持續維持高昂的鬥志。

我想不少女性請育嬰假帶小孩,是為了專心帶小孩。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不過,我呢,正因為有「下午六點半一定要到托兒所接小孩」的條件限制,才能提高工作上的專注度。

靠著專心工作,排除帶小孩產生的煩躁,而工作上的壓力,在孩子的笑容中化為雲煙。就是這樣往來於育兒和工作之間,我才能夠喘口氣。

正因為工作與家庭兩大任務幾乎把我累垮,準備資格考、學英文、玩運動的充實感才能讓我從壓力中解脫。

正因為有「不得不做的事」,才要靠「想做的事」來解脫。

正因為專心投入「想做的事」,「不得不做的事」帶來的痛苦才相形渺小。在不同的事情交替刺激下,更能讓鬥志昂揚。

想要達到這個境界,我認為必須橫跨多個領域,增加廣度,才有更多放鬆的機會。


將時間價值最大化的行程安排

●擠出時間「做什麼」,比怎麼擠出時間更重要

在報考結束之後,我依然持續進行「大石頭優先」的排程法。

通常一到診所上班,我都習慣先檢查電子郵件,但常常一不小心就花了一個多小時在回覆郵件。

當然,其中也有重要的聯絡,但仔細回想,總覺得「或許不必花那麼多時間吧……」為了警惕自己,在安排行程時一定要以「大石頭」為優先。

完整的時段要分配給優先處理的「大石頭」,零碎的時間則分配給「小石頭與細沙」。

好不容易擠出時間,還要注意是否把時間分配給最優先事項與提升自我。

無論早中晚,找出時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這些時間來做什麼。石頭故事讓我仔細思考了這件事的重要性。

隨時考慮自己當下的「大石頭」是什麼,才能提升時間密度。


不要讓「常識」偷了你的時間

●先做一半也好,不要拘泥一次完成

「做一半等於沒做,要做就做到完。」我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這麼警惕自己。

但若是放下「非完成不可」的偏見,改用「做一半也不錯」的念頭,將會發現許多「新突破」。

有事想做卻沒時間可做。想挑戰新事物卻沒空。這時候就要想,「只做一半也不錯」「完成一點是一點」。

我想每個人都會「給自己打分數」,比方說工作與家事,做到哪個程度是一百分,只能做到這裡就是六十分等等。

每個人的評分標準不同,總之在採取行動時,試著稍微降低標準就對了。不必做到滿分,大概七十分就好。某些情況下,五十分低空飛過都比不做好多了。除了非得達到目標的項目外,其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棄追求滿分。

本文出自《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四個孩子,照拿哈佛學位!女醫生分享提高時間密度的33要訣》


「沒空!」「沒閒!」「沒時間!」

您是不是常講?或是常聽到這些上班族的口頭禪呢?

各位都知道「時間管理」很重要,但真正忙起來,重要卻不緊急的事卻往往拋在腦後,順理成章地「進階」為重要又緊急的事。

因此,才想和大家分享這本「提高時間密度」的書。



先談談作者,吉田穗波女士,是婦產科醫師、哈佛公衛碩士,以及 5 個孩子的媽。

取得名古屋大學博士學位後任婦產科醫師。由於大女兒 1 歲時因肺炎引發氣喘,在工作和家庭多頭奔忙的情況下,反而讓她因有感於「若要改變現狀,只能積極提升自己的程度」,而興起再進修的念頭。從申請就讀美國哈佛大學、準備考試到錄取,只花了半年時間!而後,帶著 3 歲、 1 歲和 1 個月大的三個女兒,與丈夫一起前往波士頓,兩年便取得哈佛碩士學位;接著,留學後期懷了第 4 胎,本書付梓時,已成為 5 個小孩的媽了。

她是怎麼做到的?

