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高傲的富婆,在一家非常昂貴的餐廳裡,一直抱怨這樣不對、那樣不好。侍者耐著性子直賠不是。但這位富婆的氣焰越發囂張,隨而指著一道菜對侍者說:「你說,這叫做食物?我看連豬都不會吃!」
侍者終於按耐不住,對這位富婆說:「太太,真的是這樣嗎?那麼,我去替妳弄點豬吃的來。」
一個是「心中無半點善意」,一個是「胸中無半點寬容」,真是道盡現代人典型的交往模式。再看看下面二則夫妻的對白。
丈夫:「聽妳講話就像是一個白癡。」
太太:「你難道不曉得只有這樣,你才會懂?」
「拿去洗衣店的襯衫拿回來了嗎?」丈夫問。
「我是你的什麼人,女傭嗎?」妻子回答。
「當然不是,」他頂了回去,「如果是女傭的話,至少應該懂得怎樣洗衣服。」
我們經常掉進一個陷阱,就是爭論必有輸贏,在所有的爭吵事件中,大家都堅持自己的觀念,將之視為金科玉律,不肯退讓。我常開玩笑說,這就是所謂的「禮讓」----不管自己有沒有「禮」(理),別人都要「讓」。更重要的是雙方都不願意放棄說「最後一句話」。似乎誰說了最後一句話,不管有理無理,誰就是勝利者,以致爭吵不休。
是非對錯並沒有快樂來得重要。快樂的秘訣就是「退一步」,先向別人伸出友善的手。讓對方做「對」的人,並不代表你就「錯」了。因為,當一切都好轉後,你會發現你將獲得放下的平安,也會感到讓別人「對」的喜悅。由此,你也做「對」了。