Yoshida

上圖:吉田穗波醫師。



以下彙整書中重點,並添加心得如下:

《死時誰為你哭泣》作者羅賓・夏瑪說:「不是因為某件事很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你不想做,所以變得困難。」

本書作者即是受到上述話語刺激,才萌生出國進修的決心;而且,作者傾向,如果同時有幾件事情想做,那就全部一次完成,但是,畢其功於一役確實難以多全其美,因而,找出抒壓的管道也很重要,如運動。作者表示:「正因為有『不得不做的事』,才要靠『想做的事』來解脫;正因為專心投入『想做的事』,『不得不做的事』帶來的痛苦才相形渺小。」

但是,若同時進行許多事,還想要每項都順利成功,一定要有「亂成一團」的心理準備;若能適應混亂的過渡期,每件事情一定能逐步迎刃而解。

「別等有時間了再起步,只要動手,就會找出時間。」「因為有期限,才能實現。」「實際去碰觸、感受,最能敦促自己前進。」「聚焦在想做的事情上,雜訊會自動消失。」書中的許多佳句總能激勵我們繼續往前邁進。

如作者介紹,作者之所以能在極短時間攻讀學位,且能善盡母親之責,皆因其「提高時間密度」,換句話說,就是善用零碎時間,並找出不受他人打擾的專心時間,將「時間價值」放到最大。如作者將起床時間由上午 6 點提早為凌晨 3 點,就寢時間則提早 3 小時,並在週一列出當週的「應辦事項清單」。

安排應辦事項時,需符合「大石頭理論」,即是:在空桶子中想裝進最多的石頭與細沙,應該「先裝大石頭、再裝小石頭,最後倒入細沙」,時間管理也相同,重要大事務必先排定,剩餘時間再分配給雜務及小事,如此,時間密度自然提升。

big_rocks

上圖:大石頭理論示意圖。



當事情太多,分身乏術時,作者建議「借用他人之力」,即是捨棄「媽媽就應該親手做家事、家裡的事情竟然要交給外人」這類偏見,改採家事外包、雇用保姆等借助專業之方式,不但能減少待辦事項,對於「大石頭」將更能集中精力處理;許多人也常具有「做一半等於沒做,要做就做到完」的觀念,但若放下「非完成不可」的偏見,改用「做一半也不錯」的態度,只要想著「及格總比滿分容易達到」,就能降低門檻、節省許多時間。

另外,作者還提到了「列出在意事項清單」,因為她發現,「小壓抑會奪走超乎想像的大能量。」因為,每逢必須專心的時刻,真正礙事的通常不是大煩惱,反而是些小細節,所以,想要專注某件事時,必須注意「妥善運用專注前的時間」,先處理完令自己在意的小事,才不致事倍功半。

書中亦提到,在作者即將取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之際,竟收到晴天霹靂的消息,指出其畢業學分不足,無法畢業;於是,作者採取一連串作為,為爭取自己應有權益而努力,其中特別提及「哈佛交涉術」,作者即是以此項方法與事務處交涉,最後順利取得學位。該方法包括:

1. 不要責難對方的錯誤

如作者寫信給事務員和指導教授及授課教師問明原委及表明困難,雖然事務處職員對確認學分之事應予負責,但作者卻未提及學分登記的過程,反而堅持「最終責任在自身」,完全不提負責人員的疏失。

2. 向對方展現信任,請求幫助

當一位授課教師表態支持作者應獲得必要學分時,立即寫信給事務員和指導教授,尋求幫忙。

3. 把自己當商品來推銷

作者表示若能順利畢業,往後必定能在公共衛生領域有所貢獻。

4. 強調雙方的共同利益

強調只要重新確認學分承認狀況,即能達成雙贏局面。



從書中可以發現到,吉田醫師勇敢進取的人格特質,以及積極解決問題的處事態度,在在都值得我們效法學習。往後安排時程時,一定會依照「大石頭理論」的方式,按輕重緩急排序,逐一解決;個人認為,「借用他人之力」亦是需補強之處,因為往往習慣事必親躬,重要事務交給別人實在不太放心,或許要嘗試著放手,當無暇顧及許多事情時,專業委外或許也是不錯的選擇,而且,若未來成為管理階層,「授權」就是一種放手,也是一種「借用他人之力」的表現,期待未來能夠落實,充分運用同仁的專長與工作時間;最後,「哈佛交涉術」仍需好好揣摩,使自己不再逆來順受,運用同理心,勇於爭取我方的權益,才是在這個時代存活的不二法門!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9231
標籤:
瀏覽次數:28    人氣指數:28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盲師淚領師鐸獎 愛的視界更寬廣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好歌欣賞-純音樂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